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水文化的結果 展開
- 詞語
- 國產動畫片
水文化
詞語
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人類文明大多起源在大河流域,水文化是人類創造的與水有關的科學、人文等方面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財產。
物質層面的水文化主要包括水形態、水工程、水工具、水環境、水景觀等。
水文化的三種境界,水文化與人類的淵源。在卡西爾(現代西方哲人)看來,在對宇宙的最早的神話學解釋中,我們總是可以發現一個原始的人類學與一個原始的宇宙學比肩而立:世界的起源問題與人的起源問題難分難解地交織在一起。這位被西方學術界公認為本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學者,事實上揭示了一個令人醒目的文化現象:世界與人同源。水,作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託,以它天然的聯繫,似乎從一開始便與人類生活乃至文化歷史形成了一種不解之緣。縱觀世界文化源流,是水勢滔滔的尼羅河孕育了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的消長榮枯明顯影響了巴比倫王國的盛衰興亡,地中海沿岸的自然環境顯然造就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搖籃,流淌在東方的兩條大河--黃河與長江,則滋潤了蘊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絢爛多姿的楚文化。
水,以其原始宇宙學的精髓內涵已滲入人類文化思想的意識深層。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人類的進化以及對自然的認知,由物質的層面升華到一種精神的境界。
搜尋中國的文化典籍,幾乎所有史實文獻,都蘊涵著豐富的“水文化”的內容,對“水”的描寫、吟誦、歌詠,也一如那些被視為“永恆”的題材,成為世代文人筆下曠古不衰的“文學母題”。一部中國文學史,倘從“水文化”的角度去審視,說它是滲透著“水”的精髓的人類文化史卷,亦絕非是一種牽強之談。《山海經》載"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民間口傳文學所述,遠古洪荒,洪水滔天的傳說,於今看來雖是一種"神話的感知",但這種"原初層"的原始智力所獨具的文化體認,仍可使我們感悟到"水文化"的內涵。及至《詩經》時代,無論是《周南》里的《關雎》、《漢廣》,《秦風》中的《蒹葭》,還是《魏風》中的《伐檀》,《衛風》里的《河廣》,其寫愛情、描現實、言思鄉,已明顯是表現出寓情於水、以水傳情的文化取向,遂使“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這樣的詩句成為千古絕唱。至於其後的《莊子》、《楚辭》、漢代的樂府民歌、唐風宋韻、明清小說,也莫不在描情寫意上,因水得勢,借水言志,以水傳情,假水取韻。卡西爾在《人論》中曾表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不可能過著他的生活卻不去時時努力地表達他的生活。這種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無窮無盡的,但它們全都證實了同樣的基本傾向"。以這一論斷去推論"水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我們不難發現:水,不僅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產生,在文化進程中演繹出丰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隨著歷史的演替,人類文明的發展,已成為中國文化闡釋的一個"對象主體",並使這一文化體系生髮出一種特異的藝術光彩。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面對山水形勝,古代聖賢亦難免動容,一個"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對"水"的認知,又破譯出"水"所蘊藏的無盡的文化內涵。自然界中,草木無言,山水無知,自古長江東逝,黃河奔流,其勢絲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其成為視覺的範疇,無知無覺的水便會化作"文化精靈",超越千年歷史時空,成為具有鮮活生命的審美載體。細讀中國的經典文學,幾乎無水不寫,寫則涉水。水作為人的對象物,浸透著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類的心理、情緒、意志以及個性、氣質、人格、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認同乃至意識與哲理的升華,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樂、生死歌哭,古往今來皆曾以"水"為載體而被表達得淋漓盡致。
