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特·米爾斯

文化批判主義代表人物之一

賴特·米爾斯(Charles Wright Mills),美國社會學家,文化批判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於1916年8月28日,卒於1962年3月20日。曾在威斯康星大學師從H.格斯和H.貝克爾,1941年獲博士學位。長期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直至逝世。主要譯著和著作有:《韋伯社會學文選》(與格斯合譯,1946年)、《性格與社會結構》(與格斯合著,1953年)、《白領:美國中產階級》(1951年)、《權力精英》(1956年)和《社會學的想象力》(1959年)等。

人物生平


賴特·米爾斯
賴特·米爾斯
1916年8月28日,米爾斯生於德克薩斯州瓦科(waco)市。父親是保險經紀人,母親是家庭主婦,兩人都有愛爾蘭英裔血統。在德克薩斯他家頻繁搬動,從瓦科、維赤塔富、福特烏斯、舍曼、達拉斯、奧斯丁到聖安東尼奧都住過。41歲的時候,米爾斯稱自己是一個“天生的搗亂者”,“不比任何哪兒的淘氣鬼遜色”,但他的童年是比較孤獨的。父親經常出差在外,雙親的朋友很少,關係也一般。孤獨預示了他在語文學校、高中和大學的生活。在沒有書也沒有音樂的屋裡長大,米爾斯說自己是一個“自力更生”的人。
1934年從達拉斯技術高中畢業后,懷著成為一個工程師的想法,米爾斯進了德州農業機械學院。這是一家軍事院校,父親希望米爾斯能在這裡鍛煉成人。作為新生,米爾斯在學生報紙《軍營》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豆腐塊,抗議老生在訓練上對新生的愚蠢折磨。不久,學校的高級軍官看了這篇文章,米爾斯從他們臉上知道了什麼是憤怒。一篇反駁文章說米爾斯沒“種”,米爾斯在《軍營》上的第二篇文章把這些話附在了末尾:
是誰有“種”?是那些有能力和腦子洞悉機構缺陷的人,那些很敏感不能屈就錯誤命令的人,那些適應后就能屈能伸的人,那些有想像和智慧去形成自己準則的人,那些有勇氣和毅力不顧社會壓力和孤獨過自己生活的人。朋友們,這才叫有“種”。
在德州農業機械學校呆了一年後,米爾斯轉到了位於奧斯丁的德州大學,進了哲學與社會學系,這裡的教員都擁有芝加哥大學的博士學位,支持羅斯福總統的新政。米爾斯在哲學、社會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心理學和經濟學上表現如魚得水,還是一個本科生,他就成了George Gentry的社會學助教,幹得相當出色。1937年10月,他和菲婭(Freya)成婚。她漂亮可人,和青年男女基督教協會關係密切,這個協會一直在為黑人小佃農教育呼籲。由於菲婭堅持自己觀點,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張起來。在哲學上,米爾斯研讀了皮爾斯、杜威詹姆斯米德的著作。他對社會學理論(包括馬克思的思想)、城市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經濟學(尤其是凡勃倫)和實證研究也發生了興趣。1939年,米爾斯獲得了社會學學士和哲學碩士學位。
1939年,在導師的大力推薦下,米爾斯和菲婭一道去了位於麥迪遜威斯康辛大學,帶著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威斯康辛大學社會學系的老師包括霍華德貝克、E.A.羅斯、約翰齊林,哲學造詣都很深。此時的米爾斯已經在兩家頂級社會學期刊上發表了論文,同學眼裡的米爾斯雄心勃勃,一心想成為社會學界的傳奇人物。他和漢斯格斯關係很好,漢斯從歐洲帶來了古典社會學包括馬克思和韋伯的思想。他與格斯有兩本合著:一本是《馬克斯韋伯社會學論文選》(1946年),一本是《性格與社會結構》(1953年)。米爾斯在《美國社會學評論》上發表的早期論文《情境行動與動機語彙》,預示了數十年後興起的民族方法學對情境的重視。他在《美國社會學》上發表的《社會病理學者的職業意識形態》(1943年),帶動了社會學家(包括約當時威斯康辛社會學系主任翰齊林)重寫關於社會問題的教科書,當時通行的教科書迴避了一些重要的重要的古典思想,如社會分層的後果。
1941年米爾斯結束了他的課程工作,被聘為馬里蘭大學社會學系助教。因為血壓高,他推遲了服役。1942年,他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社會學與實用主義》,並於當年獲得威斯康辛大學的博士學位,這篇論文直到1964年才出版。在博士論文里,米爾斯用知識社會學發展了實用主義尤其是皮爾斯、詹姆斯和杜威的哲學。雖然米爾斯和菲婭的關係一直在惡化,但1943年他們還是生下了女兒帕瑪娜(pamela)。對米爾斯來說,馬里蘭大學既提供了一個了解華盛頓的機會,也成了他通往哥倫比亞和紐約的中繼站。正是在馬里蘭,米爾斯開始給《新共和》這樣的進步雜誌寫東西,不斷磨礪自己,成了一個關注時代根本問題的創造性知識分子和社會學家。他看到,新政反映的改革主義與自由主義已經不是解決美國和世界問題的有效答案。
1945年,米爾斯成了哥倫比亞應用社會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1947年,離婚後的菲婭帶著帕瑪娜離開了他。1948年,他被聘為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我本人曾經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預科學生,在1951-1952年聽了米爾斯的課之後轉行學了社會學。作為教師,米爾斯體格高大結實,聲音低沉,醉心社會學,把它當作一個理解世界面對其問題的工具,給人的印象異常深刻。他給學生講的自己和艾森豪威爾偶遇的故事,重複了他第一次在《軍營》上發表文章的遭遇。一天,艾森豪威爾不聲不響地走進米爾斯上課的教室,在最後一排坐下,米爾斯馬上換了討論題目,開始說怎麼用階級鬥爭暴力推翻美國政府。米爾斯講得越來越像那麼一回事,而艾森豪威爾越來越不安,臉紅了,最後站起來走了出去,再也沒進來。米爾斯對自己的壯舉非常得意。這種對其他人的敵意方式,使他失去了很多機會,而這些機會本可以幫他達到他致力追求的影響力。
米爾斯對政治研究興趣濃厚,研究所的工作主要是大眾傳播與公共輿論,他試圖調和兩者,但研究所主任保羅拉扎斯菲爾德並不喜歡他這樣。米爾斯再次成為研究所里的邊緣人,不論哥倫比亞大學還是紐約的那些政治朋友都不看好他的社會學興趣。1947年,曾是米爾斯研究事務助理的魯斯哈博成了米爾斯的第二任妻子。一年以後,他離開了哥倫比亞應用社會研究所。但經驗研究對他幫助很大,他後來的幾本書可行度很高跟這有很大關係。米爾斯一直關心不同社會階層和他們的政治影響,如《權力的新人》、《白領》和《權力精英》。當時反美活動白宮事務委員會和聯邦調查局、首席檢察官手裡掌握了一批從事顛覆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名單,10000多人在這場反共大征討中失去工作,米爾斯的那些書在這種氣氛下顯得特別激進。
1950年米爾斯升為了助理教授,次年有了第二個女兒凱瑟琳,1956年又升為教授。但是米爾斯跟哥倫比亞大學和社會學系的關係總體上越來越糟,他和拉扎斯菲爾德的衝突基本上代表了他和其他人,包括與其他系的教授像萊昂內爾垂林(Lionel Trilling)的關係。一個例證是,米爾斯只教本科而不教研究生社會學課程。作為1956-1957哥本哈根富布萊特講座學者,米爾斯1956年訪問了歐洲。次年米爾斯和魯斯分居,1959年離婚。同年,米爾斯和雅若斯拉娃(Yaroslava Surmach)結婚,1960年兒子尼古拉斯誕生。1958年、1959年米爾斯分別出版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原因》和《社會學的想象力》。他開始認可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認為它是在蘇聯共產主義與美國資本主義之外可行的“第三條路”。1960年,米爾斯訪問了古巴,採訪了卡斯特羅、切格瓦拉和其他人,並於1960年出版《聽吧,楊基:古巴的革命》。在準備和貝勒(A. A. Berle Jr.)上全國電視辯論的前一兩天,米爾斯心臟病嚴重發作。在一次歐洲旅行之後,米爾斯回到了紐約州西紐亞克。1962年3月20日,在新著《馬克思主義者》出版前夕,他在紐亞克因心臟病發作逝世。該書對眾多馬克思主義流派做了廣泛的分析。
米爾斯死後三年,一本紀念米爾斯的文集《新社會學》出版了。他自己的論文成集於1963年,博士論文在1964年終於找到了願意出版的人,演講發言1968年結集出版,書信集2000年面世。米爾斯的傳記(Scimecca, 1977; Horowitz, 1983; Tilman, 1984)有三種,還有一本談米爾斯做權力精英研究的書,至少有三本書是寫給米爾斯的(Stein and Vidich, 1965;Wallerstein and Starr, 1971; Phillips, 2001)。從1964年開始,社會問題研究會設立了“米爾斯獎”,獎勵那些“在傑出社會學米爾斯研究傳統指導下,致力於增進對人與社會的理解,最能代表優秀社會科學研究的著作”。1997年,有人組織了一項對各國社會學家的調查,了解哪10本書對20世紀的社會學家影響最大。社會學家們把《社會學的想象力》位列第二,僅排在馬克斯韋伯的巨著《經濟與社會》之後。2001年,菲利普斯出版了一本建立在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研究方法之上的著作。2002年,我們編輯了第一卷在同樣方法指導下的研究成果集(Phillips, Kincaid and Scheff, eds.),這也是建於2000年的“社會學想象力小組”第一次年會的結出的碩果。

