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婦女聯合會
梅州市婦女聯合會
梅州市婦女聯合會(簡稱“梅州市婦聯”),前身為“廣東省婦聯梅縣地區辦事處”。1988年梅縣地區改市建制后,於1988年12月召開梅州市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梅州市婦女聯合會”。
目前,梅州市婦聯內設機構有4部1室,1個掛靠單位, 2個下屬單位。全市有縣級婦聯8個、鎮級婦聯113個、村(社區)婦聯2237個。
民國以前,梅州無婦女組織。建立民國后,女權運動開始受到重視,1926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黨地方政府內設立青年婦女工作機構。共產黨地方組織和蘇區、解放區地方政權內,也設有婦女工作機構。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發展,許多婦女群眾團體隨之建立,推動婦女解放運動開展起來,但在國民黨統治區,婦女運動多有制約。
(一)建國前的婦女組織
1925年12月19日,廣東省婦女解放協會梅縣分會在梅城成立,主任委員李霧仙。1926年4月協會會員發展至2000餘人,還在鬆口、丙村、西陽等地設立辦事處,並在這一年首次集會慶祝“三八”國際婦女節。同年,五華縣婦女解放協會成立,張震南任協會主任委員。
1925年4月,五華縣龍村區杜坑鄉成立婦女會,這是興梅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鄉婦女會。隨後,至1926年止五華縣各鄉均成立婦女會。豐順30多個鄉、大埔40%的鄉村、梅縣的松江、三井、畲坑、白渡、梅西、大坪、石坑等均先後建立了鄉婦女會。1930年,梅縣婦女解放協會被國民黨梅縣政府以“被共產黨掌握”為由強行解散,國民黨縣政府另行組建梅縣婦女會。此後,各縣均效法梅縣另成立婦女會。
1929年秋,豐順縣成立了由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婦女聯合會(在豐順龍崗馬圖成立),選舉李堅真為主席。
1931年1月,中共蕉平尋縣委和縣蘇維埃政府成立后,隨之成立蕉平尋縣勞動婦女委員會,古佛秀任主席,下設九個區執行委員會。
1933年初,梅縣成立婦女救濟委員會,設指導員負責該會日常工作,主要負責婦女兒童福利事業,定期召開全縣代表會。
1937年1月23日,梅縣新生活運動婦女工作委員會成立,該組織是梅縣新生活運動促進委員會下設的一個婦女工作機構。興寧、五華、蕉嶺、大埔也分別於1938年1月、1941年9月、1942年7月、1946年5月成立縣新生活運動婦女工作委員會。
抗日戰爭爆發后,各縣婦女相繼成立婦女團體,大量投入抗日救亡運動。
1937年9月,成立興寧婦女抗敵同志會,豐順、梅縣兩縣的婦女抗敵同志會也先後成立。同年12月,豐順縣在東大錢村召開鹽坪、大錢、茅坪三個村婦女代表會,成立婦女互助聯社。共有社員30多人,主要任務是發動婦女團結起來,互助合作,開荒生產,支援前線。大埔則於1938年秋成立婦女抗日後援會,屬下各區設區婦女抗日後援會。
抗日戰爭時期,梅縣鬆口、丙村、松源和大埔漳溪等地先後辦起婦女合作社,以針織和編草鞋為主要業務,一方面培養婦女骨幹,另方面為婦女運動解決一些經濟困難。它們都是由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的秘密聯絡點。這些合作社均於1941年因形勢逆轉而停辦。
1949年5月,地委籌備成立婦聯。同年6月2日,閩粵贛邊第一地委(梅州地委)第一次婦代會在梅城召開,成立第一地委婦女委員會和地區婦聯。
(二)建國后的婦女組織
1950年8月,成立廣東省興梅專區民主婦聯籌備處,隨後正式成立,主任為郭玉意。各縣民主婦聯也先後成立,動員廣大婦女入會。據1951年3月統計,全地區婦女聯合會會員有329134人。
1952年10月~1956年1月,興梅婦聯併入粵東專區婦聯。1956年2月,隸屬汕頭專區婦聯。1965年7月,設立廣東省婦女聯合會駐梅縣專區辦事處(簡稱梅縣地區婦聯)。
“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婦聯機構受衝擊解體。1970年,婦聯日常事務由地區革命委員會政工組組織組辦公室黨務組負責處理,1972年6月,改由政工組群眾工作辦公室負責。1973年5月,撤銷地革委政工組“群眾工作辦公室”,婦聯日常事務改由地委群眾工作辦公室婦女工作科負責。1978年8月,撤銷地委群工辦,重新恢復“廣東省婦女聯合會梅縣地區辦事處”。
