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州
莒州
莒州,隋初、唐初及金朝至清朝的州。
北周滅北齊,改南青州為莒州。治所團城,即今山東沂水東北、高橋鎮東南處。下轄2郡6縣:東安郡(新泰、東莞縣、莒縣)、義塘郡(懷仁、歸義、義塘)。
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廢莒州。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復置莒州,仍治團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再廢莒州,轄縣分流沂州及海州。
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城陽軍為城陽州,二十四年(1184年)更名莒州。
明隸屬青州府。清隸屬沂州府。1913年,改莒州為莒縣。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浮來夕照、屋樓春曉、西湖煙雨、洛山樵牧、馬亓聳翠、書院夜誦、山寺晚鐘、沭水拖藍,被合稱為莒州八景。
指的是秀美的浮來山在夕陽輝照下,映現出的奇異景象。浮來山又名浮丘,位於莒城西9公里處,三峰鼎峙,拱圍相連,龍盤虎踞,逶迤連綿。閱盡滄桑三千載的“天下銀杏第一樹”,號稱“活化石”,以其高24.7米,胸圍15.7米的雄姿,巍然屹立,令世人嘆為觀止。千年古剎定林寺,為山東省現存最古老的寺院之一,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另外,劉勰著書立說的“校經樓”,郭沫若先生親題“文心亭”以及名聞遐邇的浮來山八景等,在夕陽映照下,紫光熠耀,堪稱奇觀。
屋樓春曉一景中的“屋樓”指位於莒城東10公里的屋樓崮,也叫屋樓山。康熙七年大地震時崩塌而致,雍正《莒州志》記載:“屋樓山在州東二十里,石徑巉岩,望之如樓觀。”山下的“重修福慧庵”碑記云:“屋樓崮峰巒疊翠,浮圖插空,如樓閣狀。厥維震方屬春,春氣南動,山光秀麗,若先漏其景,也曰屋漏,為其能漏泄春景”也 ,《重修莒志》載:“山建浮屠七級,高十仞,陟其巔,可眺海”。據出土文獻考證,早在5000年前,此山已是莒地先民觀日出、定春秋的山巔。
此山海拔473米,嵯峨峭削,北壁群峰崢嶸,壁立如削,山頂有高數十米的峭壁,壁下有一甘冽清泉,四季不竭,俗稱神泉系.。山上景觀頗多,引人入勝。。如南天門、日觀台、閻王鼻子、龍王眼;還有東山根的龍龜爭珠、山頂端的石瓮石鼓等,更有“雙爪鑰匙開金庫”、“三仙女爭座”、“神集的來歷”等民間故事傳說,使該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令人神往。縱觀全山有三峰,俗稱大崮、二崮、三崮。每年春分、秋分時節,早晨太陽從山峰上冉冉升起,就會依稀呈現出“ ”形圖象,這一景觀即被稱為“屋樓春曉”,是莒縣外八大景觀之一。
景觀原址在今莒城西郊。明代之前,尚是碧波連天的湖泊,后經地震和大水,今已變為良田。
洛山,又作絡山、落山。主峰在莒北三十里,今洛河鎮境內,山北面有洛河流過。《重修莒志》載:“洛山高二十四丈,山上有洛山寺,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晨鐘暮鼓,香煙繚繞”。樵夫牧童踏著落日的餘暉自山間歸來,別是一番景緻。文革中寺廟被拆除,近年又在山頂重新修建寺廟,每逢三月三以及大年初一,前來燒香參拜的絡繹不絕。半山腰有百年松柏一株,更是吸引眾多善男信女前來燒香求子。
聳翠中的主景馬亓山位於莒城東南35公里處,海拔662.2米,猶如烈馬揚鬃之勢。此山澗幽谷深,景色迷人。望海峰、擎天柱、仙人洞、馬亓潭等景觀鬼斧神工,堪稱鍾靈毓秀。傳說北宋著名學者楊光輔曾在此攻讀講經,南宋紅襖軍曾踞此抗金,元末紅巾軍曾在此集結 反元。主要遺跡有:楊光峽、觀星台、紅襖軍古寨、斬將台等。如今的馬亓山,景色更加秀麗,登上山頂,遠眺黃海,俯瞰群峰,青峰滴翠,飛瀑流湍,如臨仙境,令人樂而忘返。
在莒城南部,城陽中學東北方。文獻記載,春秋時期曾子、子夏在莒為官,政績卓著,在莒城南部設立書院,廣招學士,並親自登堂授課。當時的這一莒國最高學府“槐蔭蔽空,芸窗秋爽”,書院規模宏大,環境幽雅,為莒國強盛、民風淳化打下了良好基礎。淪海桑田,世事變遷,書院早已不復存在,但人們懷想當年勝景,常有文人學士來此弔古興思,不勝感慨。每逢晨風夜露之際,人們常聞琅琅誦讀之聲。
