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3條詞條名為文廟的結果 展開
- 南京市秦淮區文廟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市黃浦區文廟
- 雲南省鳳慶縣文廟
- 中國仿古建築廟宇
- 福建省黃石市文廟
- 四川省富順縣文廟
- 貴州省安順市文廟
- 四川省資中縣文廟
- 廣西省柳州市AAAA級景點
- 山西省平遙縣文廟
- 吉林省長春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海豐紅宮紅場
- 河南省鄭州市文廟
- 新疆烏魯木齊市文廟
- 天津市南開區文廟
- 黌學
- 臨沂孔廟
- 甘肅省秦安縣文廟
- 四川省犍為縣文廟
- 化州孔廟
- 廣西恭城縣文廟
- 陝西省洛南縣文廟
- 哈爾濱阿城文廟
- 河南省新鄉市文廟
- 安徽省績溪縣文廟
- 山西省太原市文廟
- 山東省寧陽縣文廟
- 福建省泉州府文廟
- 山東省巨野縣文廟
- 安徽省桐城市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省代縣文廟
- 江西省贛州市文廟
- 山東省汶上縣文廟
- 四川省渠縣文廟
- 福建省福州市文廟
- 河南省開封市文廟
- 越南河內文廟
- 陝西省府谷縣文廟
- 陝西省韓城市文廟
- 貴州省織金縣文廟
- 江蘇省淮安市文廟
- 河南省浚縣孔廟
- 為紀念孔子在清代建立的建築
- 蕪湖夫子廟
- 黃岩孔廟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江蘇省江陰市文廟
- 湖南省岳陽市文廟
- 河北省平山縣文廟
- 廣西省武宣縣文廟
- 河北省正定縣文廟
- 湖南省瀏陽市文廟
- 安徽省蒙城縣文廟
- 湖南省新田縣文廟
- 福建省漳州市文廟
- 河北省承德市文廟
- 池州府儒學
- 新會學宮
- 雲南省通海縣文廟
- 福建省安溪縣文廟
- 貴州省思南縣文廟
- 湖南省湘鄉市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徽省蕭縣文廟
- 吉林省吉林市文廟
- 雲南省廣南縣文廟
- 四川省都江堰文廟
- 安徽省宿松縣文廟
- 河南省永城市文廟
- 福建省上杭縣文廟
- 江蘇省邳州市文廟
- 雲南省墨江縣文廟
- 河南省信陽市文廟
- 河北省霸州市文廟
- 道東書院
- 東台三倉新四軍槍械所舊址
- 聖人廟
- 芒碭山文廟
- 黌學院
- 感恩學宮
-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文廟
- 遼寧省遼陽市文廟
- 湖南省石門縣文廟
- 山東省陽谷縣文廟
- 浙江省景寧縣文廟
- 安徽省望江縣文廟
- 南京市浦口區文廟
- 河南省浚縣文廟
- 山西省長子縣文廟
- 山東省樂陵市文廟
- 雲南省永勝縣文廟
- 河南省新安縣文廟
- 雲南省南澗縣文廟
- 雲南省江川縣文廟
- 雲南省澄江縣文廟
- 湖南省湘陰縣文廟
- 江西省泰和縣文廟
- 湖南省邵陽縣文廟
- 廣東省海豐縣文廟
- 河南省湯陰縣文廟
- 河北省大名縣文廟
- 河南省汝州市文廟
- 福建省德化縣文廟
- 南京市六合區文廟
- 江蘇省南京市文廟
- 河北省邢台市文廟
- 河南省鄧州市文廟
- 山西省陽高縣文廟
- 河北省深澤縣文廟
- 福建省仙游縣文廟
文廟
福建省黃石市文廟
黃石文廟,坐落於黃石舊街道中段,座東北,朝西南,現存建築佔地面積2376平方米。據了解,黃石文廟始建於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距今已有1196年歷史,兼具唐、宋、明、清的建築風格,目前尚存石鋪大埕、下馬碑、泮橋、大殿、青龍盤柱、丹墀、殿前兩翼東西齋各10間,以及明萬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由工部營繕清吏司郎中盧廷撰寫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和明崇禎南京禮部尚書、抗清民族英雄朱繼祚書寫的“古紅泉”石碑等,是莆田市十分罕見的文物建築珍品。
黃石文廟
黃石文廟現存建築佔地面積2376平方米,規模宏大且保存完整,在福建省縣區級文廟規格類型中較為少見,具有較高藝術和文物建築價值及歷史文化價值。
黃石文廟初建於唐朝,歷經宋明兩個朝代,後來毀於倭寇戰亂,於清朝康熙年間重建,仍然保存宋代建築風格,重檐斗拱,雄偉壯觀。後來黃石文廟大殿、丹墀、泮橋等,仍保存原有的建築風貌。廟前石埕還保存有兩塊高1.7米,寬0.3米的“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的下馬碑。廟內則存有明朝萬曆年間的《水南鼎建文昌祠記》石碑文,以及明末東閣大學士、民族英雄黃石人朱繼祚所書的“古紅泉”石碣等。