1982年地區婦聯內設宣傳科和兒童少年工作部。1983年增設辦公室、婦女部。1984年3月,地區婦聯成立法律顧問室。1987年,婦女部改為權益部。
1988年12月,梅州市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梅城召開,正式成立梅州市婦女聯合會。
1990年,市婦聯內設辦公室、宣傳部、兒童部和權益部。
(一)積極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
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度后,梅縣女子葉璧華、梁浣春等創辦女子學校,掀開了女權運動新的一頁。1919年的“五四”運動,促進了梅州青年婦女的覺醒。一些有識女士,首先從自我做起,投身於婦女解放事業。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後,婦女解放被提到重要地位。1925年“婦女會”、“婦女解放協會”等婦女組織,組織婦女學文化,開展革命宣傳,發動婦女參加婦女解放運動。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大批婦女參加饒和埔、揭豐華、梅埔豐等工農武裝鬥爭。五華暴動、畲江暴動、八鄉山第一仗等一系列著名戰鬥均有婦女參加。在武裝鬥爭中,許多婦女不怕犧牲,英勇作戰;不少婦女在執行任務中被捕后,大義凜然,視死如歸,張劍珍、藍阿梅、藍雲標等193名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增添了人民解放事業的光輝。
在抗日戰爭時期,梅州婦女廣泛參加抗日救亡運動,組織婦抗會、婦女會,開展抗日宣傳和義賣活動,人人動手,編織草鞋,捐款捐物,支援前方抗日,對梅州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貢獻。
解放戰爭時期,梅州婦女一方面積極參加國統區內的反內戰、反迫害、反飢餓的群眾運動;一方面踴躍參加游擊隊,投入武裝鬥爭的行列。1949年5月統計,僅興寧一縣參加粵東支隊和粵贛東二支隊的婦女就有近60人。更有許多婦女在國民黨統治區內開展秘密鬥爭,她們為游擊隊探敵情、送文件、運槍彈、糧食,護送革命同志,護理傷病員等,作了許多工作。1948年,大埔赤水村組織支前人員前往銀江搶運稅收物資萬餘斤,一次就有100多名婦女參加。
(二)積極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
新中國成立初期,組織婦女積極參加民兵、農會及婦聯組織,投入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鬥爭,參加宣傳貫徹執行新婚姻法的活動,積極投入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在農業戰線上的婦女,一面組織農業生產互助組和合作社,實現農業合作化;一面參加民主建政工作,不少婦女被選為各基層組織的領導成員。1950年統計,梅縣村一級貧僱農主席團幹部3816人中,有女幹部1977名,佔全體主席團幹部總數的52%。1953年,梅縣田心鄉的62個互助組中,婦女擔任組長的57個。1955年10月統計,五華縣有女正副農業合作社主任583人,女社委1906人,女生產隊長1485人;全地區生產隊一級的領導半數以上由婦女擔任。
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後,廣大婦女積極投入社會主義建設。1958~1960年,廣大婦女參加了“大躍進”等運動。同時,開展了“三勤”——勤儉建國,勤儉辦社,勤儉持家和“三愛”——愛國、愛社、愛家及大種試驗田等活動。
