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叔誠

原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

張叔誠(1898—1995),名文孚,別名忍齋,直隸通縣(今屬北京市)人。他是前清工部右侍郎、總辦路礦大臣張翼之子,著名實業家。1913年(民國二年)入天津南開中學就學,與周恩來同學;后因父兄相繼去世而輟學。他從18歲就擔任了其父張翼創辦的山東棗莊中興煤礦公司監察人,后歷任中興煤礦董事、協理、常務董事等職。建國后,張叔誠任天津文史研究館館員,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

收藏物品


《雪景寒林圖》
《雪景寒林圖》
張叔誠,原籍北京通縣,為前清工部右侍郎、開平礦務局督辦、總辦路礦大臣張翼(字燕某)之子。他不僅是一位著名實業家,更是一位著名文物收藏家、鑒賞家。他的父親張翼是一位文物收藏家,平素最喜字畫和古陶瓷器,常與親友中的收藏家、鑒賞家一起縱論文物、評定真偽等級、探討書畫家的造詣。在這樣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張叔誠自孩提時代便對文物情有獨鍾。那時,他家居北京,一到農曆臘月,便有小販沿街叫賣楊柳青年畫,每每讓家人買上幾張細細品味。他考入南開中學后,學到了不少有關收藏和鑒賞文物的基本知識。其父去世后,張叔誠便繼承其愛好,致力於文物的收藏和鑒賞。最初,由於手頭較緊,張叔誠不能隨心所欲購買心愛的文物,有時竟為此夜不能寐。後來,他當了董事兼協理,經濟寬裕了,遇到有價值的文物便千方百計買下來。如石濤的《仿張僧繇青綠山水》畫,是他在北京琉璃廠茹古齋花了4750元買到的名畫。後來,日本人要辦書畫展覽,托友人悅情要出兩萬元買這幅名畫,還有人出更高的價錢購買此畫,均被他婉言謝絕。張叔誠認為收藏文物應以珍藏和鑒賞為主,為贏利而收藏是不足取的。張叔誠為辨別書畫真偽,曾悉心研究過畫論。他恪守前人遺訓,悉心收藏曆代名畫。別人都講看畫,他卻講讀畫、審畫。他鑒賞畫作真偽的原則是七分看畫,三分看有關的書籍。張叔誠收藏的對象除書畫外,還有舊玉、青銅器和成扇等。1931年,他出於對文物的愛好,在北京琉璃廠集資開設廠寶古齋
了解中國書畫的人都知道,中國山水畫經過長期的孕育,至兩宋而達到藝術之高峰。畫家們深入自然,細心觀察體驗,著重於對自然山水的形式結構進行研究,並尋求以不同的筆法去表現,總結了整套的創作經驗規律,形成畫史所謂“宋人格法”。這一時期名師巨匠輩出,各具獨特風貌而成為後世楷模。范寬即為北宋初期畫壇開宗立派之扛鼎巨匠,他與李成關仝被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呈”。存世的范寬作品極為罕見,現僅知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溪山行旅圖》是可信的真跡,此外還有台北收藏的《雪山蕭寺圖》。《雪景寒林圖》是一件三拼絹巨制,高193.5厘米,寬106.3厘米,描繪了北方雪山的壯美景色:遠處群峰聳立,山勢嵯峨,直上雲霄;近處白雪皚皚,襲人寒氣,靜謐深遠。畫面構圖嚴謹,氣韻生動,筆法蒼勁,秦嶺神采盡收眼底,雪山深莽。清代著名收藏家安麓村在其所著《墨緣匯觀》中盛讚此畫為“華原(范寬)生平之傑作”,在“宋畫中當為無上神品”。此畫在明末清初曾被天津的著名收藏家安儀周收藏,安死後其子孫將畫賣出,后輾轉被呈獻給乾隆皇帝,收藏於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園中大批珍貴文物被洗劫一空,《雪景寒林圖》也在劫難逃,被賊寇拿到書肆上拍賣,張翼發現后,以重金買下,密藏家中,成為張家傳世之寶,從不示人。十年動亂,張家被掃地出門,幸虧天津文物管理處知道張家所藏文物極具價值,便以封存為由,從造反派手中奪回了包括此幅國寶在內的一批珍貴書畫文物,使之免遭厄運。此畫輾轉流傳一千餘年,歷經劫難保存至今,愈顯彌足珍貴。
還有窯變觀音,此系明憲宗成化官窯燒制的五彩觀音,為海內外僅有的一尊明代質量最佳的瓷佛像。其來歷是:明憲宗皇帝為母后修了一座廟宇,名曰大報國寺,皇太后欲在廟中供奉一尊佛像,差人到各地寺廟去“請”,終未有如意者,便決定在景德鎮燒制一個“窯變”五彩觀音。1900年八國聯軍火燒大報國寺,把窯變觀音扔到寺外,幾經輾轉,為張翼所得。張翼請人把手腳殘破、背後開裂的窯變觀音整修如故,帶回天津。此後,窯變觀音引起了許多古董商的垂涎。其中,有一位對瓷器有特殊鑒賞力,名叫郭寶昌的人,與張叔誠過往甚密,特意從北京來天津張叔誠家小住,為親眼目睹窯變觀音的神采,並願出美金20萬元購買,也被張叔誠婉差謝絕。郭不甘心,又到處煩門托竅,遊說張叔誠。張叔誠認為文物是祖國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見證,是不能再生產的特殊物品,保護文物是每個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職責。他始終不為銀錢所動。窯變觀音在張叔誠家中珍藏達半個世紀以上,他為此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
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張叔誠先生分三次向天津藝術博物館捐獻珍貴文物,總數達455件。其中書畫250件,玉器130件,銅器古硯等75件。在張叔誠捐贈的珍貴文物中,除了《雪景寒林圖》外,尚有許多稀世之寶。如元代畫家邊魯的《起居平安圖》為其存世絕無僅有的孤本;趙孟頫的書法代表作品《洛神賦》卷、明仇英桃源仙境圖》、宋人無款畫《牛》、《溪山邂昆圖》、《蘆雁圖》、《鎖諫圖》;錢選的《花鳥圖》和《青山白雲圖》;方方壺的《葡萄》軸;陳琳的《竹林七賢》軸;黃子久小幅《山水》軸等也均為稀世珍品。在器物方面,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東周時代的青銅樂器“克鎛”。它是西周夷王賞給克姓的御賜品,光緒十六年(1890年)出土於陝西岐山,光緒三十年(1904年)張翼購於北京琉璃廠。“克鎛”呈橢圓形,頂部有一堆垛夔龍花紋,四周有隆起的連環夔龍紋棱,上刻79字銘文,造型頗為奇特,是研究周代政治、經濟和鑄銅工藝的重要文物。其他文物有商代黃玉獸面紋佩、黃玉螳螂、周代的玉節及名貴的綠浸玉環、白玉蟬白玉柄形器。
張叔誠為何要把個人收藏的價值連城的文物無私地捐獻給國家呢?他曾講過這樣一句話:“如同嫁閨女一樣,給閨女找個好婆家,等於有了最好的歸宿。對待文物也是這樣。”歷史的教訓和自身的收藏經歷告訴他:任何一個收藏家所收藏的文物,很少能傳到第二代、第三代。如清初之安麓村,晚清之華蕉綠、畢竹嶼兄弟等等,所珍藏的文物在他們死後,即為子孫賣出或散失。文物的歸宿問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得不到妥善解決。而今欣逢盛世,國泰民安,“文物由國家收藏才是永存的”。張先生的義舉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評價和國內外收藏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稱譽。1987年6月26日,敬愛的鄧穎超同志在津看望周叔弢夫人左道腴時說:“他(周叔弢)和張叔誠先生捐獻給國家大批文物,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金錢買不到的!”

