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文化

患者安全文化

隨著現代科學的飛速發展,醫學技術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各種新的檢查方法和治療手段不斷應用到臨床,有效提高了患者疾病的治癒率,人類的預期壽命不斷延長。但醫療負性事件的發生率卻沒有明顯降低,這也引起了醫學界以及許多國家政府和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了解和推行患者安全文化建設是醫療機構改進和提高患者安全狀況的重要措施。確保“安全的人員”,在“安全的環境”中,執行“安全的醫療”,才能創造出高品質的安全醫療環境,從而讓所有老百姓享受到“放心”的醫療服務。

基本介紹


患者安全文化是指醫療機構為實現患者安全而形成的員工共同的態度、信念、價值觀及行為方式。

發展現狀


據估計每年美國醫院內因可預防性醫療錯誤致4.4萬~9.8萬人死亡,遠遠超過了美國每年死於交通事故、乳腺癌艾滋病的總人數,國家醫療成本上的損失可達170億~290億美元。一些國家的研究顯示,平均每10個住院患者中就有1人遭受一些可預防的能致殘甚至致死的傷害。有資料顯示: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住院患者的醫療事故比例約為2.9%~16.6%,其中3%~13.6%的醫療事故導致患者死亡,2.6%~16.6%導致患者永久傷殘,而在這些醫療事故之中,有27%~51%被認為是可以預防的。據統計,全世界約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所致。調查數據亦顯示,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設備約50%被界定為不安全,醫療藥品中有77%低於標準。患者安全問題是世界性問題,如何保障患者安全,是全球所有醫療機構、以至醫療工作者所要面對的問題。

文化內容


美國衛生和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下屬的衛生保健研究和質量機構(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在其開發的針對組織安全文化的調查問卷中明確定義了患者安全文化應包括的十項內容:1)管理者有關促進患者安全的期望和行為;2)組織層面的學習;3)部門內部的團隊合作;4)開放性的溝通;5)有關醫療差錯的反饋和溝通;6)對醫療差錯的非懲罰性反應;7)人員配備;8)對患者安全的管理支持;9)跨部門的團隊合作;10)交接班和轉診

基本特徵


( 1) 患者安全文化首先應當是一種“知情文化”,這表現為醫院的各級各類人員在患者診療過程中,能夠及時告知、釋疑、安撫患者及家屬。
( 2) 患者安全文化還應當是一種“公正文化”。醫院鼓勵醫務人員報告他們所關切的患者安全問題,提供必要的安全相關信息,在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中,使醫療工作相互協同促進。醫療失誤極少是醫務人員故意行為,而且醫院的系統錯誤常常構成患者安全事故的誘發因素或根本原因。系統錯誤發生的原因包括很多因素,如醫務人員工作時間過長、壓力過大; 環境因素,如雜訊和燈光的干擾,或因為設施和實踐標準的缺乏。因此,那種一味譴責和懲罰醫務人員的做法應當予以改進。
( 3) 患者安全文化也應當是一種“學習文化”。對醫院員工進行培訓,包括先進的專業知識和診療技術以及構建患者安全文化的組織願景,從各類安全事故及醫療失誤中的汲取經驗教訓,建立持續改進的醫療體制。

基本要素


(1)以患者中心:醫療機構要構建以患者安全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善於聆聽患者聲音,改進流程,承諾為患者提供安全的診療服務,促進早日康復。
(2)醫療機構:要有完整的、綜合的、靈活的團隊意識,注重相互協作,相互尊重。
(3)管理者:醫院管理著是建立安全文化的重要因素,認真負責,把保障病人安全放在首位,掌握相關知識,富於創新和學習精神,帶領團隊不斷進步。
(4)充足的員工:保障員工從事合理有序的工作,以及足夠的學習和休息時間。
(5)注重循證醫學,為患者提供及時、有效的診療服務。
(6)學習型組織:創建學習型醫院,注重員工培訓,不斷提升為患者服務的能力。
(7)有效溝通:加強醫務人員之間以及醫務人員與患者的溝通,分享信息,共同促進;了解患者的需求,增進相互理解,儘可能為患者服務。
(8)公開對待不良事件:從不良事件中總結經驗,改進流程,不斷前進。
(9)建立與患者合作的服務模式:聆聽患者意見,使其安心就診,並讓患者能積極參與醫院管理和改進活動。
(10)關愛兒童。

