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研討會

河套文化研討會

"同時

回顧


●2005年8月24日—26日,中國·首屆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促進會成立大會,在巴彥淖爾市維信高爾夫度假村召開;研討主題:河套文化的內涵特徵; ●2006年8月22日—24日,2006’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人民大會堂北京會議中心召開;研討主題:“人文與水文”;
●2007年8月24日—27日,2007’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河套酒業集團召開;研討主題:河套文化—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融;
●2008年10月18日—19日,2008’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呼和浩特新城賓館召開;研討主題:陰山岩畫——中國北方民族文明之印記;
●2009年8月24日—27日,2009’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會年會,在後旗巴音寶力格鎮寶源賓館召開;研討主題:河套文化——戰爭與和平之演進;
●2010年9月17日— 19日,2010’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暨陰山岩畫等北方岩刻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研討論證會;在巴彥淖爾西區黨政大樓會議中心召開;研討主題:陰山岩畫—人類文明的印記,世界文化的瑰寶。

主要歷程及成果


2005年,中國首屆河套文化研討會暨河套文化研究促進會成立大會,受到了中央及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雲山同志親自聽取了有關領導的彙報,並對發展河套文化提出了寶貴的指導意見;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龔心瀚同志、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楊利民同志,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莫建成同志、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蓋山林鄔寶恆等領導都親臨大會進行指導並做重要講話。自治區黨委副書記陳光林同志專門發來賀電。市委、人大、政府、政協、軍分區的主要領導和有關領導也先後參加了有關活動。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軍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等區內外院所的20餘位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專程到會進參加研討。研討會期間,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平等交流、各抒己見,從不同角度對河套文化內涵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為我們提供了大量可資借鑒的前沿研究成果,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達成了許多研究共識。
本次研討會的成功召開,對於我市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河套文化內涵,加快河套文化的深入挖掘、有效整合以及河套文化的進一步展示和弘揚,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今後河套文化研究提供了廣闊的思路,開闊了眼界,指明了方向,拉開序幕。同時,也形成了廣泛依託區內外專家學者共同研究、挖掘、整合河套文化資源,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的良性機制。本次研討會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與會議中所呈現的良好學術氛圍,載入河套文化研究和巴彥淖爾文化發展的史冊。
2006中國河套文化研討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親臨會場並題詞。本次研討會在廣泛論證的基礎上,集中圍繞“人文與水文”這一專題進行研討。深入探討了河套水利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基礎地位。涉及了水文化概念的內涵與界定,加強河套水文化的研究,以及如何從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以及與經濟結合的視角來研究河套水文化等。通過深入研討,對長期以來中國河套文化影響巨大而在學術研究方面又相對滯后的河套水利的歷史演變、理論體系、重大事件以及現代價值等方面,作了全面、深刻地整理與研討,澄清了一些歷史疑案,解決了許多學術難題,同時,也為今後進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既有著填補學術空白的可貴理論價值,又有著開發歷史資源為和諧社會建設服務的重要現實意義。同時,也對河套文化的成因、定位有了全新的認識,河套文化的內涵不斷顯現,河套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
2007年,在巴彥淖爾市河套酒業集團召開,自治區副主席連輯出席會議並題詞。會前組織領導專家學者新聞媒體代表進行了市內歷史文物景點的考查,參觀河套酒文化博物院及河套酒業集團;在格爾敖包陰山岩畫區和市人民廣場舉行了“陰山岩畫搶救保護普查活動啟動儀式”,舉行了內蒙古岩畫保護與研究學會揭牌儀式。
在結合前兩屆研討會的基礎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目標,結合河套文化的成因特質和內涵,確立了“河套文化---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之交融”的研討專題。市內外共30餘位專家學者就這一專題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熱烈討論,併產生了明顯成效。
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河套文化的本質特徵、形成演變、歷史地位及現實意義等問題進行了探討,一致認為,河套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河套文化是河套文化是一個大的區域文化體系,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河套文化,對於促進和諧文化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河套文化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相互碰撞、交融的文化體系。河套文化的最大特色,就是歷史上的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融合。這種融合既反映在歷史上不同階段的軍事戰爭和政權更迭中,也反映在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中。不同民族及其不同文化,在相互交流、滲透中和諧發展、共同繁榮。從生態角度看,河套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人與自然、人與生態環境和諧共生的歷史演進過程。河套文化的形成與演變體現了文化與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進程。文化和諧促進社會和諧,而且是社會和諧的一部分。大力整合河套文化資源,對體現和諧思想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使之體現新的時代精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
通過三屆研討會的成功舉辦,河套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河套文化品牌效應顯現。全市廣大幹部群眾對建設河套文化的重要性認識更加明確,對河套文化的參與和支持更加自覺,對河套文化建設的信心更加堅定,這是三年來河套文化建設累積的必然結果,也是三年來加強河套文化建設宣傳與普及的結果,更是三年來在市委、政府正確領導下,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所帶來的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的結果。