張叔誠故居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在和平區成都道118號,人民體育館旁邊,有一座灰色的三層小洋樓,現為市體委所在地,曾是著名文物收藏家張叔誠先生的故居。落成於1936年,原為二層小洋樓(“文革”中加蓋一層,變為三層),並有后樓,也為二層,由比利時工程師設計。該樓裝飾講究,二樓有陽台,門窗地板均為菲律賓木。樓內許多房間用於收藏文物。樓周圍庭院很大,包括現在人民體育館那塊地,是一座花園宅邸。1956年,在張叔誠故居一側建成天津人民體育館。1958年初,李耕濤通過周叔弢與張叔誠協商由政府購買此樓,供市體委辦公用。張叔誠遷往重慶道231號(今189號)新居。

人物評價


張叔誠不僅是一位著名實業家,更是一位著名文物收藏家、鑒賞家。張叔誠一生致力於文物收藏,擅於鑒別真偽,發掘真品,不惜重金,刻意搜求,家藏珍品甚多。如宋代著名畫家范寬所繪的《雪夜寒林圖》,還有窯變觀音,此系明憲宗成化官窯燒制的五彩觀音,為海內外僅有的一尊明代質量最佳的瓷佛像。從1979年開始,張叔誠先後三次將精心珍藏的481件名貴古玩字畫主動捐獻給國家。1981年3月8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召開了“周叔弢、張叔誠同志捐獻文物圖書授獎大會”。市長鬍啟立高度評價了二老的愛國舉動,並向他們頒發了獎狀和獎金。1987年6月26日,鄧穎超在津時曾說:“張叔誠先生捐獻給國家大批文物,這種愛國主義精神是金錢買不到的。”1995年7月7日,張叔誠先生因病逝世,享年9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