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內家拳
武當內家拳
武當內家拳是一種集武術、養身為一體精妙的傳統拳法,有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四兩拔千斤,后發先制的武術特點,亦有動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剛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術風格。更有發人潛能,開人智慧,充人精神,壯人體魄,去病健身,益壽延年的獨特功效,實不愧為是中華武術之晶體,東方文化之瑰寶。
作為優秀的武術拳種之一。武當內家拳是在古老的陰陽學說,五行八卦學說的啟迪下形成,是集攻防,養生為一體的內家拳術。它以太極哲學為基本原理,通過陰陽辨證關係來指導拳法運動,它源於自然,法於自然,合於自然,嚴格地遵循拳法自然的創拳原則和“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本性學說。又將道教的氣功煉養之旨融入拳法之中,使其獨具貴柔尚意的特點。同時強調心息相依、運行勻緩、意到氣到、動靜自如、以柔克剛、靈活婉轉、莫測端倪的行拳要領。武當內家拳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是一套從初級到高級、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動靜結合、內外兼修的完整功法。
道教以修鍊養生為主,故特別重視內外兼修。如張三丰首創“武當內家拳”就深受世人崇尚。但對其淵源,雖然研究者不乏其人,而眾說紛紜,仍無定論。“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張三丰,是眾所公認的。但因宋、明兩代皆有“張三丰”的史料記載,所以對首創內家拳的時代發生質疑。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翻閱了有關史籍,微有所得,特提出就教於方家。
明清之際,有宋張三丰別少林為外家而自創內家拳的史料記載。黃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誌銘》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蓋起於宋之張三丰。三豐為武當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進,夜夢玄帝(真武)授之拳法,厥明以單丁殺賊百餘。三豐之術,百年之後流於陝西,而王宗為最。溫州、陳州,同從王宗授之,以此教其鄉人,由是流傳於溫州。嘉靖間張松溪為最著”。黃宗羲之子黃百家在《內拳家法》中的記載同黃宗羲的說法基本一致。他說:“張三丰既精於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家。得其一二者,足以勝少林。
黃百家所言“內家拳”,即今之“太極拳”。其用法是聽人之勁,隨機應變,本無定法。內家拳不光限於武功,而且還與道教內功(即靜功)緊密聯繫。其“外家拳”與“內家拳”不同。“外家拳”從實擊實踐到總結出技擊煉法,“內家拳”從養生到技擊,以柔克剛。黃氏記載宋張三丰不僅會武功,而且還是武當“丹士”這就自然與“內家拳”相互融合。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說:“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之”。“術士”就是丹士。練內功須和動功相結合,因為“太極拳”起輔助“靜功”的作用,作為一個丹士,為幫助他的內功修鍊而創“太極拳”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北宋張三丰的史料記載,不僅能說明內家拳是張三丰所創,同時還描述了內家拳自張三丰之後的傳授脈絡。至今在浙江一帶流傳有緒,每代常存幾位傳人,記有名字。到明末清初傳人王征南諸線。至今流傳下來的有武當松溪派“內家拳”第二十代傳人王維慎。雍正《寧波府志·張松溪傳》載:“松溪,鄒人,善搏,師孫十三老,其法自言起於宋之張三丰”。