主要成就


米爾斯深受德國古典社會學理論和G.H.米德的實用主義社會學的影響,在政治社會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內頗有建樹。米爾斯批判了50~60年代在社會學領域占主導地位的以T.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大理論”和以P·F·拉扎斯菲爾德為代表的“抽象的經驗主義”,指出當代西方社會學正面臨著深刻的理論危機。為深入理解個人與社會結構之間的關係,為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批判,米爾斯倡導社會學的想象力,強調社會學要加強對歷史的研究,加強對社會心理的研究。他繼承了K.馬克思和M.韋伯的傳統,深刻分析了當時美國社會的階級、政治和權力結構。他指出,美國社會的統治階級是商業、軍事和聯邦政府的官僚組織的典型代表,廣大民眾的權力的喪失恰好體現出上層社會權力精英們的專橫跋扈。米爾斯的社會學理論強調社會的衝突和矛盾,並具有濃厚的價值判斷和人文主義色彩,對後來的衝突變遷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作品


米爾斯(C. Wright Mills,1916-1962)最重要的代表作不是別的,而是那本於1959年出版的《社會學的想像力》(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和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三卷本的代表作《資本論》,馬克斯·韋伯(Max Weber)二卷本的《經濟與社會》等大部頭的作品相比,十餘萬字的這本書,顯得有些單薄. 但這卻一點不妨礙它憑藉其開創性的觀點,而成為一部非常有影響力的社會學著作 .
該書分共十章,分四部分. 第一章是緒論,二至六章講社會學研究現狀中的一些問題與不足,七至十章是介紹自己的新觀點,即研究社會學的新方法與新視野. 最後一部分是附錄. 其核心內容是米爾斯獨特的社會學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