當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表達的是生命易逝、年華不再的慨嘆心理。唐李白不滿現實所發出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表露的顯然是如水流般的長恨情緒,而此情在南唐後主李煜的筆下又化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千古浩嘆。至於以水訴相思,寫怨女,描柔情,抒胸臆,思鄉懷古,描繪戰爭之作,古今之例,不勝枚舉。
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論及"性無善無不善"時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荀子"勸學"曾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魏徵"議政"則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唐太宗李世民有感於前賢警策,亦常與後人言"載舟覆舟"之說。
凡此說明,"水"為"智者"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開發了"水"無窮的文化礦藏,正因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匯海,在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華夏文化中占居特殊地位並進而構成人類文明史中光輝璀璨的一頁。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從一開始就孕育著思想內容豐富的水文化。國學精粹中,各家都在自身所主崇的思想基調上形成了內容各異的水文化。在水景觀的營造中,適當融入國學精粹中不同思想學派的水文化,能為景觀注入鮮活的氣息。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營造水景觀時,充分了解這些不同思想學派所感悟出的水文化。當然,這些國學中的水文化必須與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才有生命力。
易學中有關水文化的論述,最廣為人知的應該是陰陽五行說了。陰陽五行說是我國先民在接觸各種事物與現象的實踐中,通過觀察與思考而建立的一種影響很大的哲學思想觀念。它是一種自發的樸素的唯物論,並具有辯證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國人民所獨創的一種學說,廣泛滲透於中國古代科技文化的各個領域。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聰,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三命通會》中也對五行之水有相關論述,指出“水之性潤下,順則有容”、“水不絕源,仗金生而流遠”等特點。
此外,易學中與水有關的記述還涉及到河圖洛書的典故。《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認為八卦乃據河洛推演出來,後人也多以河洛解釋八卦來源。易學中認為,河圖最初出於龍馬背上,而洛書處於神龜殼上;龍馬出於孟河,而神龜則出於洛河。可見,河圖洛書的誕生都是與水緊密關聯的。
雖然易學中有關水的記錄和論述並不僅僅局限於以上兩點,但可以總結出的是:易學只是對水這一物質形態本身有所探究,而對水文化的認識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並沒有將水性上升到一種學派思想的高度。
儒家認為,水代表了德,人們應該向水學習,君子應該像水那樣不斷流動和永不停息,順其自然地加強道德修養。
水為孔孟思想中重要的意象及哲學思想表達的隱喻。就意象與哲學思想的關係而言,水思想並非獨立於孔孟哲思之外,而是與孔孟思想緊密聯結。孔孟思想以尚水之動為主軸,流貫其中,呈現出日進不懈、自強不息的直線流動模式。 《論語》和《孟子》等儒家代表作中較多地提到了尚動之水與行仁、為政和心性等的關係。《論語·雍也》中,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述了水與行仁的關係。《孟子·離婁上》中孟子曰:“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國慕之;一國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論述了水與為政的關係。《孟子》借水喻人性的精闢論述更是對後人影響尤深:“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也?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善,其性亦猶是也。”
由以上內容可知,孔孟之水思維除前人所論之政治、心性及治水等範疇之外,更與孔孟理想境界有關。孔孟水思維具有從宗教儀式轉化為理性道德的發展脈絡。就時間之今天、昨天與明天三種面向來說,孔孟所關心的是對“今天”的執著與體悟。尚動之水與孔孟思想關係論述中,可以發現日進不止之水與孔孟自強不息、及時奮鬥的精神有著密切的關聯。
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這種“無為”並非真的無所作為,而是以“無為而無不為”,其實質還是一種有為,這一點,與水之“以柔克剛”、“柔中見剛”的社會性情極為相似。道家以水象徵道在流變,比喻柔弱可以戰勝剛強,天下“攻堅強者莫勝於水”。可見,道家思想與水,其實是一種“無為而無不為”的“以柔克剛”、“柔而隱則於內”本質的共同展現。