另外,還有三豐見鵲蛇之斗而感悟太極之說。據南房國師文進之編著的《太極拳劍推手各勢詳解》一書稱:一日,有鵲急鳴院中,張氏(張三丰)聞之,由窗中窺見樹土有鵲,其目下視,地上蟠有長蛇,其目仰視,二物相鬥,歷久不止。每當鵲下飛擊長蛇時,蛇乃蜿蜒輕身搖首閃避,未被擊中。三豐以此模擬,悟出太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之理,因仿太極變化而命名,即“太極十三勢”。
北宋張三丰生卒年月不詳,但從多方而史料看,當時確有其人。明徐禎卿《異林》謂,宋代華州椽張刺達從太守來華山拜褐陳希夷先生,遇先生友呂純陽。純陽從袖中摸出三棗,一紅、一白、一青,以紅自食,以白授陳希夷,青者與太守。太守不識呂純陽為仙人,以對已不遜而厭之,即隨手給了張刺達吃了。自此,
張刺達亦得道成仙。刺達即是張三丰。這雖然是一段故事,但卻也反映了張三丰其人的所在時代。
對於張三丰創“內家拳”來說;不管夜夢神授也好,還是研磨太極陰陽之奧蘊或觀鵲蛇之斗也好,卻都是他創“內家拳”的具體說明和憑證。當某一個人苦心鑽研一門學問或突破某一難關之前,他總會時時思索、觀察,甚而做夢也想著。如三豐觀鵲蛇之斗對他的啟發和夜夢神授使他靈機的頓悟,這都說明了他首創太極拳的淵源。張三丰為武當丹士,為宗教借仰者,夢受神拳並非不可思議。並且他所創拳法,流傳至今是完全有可能的。因在當時,武術在宮觀是不可缺少的護衛之術,有著嚴密的傳承流派,以至今日也是我們強身健休的重要項目,所以它並非是曇花一現。武當“內家拳”流傳至今日,其條件是完備的,證據是充足的。
明朝張三丰,據《明史》有關資料記載:
張三丰,遼東遊州人(今遼寧彰武西南),生於元定宗二年(1247)四月初九口,又名均實,全一,道一號玄玄子,因不修邊幅,人又號張邋遢。據稱讀書過目成誦,精通三教經書,寒暑只一納一蓑。乃能前知,醫術高明,能寫會畫,好道善劍。初寓寶雞金台觀修鍊,后入蜀轉楚。明初人武當,在信士中有很高的威望。著有《張三丰先生全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求之,不得。明永樂初,成祖亦遣使屢訪,皆不遇。成祖在賜三豐詔書中說:“皇帝敬奉書真仙張三丰先生足下:膚久仰真仙,渴思親承儀範,常遣使致香奉書,遍詣名山虔請。真仙道德崇高,超乎萬有,體道自然,神妙莫測,膚才疏庸,德行非薄,而至誠願見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謹致香奉書虔請,拱侯雲車鳳駕惠然貴臨。以副聯拳拳仰慕之懷”(見《太和山志》卷五),三豐避而不見,並在武當山南岩留詩一首。其中云:“三豐隱者誰能尋,九室雲崖深更深;玄猿伴我消塵慮,白鶴依人引道心;笑披皇冠超富貴,並無一個是知音”(見《張三丰全集》)。明成祖朱棣未請到張三丰,反更崇敬,於永樂十五年(1417),為三豐救建宮殿廟宇二百九十間,賜額“遇真宮”,現存三豐銅鑄姿金坐像,神態瀟灑自若,頭戴牛笠,腳穿草鞋,栩栩如生。據清康熙年間版本《張三丰先生全集·拳技》記載:“拳勇之技,少林為外家,武當張三丰為內家”。《道藏淵流》記;明之張三丰“好道善劍”。明《道藏》所記張三丰其人,基本同於《明史》所記。
據以上史料,張三仁在宋代和明代皆有其人。宋之張三丰“以絕技名於世”。《明史》所記張三丰是“道德崇高,超乎萬有,神妙莫測”。明顯的看出明之張三丰齊名於北宋之張三丰,甚而超越。有人認為宋、明所言的張三丰乃為一人。提出明代所說的張三丰,只是因當時的政治原因而假託。我以為兩位“張三丰”在宗教、技術、聲望都相同,但是時代不同。《明史》記載雖有些誇張,但要以此說明無其人,恐怕與事實不符。
