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智慧

印度的智慧

序言序言 序言

內容簡介


只有看到印度思想的豐富性及其本質精神,我們才能理解印度,才能奢望分享其各民族的自由和平等,而這些正是我們試圖從這個道德和政治上都混亂不堪的世界創造出來的東西,儘管顯得有些蹩腳和躊躇。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一1976)現代作家、學者,國內外享譽盛名的幽默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主張“幽默”,“性靈”,“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論語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媒體推薦


我不是梵語學者,也不是巴利語學者,而是因智慧而永恆的書籍愛好者,目的是把對印度這個國家文學的美麗和智慧的快樂體驗表達出來,與我的讀者分享。在編撰過程中,就算是我的親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賞也不過如此。
——林語堂
願我們同受庇護,願我們同受保護,願我們共同努力,願我們文化輝煌。不要仇恨,永遠和平、和平、和平。
——溫家寶總理

圖書目錄


中譯本序言
序言
印度信仰
《犁俱吠陀》
序言
致因陀羅
創造之歌
普羅閣婆提
伐樓那(1)
伐樓那(2)
毗首羯磨
因陀羅
人類頌歌
慷慨
信心
黎明
《奧衣文》
序言
創世故事
精微
真正的大梵
解放
征服死亡
獨一神
神無處不在
神在人內
認知神
《神主之歌》(《薄伽梵歌》)
序言
《薄伽梵歌》
序言
抑制:瑜伽的精神用途
抑制:瑜伽的修習
獨存
序言
第一篇悉多的婚禮
第二篇流放
第三篇國王薨逝
第四篇羅摩和婆羅多會面
第五篇在瞿陀婆哩河岸上
第六篇悉多丟失
第七篇哩合牟迦山
第八篇悉多歸來
第九篇戰爭會議
第十篇錫蘭之戰
第十一篇羅摩回國,接受灌頂
第十二篇馬祠
《印度幽默》
五卷書
序言
故事的楔子
騎在蛇背上的蛤蟆
不饒恕的猴子
使獅子復活的婆羅門
老鼠女嫁給老鼠
白鷺、魚和螃蟹
螢火蟲和猴子
婆羅門的山羊
太子肚子里的蛇
容易受騙的丈夫
奶油讓婆羅門的眼睛瞎掉
婆羅門、賊和羅剎
忠誠的埃及
大象與小老鼠
蒙上虎皮的驢
農民的老婆
婆羅門的一罐大麥片
《鸚鵡故事七十則》
序言
雅索戴韋和她的轉生
王后和大笑的魚
有前途的兒子
德維卡和她愚蠢的丈夫
女人和老虎
結局故事
法句經
序言
第一品雙品
第二品不放逸品
第三品心品
第四品花品
第五品愚品
第六品智者品
第七品阿羅漢品
第八品千品
第九品惡品
第十品刀杖品
第十一品老品
第十二品自己品
第十三品世品
第十四品佛陀品
第十五品樂品
第十六品喜愛品
第十七品憤怒品
第十八品垢穢品
第十九品法住品
第二十品道品
第二十一品雜品
第二十二品地獄品
第二十三品象品
第二十四品愛欲品
第二十五品比丘品
第二十六品婆羅門品
佛的三個佈道
序言
貝拿勒斯的佈道
關於毀謗的佈道
火道
《亞洲之光》
序言
吉沙·古塔米
伽姆般納闥的婚宴
循師過河
貪婪的和尚
水獺和豺狼
娼妓引誘僧人
序言
《亞洲之光》
序言
《首楞嚴經》
佛教生活方式
序言
涅檠為何物
印度辭彙表
發音
拼寫和名稱的不同
主要參考書目
……

