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桃坪村的結果 展開
桃坪村
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渠江鎮下轄村
桃坪村是渠江鎮茶葉園面積最大的村,渠江鎮的兩個茶業公司:渠江皇家薄片茶業、渠之源茶業產業園區都在桃坪村。桃坪村位於渠江鎮中心地帶,有一條與外界相連的臘晏公路穿村而過,村內茶祖文化濃厚,茶香四溢。安化黑茶傳承至今日的黑茶宗祖薄片——“皇家湘淳”黑茶薄片,被美譽為“渠江茶”最古老的代表。
桃坪村中心小學一角
1972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一箱竹篾包裝的黑米狀的小顆粒,現代渠江茶與古漢墓出土的“一笥茶”的竹篾,如出一轍。古文學家翻譯墓葬中刻有“一笥”的竹簡,意為“一箱茶”。這一箱西漢時期的神秘茶葉出處——安化渠江鎮。后經渠江皇家薄片茶業專家將其定名為“渠江皇家薄片”。
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證該荼即今茶。1972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等地飲“渠江皇家薄片”茶頗廣。五代十國時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錫所著《茶譜》,文中有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據宋代吳淑的《茶賦》所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可見,渠江皇家薄片宋時已被列為全國茶苑中的名品。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記載:“昔賢所稱,大約謂唐人尚茶,茶品益眾,有渠江之薄片,會稽之日鑄,皆產茶有名者”。時至今日,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施海根主編的《中國名茶圖譜》、阮浩耕主編的《中國名茶品鑒》都對“渠江茶”作了詳盡的記載。
黑茶起源漢代渠江皇家薄片,發展到唐代時唐皇賜名“渠江薄片”,明代時發展為“渠江茶”並擴展為“安化黑茶”。《明史》里《食貨志·茶法》記載,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史陳講奏稱:"商茶低劣,悉征黑茶。""黑茶"一詞首次出現於史籍,這裡講的黑茶專指安化黑茶。安化黑茶渠江茶起源的渠江皇家茶園、茶祖廟、爛坳古茶亭都在渠江鎮桃坪村。
古茶亭
桃坪村爛坳古茶亭在窯門洞和張家田之間,山坳里有個古茶亭。渠江鎮一帶古茶亭很多,大概五里一亭,渠江鎮一個來回六、七歲里路,茶亭就有十幾座。茶亭多是木屋青瓦,也有磚木結構的,多建在山坳里,有的橫跨小溪,既是亭又是橋,故叫橋亭子。建茶亭的地方大多雲山蒼蒼,古木垂蔭,或山環水繞,碧水清流。茶亭可避風雨,亦可歇肩休息;可品茶聊天,亦可下棋會友。尤其夏日,涼風習習,鳥名聲聲,雲自來去水自閑。古代沒有公路,挑擔子過路的人在亭子里歇歇肩坐一坐,喝一碗涼茶,再繼續趕路,有一種悠然自得,心曠神怡的感覺。挑擔的人少了,茶亭里偶爾有成對的青年男在里女談情說愛。茶亭里的茶水是免費的,茶亭兩頭的柱子上都有對聯。有兩副,一副:“不費一文錢,過客莫嫌茶味淡;且停雙腳履,勸君莫說路途長。”另一副是:“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爾我;兩頭是路喝一壺各自東西”。這些對聯都如實道出了渠江古時茶文化的真實情景,也是茶亭文化和渠江風俗的生動寫照。舊時,茶亭里都有專人燒茶的,一張桌子,一個茶缸,一個竹勺,一個陶制的大腕或缽子,路人、茶友願喝多少就喝多少。
桃坪村神吉山的:皇家茶園
茶祖廟
舊時的茶祖廟在渠江鎮桃坪村神吉山,文革燒毀后,現在只有遺址。茶祖廟遺址仍在,但已經無人看管,也很少有人路過了,只剩下半截土牆空架子和古道西風、枯藤昏鴉的遺韻,顯得蒼涼破敗。鄉民都知道是茶廟,也知道古時有張某仙人在里修仙時製造茶片救治鄉民,還知道這裡是產渠江皇家薄片的地方,但不知道究竟是何許人在此制茶?有德高望重的知識老人才知道是西漢的名臣張良。茶祖廟遺址
的邊上有小溪,溪邊有水車房,隔壁山上有古學堂、制茶坊、草木亭等。由於山高,又沒有公路,鄉民大多移到鎮上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去居住了,到處草木叢生。渠江鎮政府和桃坪村委對茶葉產業高度重視,招商引資成立渠江皇家薄片茶業公司,公司出資修了一條環山公路到了山頂,並在半山腰開發幾百畝現代化的茶園,恢復皇家茶園,並重修茶祖廟。
文化名人
書法名人:夏昌盛先生照片
青年作家胡利民先生出生在安化渠江桃坪村紙槽組,他為渠江皇家薄片黑茶題詩:《茶祖薄片》,
神吉山中藏古茗,
茶祖薄片救鄉民。
皇家歷代品新醇,
千年渠江流香韻。
胡利民先生的散文、詩詞作品文筆流暢、富於哲理,深情地抒寫了對祖國、對家鄉、對自然、對正義的熱愛。他的鄉井隨筆,是一部鄉村地理風物誌,若干年後,將對研究安化乃至中國南方的鄉村有一定參考價值。他的書法作品,有安化人的豪放。
相傳
夏昌盛先生書法:張良制茶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