道家《老子》、《太一生水》、《管子·水地》等作品中都有關於水性的深刻闡述。《老子》書中許多章節的內容都與水有關聯,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在《老子》書中,“水”是“道”的物理原型,“道”是“水”的哲學升華,二者如影之與形,關係十分密切。《太一生水》承襲了老子的尚水思想。“太一生水,水反輔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太一,是以成地。”這體現了在宇宙演化中,太一生成天地之先,水起了關鍵的作用,“太一生水”說是對老子“尚水”思想的承襲與發揮。《管子·水地》從宇宙發生論的角度,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水為“萬物之本原”的學說。它發揮了老子尚水的思想,強調了水的作用。
道家有關水的論述體現了“道”柔而不爭的無為之道的德性,它與茶性、人性可以說是一體的。可見水的性質水動不息,靜則保在其中。所以水被老子喻為上善。它隨著自然的運行與變化而存在。它在方為方,在圓為圓,順自然而成行。世上萬物生長都離不開水,它總是向低處流。它的特性構成了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
兵家的孫子汲取他人對“水”的思辨認識,藉助了古代中國盛行的象形思維方式,從水的自然特性體悟到了兵家以弱勝強的戰略發展觀和以柔克剛的戰術策略觀。《孫子兵法》一書就有15處提到水,一是使用“水”字的本義,主要見於《行軍篇》和《火攻篇》;二是採用明喻類比的方式,辯證地以水喻兵,借水的形象闡述自己對戰爭規律的認識,主要見於《形》、《勢篇》和《虛實篇》。如《孫子兵法·虛實篇》就認為“兵”、“水”同形:“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困地而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墨家則出現了專門針對水攻的專著,如《墨子·備水》。墨子作為先秦諸子百家中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極力反對侵略戰爭,力主並實踐防禦,即用防禦戰爭來反對戰爭,實現“武裝和平”。《備水》篇中就比較系統地提出了對付水攻的措施。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特別是農業需要大量水進行灌溉,人類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如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明以及長江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等。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邊建立,以解決灌溉、飲用和排污問題。水道同時也解決了運輸問題。現代工業農業更是需要大量用水。因此水的分佈對經濟布局有重要的影響。此外,人類也通過水路運輸來載運旅客和貨物,發展經濟。
人類對水的利用不僅僅局限於水本身,而且也對水能進行利用,水電站就是把水能轉變為電能的工程設施。另一方面,水澇害和洪水等自然災害也對人類產生了負面影響。為此人類修建水利,保護自身的安全並利用水為自己服務。
在保健上,人類通過水療以防病治病。
由於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因此形成了一些專門與水有關的研究領域:
水動力學
水彈性力學:把液體和固體彈性系統作為一個統一的動力系統來研究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的理論。
水文地球化學:研究地下水的化學成分的形成和各種元素在水中遷移的學科。
還有一些與水有關的工程學科:
水處理:利用人工方式強化水的自然潔凈過程,提高水的自凈效率,使水的循環效率提高,滿足人們生活生產需要 給水處理為達到人類可以使用的標準而對水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
污水處理生活污水處理
生產廢水處理
由於水有洗凈的功能,因此在宗教之中,水往往被認為能洗凈人身體及靈魂上的罪惡。基督宗教之中,在舊約聖經記載,創世之初上帝為了人類的罪惡以洪水滅世,在新約之中,耶穌本身受過洗者聖若翰的洗禮,後來基督徒是經由受洗禮聖事進入教會,福音中記載耶穌行過許多與水有關的奇迹,在迦納的一場婚宴中,他將水變成酒,此外還在水面上行走。天主教的聖水被認為能滌凈罪愆,某些聖地的泉水被認為可以治病。
在東方宗教之中,印度教的傳統是人的一生中必須到瓦拉納西以恆河之水沐浴一次,洗凈一身的罪惡。在更東方的中國,大乘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是手托柳枝凈瓶,普施甘霖;道教之中,則有以符灰泡水供人飲用以治病的習俗;風水之術則認為一切物體方位對於運勢均有影響,水就是影響環境的因素之一。
由於水對生命的重要意義以及它的獨特特性,在文學、神話、藝術等文化的各個領域中,經常會出現帶有特殊寓義的水的形象和借代。
雕塑方面:冰雕、雪雕。
繪畫方面:水彩畫、水粉畫、水墨畫、山水畫
建築方面:水舞、親水公園、中國園林理水方式
音樂方面:韓得爾著名的交響樂作品水上音樂
鬼神 印度的水神阿婆姆那婆特Apam napat