序言


凡事總有開始和結束的時候。林語堂先生厚重的《中國印度之智慧》的中文翻譯工作終於在明媚的五月畫上了句號。短短一年零八個月的譯書過程,譯者深切感受到,不亞於在紛雜騷動的現代生活中,重新發現了一片寧靜淡泊的心靈棲息之地。這趟匆匆而又充實的中印文化之行,兩個古老民族的心理積澱和文學述說無疑時時刻刻在猛烈地激蕩著我的心靈。正如林先生所言,"在編撰過程中,就算是我親身去了一趟印度欣賞也不過如此。"翻譯這部宏大的著述,無異於與眾多偉大智慧的頭腦在交流,他們深邃的思想匯合成涓涓細流自然地流淌出來。在體驗智者聖人充滿睿智的語言的同時,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他們的智慧、灑脫和自然。
在譯書過程中,本人儘力遵循"忠實"和"通順"之翻譯宗旨,並在儘可能的情況下,加大譯文的可讀性。為此,我翻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儘力把原文的內容準確地傳達出來。涉及的歷史人物、文學家以及典故傳說,都盡量找到原始出處。但因林語堂所選材料涉獵的範圍著實廣泛,翻譯時難免掛一漏萬。而且,有些資料需要逐步篩選才可以找得到,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無疑印證了翻譯是"戴著腳鏈跳舞"和做"苦行僧"的說法。中國部分的古典著述要求精確的原文,本人從老子的《道德經》開始,歷經《莊子》《尚書》《孟子》《墨子》,一路追溯到孔子的《論語》和子思的《中庸》,篩選了龐雜的古典資料,涉及了哲學、歷史、政治、文學等諸多方面。

文摘


琰摩言:“善良是一事,愉樂迥不同。兩皆強制人,旨趣非貫通。彼擇善良者,何用不美崇。鳴取愉樂流,人生失無終。
“善良與愉樂,兩俱來就人。明智妙觀察,宛轉能辨甄。智者擇善良,寧使歡樂屯。愚人因貪慾,故遴愉樂事。
“那啟凱也多,參透可欲事。虛相之歡樂,爾能棄無著,不入財富道。世間多少人,纏此競淪落。
“懸遠兩乖背,所謂明,無明。那啟凱也多,我意爾求明。多少欲樂事,未能移爾情!
“居暗無明內,私智居自狂。自視為學者,如盲導盲者,往複勞彷徨。
“痴愚醉財富,凡庸如兒童,自不現天路。‘更無他世界,唯有此世趣’。如是思慮人,隸我歸頻數。
“多人未得聞,多人聞而昧。更難有彼者,善教學以知‘彼’(自我),此為稀罕最。
“庸者若說‘彼’,汝未善易知,任爾窮慮思。然非他人教,汝路無由之。‘彼’微深妙微,超軼智量規
“信由他教人,非可以理推。嗟汝吾愛徒,如汝易得知。汝也求真道,堅定志不移。似汝問學人,但願常見到。”
那啟凱也多日:“我知財富皆暫假,因無常物不能達永恆。那啟凱多火,故我燁火光,以無常物而臻永常。”
琰摩言:“所欲得具有,世界之奠基,權力攬無窮,彼岸安不危,聲譽偉大揚,安立極遠陲,凡此汝皆舍,智定忍不移。……
“‘明者’非所生,亦復無有死,不自何處來,無物自此生。太古為無生,恆常永存在。身軀可殺戮,未以殺戮毀。
“殺者思能殺,所殺思被殺,二者俱無知,非殺非被殺。
“微者逾妙微,大者逾龐大,‘自我’寓生靈,深藏在幽昧。祛欲悲情者,清凈心意根,‘自我’見大奄。
“彼’坐而遠遊,卧而無不至。是樂又超樂,合我誰堪知?
“無體居體中,恆常寓變中,偉大而遍漫。知者為智者,不為憂心悲。
“自我’可得之,不以善辯才,不以領悟力,不以多學聞。唯‘彼’所擇人,自體示可即。
“不除惡行者,不自安寧者,不自斂止者,心意不靜者,不可憑智慧,而得至‘自我’。
“婆羅門可啖,剎帝利可飫,死亡為醯醢,誰知‘彼’之處?”
(摘自《羯陀奧義書》)獨一神
獨一張網者,統轄有權能,以其主宰力,護持此眾生。彼為萬物始,萬物自彼成。得而知之者,此生為永生。
獨一樓達羅,所拜無二神。以其主宰力,統治著世界。彼立萬人後,創造諸世后,保護諸生物。萬物終盡時,卷裹起諸世。
神為獨一神,處處見其面,處處見其目,處處見其臂,處處見其足。彼以其臂翼,鼓鑄此天地。
彼創諸天神,又為護之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