舌癌

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

舌癌是口腔頜面部常見的惡性腫瘤,男性多於女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特別是在舌前2/3部位,腺癌比較少見,多位於舌根部;舌根部有時亦可發生淋巴上皮癌未分化癌

病因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認識,多數認為其發生與環境因素有關,如熱、慢性損傷、紫外線、X線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都可成為致癌因素,例如舌及頰黏膜癌可發生於殘根、銳利的牙尖、不良修復體等的長期、經常刺激的部位。另外,神經精神因素、內分泌因素、機體的免疫狀態以及遺傳因素等都被發現與舌癌的發生有關。
● 舌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慢性感染:舌部炎症或潰瘍慢性長期不愈可有癌變傾向。
● 物理因素:如紫外線、放射線及其他放射性物質都可成為致癌因素。
● 化學因素:長期飲烈性酒發生舌癌發生率高,煙酒刺激是舌癌的致病因素。
● 長期慢性異物刺激:牙齒的殘根或殘冠、不良修復體、銳利的牙尖長期慢性刺激,可產生慢性炎症乃至癌變。
● 其他:如神經精神因素、機體的免疫狀態、營養因素、內分泌因素、遺傳因素等。

癥狀


● 舌癌多發生在舌的側緣,局部出現白斑、糜爛、潰瘍或小凸起。
● 初期局部可無痛,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疼痛。
● 舌運動受限,進食和說話受到影響,或出現吞咽困難等。
● 舌癌患者的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部潰瘍,也可外突呈菜花狀...

臨床表現

1.腫瘤多發生於舌緣,其次為舌尖、舌背及舌腹等處,可有局部白斑病史或慢性刺激因素。
2.常為潰瘍型或浸潤型,生長快,疼痛明顯,浸潤性強。
3.可有舌運動受限、進食及吞咽困難。
4.早期常發生頸淋巴結轉移。

檢查


影像學檢查

● X線、CT、磁共振:了解病變範圍和有無發生頸淋巴結轉移等。

組織病理學檢查

● 病理細胞學檢查、頸部淋巴結組織病理學檢查可確診。

診斷


● 臨床表現:多發生於舌側緣,初發時局部可為無痛性,微隆起或無破潰之硬結,腫塊中心可出現邊緣微隆起之潰瘍,後期也可有疼痛、舌運動受限、進食及吞咽困難等。
● 病理細胞學檢查、頸部淋巴結組織病理學檢查。

分型


● 舌癌按生長和表現形式可分為兩型。
● 乳頭狀型
● ● 多發生於舌尖,早期病變較局限,生長緩慢,以後腫瘤逐漸增大。
● 浸潤型或潰瘍型
● ● 早期表現為潰瘍或浸潤塊,生長迅速,主要向深層組織侵犯。

分期


● 舌癌的TNM分期:
● 原發腫瘤(T)
● ● Tx原發腫瘤無法評估
● ● T0原發灶隱匿
● ● T1腫瘤最大徑≤2.0厘米
● ● T2腫瘤最大徑≥2.0厘米且≤4.0厘米
● ● T3腫瘤最大徑大於4.0厘米
● ● T4腫瘤侵犯鄰近區域(穿破骨皮質,侵犯舌深部肌層或舌肌,或上頜竇,或皮膚。)
● 區域淋巴結(N)
● ● Nx區域淋巴結無法評估
● ● N0無區域淋巴結轉移
● ● N1同側單個淋巴結轉移,直徑≤3厘米
● ● N2a同側單個淋巴結轉移,直徑>3厘米,≤6厘米
● ● N2b多個單側淋巴結轉移,其中最大直徑≤6厘米
● ● N3轉移淋巴結最大直徑>6厘米
● 遠處轉移(M)
● ● MX無法評估有遠處轉移
● ● M0無遠處轉移
● ● M1有遠處轉移

鑒別診斷


多見於老年人,好發於舌側緣後方,常有對應部位的刺激物。潰瘍較深,表面有灰白色假膜,基底不硬。去除刺激物可自行癒合。
多發生於舌背,偶見於舌尖和舌邊緣。潰瘍表淺,紫紅色,邊緣不整,呈鼠咬狀口小底大的潛行性損害,基底無浸潤。患者常有結核病史。

治療


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一般應行原發病切除及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手術前或手術后配合放療化療
● 舌癌的治療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 手術治療
● ● 是治療舌癌的主要手段。
● ● 化學藥物治療主要用於晚期病人,可在術前或者術后使用。
● 其他治療
● ● 放療主要用於晚期病人手術前,或者手術后的輔助治療。冷凍治療可用於T1期和T2期病人。

危害


● 舌癌後期可出現疼痛、舌運動受限、進食及吞咽困難等,會對家庭、學習、生活帶來影響。
● 舌癌一般惡性程度較高,淋巴結轉移較早,且轉移率較高。
● 舌癌是一種惡性腫瘤,會對患者本人及家庭帶來巨大心理壓力,治療上帶來巨大經濟壓力。

轉移性


● 舌癌不但會轉移,而且轉移較早,且轉移率較高。
● 常見的轉移途徑有:早期可有頸淋巴結轉移;後期可浸潤性生長轉移、種植轉移,或通過血行發生遠處轉移(一般多轉移到肺部)。

預后


● 舌癌的預后與原發癌的大小、深度和頸部有無淋巴結轉移有關。
● 一般早期舌癌5年生存率較高,可達80%~90%。如早期通過手術切除腫瘤,治癒的可能性非常大。
● 但是一旦到了中、晚期,5年生存率就較低,在50%~60%以下。

預防


● 加強口腔護理,預防口腔感染
● 吸煙患者應戒煙,尤其不能咀嚼煙草;飲酒病人應戒酒,尤其是烈酒
舌潰瘍若超過2~4周不愈,應及時就診。
● 積極治療癌前病變
● 加強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