中國的洛神、龍(海龍王)、水鬼
人類雖然天生不能在水中生活,但是可以通過學習,學會游泳以及駕駛船隻。由此也逐漸衍生出許多水上運動,主要有:
首屆水文化論壇
作者: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編
ISBN:
出版社:黃河水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水文化文集》是第五次全國水文化研討會的論文彙編,也是中國水利文學藝術協會推出的第三本水文化文集。
此次研討會受到水利部領導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各省、市、自治區水利廳(局)的大力支持。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水利文協主席、原水利部副部長敬正書同志到會發表了題為《加強水文化建設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講話;水利部總工程師劉寧作了《文化視野里的中國水資源問題》的學術報告;北京、江蘇、山東、浙江等省(市)水利廳(局)的代表應邀介紹了當地傳承水文化、貫徹人水和諧的治水理念的實踐經驗,受到與會代表的一致好評。
前言
文獻
加強水文化建設 促進可持續發展——在中國水利文協水文化分會第五次全國水文化研討會上的講話
致中國水利文協第五次全國水文化研討會的賀詞
打開視野 深入實踐——第五次全國水文化徵文評選綜述
佔據制高點 掌握主動權 以先進的水文化引領
經驗
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 促進人水和諧
傳承中華水文化 打造風光引江河
堅持人水和諧 傳承發水文化 建設卓越秀美江北水城
紹興城市水利的繼承和發展
總理故鄉水奇觀 人水和諧謀發展
論文
文化視野里的中國水資源問題
“利水水利”——水利發展高級階段的理性思維模式
珍水萬世焉——千古傳承的都江堰可持續發展之道
“親水”休閑與水文化
水文化[詞語]
古代詩歌中的淮安水文化
作者:衛愛玲
淮安與水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其治水與文化之間亦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詩歌作為古代文學最早的表現形式之一,從產生的那天起,便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淮安歷史文化的重要開端就來自於水,而豐富的記淮詩歌就以它充滿豐沛的文化生命力,真實記載了淮安古城英雄史詩般的歷史。
由於淮安的特殊地理位置,記述淮安的古詩詞中,與水相關的詩篇佔得分量較重,約有一百餘首,宛若撒落在淮安文化長河中的顆顆珍珠,璀璨奪目。特別是一些頌揚讚美治水功臣、治水精神及治水活動的詩篇,充分體現了詩人對造福人民的水利先賢的敬仰和緬懷之情,流露出對淮安水域風情的讚美之意,為研究淮安古代歷史文化提供了鮮活的資料,顯得彌足珍貴。
夏商周時期淮安境內已獲相當程度的開發,“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古代淮河在淮安境內有上、中、下三個大的洲渚,物產富庶,風景宜人,周幽王曾率領臣僕來這裡鼓鍾遊樂。《詩經·小雅·谷風》中有一首《鼓鍾》詩記載了此事,這首詩是淮安歷史上見於記載的最古老的詩歌。
公元243年,曹魏大將鄧艾在今金湖白水村戍守屯田,開白水塘。“手持鐮,肩扛槍,兩件事情一模樣。吳米香,蜀禾甘,怎勝曹營米乾飯。芝麻扁,豌豆圓,還是屯裡糧食全。”這首《屯田歌》就是當時士卒邊戍邊耕,在農田水利建設中口頭傳唱的歌謠。
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同時楚州、泗州也逐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唐代詩人高適在《漣水題樊氏水亭》一詩中有“亭上酒初熟,廚中魚每鮮。自說宦遊來,因之居住偏。煮鹽滄海曲,種稻長淮邊。四時常晏如,百口無飢年。菱芋藩蘺下,漁樵耳目下”的佳句,反映了當時境內水利便利,農業經濟發達,群眾生活富足。這一時期記述淮地水事的詩文很豐富,如唐初詩人、書法家虞世南的《奉和出穎至淮應令》一詩對古淮安有這樣一段描寫:“潛鱗波里躍,水鳥浪前沉。邗溝非復遠,悵望悅宸襟。”詩中邗溝指從江都到淮安的一段最古老的運河。“養蒙分四瀆,習坎尊三荊。徒帝留餘地,封王表舊城”這是駱賓王在《早發淮口望盱眙》中以大寫意的方式描寫古淮安的水域風貌和人文歷史,詩中“四瀆”指江、淮、河、濟皆獨流入海,“三荊”即三楚。唐寶曆二年,白居易與劉禹錫一同應詔回洛陽,途經楚州,刺史郭行余盛情挽留,遊覽楚州名勝,留下了一組詩篇,其中白居易的名句“淮水東南第一州,山圍雉堞水當樓”千古流傳。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蘇軾在泗州留下的《再過泗上》中,有“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之絕句,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邗溝是中國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宋著名文學家、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曾寫過一首《邗溝》詩:“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全詩用白描手法,勾畫出深秋季節的邗溝美麗恬靜的自然風光,以及漁家歡樂自在的水上生活。