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棆
管棆
管棆(1663—1723),初姓楊,名棆,字聞緒;複姓,字宇文,號青村,江蘇武進縣(今常州)人。康熙間知名詩人,“江左十五子”之一。
管棆生於常州武進縣華渡里,實際長於外祖楊廷鑒(1603—1665)家。管氏是當地的名門,管棆的曾祖為明末大臣管紹寧(1583—1645),字謐如,號誠齋,江蘇武進人。崇禎元年(1628)戊辰科探花。崇禎十七(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知名人士光時亨、周鍾、宗灝等“從賊”。清軍入關,李自成敗。南都擁立,光時亨、周鐘被殺。宗灝等結交馬士英,謀復用。有人建議以纂修實錄的名義起用一些南還官員,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管紹寧執意不可,與馬士英、錢謙益持議不合,引退(一說以丟失禮部官印罷歸,詳《明季甲乙彙編》卷三,舊鈔本),也因此與宗灝結仇。
順治二年(1645)閏六月,清軍南下,宗灝降清,任常州知府,因修舊怨,以不剃髮為由,捕殺管紹寧及其三子鉉、鍵、鐩(一作燧)。只有管紹寧之孫管滋琪(奇玉)由僕人藏匿而免,后依楊廷鑒,娶其女。關於管紹寧與宗灝之間的冤讎及管氏一門被殺之事,光緒重修《武進陽湖合志》卷二四“人物·忠節類”、民國《武陽志餘·摭遺》等均有記載。道光十一年(1831)刻管紹寧《賜誠堂集》(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第26冊)前所附熊熨《宗伯誠齋先生父子兄弟殉難傳(仆崔三強仕附)》等亦有記載。
管棆的生平履歷,其從孫管幹貞所撰《事略》有簡單記載:“青村初嗣舅氏,名楊棆,字聞緒。舅氏有子,複姓。初從楊觀察大錕扼逆藩吳三桂別將於貴西,以功授余干令,罣誤去職。起補普安,憂歸。服闕,補新昌。以資遷姚州,調師宗。考滿,擢工部都水司員外郎,督寶源局。遷刑部雲南司郎中,階朝議大夫。”根據《據梧詩集》、《家傳》及地方志所載內容,我們可以大致考訂出管棆的履歷。管滋琪感念楊氏的收養之恩,將管棆過繼給暫無子嗣的楊大鯤。管棆因過繼楊大鯤為子,從小跟隨楊氏任官各地。約康熙十八年(1679)左右,楊大鯤任湖廣下江防道僉事,駐蘄州。其時,管棆隨楊大鯤於蘄州任上。多年後,朱載震有詩記載當時在蘄州見到管棆時的情景。《楊青村之官新昌用東坡韻賦二詩留別次韻送之》“蘄州使院枕江水,授經早識君才美”句小註:“往謁陶雲觀察公於蘄州,君年尚少。”康熙二十年,楊大鯤因軍功升貴西分巡道,駐安順。期間,管棆也前去探望。查慎行在詩中記載了他與管棆初次見面時的情景。《毘陵楊青村謁選得普安令王石谷為作<黔游圖>索余題句兼以贈別》有“趨庭萬里不辭遠,直過瘴嶺隨飛鳶”句,小註:“辛酉夏秋,青村省其尊公秋屏憲副於貴西官署,余時游黔,始與相識。”辛酉為康熙二十年(1681),查慎行此時正客居貴州巡撫楊雍建幕府,見到了在安順探望楊大鯤的管棆,兩人相識並結下友誼,后互有詩歌唱和。
楊大鯤卒后,管棆守孝三年。服除,襲楊大鯤軍功,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授江西余干縣令。期間,管棆得以與宋犖等名流交往,詩名益起。管棆治理余干有能聲,戢凶暴,清賦稅,因開罪長官,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春罷官還鄉。康熙三十二年,管棆被任命為貴州普安縣令,次年正式到任。康熙四十年(1701),管棆任江西新昌令。康熙四十九年(1710)升雲南姚州知府,並於任內編輯《姚州志》四卷。康熙五十四年(1715)十一月,由雲南姚州知府升師宗知州。並於康熙五十六年五月修成《師宗志》二卷。后入京陛見,升工部都水司員外郎,轉刑部雲南司郎中,雍正元年(1723)卒於官。管棆有十子,子孫一直以詩書傳家,其曾孫管世銘(1738—1798),為乾嘉間名人,時文、選唐詩均享有盛譽,有《讀雪山房唐詩鈔》、《韞山堂詩文集》等著作。
