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3條詞條名為文廟的結果 展開

文廟

湖南省石門縣文廟

石門徠文廟,又稱孔廟,位於石門縣楚江鎮文廟路6號,石門縣博物館並設院內。始建於北宋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距今已近千年歷史,廟址幾經變遷,現存孔廟為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石門縣令周邦領建,建築群按南北中軸線對稱布局,現尚存兩個四合院。1983年石門縣政府決定將孔廟移交文化部門管理、維修。1984年5月,被列為石門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孔廟被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石門孔廟融官式建築與民間建築於一體,其木雕、石刻含濃郁的地方民族民俗文化特色。

簡介


石門文廟大成門
石門文廟大成門
石門文廟位於湖南省石門縣老城火車站旁,座北朝南,是石門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也是常德市暨澧水流域唯一倖存的縣級文廟。石門文廟保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乾隆時期所建,后經過多次修葺。解放前夕,作為石門簡易師範校址,解放后,文廟幾經改作他用,先後作為縣委辦公地點、大會招待所、縣委招待所等。1982年縣政府發文將文廟移交文化部門管理,作為博物館館舍之用,並多次維修,特別是1999年為迎接第八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在石門召開,耗資200多萬元對其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基本恢復了舊貌。

歷史


石門文廟興建於宋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統九年(1444年)縣丞劉澄鼎,知縣王茂兩次進行修繕。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石門邑侯周邦將文廟從澧水河邊遷至長溪北,就是後來的文廟處,修建了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殿等建築。嘉靖四十年(1561年)邑侯張澍、教諭王化修建名宦祠、鄉賢祠、啟聖祠等。以後從明到清每隔一段時間就維修一次。特別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石門舉人覃遠琎、鄭協吾、黃碧川捐款維修,並增建左右門樓和尊經閣。民間據說三舉人修文廟動了“三煞方”,多人阻止不聽,說:“我們這麼大三個人還壓不住地煞!”結果文廟全部修好,三舉人這年年底全部過逝。就是縣邑文人、官員不惜財力、物力甚至不惜生命的保護維修,石門文廟才經歷了千年風雨剝蝕一直保存下來。
石門文廟在民國末年設石門簡易師範,石門和平解放時,人民政府曾在此辦公。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初又闢為石門縣第二招待所。985年被石門文管所和石門博物館使用。無數次維修,基本重現惜日的輝煌。

建築


石門文廟古建築群,黃瓦紅牆,呈南北中輔線對稱布局,掩隱在參天古樹叢中。走近單檐歇山頂頭門,門前有一對清朝石獅把守。過頭門,來到文廟院里,有半月形泮池,周環石欄,狀元橋拱形跨越泮池中間,跨度10米,橋砌石欄,陽雕文房四寶,暗八仙圖案,泮池狀元橋兩側有道貫古今樓。每年石門考上北大,清華的學子都會在民間人士捐助下來狀元橋踏橋。狀元學子經過狀元橋兩端的踏步、抱鼓,來到與泮池相映生輝的欞靈門穿過兩個自然四合院去拜祭孔子。
第一進四合院由大成門、大成門左邊文官廳、名宦祠、東碑廊,右邊武官廳、鄉賢祠、西碑廊,加上欞星門構成。欞星門牌樓,四柱三門三樓,高8.7米,主樓明間七彩斗拱五攢,次樓七彩斗拱三攢,正間、次間大小額枋兩面都有二龍戲珠,五龍捧聖,雙龍朝陽鏤空木雕。據說欞星是一種五穀神或說文曲神,總之進入欞星門即有五穀豐登或陞官發財的運氣。大成門,名取“孔子集大成也者”之意,又稱戟門,磚木結構,單檐硬山頂。山牆兩端泥塑人物山水、飛獸走獸,正脊兩端有鴟吻,中置寶瓶,蓋黃色琉璃瓦。面闊三間,有聯“道德冶人民族魂,文章警世春秋筆”、“道德芬芳沁四海,文章經緯耀千秋”。據說澧縣文廟平時只開大成門東西二側門,中門要待當地人中了狀元祀奉孔子時方能開啟,可惜明代以來,澧州無一人中狀元,因此中門始終沒打開過。石門文廟的大成門則常年中門大開,莘莘學子和廣大遊客都可堂堂正正穿過大成門中門去拜祭孔子。大城門進深12.4米,內頂飾草龍彩繪。
穿過大城門,來到第二進四合院。大城殿、大成殿前左為東廡、鐘樓,右為西廡、鼓樓,加上大城門后牆構成第二個四合院。它比第一個更幽靜、古樸。大城殿是文廟主體建築,重檐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飛檐高翹。面闊5間,有對聯“觀今宜鑒古古為今用,考古更惜今今勝古傳”、“言義言利有違儒道何以論語,施愛施仁不法仲尼怎寫春秋”、“追孔追孟唯追半部論語,敬祖敬宗只敬一座廟堂”。大城殿前有石砌月台,安放由香港孔教學院湯恩佳博士捐贈的高3.4米的孔子銅像。月台四周立石柱石欄,刻文房四寶、龍鳳花鳥。銅像前有大型香爐,香爐里常年香燭不斷,香煙裊繞。東廡闢為奇石根雕展,西廡為各種應時畫展。東角鐘樓,“登斯閣問世間有事無事,聽斯鐘敲天下南潮北潮”。西角鼓樓,“遠水淡孤心雲綉天地來無跡,夕陽紅半樓鼓送歲月去有聲”。大城門后牆亦掛對聯多幅,“游列國講仁政誰弭春秋無義戰,誨弟子傳儒學首開論語教化風”、“承聖傳經典蒙國中興,師賢講禮法城鄉大治”、“鐘鼓鳴朝暮朝重暮復過眼煙雲知多少,仁義貫古今古往今來銘心夫子有幾人”。

特點


石門文廟是湖南省縣級文廟中的佼佼者,也是常德市唯一倖存的縣級文廟,具有皇宮建築款式和湖南重檐翹角的地方建築特點,其雕刻、泥塑、彩繪都蘊含著濃郁的地方民俗特點,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