“文化大革命”期間,婦女工作雖然遭到了嚴重破壞,但在農業戰線上的婦女,仍然積極搞好生產,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婦女工作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各條戰線的婦女積極投身於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之中,1985年統計,全地區農村以婦女為主的專業戶有14445戶,以婦女為主的聯合體163個,參加商品生產的婦女28946名,參加鄉鎮企業生產的婦女81499名,在發展商品生產、建設市場經濟體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湧現了許多先進典型和優秀婦女,一大批婦女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及“三八”紅旗手。1960年、1979年、1983年,全國分別舉行萬名“三八”紅旗手(集體)評選活動,全區有55名(次)婦女被評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有6個單位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1979年以後,被評為廣東省“三八”紅旗手的婦女有100人(次)、省“三八”紅旗手集體18個(次)。
(三)爭取和維護婦女合法權益
本世紀20年代以後,梅州婦女紛紛起來爭取女權鬥爭。她們有的依靠組織的力量,擺脫封建婚姻的束縛,有的則自發地起來與封建習俗進行鬥爭。1925年以後,各地婦女組織提出解放婦女的口號和措施,幫助受難婦女脫離苦海。各地蘇維埃政府,也制定了解放婦女、婚姻自主的政策、法令,解放了一批受封建婚姻束縛的婦女。
新中國成立后,梅州婦女參加了廢除封建制度和維護婦女權益的一系列鬥爭。興梅地區於1950年摧毀了對廣大婦女迫害至深的娼妓制度,僅梅縣、興寧兩縣就取締娼妓館71間,一大批過去被迫賣娼姐妹被解放出來。1950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后,婦女組織積極宣傳和貫徹新婚姻法,教育婦女懂得從法律上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從1950年7月~1951年10月的一年多時間裡,興梅各縣人民法院共收受婚姻糾紛案件3880宗,其中離婚案3420宗,由婦女提出的離婚案佔全部離婚案的90%。依照法律解除封建婚姻痛苦的有3200對。通過土改運動,廣大婦女進一步獲得婚姻自主的權利,據梅縣1952年8月統計,全縣自願結婚的夫婦有2448對。寡婦再婚的問題也獲得了解決,如興寧縣羅浮浮中鄉從《婚姻法》頒布到1951年11月,自由結婚的有19對,其中寡婦再婚的就有5對。同時,許多婦女從童養媳、“等郎妹”(未生男孩的人家先抱養一個女孩,等生了男孩長大后成婚,該女孩稱“等郎妹”)等封建婚姻痛苦中解救出來。
在維護婦女合法權益鬥爭中,各級婦女組織積極配合司法部門對包辦買賣婚姻、重婚、拐賣婦女兒童、嫖娼、賣淫、虐待、強姦、凌辱婦女、虐殺嬰兒等不法行為和犯罪行為,均依法懲治,每年都有一批侵害婦女權益的犯罪分子被判刑。1983年人民法院將4名引誘容留婦女賣淫的犯罪分子判以死刑。是年,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和各縣人民法院共判處殘害侮辱婦女的罪犯432名,解救受害婦女兒童689人,從法律上保障了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
(四)參政議政
清末民初,興梅地區沒有婦女參政。民國時期,國統區有個別婦女參政。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區和根據地有一批婦女參加黨的各級領導機構。
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興梅各縣成立婦女會、婦委會等,婦女有了參政議政意向,但末能真正實現參政議政。到30~40年代,各縣議會有了少數婦女名額,如,1934年12月,平遠縣的李冰懷當選為國民大會代表;1939年11月,吳菊芳被任為國民黨平遠縣第九次參議會參議員;1942年,五華縣黃孝英被任為國民黨廣東省參議;1944年7月,梅縣女師校長吳鳳靈被任為國民黨梅縣臨時參議員。以上是國民黨政權中的少數幾位參政婦女。在共產黨組織中和共產黨領導的地區,始終有一批婦女參加各級領導機構。1927年12月,五華縣的徐妙嬌成為梅州地區第一位進入中國共產黨鄉黨支部的婦女委員和鄉蘇維埃政權的婦女會長。此後,陳奎華、陳秀容也分別擔任了五華縣鄉蘇維埃婦女會長。1929年,興寧縣的藍仕娥(劉梅英)、五華縣的張劍珍分別擔任該縣的縣蘇維埃政府委員。此後,先後擔任各縣縣委委員的有:豐順的朱翠英、蔡瑜,大埔的張華雲、陳華、肖才,梅縣的胡運香、溫碧珍、蔡元貞、王玉珠、陳德惠、丘碧珍,興寧的陳雪璋等。參加地區一級黨組織領導機構的有:張華雲、溫碧珍、方向明、蔡瑜、葉芬、黃惠容、李娥等。大埔羅克勤擔任了中共饒和埔豐縣委書記。
