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專門從事農牧業科學研究的正廳級事業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Inner Mongoli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專門從事農牧業科學研究的正廳級事業單位。
農牧院主要研究領域為農作物、家畜、草原、園藝。優勢學科是小麥、玉米、油用向日葵、馬鈴薯、甜菜、胡蘿蔔、小雜糧、旱作農業、肉牛、肉羊、絨山羊、動物營養、動物疫病防治、生態保護、草原勘測設計規劃等。
截至2017年3月,農牧院設有8個行政處室,15個專業研究所,國家和自治區級研究平台33個;有在職職工556人;2011-2016年,共審(認)定農作物和牧草新品種66個,在國內外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49篇。
清宣統二年(1910年),綏遠將軍瑞良奏請清廷獲准設立的歸綏農林試驗場。1929年改為綏遠省農林實驗場,1945年改為綏遠省立第二農事試驗場,1950年改為綏遠省立歸綏農事試驗場,1954年改為內蒙古五里營農業試驗場。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大門
1971年內蒙古農牧科學院被撤消,三所恢復各自處級建制。1979年農業、畜牧兩個研究所更名為內蒙古農業科學院和內蒙古畜牧科學院,均為處級建制,1995年分別升格為副廳級建制。1995年、2004年,原園藝研究所、內蒙古農業雜誌社併入內蒙古農業科學院,草原勘探設計院、內蒙古畜牧業雜誌社併入內蒙古畜牧科學院。
2005年,原農、牧兩院合併組建為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2007年恢復為正廳級建制。
綜合實驗樓
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趙存發、白晨、安玉麟、榮威恆、劉世明、侯勇躍、妥德寶、邢旗、盧德勛、賀健、趙瑞、扎魯達、田果良、楊成林、劉雅青、李學英、杜生旺、欒成祥、溫都蘇、趙雅芳、任樹華、張運達、陸正鐸、曲志強、戴慶林、孫澤民、陳鴻山、張含瑞、李彥、吳天平、張寶發、羿翰卿、吳高升、王仲青、劉安林、游積峰、謝家駒、宋林庭。
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榮威恆、扎魯達、賀健、陳鴻山。
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榮威恆、金海、侯勇躍。
截至2017年3月,農牧院設有專業研究機構15個,國家和自治區級研究平台33個,盟市分院4個。
試驗田
工程中心:內蒙古自治區農業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國家糖料改良中心呼和浩特甜菜分中心、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呼和浩特)、農業部內蒙古玉米小麥區域技術創新中心、農業部內蒙古大豆區域技術創新中心、內蒙古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檢測中心、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鈷-60輻照中心。
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植物蛋白質組學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旱作農業重點實驗室、內蒙古自治區草食動物營養科學重點實驗室。
試驗站:農業部農牧交錯帶生態環境野外觀測試驗站。
盟市分院:巴彥淖爾分院、呼倫貝爾分院、通遼分院、赤峰分院。
•館藏文獻
截至2011年12月,內蒙古農村牧區政策研究所編印各種專業資料40餘種。館藏中外文圖書5.6萬冊、期刊9萬多冊、資料2.5萬冊。保管全院各門類檔案6444卷(冊),在自治區農業系統中率先晉陞為“科技事業單位檔案管理國家二級”標準。
•種質資源
試驗田
•《畜牧與飼料科學》
《畜牧與飼料科學》
1990年內蒙古自治區“我喜愛的期刊”獎;1993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情報成果三等獎;1995年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情報成果三等獎;2001年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2002年華北地區“十佳”優秀期刊獎;2002年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一等獎;2003年第二屆內蒙古優秀期刊獎;2003年首屆《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獎;2004年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一等獎;2004年第一屆北方優秀期刊獎;2005年第三屆內蒙古優秀期刊獎;2007年第三屆北方期刊優秀期刊獎;2008年第六屆全國畜牧獸醫優秀期刊。
•《北方農業學報》
《北方農業學報》
期刊創刊於1973年,是《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期刊。
主要欄目包括:(1)作物遺傳育種、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學,(2)土壤肥料、農業生態環境、植物保護,(3)北方特色作物,(4)農業氣象,(5)農業經濟、農業工程管理,(6)園藝、園林,(7)水產、農畜產品加工,(8)教學研究,(9)綜述:國內農業生產熱點、生物技術熱點。
•《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由內蒙古農牧業廳主管,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主辦,內蒙古農牧業雜誌社編輯出版、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農業綜合性科普期刊。該刊創刊於1976年,是國內最早創刊的7家農業科普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評為自治區優秀科技期刊。
期刊主要辟有“領導論談”、“特色農業”、“農經管理”、“作物栽培”、“植保與土肥”、“種子世界”、“農區畜牧業”、“水產養殖”、“內蒙古農業信等欄目。
《現代農業》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8-0708,國內統一刊號:CN15—1098,郵發代號16—38,月刊,國際標準大16開本,112頁。
•《當代畜禽養殖業》
《當代畜禽養殖業》(月刊)創刊於1980年,國內統一刊號:CN15—1150/S;國際標準刊號:ISSN1005—5959。雜誌為國際標準大16開,64頁,月刊,郵發代號:16-49。
期刊為國家新聞出版署“農家書屋工程”重點出版物,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期刊,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期刊,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期刊。
•《內蒙古畜牧業》(蒙文)
《內蒙古畜牧業》(蒙文,雙月刊)創刊於1980年,由內蒙古農牧業廳主管,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主辦,內蒙古農牧業雜誌社出版,是內蒙古唯一以蒙古文字出版發行的畜牧業政論與科普綜合性期刊,面向全國發行。刊號:ISSN1006-8163,CN15-1073/S。