十大目標


由於醫院管理理念的進步和病人自主意識的增強,患者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及眾多國家醫務界的高度關注。世界衛生組織(WHO)多次呼籲各成員國密切關注患者安全,提出全球共同努力,開展保證患者安全的行動。我國衛生部於2013年制定了患者安全的十大目標,在各級醫療機構推廣。
目標一:嚴格執行查對制度,提高醫務人員對患者身份識別的準確性。
1、進一步落實各項診療活動的查對制度,在抽血、給葯、或輸血時,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識別方法,不得僅以房號作為識別依據。開展請病人說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對的確認病人姓名的方法。
2、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高危診療活動前,責任者都要主動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後確認的手段,以保證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
3、完善關鍵流程識別措施,即在關鍵的流程中,均有患者識別準確的具體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識制度,在診療活動中使用“腕帶”作為各項診療操作前辯識病人的一種手段。
目標二:嚴格執行在特殊情況下醫務人員之間有效溝通的程序,做到正確執行醫囑。
1、正確執行醫囑,不使用口頭或只電話通知的醫囑。
2、只有在對危重症患者緊急搶救的特殊情況下,對醫師下達的口頭臨時醫囑、護士應向醫生重述,在執行時實施雙重檢查。
3、接獲口頭或電話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檢驗結果時,接獲者必須規範,完整地記錄檢驗結果和報告者的姓名與電話,進行複述確認無誤後方可提供醫師使用。
目標三:嚴格執行手術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術患者、手術部位及術式錯誤。
1、建立與實施手術前確認制度與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確認手術必須的文件資料與物品(如病歷、影象資料、術中特殊用藥等)均以備妥。 2、建立術前由手術醫師在手術部位作標識的即刻停製度與規範,並主動邀請患 者參與認定,避免錯誤的部位、錯誤的病人、實施錯誤的手術。
目標四:嚴格執行手衛生規範,落實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1、制定並落實醫護人員手部衛生管理制度和手部衛生實施規範,設置有效、便捷的手衛生設備和設施。為執行手部衛生提供必要的保障。
2、制定並落實醫護人員手術操作過程中使用無菌醫療器械規範,手術后的廢棄物應當遵循醫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
目標五:提高用藥安全。
1、建立病房葯櫃內的藥品存放、使用、限額、定期檢查的規範制度;存放毒、劇、麻醉藥有管理和登記制度,符合法規要求。
2、病房存放高危藥品有規範,不得與其他藥物混合存放,高濃度電解質製劑(包括氯化鉀磷化鉀及超過0.9%的氯化鉀等)肌肉鬆弛劑與細胞毒等高危藥品必須單獨存放,有醒目標誌。
3、病區葯櫃的注射葯、內服藥與外用藥嚴格分開放置,有菌、無菌物品嚴格分類存放,輸液處置用品、備用物品、皮膚消毒劑與空氣消毒劑、物品消毒劑嚴格分類分室存放管理。
4、所有處方或用藥醫囑在轉抄和執行時,都有嚴格的二人核對、簽名程序,認真遵循。
5、在下達與執行注射劑的醫囑(或處方)時要注意藥物配伍禁忌。
6、病房建立重點藥物用藥后的觀察制度與程序,醫師、護師須知曉這些觀察制度和程序,並能執行。對於新葯特殊藥品要建立用藥前的學習制度
7、藥師應為門診患者提供合理用藥的方法及用藥不良反應的服務指導。
8、進一步完善輸液安全管理制度,嚴把藥物配伍禁忌關,控制靜脈輸液流速,執行對輸液病人最高滴數限定告知程序,預防輸液反應
目標六:建立臨床實驗室“危急值”報告制度。
1、“危急值”項目至少應包括有:血鈣、血鉀、血糖、血氣、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等。
2、“危急值”報告重點對象是急診科、手術室,各類重症監護病房等部門的急、危重症患者。
3、對屬“危急值”報告的項目實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質量控制措施,如應有標本採集、儲存、運送、交接、處理的規定。
目標七:防範與減少患者跌倒事件發生。
1、對體檢、手術和接受各種檢查與治療患者,特別是兒童、老年、孕婦、行動不便和殘疾患者,用語言提醒、攙扶、請人幫助或警示標識等辦法防止患者跌倒事件的發生。
2、認真實施跌倒防範制度並建立跌倒報告與傷情認定製度。
3、做好基礎護理,要配好、用好護理人力資源,開放床位與病房,上崗護士配比為1:0.4。如果人力配備不足,管理者應及時進行人力危機值報告制度。
目標八:防範與減少患者壓瘡發生。
1、認真實施有效的壓瘡防範制度與措施。
2、落實壓瘡診療與護理規範實施措施。
目標九:主動報告醫療安全(不良)事件。
1、醫院要倡導主動報告不良事件。有鼓勵醫務人員報告的機制。
2、積極參加中國醫院協會自願、非處罰性的不良事件報告系統,為行業的醫療安全提供信息。
3、形成良好的醫療安全文化氛圍,提倡非處罰性、不針對個人的環境、有鼓勵員工積極報告威脅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的措施。
4、醫院能夠將安全信息與醫院實際情況相結合,從醫院管理體繫上,從運行機制上、從規章制度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持續改進,醫院每年至少有兩件系統改進方案。
目標十:鼓勵患者參與醫療安全。
1、主動邀請患者參與醫療安全管理,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手術、介入或有創操作前告知其目的和風險,並請患者參與手術部位的確認。
2、藥物治療時,告知患者用藥目的與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邀請患者參與用藥時的查對。
3、告知患者提供真實病情和真實信息的重要性。
4、護士在進行護理和心理服務時,應告知如何配合及配合治療的重要性。