新中國成立后,婦女成為國家的主人,獲得了參政議政的權利,各級各屆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均有一定比例的女代表,不少德才兼備的婦女參加黨政部門工作,參加管理黨和國家大事。據蕉嶺縣1953年統計,全縣135個鄉鎮有正副鄉鎮長310人,其中女正副鄉鎮長36人,占鄉鎮長總數的11.6%;鄉政委員1836人中,有婦女鄉政委員570人,占鄉政委員總數的31%。據1987年統計,全地區科以上幹部3529名,其中女幹部147名,佔總數的4.1%。80年代,婦女幹部數佔全地區幹部總數的14%左右,婦女黨員佔全地區黨員總數的18%左右。1988年,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先後召開的各類代表會均有一批婦女參加。市首屆人代會有婦女代表89人,占代表總數的24.5%,被選為市人大常務委員1名;市首屆政協委員有婦女36人,占委員總數的12.5%,被選為市政協常委4人,其中,陳玉嬌被選為市政協副主席。梅州的全國人大代表歷屆共16人,婦女佔5名。
此外,有一大批在革命和建設中成長的優秀婦女幹部在省、中央擔任領導工作。豐順縣籍女長征幹部李堅真先後擔任華南分局婦委書記、廣東省委書記、中央監委委員、省人大常委會主任、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梅縣籍黃甘英,曾任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婦聯副主席、聯合國婦女地位委員會委員。大埔籍羅蘊芳,任國務院外交部亞洲司副司長。長征幹部肖月華,大校軍銜,離休后享受副軍級待遇。
(五)發展女子教育、科技、體育運動
梅州女子教育事業起步較早,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女教育家梁浣春,在梅城北門外曾氏別墅“耕耘小築”創辦女校,自任校長,為梅州開辦女校之始。次年,梅縣著名女詩人葉璧華創辦懿德女子學校。以後,各地相繼開辦女子學校。1917年,梅縣鬆口女子學校與鬆口公學合併,為梅州男女同校學習之始,此後,不少學校開始招收女生,女子教育得以進一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后,女校逐步與男校合併。1958年,全地區最後一間女校梅縣廣益女中也開始招收男生,結束了男女不同校的歷史。女孩子逐漸普遍上學,1951年全地區小學女生佔小學生總數的26%。70年代以後,歷年就讀的小學女生佔小學生總數的47%左右,中學女生佔中學生總數的38%左右。每年均有一大批女學生考上高等學校或中等專業學校就讀。
新中國成立初期,各級人民政府開展了以掃盲為中心的工農業餘教育,以小學為基地,普遍附設工農夜校或婦女識字班。1950年,全地區辦民眾夜校3158間,參加學習的有159812人,其中大部分是婦女。改革開放以後,大批婦女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學習科技知識,從1985~1988年四年間,全地區參加各類科學知識培訓班的婦女達401895人次。
婦女文化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梅州女知識分子隊伍有很大發展。1990年統計,全市有高、中、初級女科技人員共12194名,其中女高級技術人員62名,女中級技術人員1220名,女初級技術人員10912名。
梅州女子體育運動,在20~30年代就有所開展,但活動範圍和項目有限。新中國成立后,梅州女子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田徑、體操、技巧及各種球類等體育項目,均有婦女參加。1958年,梅縣體委在鬆口及附城開展女子足球運動。當年,鬆口中學高、初中各組織一個女子足球隊,接著該鎮各中學均組織女子足球隊,並舉行了“躍進杯”女子足球比賽,是我國較早開展女子足球運動的地方。從1981~1983年連續三年獲廣東省女子足球賽冠軍。梅州地區不斷輸送隊員到國家和省女子足球隊。1987年8月,蕉嶺女子徐新冬,在全國傷殘人運動會上破女截肢A級跳高(1.25米)、跳遠(4.25米)二項全國紀錄,獲冠軍。新中國成立后的30多年間,參加省級以上運動隊的梅州婦女有44名。