明初,當時的燕王朱棣發動以“清君側”為名的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為永樂皇帝,恐建文逃亡號召起事,故派遣特使於海上和內陸尋找。《明史》本傳中記:“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熒頒御制諸書,並訪仙人張退遏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鄉熒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還”。這裡胡熒雖沒有訪到張三丰,但這說明明代確有張三丰其人其事。又,明代張三丰所創“蓬菜派”(邋遢派),現傳至十三代“蓬”字型大小,其“蓬萊派”傳程序為:“園通智敏用,是清修覓真,丹體蓬萊會,保定練成金”。道教派別代代相傳,足見明代有三豐其人。
綜上所述,武當山在北宋和明代均有張三丰其人,並且均從事內家拳技,北宋張三丰首創內家拳,明代張三丰對其有所創新和發展。在李春照所撰《陳氏太極拳·跋》中寫道:“太極拳法,溯源河洛,援引內經,多本先儒成說”。“河洛”指宋初邵雍所出河圖洛書,“先儒”即宋代理學之新儒,也把太極拳法溯源到北宋,於宋代張三丰創太極拳時代相合。清代浙江武舉考試前預修的拳械中就有:“內家拳”、“內家斧”的記載。清初王士禎(漁洋)在《聊齋志異·武技》的評註中,就引用內家拳,是當時人對該拳的記載和承認。流傳至今的是“武當松溪派內家拳”,傳人為二十代王維慎(此派曾在八五年《物理》雜誌上刊登“武當松溪派內樁功函授招生”廣告,系上海文史館館員)。
兩儀拳,又稱玄武拳,兩儀點穴術,兩儀點穴拳。用來練習手、眼、身、步法及混元功(爆發力、反彈力)的一種拳術。其風格是:快慢相兼,剛柔相濟,有行如龍、坐如虎、閃如電、發如雷的特點,有后發先制的實戰效果,是太極一門中的必練拳技。道曰:“陰陽和合為太極,分開曰兩儀。”此拳或快或慢,或剛或柔,陰陽各見所長,故曰“兩儀”。
兩儀拳是一整套完整的功法,按套路分其主要有:一路兩儀二路兩儀(兩儀拳三十六式),六路先天八卦,二路後天八卦,二十四操手,七十二破手,十二大勁點打三十六大穴,一勁點三穴,點穴,解穴。按十二勁法分:撈勁,靈勁,寸勁,釘釘勁,里鉤勁,外背勁,切背勁,篡勁,顫抖勁,根根勁。
兩儀器械分:兩儀棍術(起手棍,應手棍,六路棍,十八棍)。兩儀刀術(大刀,四路大刀,六路小刀,大刀進槍,小刀進槍)。六路螳鐮。兩儀暗器(流星子、飛刺)。
兩儀拳三十六式是傳統初級套路,內家拳中獨有顫抖勁身法、勁法,此拳與一般拳法套路風格特點有所不同,它既有形意的剛猛沉穩,內外六合,快攻直取的特點,又有著豐富的柔中取勝的技巧,見招生力,柔內含剛,一動一靜,瞬息間能產生穿透性極強的爆發力,同對方交手時發力用抖勁,拳速極快,對方很難避閃,身法更是輕捷靈活,功架樸實無華,實用技擊性強,是兩儀門經典的入門套路。
兩儀拳又稱“神拳”、“過氣拳”,兩儀拳集天地日月之精華,會陰陽二氣於一身,內蘊太極虛實之玄,外呈兩儀八卦之機,宗法自然,招法奇特,疾如暴風,迅若閃電,至剛至柔,變化莫測。
兩儀點穴更是神奇,匯陰陽二氣,聚無限能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以不同力度擊中對手任意穴位、阻斷不同經脈而呈現不同癥狀,且無葯、無法可解。而點穴者可一掌解穴迅即復原。制人而不傷人,有一拳制人之威,又有一掌復原之能,堪稱武林一絕。
兩儀點穴功夫:是中華武術中最講實用的內家功夫,始終保持著古典武術樸素實用的特點,沒有故弄玄虛。