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境內再度遭受兵火的荼毒,加之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使人民生活雪上加霜,經濟蕭條。宋元時期,府、州、縣學普遍建立,文化名人過往頗多。蘇軾在宦海中沉浮,至少有十餘次經過淮上,留有“默數淮上十往來”的詩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京、趙孟頫等大家的珍品。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所作的《望淮口》、“米南宮”——米芾《赤岸阻風》、文天祥《小清口》、楊萬里的《至洪澤》、薩都剌的《過淮河》、陳孚的《黃河謠》都是這一時期作品。其中“排空捲雲若飛電,隨風逐浪庸何傷”、“長淮綠於苔,飛下桐柏山。黃河忽西來,亂瀉長淮間;馮夷鼓狂浪,崢嶸雪崖墮”等詩句常為今人引用。
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使這一時期的治水詩作進入鼎盛時期。這些作品或記述治水活動,或緬懷治水先賢,或讚美治水精神。如李東陽《送平江伯陳公漕還淮安》、王典《河堤工成》、丁大來的《平江伯祠》、顧炎武的《淮上有築堤之役》、耿征雨的《淮堰》等。陳瑄在淮開清江浦,總理河運和漕運,多有建樹。淮安人民為紀念這位治水名臣在里運河南岸建有平江伯祠。詩人丁大來留有:“無勛崇廟祀,歷世嘆公長。功業存疏鑿,香煙重典章。水流新日月,人拜舊冠裳。明德依然是,丹青半夕陽”的讚美之詞。同時期還留下許多表現淮水風高浪急、環境艱險的詩,如李東陽的《過黃河》、吳承恩的《瑞龍歌》、萬壽祺的《清江浦》等,他們在詩中不得留下了“皆雲龍怒駕狂濤,人力無由殺其勢”、“千里江淮一線橫,濁河鼓浪未能平”等千古流傳的詩句,也表達出讚歎官民團結,勇於徵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深遠意境。
古典詩詞中的水文化賞析
作者:姜本紅
摘要:水不僅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源。當詩人駐足水邊,凝望江河湖海的水面時,或激昂奮進,歌豪邁慷慨之志;或凄苦哀怨,嘆傷感失落之意;或情意綿綿,頌人間天上之情。水激發詩人的壯志,撫慰詩人的心靈,凈化詩人的情感;詩人則賦予水以不同的情感和不朽的靈魂。
從文學中感受水文化的魅力——《100篇詠水詩文》評介
作者:尉天驕
摘要:閱讀詠水詩文是水文化教育的途徑之一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思想文化界興起“文化熱”。與之同時興起的還有其他熱點,但很多都曇花一現,風光不再了,只有“文化”越來越引起關注,成為全社會重視的話題。“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已經寫進了黨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之中。水文化,作為文化領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逐步發展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關注的熱門話題。
潑水節:4月13日至4月16日
世界水節:3月22日
國際航海節:3月17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節:6月17日
地球上水總儲量約為1.36×10m,但除去海洋等鹹水資源外,只有2.5%為淡水。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層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僅佔世界總淡水的0.3%。
世界氣象組織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臨的首要問題,估計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對於水資源稀少的地區來說,水已經超出生活資源的範圍,而成為戰略資源,由於水資源的稀有性,水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水戰爭主要是因為河川上流國家在河川上建立水壩,或是更改河川流向,造成河川下流國家無水可用所引起。國際河川中,印度河、約旦河、尼羅河及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由於水資源由數國共用,均被認為可能引起水戰爭。其中孕育三大宗教的約旦河最是爭議不斷,四次中東戰爭都與它有關。1967年的以阿戰爭,以色列佔領了被稱為“中東水塔”的戈蘭高地-約旦河發源地,以“土地換水源”成了敘利亞跟以色列談判中的重要策略。而今約旦河主權和分配仍是巴勒斯坦與以色列談判的五大難題之一。此外,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二河流域的發源國土耳其與下游國也常為水資源分配而生齟齬;尼羅河上游國蘇丹則因水資源與下游國埃及不睦。