(六)境外女胞的愛國活動
梅州華僑和港、澳、台梅州籍同胞250多萬人,婦女占的比例很大,她們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對祖國對故鄉的社會變革和建設都很關心和支持。
抗日戰爭時期,不少華僑婦女捐資獻物,支援抗日戰爭。印尼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中華商會主席丘元榮(梅縣人)的母親,將其71壽辰的儀金20萬元捐給祖國,支援抗日。梅縣旅居印尼華僑朱慧莉,1938年與其丈夫劉水(1979~1981年任梅縣地區副專員)一起奔赴延安,參加抗日戰爭。
新中國成立后,廣大女華僑及港澳台女同胞積極捐款、投資,支援家鄉建設,興辦教育、醫療等福利事業。據1980~1988年梅縣141位女僑胞、港澳台女同胞的統計,共捐資4415912元及其它物品一批,建起了一批學校、醫院、幼兒園、敬老院、涼亭、橋樑等。80年代,投資支援家鄉建設的女華僑、港澳女同胞更是不計其數,僅梅縣42位女華僑、港澳女同胞1980~1988年就投資65.86萬元,對鄉梓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七)發展婦幼保健事業
新中國成立前,梅州地區婦幼保健知識和設備都極差。婦女分娩採用舊法接生,嬰兒、產婦死亡率很高,在農村流行著一個諺語:“行船走車三分命,做月姑娘無分命”。
新中國成立后,各醫療衛生部門和婦女組織首先在婦女中推廣新法接生,使母、嬰死亡率不斷降低。蕉嶺縣1952年母、嬰死亡率為19.2%,1953年降至3%。黨和政府對婦女的勞動保健也很重視,1961年制定了梅縣地區婦女勞動保健辦法,對勞動婦女實行“四期”(經期、孕期、產期、哺乳期)保護,對“四期”中的婦女給予特殊照顧。對於婦科病也有計劃地逐年進行普查普治。幼兒保健和托幼工作也得到全社會的重視。從50年代開始,各級衛生部門貫徹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每年定期給少年兒童注射預防“天花”、“白喉”等各種疾病的疫苗,使兒童發病率不斷降低,“天花”已經絕跡。80年代,每年的“六一”兒童節,婦幼保健部門和各單位都對7歲以下的兒童進行身體檢查。對檢查出有疾病或有生理缺陷的兒童及時進行治療。
托幼事業迅速發展。1949年,興梅地區有幼兒園5間,入園兒童458人,沒有託兒所。1987年,全區託兒所2214間,入托幼兒13293人。1990年,全市幼兒園達到1240間,入園兒童102888人。公辦幼兒園和託兒所均配備有保健醫生,在園、所內經常進行衛生檢查。民辦、企事業辦的托幼園所則定期對幼兒進行檢查。各幼兒園和託兒所均按照教育部制定的幼兒教育綱要和衛生部制定的嬰兒保教條例對幼兒進行保教,使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
梅州市婦聯的主要任務:
一、緊密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任務開展工作,團結、動員、組織婦女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
二、宣傳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和男女平等思想,弘揚“四自”精神,全面提高婦女素質。
三、代表婦女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加強調查、研究涉及婦女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對策建議,積極推動有關問題的解決。
四、貫徹執行婦女兒童政策和法律、法規;動員社會各界為婦女兒童辦好事、實事;維護婦女合法權益,促進男女平等協調發展。
五、強化理論武裝、業務培訓和實踐鍛煉,加強婦聯自身組織建設及幹部隊伍建設,協助黨委及組織部門做好婦聯幹部協管工作和女幹部的培養選拔推薦工作,促進婦女幹部成長成才。
六、聯繫社會各界婦女組織,加強與各地婦女、海內外僑賢及港、澳地區婦女組織的聯誼交往,擴展婦女工作渠道,促進婦女事業全面發展。