太極十三勢:十三勢是由起勢、抱球勢、單推勢、探勢、托勢、撲勢、擔勢、分勢、雲勢、化勢、雙推勢、下勢、收勢等功防意識較強的十三組動作組成,其中內含吐納導引、採補混元樁等三種道家內修養身功法,然十三勢動作亦是根據鍛煉人體八脈的需要所編,而八脈又內連五臟,整個套路內含五臟八脈,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組合,容合道家養身丹術,故謂“太極十三勢”。
其動作要領是:虛靈頂頸,含胸撥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齶。練習時要求形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動作之中,綿綿不斷,如行雲流,松沉自然;動靜之中如綿里藏針,剛中帶柔,柔中有剛,剛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開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細長勻,息息歸根。
太極十三勢內含豐富,意義深遠,自古為武當鎮山之寶,秘傳之法。三豐太極拳是第二代內家拳,有一百單八式,相傳為三豐真人門下弟子根據太極十三勢演化而來,雖沒有明顯地表現五步八法攻防精要、五臟八脈養生特點,但暗含太極十三勢精要。其動作要領、練習要求與太極十三勢相同。三豐太極拳亦能通經活絡,益壽延年,歷來為門下弟子普修的拳法。
素聞太極生於無極,無極生於道。無極功,是一種煉精化氣,鍊氣化神,修鍊精氣神人身三寶的道家靜態丹法(內丹功),能發人潛能,開人智慧,是修練太極拳法的最高境界。太極拳中,習練兩儀,以壯其彪,修鍊無極,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龍乘雲氣,虎借風威,相依相托,相輔相成。此三者,是武當內家拳法的整體,為武當武術的正宗。
無極拳修鍊有二宗:一為玄門、二為俗家。此法乃俗家一脈。無極拳行功有十八訣,即起式為“朝”,收式為“晦”。前後分“托、摩、揉、搓、絲、困、纏、繞、點、按、拆、卸、順、旋、流、合。”根據天人合一“的宇宙觀、總結無極拳之精義,把地球自轉看成是人體百骸機能。其拳訣中包含十六種自然景象,二十七種脈象,三十種人體形骸。蘊於內者二十種勁即為:“冷、彈、脆、快、硬、沉、長、綿、柔、巧、活、緩、輕、靈、抖、含、虛、粘、連、隨。”表裡相合,內外相應。出乎神奇,變化莫測,以穩、准、虛、靈而求快是為訣竅。其功講求以“混噸虛空”為精義,采先天之氣,調後天純陽之精,返本還原,凝神返虛,而達無形無象境界。主張形骸操練不以形,“有形而破體,無形則居氣”。
無極拳十八字訣中包含十六種自然景象,即:風、寒、暑、濕、燥、火、霧、雷、閃、電、雨、雪、冰、霜、虹、露;二十七種脈象,即:浮沉、遲數、滑澀、虛實、長短、洪微、緊緩、芤弦、革牢、濡弱、散細、伏動、促潔、代;三十種人體形骸,即:頭頸、肩肘、腕胯、膝腿、指掌、足踩、腰胸、筋骨、氣血、皮肉、心肺、肝膽、脾胃、腎膀、胰臍。修鍊此拳可達修心、養性、強身健體,以天煉人,與宇宙相合,是防身自衛的一種高級拳種。
據記載,三豐真人當時所創之內家拳,為太極拳法,后,歷代傳師祖傳人,從中分解演化發展出諸多流派,其風格特點,亦大同小異,而武當山一脈相傳,始終以太極、八卦等拳法為主,其如:形意、八仙、八極、玄功等各內家流派武功,均為後世門人相繼帶入武當,流傳至今。
太極拳法,並非是指現今所見單純的太極拳套路,而是由兩儀、太極、無極,三種不同層次的拳術、功法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內,由動至靜,從初級到高級,動靜結合,內外兼修完整的修鍊功法。
武當內家拳是道士為悟道採用的一種方法,把自己對道的理解而產生的一種傳統拳術。在實戰中去更好的體會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