之景中的山寺相傳為城東10公里的屋樓山寺(明宏治年間建)。寺中建七級寶塔,高數十仞,登上塔頂,可東眺黃海,西俯沭水,每到傍晚,寺內傳出如怒鯨吼鳴之鐘聲,飄過莒城,音及浮來,令人陶醉,催人奮發。
景觀在莒城東約1.5公里處。沭河從莒城東繞城而過,城東北方又有袁公河匯入,由於沭河發源於山區,流經丘陵地帶,而袁公河從莒中平原流入,水中所含成分有異,因而匯流后,在同一條河裡形成了一段清濁分明的兩股水流,清流泛出淡淡的藍色,好似河中拖曳著一條藍色的帶子,故稱“沭水拖藍”。解放后,兩河上游分別修建了青峰嶺和仕陽兩座水庫,水患得到了治理,已很少見到這一景觀。
莒縣位於山東東南部,屬新亞歐大陸橋頭堡日照市,面積1952.4平方公里,人口108萬.
莒州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區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故城堡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群已發現1291處;莒州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 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迹。境內浮來山清雅靈秀,古迹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上坐落著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定林寺,寺中有劉勰校經樓,有樹齡近四千年的“天下銀杏第一樹”。境內馬亓山 屋樓崮峰險 石奇 洞幽,風光秀麗,名勝眾多。另外境內還有齊長城 狀元林 樂毅壘等名勝古迹,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莒縣地處暖濕帶,四季分明,寒暑適中,物產豐饒。盛產小麥. 水稻. 玉米。豆類 薯類,以及花生. 桑蠶. 茶葉. 西瓜等,蘋果. 銀杏. 板栗. 桃. 柿. 杏等乾鮮果亦十分豐富,是全國糧食. 油料. 果品. 蔬菜. 生豬. 肉食兔等重要生產基地。莒縣礦產資源豐富,現已初步探明的礦產達38種,鐵. 銅等金屬和石灰石. 大理石. 頁岩粘土等非金屬資源尤為豐富。莒縣有沭河等大小河流26條,有青峰嶺等大中小型水庫226座,水資源充足。
莒縣工業門類齊全,布局合理,形成了以食品. 紡織. 造紙. 橡塑. 建材. 機械. 化工為支柱產業的工業體系,產品眾多,名優薈萃,“省優”以上產品達30多個。外貿出口商品達10大類50多個品種,暢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檸檬酸. 速凍保鮮蔬菜. 凍兔肉. 花生系列產品。工藝美術品. 抽紗. 地毯. 蠶絲. 絲綿被等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享有較高的聲譽。
莒縣南靠兗石鐵路,北近膠濟鐵路,東臨日照港。206國道和016國道交匯莒城,交通十分便利。改革開放以來,莒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長足發展,財政收入持續增長,連續10年保持財政收支平衡。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全縣村村通公路,縣道路全部實現了硬化;電信全部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和傳輸數字化,國際網際網路業已經開通;電力 供水設施日臻完善配套,供電網路科學合理,可靠性強,足以保證全縣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縣城供水系統已成網路,已建成現代化水廠五座,日供水可達10萬頓,工業生產和居民生活用水有充分保障。衛生機構齊全,醫療設施先進,縣屬兩處醫院均達到二級甲等醫院標準。城區整潔優美,三季有花,四季長青,城市綠化率達32.1%,被評為省級衛生城。廣播電視蓬勃發展,已併入全省有線電視傳輸網路,鄉鎮普遍建起了電視差轉檯。第三產業發達,已形成較現代化的服務網路,有大型商場,娛樂中心10餘處,有設施完備的涉外賓館酒樓15處,可為中外朋友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