梅州市婦聯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依照《中華婦女聯合會章程》規定,獨立自主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充分發揮了婦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繫婦女群眾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為梅州經濟社會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梅州市婦聯內設四部一室,一個掛靠單位,兩個下屬單位。
市婦聯領導班子:
主 席:蔡雪嫦
副主席:劉紅茹
副主席:鄒玲
兼職副主席:溫惠
部(室)及其負責人:
辦公室 主任:譚幼瓊
宣傳部部長:侯可筠
權益部部長:鄧玉文
兒童部部長:方海珍
發展部部長:李韞玉
掛靠單位及其負責人:
市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主任:羅俊琴
下屬單位及其負責人:
市婦女兒童活動中心
主 任:肖勛銘
副主任:申偉君
副主任:劉雲香(兼維權站站長)
市麗群幼兒園
園長:胡芳雲
副園長:何建三
廣東省婦聯梅縣地區辦事處歷任主任
王希明(1978年8月—1981年1月)
鍾莉(1981年3月—1983年11月)
李松招(1983年11月—1988年12月)
梅州市婦女聯合會歷任主席
李松招(1988年12月—1990年9月)
鄔鳳招(1990年11月—1994年8月)
謝雪瓊(1994年8月—2003年8月)
葉維園(2003年8月—2006年3月)
馮玲(2006年3月—2007年4月)
丘瑞清(2007年4月—2009年8月)
伍衛華(2009年8月—2017年4月)
蔡雪嫦(2017年4月— )
註:根據全國婦聯1993年11月18日下發的通知(婦字[1993]19號)要求,地方各級婦聯主任、
副主任改稱為婦聯主席、副主席。
梅州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
梅州市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於1988年12月13日至15日在梅城召開,共有201名正式代表、24名特邀代表出席大會,大會正式成立“梅州市婦女聯合會”。大會選舉產生婦聯執行委員31名,執委常委7名(李松招、鄔鳳招、丘利清、謝雪瓊、古永秀、古惠娟、陳秋喜)。選舉李松招為婦聯主任,鄔鳳招為副主任。
梅州婦女第二次代表大會
梅州市婦女第二次代表大會於1993年12月15日至12月16日在梅城召開,共有211名正式代表、41名特邀代表出席大會。大會選舉產生婦聯執行委員33名,執委常委6名(鄔鳳招、謝雪瓊、古惠娟、梁瓊珍、巫碧芬、羅紅葆)。選舉鄔鳳招為婦聯主席,謝雪瓊、古惠娟為副主席。
梅州婦女第三次代表大會
梅州市婦女第三次代表大會於1999年1月21日至22日在梅城召開,共有235名正式代表、45名特邀代表出席了大會。大會選舉產生婦聯執行委員35名,執委常委9 名(謝雪瓊、巫碧芬、林明珠、梁瓊珍、羅紅葆、劉紅茹、朱瑛、陳麗琴、曾美凝)。選舉謝雪瓊為婦聯主席,巫碧芬、林明珠為副主席。
梅州婦女第四次代表大會
梅州市婦女第四次代表大會於2004年3月24日至25日在梅城召開,共有281名正式代表、57名特邀代表出席大會。大會選舉產生婦聯執行委員51名,執委常委9名(葉維園、鄔鳳招、林明珠、丘美玉、梁瓊珍、羅紅葆、藍偉東、劉紅茹、陳麗琴)。選舉葉維園為婦聯主席,林明珠、丘美玉為婦聯副主席。
梅州婦女第五次代表大會
梅州市婦女第五次代表大會於2009年11月18日至19日在梅城召開,共有280名正式代表、24名特邀代表出席大會。大會選舉產生婦聯執行委員51名,執委常委9名(伍衛華、丘美玉、劉紅茹、陳麗琴、鄧玉文、方海珍、李韞玉、譚幼瓊、謝阿慧)。選舉伍衛華為婦聯主席,丘美玉、劉紅茹為婦聯副主席。
梅州婦女第六次代表大會
梅州市婦女第六次代表大會於2015年1月27日至28日在梅城召開,共有280名正式代表、24名特邀代表出席大會。大會選舉產生婦聯執行委員51名,執委常委9名(伍衛華、劉紅茹、溫燕玲、溫惠、方海珍、鄧玉文、李韞玉、謝阿慧、譚幼瓊)。選舉伍衛華為婦聯主席,劉紅茹、溫燕玲為婦聯副主席,溫惠為婦聯兼職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