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

浙江省餘姚市孔廟

學宮又稱孔廟、文廟和先師廟。餘姚的學宮位於江南學弄實驗小學東首,是宋慶曆七年縣令謝景初興建的,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廢科舉時才完成它的歷史使命。800多年來學宮曾為“文獻名邦”的餘姚培養出許多人才。

概況


學宮又稱孔廟、文廟和先師廟,大凡文化古城均有此類建築。餘姚的學宮位於江南學弄實驗小學東首,是宋慶曆七年(1047)縣令謝景初興建的,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廢科舉時才完成它的歷史使命。800多年來學宮曾為“文獻名邦”的餘姚培養出許多人才。

歷史


據《乾隆志》介紹,餘姚學宮宮殿式的建築從正南大門一直往北成一主軸。當時學宮東西寬208步,南北長388步,佔地6.32畝。四周有硃紅色圍牆開四衢於左右前後:東為東學弄,俗稱鬼弄(因弄內過暗而稱之。也有認為是舉弄,當年考舉人所在地之意);北為杜義弄(即荼蘼弄);西為西學弄;南為學弄。當衢之南鑿泮池(俗稱學池)作防火用。泮池之南為射圃道地,古代的射擊場。泮池左右與小河相通,東接欞星橋下的石巍江(現巍星路),外連姚江。歷代學宮遭過三次大的火災,屢毀屢建,可見餘姚人對教育之重視。
我家世居學宮之東不足50米的老宅,親眼目睹學宮70年來的變化。老城改造使我遠離學宮,但它時常在我的夢中出現。它是我小時候上學的必經之地。學弄從東到西,到現第二醫院門口的四眼井,有一條小河。學宮宮門緊閉,立“文武百官在此下馬”的禁碑於宮門兩旁。禁碑對面是橫跨小河的石橋。學宮的正大門是嚴禁入內的,聳立高大的坊門截斷了東西直通的學弄。上學必須過兩座小橋繞宮前半圓形的泮池。緊鄰的是我家四代讀書的實驗小學(原名康節小學,創建於1930年,后又改為餘姚鎮第二小學、中心小學等)。該校部分校舍、教室就是學宮的西房和西大殿,占整個孔廟的三成左右。學宮的正大殿和東大殿,東房就改造成糧站,後為糧食製品廠。
大概在上世紀50年代初,學宮前木質的坊門年久失修倒了,學弄終於東西直通,神秘而廣大的學宮也改為糧站。由於好奇,我們總要結伴進內去探個究竟。因學宮的正殿和東殿與我校只一牆之隔,頑皮的學生故意開一個牆洞,以拾球為借口,偷偷進去遊玩。樹上的知了、屋檐中的麻雀窩、石塊下草叢中的昆蟲,均成了童年之最愛。儘管甬道和廣場上雜草叢生,但精美的石梯、石欄、石獅仍可讓人猜想當年的輝煌。還有許多大石龜,背長2米有餘,寬一米多,上有石碑鎮壓,在第一進大殿前沿分列兩旁,共有八隻。中間缺了一隻,而龍泉山腳下正巧有一隻石龜。傳說是從學宮中爬出去的。第一進大殿兩旁有石碑各四塊,上世紀50年代已缺兩塊,而其中一塊當時存龍泉山“園中園”中,上記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在秘圖山舉行的續蘭亭雅會盛況。
如今,狹窄的學弄和巍星路已填河為路,連欞星橋也搬上了龍泉山。學宮的遺址也先後成了小學、商店、住宅等。前幾年我路過學宮舊址,其東首還有一段斑駁的牆身,依稀還留下當年硃紅色的遺跡。

先師門


摺疊
孔廟正門,門前立有琉璃牌坊及下馬碑。大門院內東側設有神廚、井亭、宰牲亭;西側有神庫、致齋所等,環境神秘而典雅。

進士碑林


摺疊
進士碑林陳列豎立於大成門外左右兩側,共198通,氣勢自殊。其中有元代3通、明代77通、清代118通。碑上刻有進士姓名、次第與藉貫。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的進士及第者計51624人(含狀元、榜眼、探花)。明朝時的知名人士于謙、袁崇煥,清末的林則徐和沈鈞儒的進士碑,都可在此碑林中尋廟找到的。
石鼓共10座,原陳展於大成門內,出土於陝西寶雞,系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時期的遺物。每鼓刻有記述周宣王遊獵故事的四言詩一首,這就是古今聞名的石鼓文,為中國稀世文物,但已遷故宮收藏與展出。現存此處的石鼓,是清乾隆時的複製品。

御制記功碑


摺疊
御制記功碑計11座,分別豎於大成門院內東西兩側的碑亭內,為清朝帝王的記事碑。如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御制文碑等,以記述有關歷史事件及所取得的功績。

觸奸柏


摺疊
觸奸柏是孔廟內最大的一棵柏樹,相傳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至今繁枝盤錯,挺拔蒼翠。傳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幾年後又長出了一個樹瘤,橫看似一個龍爪抓住了一個人頭。這人應為驚恐面部扭曲。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硯水湖


摺疊
硯水湖,孔廟中的一眼古井,因坐落在德勝門至安定門內一帶的水線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淺而甘冽,稱為滿井,相傳,進京科考的舉子們,在孔廟拜謁孔子后,如飲井中"聖水",便能文思泉湧,筆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會濃墨噴香,落筆如神。清乾隆帝特賜名"硯水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