改進措施


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是當今世界各國衛生體系共同面臨的重大議題之一。傳統觀念認為,“犯錯是可恥的,犯錯誤的人應該受到責備、羞辱或批評,甚至面臨更嚴重的處罰”。1999年,美國醫學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發表了一項震驚全球衛生保健體系、在患者安全領域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報告——《孰能無錯:建立一個更為安全的衛生體系(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ty Health System)》 。自此,患者安全問題在世界各國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研究。
根據1998年瑞典伯根大學的J. Ovretveit教授的一項經典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的醫療事故中,由於個人失誤導致的僅佔15%,由於制度或工作流程等的不合理(即系統失誤)導致的佔85%,但遺憾的是,在處理這些醫療事故時,卻將98%的責任歸咎於個人,而僅將2%的責任歸咎於系統。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開展患者安全乾預研究時必須遵循的關鍵原則之一就是:承認“人都會犯錯”,應將重點放在系統和程序的改進,而非針對個人的責備或懲罰——即“非懲罰性”原則,鼓勵一線醫務人員主動報告醫療安全(不良)事件,從系統和程序的根源上找出問題所在並進行根本性的改進。注重對已經發生的醫療差錯中存在問題和經驗進行總結,以預防類似事件的再發生。
積極的患者安全文化接受差錯出現的必然性,主動地尋找系統內潛在的危機。積極的在醫院提倡和推行安全文化,“患者安全”是醫療品質的基石,只有通過各項安全活動的規劃及推動,逐步形成患者安全文化,才能確保“安全的人員”,在“安全的環境”中,執行“安全的醫療”,真正讓所有老百姓感受到“安全”與“安心”,從而創造出高品質的醫療安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