在江左十五子中,管棆的仕進之路與後來仕途鼎盛的王式丹、吳士玉等人不同,他沒有考取進士。在《江左十五子詩選》編選前,他已經跟隨舅氏楊大鯤抵禦吳三桂部將叛亂,康熙二十六年(1687)由軍功入仕。他一生主要的時間都是在外地任官,除上京述職候補詮選外,在京師居住時間較少,基本未融入京師核心文化圈。他與著名詩人查慎行、湯右曾有交遊,如《落葉詩遙和查夏重孝廉作五首》、《柬湯西崖太史並訊蒼浮、亮公八首》就是與查、湯的交往詩歌。管棆交遊中還有張雲章、朱載震、宋至、劉廷璣、周彝等人,但他主要的交往對象以江蘇一帶詩人為主。早期他與“毗陵六逸”中的胡香昊(芋庄)、楊宗發(起文)等有交遊,管棆年輩比起“毗陵六逸”來說要晚一輩。因他是管紹寧後人,且長在外祖楊廷鑒家。從小過繼楊大鯤,兩家在為當地望族,家世清華,故從小得以向這些前輩學習寫詩並相互唱和。管棆與同屬“江左十五子”的其他十四人交往較多,尤與中表錢名世關係親密,集中多有懷錢名世之作,如《客游西江次錢亮功中表送別韻四首》就是客游江西時,管棆和錢名世的贈別詩;又如《圃華齋小集送亮功公車次芋庄韻二首》就是送錢名世應試之作。管棆調任師宗,朝覲離京時,張大受、繆沅、吳士玉、徐昂發、蔣廷錫、徐永宣、宮鴻歷等同人均有詩贈別。
值得一提的是,管棆的友人中,惲壽平(南田)、王翚(石谷)等均是當時著名的畫家。管棆年輕時曾與他們酬唱論詩,如《題惲南田長幅山水》、《惲南田匡廬圖憶舊遊作歌》等詩就是為惲壽平畫作題詩。康熙三十一年(1692)底,管棆被任命為普安縣令時,友人王翚應邀為作《普安圖》,並有題詩。其時題詩者有顧圖河、查慎行、王原、錢來修、查克弘、徐永宣等,均為管棆友人,可見其時風雅。康熙三十九年(1700)秋冬之際,管棆入京述職,在河北真定友人署院作《雪中作歌呈幕內諸公兼寄石谷》詩,並連同《赴都述懷詩》寄給王翚,請其將詩中記載北上京師時所歷山水美景繪成畫。王翚應邀於康熙四十四年(1705)十二月為其繪成《吳山積雪圖》,今尚存,只是後來的題跋者多不知“清村”即是管棆。這些畫作均是王翚藝術成就較高的作品,記載著其與管棆的友誼。
管棆任職江西期間,與宋犖(1634—1713)唱和較多,如集中《鎖闈和韻上大中丞宋公》、《江右鎖闈即事和大中丞宋公韻四首》、《九日過北蘭寺次漫堂先生韻示澹公》、《和漫堂先生詠物韻》等,均是與上司兼師長的宋犖唱和之作。管棆同輩的詩友中大多都是宋犖的門生,他在詩歌上得以成名,與宋犖有較大的關係。宋犖編選(實際由邵長蘅選訂)轄下文士作品成《江左十五子詩選》進呈康熙御覽,含有為國薦才的意圖,影響較大。江左十五子是康熙中後期詩壇的重要參與者,在文學史上有獨特的地位,他們的揚名均離不開宋犖的提攜與褒揚。
管棆與邵長蘅的關係同樣值得注意。邵長蘅(1637—1704)一名衡,字子湘,號青門山人,武進人。諸生,以古文名。舉博學鴻詞,報罷。后入江寧巡撫宋犖幕府,從事文學編選活動,替宋犖選有《國朝三家文鈔》、《江左十五子詩選》,補訂《施注蘇詩》等,影響較大。邵長蘅母楊氏,處士楊柔女,為楊廷鑒族姑,故邵長蘅與楊廷鑒、楊廷蘊為中表兄弟。管棆過繼楊大鯤為子,在輩分上為邵長蘅中表從孫輩。楊廷鑒之母管氏,即是管紹寧姑母(詳楊廷鑒所撰管紹寧墓誌銘),故管、楊、邵有親戚關係。管棆與邵長蘅交遊較多,“武進管青村棆,為令有政聲,尤工善詩,與同里邵青門友善,一時有二青之目”。康熙二十七年(1688)邵長蘅往游嶺南,途經余干縣,知縣管棆邀其為《吹萬集》作序。邵氏序中稱管棆為“楊子聞緒”,管棆刻《據梧詩集》時將其改為“青村”,就與後來複姓有關。邵長蘅在嶺南時有書信《與楊余干二首》(《青門簏稿》卷十一),即是寫給管棆的。另有《庚午五日楊青村大令邀泛琵琶湖六首》(《青門旅稿》卷二),是記載康熙二十九年(1690)客游余干縣時,管棆邀請其遊覽琵琶湖所作。管棆的詩作能入《江左十五子詩選》,除了其詩歌優秀外,恐怕與他是邵長蘅的“親戚”也有關係,因為宋犖編《江左十五子詩選》,作為幕客的邵長蘅起到了重要作用。管棆詩收入《江左十五子詩選》時作楊棆,晚年複姓后刊刻《據梧詩集》,凡選入《江左十五子詩選》之作中稱“府君”者(按,指楊大鯤),均改為“觀察公”。複姓之舉導致了後來有人不知管棆即是楊棆。
《據梧詩集》刊本乾隆間由馬裕進呈四庫館,入存目。乾隆六年(1741)管基承跋文提及管棆詩歌除刊刻的《據梧詩集》外,尚有未刻稿二十八卷,含《寓檗稿》十一卷、《汗漫集》二卷、《青蛉稿》四卷、《堪隱集》四卷、《不準擬集》一卷、《貴耳集》一卷、《縱橫集》二卷、《維摩集》三卷。嘉慶間,管棆五世孫管學洛(管世銘子)重印詩集時仍無力雕刻這些詩稿(提及共二十九卷,比前多出一卷,詳嘉慶刊本《據梧詩集》所附第二跋)。民國間,管氏後人重刊詩集時已未見,似已亡佚。
管棆早年隨楊大鯤任官江西、湖北、貴州等地,先後游匡廬,游蘄州、黃州、武昌等處。出仕后又任職江西、貴州、雲南等地。尤其雲貴山水雄奇,使其詩得江山之助,往往能超人意表。其詩由陸遊入,後學杜甫,成就較高,尤以山水詩最佳,是清初著名的山水詩人。
龍野《清初詩人管棆生平考證》,《古籍研究》,2015年第2期,總第6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