研究日益深入,影響日益深遠。


河套文化研究日益深入,影響日益深遠。
一是河套文化越來越備受矚目,影響力日益擴大。國內許多知名的高校院所積極參與河套文化研究工程。2005、2006年、2007年河套文化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軍事科學院、復旦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河南科技大學以及區內的內大、內師大內蒙古農大、內蒙古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首都師範大學、西北第二民院、南京師大等高校專家學者積極參與河套文化研究。令人矚目的是, 許多與我市文化淵源相同或相近的周邊省區高校院所專家參與其中,山西大學山西師大河北大學河北師大寧夏大學、寧夏岩畫研究院、咸陽師院、陝西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冀、晉、陝、甘、寧”周邊五省區重點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參與了河套文化研究,為共同建設河套文化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機遇和條件,也為加快”泛河套文化圈”高層論壇奠定了基礎。
同時,在研討交流過程中,許多專家提出了“河套文化學”這一概念, 特別是自治區副主席連輯同志圍繞河套文化進行了廣泛的精闢論述,並提出了要逐漸把河套文化這一學科納入全區高校研究生課程的教育當中,從而使河套文化的研究路徑越來越廣泛和科學,河套文化的學術地位和價值越來越重大,知名度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為今後打造河套文化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研究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專家們分別圍繞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和諧交融的歷史演進過程及重要歷史史實進行了深入研討,內容涵蓋了歷史學、文化學、經濟學、生態學、民族關係學、社會學等各個領域。既從秦漢以來各個朝代河套地區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和諧交融發展的歷史進程,論述了河套文化是兩大文明交融共生的典範和文化內涵,也從經濟領域論述兩大文明相互依存、互相促進的重大意義;既闡述了民族間團結互助、和諧交融的歷史進程,也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演進歷程;既回顧總結了歷史上和諧交融的歷史性貢獻,也總結了歷史經驗和展望未來的建設性思考。同時,由此研討專題衍生出來的各相關學科和許多支課題也越來越細化,並更加受到學術界廣泛關注。
三是與現實結合越來越緊密。許多專家對兩大文明交融的現實性表示出的極大關注,並提出了建設性意見。特別提出了河套文化的和諧交融發展史,實質上就是妥善處理游牧經濟與農耕經濟、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關係史,在新的歷史時期,要進一步重視加強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和諧交融的必要性和重要現實意義,切實加強農耕與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與借鑒,促進兩大文明相互聯繫與有機融合,借鑒歷史上和諧交融發展的歷史,進一步加強河套生態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發展草地農業系統,維護農牧業生態平衡,促進河套地區經濟繁榮、各民族和睦相處、實現社會和諧進步。

成果異彩紛呈,對外交流日益廣泛


河套文化建設成果異彩紛呈,對外交流日益廣泛。伴隨著實施打造河套文化品牌的第一個“三步走”戰略,在積極借鑒研討會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全力調動和整合市內資源,進一步加強對河套文化的日常性研究和成果的整理,組織市內資深的文學、歷史、藝術和地方志人員,搜集整合資源,編輯《政治軍事史》、《農耕水利史》、《文學藝術史》、《文物考古史》、《民俗風情史》、《烏拉特風物史》、《城垣城鎮史》、《知青兵團史》、《論文集》等九卷《河套文化叢書》,總字數約200萬字,正式出版三卷;創辦和出版了河套文化研究會會刊《河套文化》、文學刊物《河套文學》;編輯整理了100餘萬字的三冊河套文化建設輯錄。
同時,我市立足於河套文化資源優勢,文化活動蓬勃開展,異彩紛呈,特別是連續三年舉辦了河套文化藝術節,並以此為龍頭,帶動文藝精品創作。全市近年來組織創作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一千多部(首),在各類評獎中近百部(首)作品獲獎。推出了以王占昕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名人,出現了以郭增源、曹治業為代表的農民作家群現象,啟動了拍攝大型電視連續劇《河神》(暫定名)和大型情景詩歌舞劇的創作。各地節慶文化活動和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深入開展,全社會建設、宣傳河套文化的氛圍已經形成。全市各地和各有關部門紛紛組織成立了彰顯河套文化特色的河套水文化研究會、河套酒文化研究會、烏拉特文化研究會、河套教育文化研究會、河套奇石文化協會、河套二人台學會等學會、研究會。與此同時,各文藝家協會也立足自身實際,組織了一系列書法、攝影、展覽、電視採風等豐富多彩的活動,開展了經常性的“文化下鄉”活動,極大活躍了群眾文化生活。
在河套文化對外交流方面,著眼於搭建“泛河套文化圈”文化交流平台,2007年,邀請了周邊五省區和區內外高校院所的專家學者共同探索研究河套文化,形成了廣泛共識;與上海古籍出版社、北方民族大學建立文化交流合作機制,簽定了陰山岩畫文獻圖考合作項目;2008年,舉行陰山岩畫國際科考周活動,邀請11位國際岩畫專家來我市進行河套文化考察活動。在文物保護方面,組建了一支專兼職文物研究和普查隊伍,全面啟動陰山岩畫搶救性普查活動,獲得了大量現場數據和資料;同時,也啟動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
通過實施“探索、研究、普及”第一個“三步走”,河套文化研究不斷厚重,成果不斷顯現,對外宣傳和交流不斷加強,使河套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河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重要文化源之一的地位得以確立,河套文化對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效應正在逐步顯現,並成為全區乃至全國重要的文化品牌。也為實施第二個“傳承、交流、開發”“三步走”戰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