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1853年3月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不久,清軍即分別於天京東郊和揚州建立江南、江北大營,彼此呼應,威脅天京、鎮江、瓜洲,並阻太平軍東進蘇州、常州。1855年後,太平軍戰局不利,北伐軍全軍覆沒;西征軍在鄂、贛雖有轉機,但安徽太平府(今當塗)、蕪湖、廬州(今合肥)相繼失守,天京糧運受困,水路亦為清軍所斷;上海小刀會起義被鎮壓,清軍移師鎮江,守軍外援斷絕。為擺脫不利處境,太平天國領導人決定集中兵力,進攻江北、江南大營,消除肘腋之患。
秦日綱
4月1日,秦日綱率軍東攻,與清軍激戰於湯頭,相持不下。戰前迂迴至清軍側后的地官副丞相李秀成部突然發起進攻,清軍腹背受擊,陣勢大亂。這時,陳玉成、吳如孝也率軍由鎮江西攻,兩支太平軍勝利會師。2日,大敗清軍吉爾杭阿部,連破其營16座,直抵鎮江。是夜,秦日綱軍自金山渡江,與瓜洲守軍會合,3日黎明,太平軍乘清軍疏於防範之時,向土橋發起猛攻,突破清軍為圍困瓜洲而構築的土圍長牆,連破虹橋、朴樹灣等清軍營盤。清軍大半潰散,欽差大臣、江北大營統帥托明阿等逃往三汊河。次日,太平軍一鼓作氣,又攻毀三汊河清軍營壘120餘座,托明阿率殘部逃往揚州東北的邵伯鎮。
5日,太平軍佔領揚州,清軍經營3年之久的江北大營遂被摧毀。秦日綱在徵集大批糧食后,為回軍攻江南大營,僅留少量兵力守揚州,自率大隊於13日南返。原擬自瓜洲渡江,因留守倉頭的夏官又正丞相周勝坤部為清軍所敗,南返之路被斷,乃於14日率軍西進,16日前隊攻佔浦口,準備由此渡江。在大隊尚未集結時,清軍於22日再陷浦口,秦日綱只得率軍返回瓜洲,短期休整后,於5月27日渡江。29日,攻佔黃泥洲,並乘勝猛攻高資清營,擬打通回天京之路。吉爾杭阿聞之,自鎮江九華山大營率兵往援。
6月1日,秦日綱部於煙墩山將清軍包圍,吉爾杭阿知難脫逃,自殺身亡。3日,秦日綱率大軍攻破九華山清營,6日復破京峴山清軍大營,解鎮江之圍。13日,秦日綱放棄小茅山、九華山、煙墩山、黃泥洲各營壘,經高資、下蜀、東陽、石埠橋退至天京東北燕子磯、觀音門一帶待命。
一破江北江南大營
是日張國梁率1200人趕回大營,連夜在青馬群築營,欲堵太平軍西攻之路。20日晨,太平軍十數路猛攻青馬群。與此同時,楊秀清派兵數千出通濟等門,直撲七橋瓮。向榮親率1200人自孝陵衛大營往援,實則作南逃準備。午後,秦日綱分軍四五千人自靈谷寺翻紫金山攻破清軍馬隊營盤,直逼孝陵衛;洪武、朝陽門太平軍分路出擊,攻破孝陵衛附近清營20餘座。接著各路太平軍合攻孝陵衛,鏖戰數時,攻破向榮大營,斃清軍千餘人。向榮、張國梁等連夜敗走淳化鎮,21日又經句容逃往丹陽。至此,威脅天京達3年之久的江南大營亦被太平軍攻破。
太平軍攻破江北、江南大營,大大改善了天京、鎮江的防禦態勢。但由於打的多是擊潰戰,並未予清軍以殲滅性打擊,致使江北、江南大營不久得以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