馬鞍山市的洗浴中心十分發達,且與全國其他城市相比獨具特色。這裡的洗浴中心上規模,上檔次,服務完善,健康正規,同時價格還十分公道,沐浴業吸引從業人員5000餘人,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水文化”,知名度享譽省內外,吸引了江蘇、上海等附近地區的消費者慕名前往消費,可見馬鞍山的洗浴業那不是一般的發達,而是相當地繁榮。同時還拉動了當地旅遊、運輸、餐飲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每到節假日,南京的私家車總是蜂擁而至,把停車場圍了個“水泄不通”。南京人帶上一家幾口或朋友到馬鞍山休閑已司空見慣。“請你洗澡”成為馬鞍山人招待朋友的口頭禪;“到馬鞍山洗澡去”,如今也日漸成為南京等馬鞍山周邊城市居民的休閑時尚。
所謂水文化,即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日積月累形成的關於如何認識水、利用水、治理水、愛護水、欣賞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提到水文化,不得不提到城市水文化。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集中地,更是創造文明的人類得以棲身的居所。城市建設是一個包羅萬象的綜合體系,涵蓋地理、氣候、產業、人口發展戰略等各個方面的經濟、文化因素。不論城市如何發展,總得以水為先。水對城市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也是貫徹始終的,但歸納起來大致這麼幾種:一是不少城市自然因水而誕生,而那些非自然誕生的城市在選址上則很大程度考慮了水的作用,水在城市誕生的過程中,直接影響其風格和布局;二是人類逐水而居,為城市積澱了大量的有關水的文化,它們最後便成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三是城市的水文現狀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城市的環境現狀。
水文化在城市形成運作的過程中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
1 城市創建與水文化
1.1 中國古代城市的水文化 中國古代對水的傳統觀念,是把水看成具有靈性、人性之物,認為水代表了天地智慧。水運時代,城市之間的聯繫及經濟交流主要依託河流,隋唐時代修築了廣通渠、通濟渠、江南運河和永濟渠,最後形成隋唐大運河,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溝通全國的運河網,大大提高了當時的漕運水平,增強了國力。
古代城市中的水體按理性文化要求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b)智性:即文學家提倡的“智者樂水”,把水當成陶冶情操之物,有時也當成鏡子或故意弄曲折,有時聽水聲,有時觀魚、觀荷;水面可大可小, 可寬可窄,可曲可直,富有詩情畫意,多見於造園。
1.2 中國現代城市的水文化 享譽世界的城市學家伊利爾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裡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他的這段名言深刻地揭示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是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文化的外在體現、是凝固的文化形態,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城市與之相呼應.
現代城市,大都是在古城鎮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城市的發展也帶動了水文化的發展。在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人們發揮想象能力創造的與水相關的各種設施、景觀五花八門、隨處可見。如人工河流、人工湖泊、假山瀑布、人工噴泉、人工溫泉、親水平台等等。這些設施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建設越來越多,這也是人們追求人居環境更美、質量更高要求的反映。這種人工設施集實用與藝術功能於一體,為城市環境美化、園林建設起到重要作用。撇開實用功能為主題的消防、噴灌用水不談,人們把構成城市美化的環境建設中關於水的設施統稱為城市水景。傳統的共識是無水不成景。自然界形成的天然水景如黃果樹瀑布、洞庭湖、鄱陽湖等是上天的恩賜,永遠深受人類的喜愛和嚮往。而生活在城市裡的人們對生命之水也尤為鍾愛,但限於城市的條件,只能以人工的方式移植或乾脆創造水的不同形態來滿足人類與生俱來的樂水傾向。自然水景不外乎是水的特殊存在形態,如江、河、湖、泉等。因此,按照水景不同存在的狀態和製作方法來劃分,現代城市水景就可分為人工河、人工瀑布、水幕電影、噴泉、溫泉、人工濕地等多種類別,這些融入人類智慧的高科技水處理的水景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現代都市之中,為都市環境增添了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