1984年,黃石文廟就被莆田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2月,莆田市政協五屆三次會議上,陳春陽等五位委員提出“做好黃石文廟保護工作”的提案,市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有鄭碩華等十位代表附議案。在荔城區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作好黃石古紅泉文廟保護工作的建議”提案通過,黃石鎮政府開始進行黃石文廟的恢復工作。
在當天儀式上,黃石孔子文化研究籌備會會長鄭志堅說:“孔子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文廟是傳承孔子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重要的文化資源。出於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的需要,我們開始黃石文廟的保護工作,力求恢復其原貌。”目前,黃石文廟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已在進行中;其借駐單位的搬遷工作也在協調中,預計在2009年9月20日孔子誕辰2650年之前完成。
2009年12月26日,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文廟裡鑼鼓喧天,黃石文廟被批准為福建省第七批重點文物
保護單位揭牌儀式暨荔城區孔子文化研究會成立大會在這裡舉行。黃石文廟位於荔城區黃石鎮中心小學內,建於唐代,歷經1200多年。文廟具有唐宋遺址,明清建築風格,保存比較完整,是我市僅存的兩座文廟之一。
黃石文廟——紅泉宮
黃石文廟位於荔城區黃石鎮中心小學內。其唐朝為紅泉宮;宋朝是紅泉書院,名儒林光朝曾在此講學,世稱“紅泉學派”。明朝系水南書院,后因倭亂被毀,清朝康熙年間重建,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黃石文廟
今黃石谷城山,修築水塘,圍堰儲水,引山谷溪泉改造海灘地,並在興化灣畔創建一道海堤(今東甲遮浪),擋潮防汛,圍墾造田。經過幾年的艱苦奮鬥,在廣大民眾的協力下,於唐元和癸已八年(813)海堤築成,墾田達到32200畝,這就是南洋平原的發端和雛形。後來百姓為了紀念倡導建塘灌溉、築堤圍墾造田的觀察使裴次元,而在黃石東井建造一座紅泉宮。
到了宋代,黃石鄭庄人林光朝(號茗軒),因兩度應試落第,便在浙江吳興一帶從師求學,致力於錢塘聖賢陸景端,踐履學問的研究,通貫六經百家,一言一動都以禮為準則,學有創新,自成一家。宋紹興九、十年間(1139-1140),當時光朝已26歲了,由錢塘返莆,“開門授教”在族叔林國鈞的資助下,在黃石東井“紅泉宮”辦“紅泉義學”,供館穀給四方來學的人,各地從他學習的每年不下數百人。克庄《興化軍三城山三先生祠堂記》稱:“初艾軒,來水南,學者空郡從之,而紅泉東井之學聞天下”。三十年任教中,被譽稱為“南夫子”。他的學生也有顯著的業績,形成了“紅泉學派”,其取巍科,登顯仕甚眾。朱熹24歲時路過莆田,赴同安任主薄時,特地前來東井聽林光朝講學,朱熹贊曰:“說一種道理,說導精神極好,聽為之踴躍鼓動,退而思之忘寢,與食者數時如之念念不忘。”
他曾到城山“松隱精舍”、金山“蒲弄書堂”、福清海口“龍山書院”等處講學,但主要講學地點還是“紅泉書院”,引為一郡所推,文為多士所服,他一意聚徒講學不復出,講學紅泉不書著,桃李遍地,開創了閩中理學——紅泉東井之學。因此,這所學校對於莆田“文獻名邦”海濱鄒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
在宋代,理學教育思想佔主要地位,傳授理學也蔚然成風,南渡后,艾軒最早在東南傳播獨樹一格的理學,受到南宋及後代官員學者的高度評價。林光朝作為首任宗師,曾為拜經堂題寫聯句:“黃石江平鄉相出;幾人傳說拜經堂”。他招學子講理學,培養考取進士和不少人才。
隆興元年(1163)光朝已50歲,大器晚成登第中進士,歷任秘書省正字國史編修,著作佐郎兼禮部郎官,國子司業兼太子侍讀。淳熙四年(1177)孝宗到國子監聽光朝講解《中庸》,讚不絕口,面賜金紫,升任中書舍人。淳熙五年(1178)卒,終年64歲,謚文節,著有《艾軒集》九卷等書。
可惜“水南書院”毀於明嘉靖年間的倭寇,現存的一座文廟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重建的,正殿左側廂房的牆壁上嵌有明朱繼祚宰相書寫的“古紅泉”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