主要欄目有:產業導航、種植業、經營管理、養殖技術、疾病防治、民情風俗、游牧文化、致富之路、當代牧人、經驗交流、草場管理、畜產品加工、產業化道路、法律與規章、飼料產業等等。
•《華北農學報》
《內蒙古農業科技》編輯部承擔《華北農學報》雜誌編審出版工作。《華北農學報》是由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西、內蒙古六省市區農科院和農學會聯合主辦的大農業學術刊物,1985年創刊,雙月刊,A4開本,國內統一連續出版號CN13-1101/S,國際標準連續出版號ISSN1000-7091,郵發代號18-10。
“中國知網”公布的複合影響因子為1.410,論文基金比為0.96,複合總被引頻次5659次;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版),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信所評定),全國綜合性農業核心期刊(中國農科院文獻中心),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CSCD核心庫-中國科學院文獻中心),第四屆全國優秀農業期刊學術類一等獎(中國農學會),“北方優秀期刊獎”。
項目經費
1978—2009年間,農牧院共獲得的國家科技進步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以上成果、獲獎品種、國家審定品種和“十一五”審(認)定品種、國家發明專利以及出版的專著共計253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1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8項、二等獎49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二等獎12項;品種103個;國家發明專利12個。
“十一五”期間,農牧院共承擔各級各類項目379項,獲得資助總經費1.94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5項,獲得資助經費9586.4萬元;自治區各級各類項目294項,獲得資助經費9487.18萬元。與“十五”相比,項目總數增加181項,增長率為91%;總經費增加9054.08萬元,增長率為90%。已在“十一五”期間獲得4050萬元的經費支持,並在“十二五”期間每年還將獲得1700萬元的穩定經費支持。
“十一五”期間,農牧院取得的87項科研成果包括: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自治區科技進步獎20項,其中: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9項;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自治區農牧業豐收獎20項,其中:一等獎9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3項;審認定品種36個,其中:玉米新品種3個,甜菜新品種5個,蔬菜新品種5個,穀子新品種6個,向日葵新品種5個,亞麻新品種2個,大麥新品種2個,燕麥和甜瓜各1個,牧草新品種6個;獲得專利4個,其中:3個是發明專利,1個實用新型專利。
2011-2016年,制定併發布地方標準、行業標準98項,獲得國家專利50項,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技獎勵54項,在國內外各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49篇。2006-2015年的10年期間,由內蒙古申報並獲得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項,均為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農牧院作為主持單位獨得2項,居獲獎單位之首。
育種養殖
“十一五”期間,農牧院先後育成46個農作物新品種和14個牧草(畜)新品種,提出17項農作物、畜牧、草原等重大新技術,獲得自治區一等獎和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以上科技新成果27項,取得高產奶牛體細胞克隆技術應用等4項高新技術和5項生物技術最新研究成果。
2011-2016年,共審(認)定農作物和牧草新品種66個,在內蒙古66個旗縣建立了70個科研成果示範點,與80多家企業開展科技合作,示範推廣動植物新品種36個,新技術90餘項,創造直接經濟效益130多億元以上,推動全區農牧業科技貢獻率由47%提高到51.8%。
•種植業
院內風景
小麥“優質高產專用“農麥2號和農麥201”選育及高效生產技術研究”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食用和油用向日葵優質高產新品種相繼育成“高產優質多抗向日葵新品種“內葵雜3號和赤葵2號”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甜菜育種取得突破性進展,選育出國內第一個單粒抗叢根病雄性不育雜交種“內甜單1”和含糖率突破16%的甜菜抗叢根病新品種“內甜抗201”,並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二等獎;此外,在自治區特色作物的新品種選育中為加工企業培育了適宜加工的優質專用品種多個。
•畜牧業
“十一五”期間,肉羊高效繁育技術推廣到自治區5個盟市,推廣數量達15萬隻。主持並參與了巴美肉羊新品種培育填補中國肉羊雜交育種的空白,並獲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細毛羊和白絨山羊兩項良種擴繁體系建設及生產化示範技術得到轉化應用。研究出草地植被遙感監測技術和京津風沙源工程技術。全區不同草地划區輪牧及休牧模式,被自治區評為十大創新技術在全區牧業旗縣進行推廣。育成了“駝絨藜”等一批優質牧草。
•高新技術研究
“十一五”期間,農牧院獲得了沙冬青乙烯應答轉錄因子基因和沙冬青熱激蛋白基因。亞麻雄性不育基因和向日葵葡萄糖氧化酶基因GENEBASNK得到登錄。獲得58個檸條抗旱基因。首次獲得全區第一例克隆牛。取得“肉牛雜種優勢DNA多態性系互測”重要成果。建立起絨山羊和舍飼絨山羊甲浣菌mceA基因的指紋圖譜。
研究生公寓
2011年,經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廳研究決定(內農牧科發﹝2011﹞95號),由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負責在組織開展2013年基層農技推廣骨幹在職攻讀農業推廣/獸醫碩士學位報名考試工作。
1、背景色選擇具有內蒙古特徵的藍色、綠色、白色,分別代表藍天、植被、白雲,寓意現代農牧業的發展方向—綠色、優質、安全和生態。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
3、“1910”代表單位成立時間。
4、院徽中間的圖形包括兩個部分,具有多重含義:上方是字母“n”、下方是字母“m”,是“內蒙”與“農牧”拼音的首個字母。同時“n”的形狀像綿延的田地、代表農業;“m”的形狀像動物的頭(帶角的羊),代表牧業。整體圖形像一把火炬,寓意光明、傳遞、啟蒙。象徵著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光明的發展前景和農牧人團結和諧、開拓進取、服務奉獻的精神。
院長、黨委副書記:路戰遠
黨委書記、副院長:翟琇
黨委委員、副院長:金海、白晨
副院長:於傳宗(試用期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