城市的水文化就是由這些自然水景或人造水景構成,但水景本身並不具備文化特徵。所謂水文化,只是人們在設置水景時藉助文化思想的內涵或賦予某種文化範疇的概念而言。在自然景物的微縮移植中,生存需求便是水文化:在水景處理時,因勢利導,走向因地而異,這是道家“道法自然”的文化;水景仿造天然遺產,並賦以動聽而富有詩意的名字,這是文化本身的積澱;若能別具匠心,創造出某種風格、某種地域和文化特徵的結構,則是藝術文化。 2 城市發展與水文化的關係 我國古代的城市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內河航運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大運河,更是培育了一大批著名城鎮。隋唐時期橫貫東西的隋唐大運河,先後孕育了長安、洛陽、汴梁等一批著名的古都,元代以後橫貫南北的京杭大運河則由於溝通了杭州、南京、北京等大城市的聯繫而使之更加繁榮,同時在運河沿線也先後形成了一大批與之息息相關的中小城市,如揚州、淮安、徐州、濟寧、臨清、通州等等。
有水使城市充滿活力,缺水使城市走向衰亡。我國古代有四大名鎮,即昌江河畔的江西景德鎮、珠江三角洲的廣東佛山鎮、長江與漢江匯合處的湖北漢口鎮以及運河畔的河南朱仙鎮。因水利條件及水文化的發展,漢口早已發展成為九省通衢的武漢三鎮之一,進入我國特大城市的行列;佛山鎮發展為佛山市,成為我國頗具規模的輕工、陶瓷基地和對外貿易聯繫的紐帶;景德鎮以“瓷都”桂冠而享譽國內外;朱仙鎮在北宋時地處運河轉口地帶水陸要衝,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盛極一時的水陸碼頭。後來運河年久堵塞,水運不暢,商貿漸衰,城市也隨之失去活力,成為鮮為人知的荒涼小鎮。更有典籍記載歷史上在上海曾有一個青龍港,港邊有座青龍鎮,在唐宋鼎盛時期,繁華直逼當時的蘇杭,有22橋、36坊,還有3亭、7塔、13寺,商賈雲集,文人匯聚。北寧詩人梅聖俞作有《青龍海上觀潮》詩:“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卻回如鼻吸。老魚無守隨上下,閣向滄洲空怨泣。……”這一切,後來都隨青龍港的淤塞缺水而湮滅了,至今只留下少許遺跡供人憑弔、引人深思。
現代城市的發展和繁榮同樣要得益於水文化的發展。“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之所以聞名天下,正是因為有了西湖。然而西湖美景名揚中外同樣是與它的水文化底蘊分不開的。從遠古的神話傳說到蘇軾筆下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西湖的繁榮總是有著深厚的水文化底蘊的。而今,杭州市打出“人文之都”、“愛情之都”的旗號,將西湖人文發揮得淋漓盡致。此外,杭州市將西湖作為文化根基進行再開發,以西湖為平台,重新恢復西湖博覽會來招商引資,通過文化娛樂活動如煙花大會、茶文化節活動等打造西湖品牌。這正是一個擁有水文化、善於利用水文化的完美體現。作為同是令武漢人驕傲的東湖,除了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全國首批頂級4A級景區、國家級名景名勝區及其面積是杭州西湖的6倍這些參數以外,似乎沒有讓人想到更多,於是就產生了“東湖大,西湖名”這樣的評價。東湖年遊客接待量不及西湖的1/10,旅遊收入不及西湖的1/6。武漢東湖雖然經歷了50多年的開發建設,但在旅遊景觀、設施、交通等方面尚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加上水質惡化、湖面一度被填占、資源喪失等問題,更是不斷困擾著東湖的發展。東湖要發展,在水文化上做文章應是其重點之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多洪澇,水少旱災,關鍵還要能夠正確認識水、使用水,發展水文化。2 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保證了大約三百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至今仍發揮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66. 67多萬hm2(1 000多萬畝)。都江堰市也因此而建立發展起來,如今,青城山—都江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由此看來,一座城市的興衰,與水是息息相關的。擁有水,並且能夠科學而合理地利用水,讓水與城市完美地融合,城市才能得到良好的發展。縱觀歷史,無論是外國還是中國,水資源豐富的地區歷來就是人口經濟最繁榮的地方,著名的義大利威尼斯水城就是典型之一。反之,水資源匱乏的地區其人口數量、經濟能力均明顯遜於前者。
城市的發展和繁榮要得益於水文化的發展。然而,隨著城市向高度文明發展的快速步伐,水文化建設方面也存在很多問題。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水資源,城市的生存發展更是要依靠水。決不能讓城市的快速發展建立在破壞水資源、破壞水文化上面,那樣就如同飲鴆止渴。
