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書院
古代教育機構
宋代書院是中國古代的,是相對獨立於官學之外的民間性學術研究和教育機構。書院教育的存在,彌補了封建官學的不足,填補了許多學術文化研究領域的空白,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變的辦學形式,為歷代教育家所取鑒。書院教育傳統所包蘊的豐富內涵,是中國教育的寶貴歷史財產。
正如南宋學者呂祖謙在《鹿洞書院記》中所稱:“國初斯民,新脫五季鋒鎬之厄,學者尚寡,海內向平,文風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閑曠以講授,大率多至數十百人。嵩陽、嶽麓、睢陽及此洞為尤著,天下所謂四書院者也。”
書院的興起,一方面滿足了廣大士子讀書求學的願望;另一方面,也緩解了朝廷尚文治而又教力不足的矛盾,為朝廷培養了大批文治人材,因而尤得政府的贊助和鼓勵。
北宋景、慶曆以後,至北宋末年,隨著朝廷歷次大規模興學,官辦的州縣學校漸起,書院淪入沉寂,達百年之久。
宋代
宋代是古代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書院產生的歷史背景比較複雜,是當時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教育環境的產物。我們可以歸納出其中幾點重要的原因:(1)官學長期處於低迷不振的狀態,書院的產生是必然,填補了官學的空白。(2)北宋科舉取士規模日益擴大促進了書院的發展。(3)朝廷崇尚儒術鼓勵民間辦學。(4)佛教禪林的影響。(5)雕版印刷術的普及應用,促進了圖書事業的發展,從而為書院的各種教學活動及研究活動提供了便利。
(1)教學與研究相結合。(2)盛行講會制度,提倡百家爭鳴。(3)教學上實行門戶開放,師生眼界開闊;“書院聚四方之俊秀,非僅取才於一域。”(4)學習以個人鑽研為主,師“示之於始而正之於終”。(5)師生關係融洽。
白鹿洞書院: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唐後期李勃、顏翊等先後在此讀書講學,南唐時在此建有國學。宋初置書院,並得到朝廷授予的儒家經典,書院已很知名。南宋時朱熹常到書院講學,並寫有《白鹿洞書院揭示》作為書院的學規。理學成為官方哲學后,白鹿洞書院因在理學教育中具有明顯的象徵意義而名揚天下。
南宋書院教育的復興,大體取決於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其一,由程朱理學的發展促成。理學奠基於北宋,成熟於南宋,在南宋幾起幾落,雖曾幾度佔據太學講席,但屢遭朝中權貴排抑。為了專研學術,講明義理之學,並廣泛傳播自己的思想,擴大影響,積極發展書院教育,創辦書院、宣講性理,並以書院為論壇,爭鳴學術,指論朝政。
其二,南宋官學雖有國家資助經費,但往往流於形式,失其教學之實,士子遊學,“非圖啜以給朝夕,則假衣冠以誑流俗”,“迂闊於事,無補於時”。官學的不振,自然造成文化教育領域的空荒,而具有較高教學質量、形式靈活、學風生動的書院,便得到土子的青睞,獲得較大的發展餘地。
其三,科舉制度的腐敗,導致士學風氣的墮落,一些志趣高潔、仰慕聖學的學者厭惡仕祿功利之學。而書院提倡高風氣節、不為功名利祿折腰、自由講學,專研學問,推崇修己至誠之道,與腐敗的官學形成鮮明對照,故爾被一大批文化素養較高的士子所敬慕。
此外,佛教禪林的影響和南宋印刷術的持續發展,也為書院振興提供了客觀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