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三
周立三
周立三(1910~1998),經濟地理學家。浙江杭州人。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33年畢業於中山大學地理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1949年後主要從事農業地理方面研究。50年代率領新疆綜合考察隊對全疆農業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合理生產布局,進行了長達5年的深入考察,提供了系列專著和建議,卓有建樹。周立三作為中國農業區劃理論與實踐的開拓人之一,對推動全國各省、市、縣大規模農業資源調查與農業區劃研究,為因地制宜地進行農業生產合理布局,作出了重要貢獻。
周立三
1949年5月—1958年,協助竺可楨籌備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49年11月,周立三與吳傳鈞、高泳源等合作編輯的《蘇聯新圖志》由上海亞光與地學社出版。1950年6月下旬中科院地理所籌委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會議,決定分為地理、地圖和大地測量三個組,第一組普通地理由周立三主持。籌委會主任竺老在北京,副主任黃秉維仍在上海華東工業部任職,負責處理日常事務。1950年10月30日,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2年10月12日,竺可楨召開地理學第一次代表大會籌備會議,決定由孫敬之、周立三、施雅風負責籌備工作。1953—1958年(43-48歲),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成立,黃秉維任所長,周立三任副所長、研究員。主要作了以下幾項工作:主持完成“中國農業區劃的初步意見”,將全國劃分為6個農業地帶(即中南、華中、華北、東北、西部和海洋)以及16個農業區;主編完成《甘青農牧交錯地區農業區劃研究》;主持新疆綜合考察隊並擔任隊長考察歷時5年,取得豐碩成果,為新疆維資源開發和經濟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周立三
1978年3月—1983年(68-73歲),1978年3月正式恢復所長、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務;1980年7月,被接納為中共黨員,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0-1981年,兩次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範”;1983年9月,擔任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科學顧問組副組長。主要再次主持江蘇省農業區劃(修編)歷時2年,獲1985年“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一等獎”。
1984年—1985年5月(74-88歲),1984年3月,擔任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名譽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所學位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主要成就:主編完成《關於新疆維農業發展若干建議》一書、主持國家農業地圖集,任編委會副主任,歷時4年,至1988年,主編完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地圖集》並於1989年,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86年3月,獲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1988年3月,被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87年,領銜承擔了國情分析研究,1989年10月,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研究小組,發表了第1號國情報告《生存與發展》,並獲得了院長基金特別支持項目;91年出席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92年12月主持發表第2號國情報告《開源與節約——中國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源的潛力與對策》、1994年發表的《城市與鄉村——中國城鄉矛盾與協調發展》、1995年發表第4號國情報告《機遇與挑戰——中國走向21世紀的經濟發展目標和基本發展戰略研究》;1996年1月,參加了地學部由部分院士組成的紅壤地區考察團,這是他最後一次科學考察活動。1998年5月27日逝世於南京。
1940年代重慶
地理學家都酷愛野外考察,從大量自然和人文現象中探求未知。周立三先生一貫有強烈的野外工作興趣。1944年,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被派到西北科學考察團,前往新疆考察。當時的新疆,經濟文化落後,交通不便,還受到軍閥盛世才的監視,考察工作是相當艱難的。但是,周先生懷著濃厚的興趣,從準噶爾盆地穿過天山直到塔里木盆地北麓的阿克蘇作了長達數千公里的線路考察,使他對新疆的資源、經濟、民族和社會有了深刻的印象。從此,周立三先生和新疆結下了不解之緣,建國以來多次到新疆,為開發新疆投入了大量的勞動。
新疆
周立三先生和新疆隊的幾位領導集中全隊力量,綜合研究新疆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產合理布局的問題,完成了一份綜合性報告和十三個專題研究報告,有針對性地論述了有關農牧業生產發展的重大問題。這份研究報告可以說是新疆隊數年考察的結晶,為新疆的資源開發和生產規劃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建議,多年來一直被業務部門作為編製計劃的重要根據,受到中央和新疆許多領導部門的好評。其全部考察成果,包括一系列的學科性專著得到全國科學大會的表彰。周先生自己也參加了新疆隊的專業考察,他更加重視瑪納斯墾區的糧棉布局、蘭新鐵路選線、新疆農業區劃等有關經濟地理的研究,還熱心指導青年科技人員的工作與學習。事隔20年後,到了80年代,中央從戰略的高度指出,新疆和整個大西北到下一個世紀要成為中國重要的建設基地。科學院再次組織力量研究新疆的資源開發,仍請周立三先生參加主持這項工作。此時他已是70多歲的高齡,身體也不比當年,但想到國家的需要,毫不猶豫地再次接受任務。近年由他主編完成的“關於新疆農業發展的若干建議”,既看到長遠的發展,也顧及當前的問題,是一份很有價值的成果。這份報告指出,新疆農業的發展,第一,要重視山地與平原的統一性;第二,生產建設必須重視生態環境變化所引起的後果;第三,調整經濟結構必須重視解決農牧、林牧、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等矛盾;第四,要提高農牧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必須大力提高質量。接著報告就新疆的合理用水,挖掘耕地生產潛力、防治沙漠化、改良利用鹽鹼土、挖掘畜牧業的潛力與合理利用天然草場,保護與營造森林,重視糧食生產的小區平衡以及建設棉花基地等問題作了專題分析。這項研究報告論點鮮明,論據充分,向新疆和中央有關領導部門彙報后得到很高的評價。
中國有自己獨特的自然環境,農業生產的地區差異懸殊。但是,長期以來存在著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農業生產的問題,在農業上“一刀切”的指揮方法相當普遍。周先生認為,農業的地區差異是客觀存在,不同的農業區有大小不同等級的地域系統,農業區劃就是依據客觀的農業地域、分佈規律,從發展生產出發,按地區生產條件與生產特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去加以科學地分區劃片,在此基礎上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並闡明各區的發展方向與增產途徑,為規劃和領導農業生產提供科學依據,這就有助於增強主動性,減少盲目性。因此,周先生把農業區劃的研究作為農業地理結合生產實踐的首要問題,50年代他就在新疆綜考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省區農業區劃的理論與方法。初步完成新疆農業區劃。
農業
周立三先生把極大的精力用以關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理學問題,
江蘇農業考察
周立三先生的研究工作和治學精神也是值得學習的。他從自己切身的經歷深感地理學要為四化建設服務,就必須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他總強調科研成果是集體的勞動,不要突出個人。在培養青年上他身教重於言教,對下一代寄予很大的希望,他常說要“青出於藍勝於藍”,鼓勵青年勇於趕超。對於自己,他嚴於要求,用周先生的話說“在生活上要知足常樂,在業務上要以不知足為常樂”。在祝賀周立三先生從事科學活動半個世紀的時候,南京地理研究所送給他一幅書法,上面所寫的詩句:“五十寒暑有晴陰,開發資源費心神,大半生涯遍南北,赤誠之心為人民。”
“關於劃分中國經濟區域的兩個原則性問題的思考”,光明日報,1955年。
《甘青農牧交錯地區農業區劃初步研究》(與人合作),科學出版社,1958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經濟地理》(與人合作),科學出版社,1963年。
《新疆綜合考察的方法與經驗》(與人合作),科學出版社,1964年。
《江蘇農業地理》(與人合作),江蘇科技出版社,1979年。
“應辯證地規劃長江流域的經濟開發”,《科學報》,1988年7月8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地圖集》(主編),地圖出版社,1989年。
《生存與發展》(主持),科學出版社,1989年。
《主持發表1-4號國情報告》,1989年—1995年。
《中國農業區劃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科大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