近些年來城市水文化的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景象。對一座城市而言,要大力宣傳水文化,提高全民的護水、惜水意識,創造居民親水的條件和環境,促進對水的合理開發利用;積極營造良好的水文化環境,繁榮水文化事業,開展豐富多彩的水文化活動,提供精良的水文化設施,提升城市品位和層次。要以城市水域為舞台開展多樣的水上運動、水上旅遊觀光、水上遊樂等各種水文化活動;對現有的起著保護水文化設施的城市防洪大堤等要加強保護和維修,同時結合城市水文化歷史積極興建水文化展覽館、水族館等新的水文化設施;積極開發沿江公園、濱水廣場,修建親水建築、親水設施和藝術小品等,讓親水建築成為城市的標誌之一。所有這些舉措都是將水文化與城市發展相結合的完美體現,對城市及城市水文化的良好發展將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再如長江荊江大堤,在保護荊州、沙市等城市的同時,也成為這些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通過利用城市防洪大堤和退讓緩衝地帶形成層次豐富、錯落有序的立體空間景觀,完成從江面向城市空間過渡和滲透,滿足市民親水的需求。武漢的漢口江灘,通過防洪工程的加強,濱水景觀的營造,使之在洪水季節能夠有效防洪,平日則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昔日凌亂不堪、常遭洪水侵襲的地方如今已成為武漢市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上海市的城皇廟是一處歷史悠久、令人留連的商旅好去處,如鯽的遊人在蜿蜒的橋上漫步,既可觀水、觀魚、觀蓮,又可購物,悠遊其中。上海又正在啟動一項以“水”為核心將古城朱家角建設成為休閑度假和生態居住的文化旅遊項目。
位於澱山湖畔、具有千年歷史及深厚水文化底蘊的朱家角鎮,經過對水文化的進一步開發,定會將上海的歷史水文化以及千百年來水鄉的特色風貌、生態環境、人水和諧的樣板展現在遊人眼前。與此同時,上海水務局也提出了“開發浦江帶動景觀水系”的構想,其核心內容是呼應黃浦江、蘇州河綜合開發,市區突出親水和水文化,郊區突現自然和生態,打造集景觀、休閑、遊覽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景觀水系。廣州的荔灣湖、泮塘及五六十年代以後人工修建的東湖、流花湖、越秀湖、南湖、鹿湖、雲台花園等親水景點,湖面雖不太大,但各項設施齊備,均是水與文化結合的體現,是休閑、娛樂的好去處,頗受居民和遊客青睞。
上述親水景觀在全國仍有許多,它們對挖掘城市文化和水文化的內涵,提升城市整體品味,調整旅遊業發展布局,塑造國際大都市形象,無不具有積極而又深遠的歷史意義。
人工濕地的發展,在城市水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都市活水公園人工濕地塘床系統於1998年初建成,活水公園是成都市府南河綜合整治過程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她展示了國際先進的人工濕地系統處理污水工藝和成都人悠久的治水傳統及較高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是城市水文化發展的較高意識體現。該活水公園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這樣一個事實:受污染的無生機的“死水”,經過塘床系統中的各級濕地單元與各種高、低等生物群落共同構成的生態系統后,變成生機勃勃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活水”,反映了活水公園的真實內涵。顯著的生態環境效益和較強的觀賞性,與大都市風景園林建設相融合,成為集觀賞、娛樂和污水處理於一體的旅遊景點,是水文化發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較高層次的應用。而且,對充分利用和節約淡水資源還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因此,成都市活水公園項目於1998年獲得第十二屆國際“優秀水岸獎”的最高獎以及由國際環境設計研究協會與美國《地城》雜誌授予的“環境設計獎”。 4 結語
城市與水文化息息相關,但要營造一個良好的城市水文化氛圍,除了水利工作者需學習相關水利史及生態環境方面的知識,努力使城市與水文化的結合盡量做到盡善盡美,以下幾點可供各有關部門參考。
a)各大、中、小城市應結合城市自身的規模、所處的自然條件、經濟能力、技術水平,量力而為;
b)因地制宜,充分發揮水利、藝術、建築行業工作者的聰明才智,對城市水利工程進行精心設計、精心施工,使其達到既有水文化的底蘊,又不危及城市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c)尤其不可忽視的是,要通過廣泛宣傳來提高群眾愛護水資源、節約用水的意識,各地環保部門應履行職責,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對違法行為初(輕)犯者教育為主,屢(重)犯者從嚴懲罰,這樣,才能做到水為人類服務,人類要呵護水、珍惜水,實現人水和諧相處。
源自於論壇文化,論壇一直以來是網路交流的一個很實用的,用戶量很大的平台,由於網友們的對論壇的不同需求而到最後產生的一種宣洩自己情緒,發表人生感慨,聊天打屁嘮嗑的一塊區域,這便是水區,而水區這種無憂無慮式的水區文化就成了一種特有的論壇水文化。相對應的水文化也衍生出來了“水軍”一詞,“水軍”顧名思義就是在水環境這樣的區域環境里渾水摸魚的網民,是一種炒作行為,“水軍”在炒作和宣傳方面影響巨大,往往會影響輿論導向,跟當下“狗仔隊”有的一拼,不過隨著網路的發展,“水軍”的威力也開始消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