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3條詞條名為文廟的結果 展開
- 南京市秦淮區文廟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市黃浦區文廟
- 雲南省鳳慶縣文廟
- 中國仿古建築廟宇
- 福建省德化縣文廟
- 四川省富順縣文廟
- 貴州省安順市文廟
- 四川省資中縣文廟
- 廣西省柳州市AAAA級景點
- 山西省平遙縣文廟
- 吉林省長春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海豐紅宮紅場
- 河南省鄭州市文廟
- 新疆烏魯木齊市文廟
- 天津市南開區文廟
- 黌學
- 臨沂孔廟
- 甘肅省秦安縣文廟
- 四川省犍為縣文廟
- 化州孔廟
- 廣西恭城縣文廟
- 陝西省洛南縣文廟
- 哈爾濱阿城文廟
- 河南省新鄉市文廟
- 安徽省績溪縣文廟
- 山西省太原市文廟
- 山東省寧陽縣文廟
- 福建省泉州府文廟
- 山東省巨野縣文廟
- 安徽省桐城市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省代縣文廟
- 江西省贛州市文廟
- 山東省汶上縣文廟
- 四川省渠縣文廟
- 福建省福州市文廟
- 河南省開封市文廟
- 越南河內文廟
- 陝西省府谷縣文廟
- 陝西省韓城市文廟
- 貴州省織金縣文廟
- 江蘇省淮安市文廟
- 河南省浚縣孔廟
- 為紀念孔子在清代建立的建築
- 蕪湖夫子廟
- 黃岩孔廟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江蘇省江陰市文廟
- 湖南省岳陽市文廟
- 河北省平山縣文廟
- 廣西省武宣縣文廟
- 河北省正定縣文廟
- 湖南省瀏陽市文廟
- 安徽省蒙城縣文廟
- 湖南省新田縣文廟
- 福建省漳州市文廟
- 河北省承德市文廟
- 池州府儒學
- 新會學宮
- 雲南省通海縣文廟
- 福建省安溪縣文廟
- 貴州省思南縣文廟
- 湖南省湘鄉市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徽省蕭縣文廟
- 吉林省吉林市文廟
- 雲南省廣南縣文廟
- 四川省都江堰文廟
- 安徽省宿松縣文廟
- 河南省永城市文廟
- 福建省上杭縣文廟
- 江蘇省邳州市文廟
- 雲南省墨江縣文廟
- 河南省信陽市文廟
- 河北省霸州市文廟
- 道東書院
- 東台三倉新四軍槍械所舊址
- 聖人廟
- 芒碭山文廟
- 黌學院
- 感恩學宮
-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文廟
- 遼寧省遼陽市文廟
- 湖南省石門縣文廟
- 山東省陽谷縣文廟
- 浙江省景寧縣文廟
- 安徽省望江縣文廟
- 南京市浦口區文廟
- 河南省浚縣文廟
- 山西省長子縣文廟
- 山東省樂陵市文廟
- 雲南省永勝縣文廟
- 河南省新安縣文廟
- 雲南省南澗縣文廟
- 雲南省江川縣文廟
- 雲南省澄江縣文廟
- 湖南省湘陰縣文廟
- 江西省泰和縣文廟
- 湖南省邵陽縣文廟
- 廣東省海豐縣文廟
- 河南省湯陰縣文廟
- 河北省大名縣文廟
- 河南省汝州市文廟
- 福建省黃石市文廟
- 南京市六合區文廟
- 江蘇省南京市文廟
- 河北省邢台市文廟
- 河南省鄧州市文廟
- 山西省陽高縣文廟
- 河北省深澤縣文廟
- 福建省仙游縣文廟
文廟
福建省德化縣文廟
北宋天禧至慶曆年間(1017-1048年),德化縣始建文廟(學宮)。文廟(學宮)是當時德化縣最高學府。在科舉時代,文廟主要是祭祀禮拜孔子等儒家名人,兼作學術研究、講學、文人集會的場所,也作為教諭衙和縣試考場。1923年,在文廟裡創辦德化縣立初級中學。抗日戰爭期間,省立晉江中學(今泉州五中)遷到德化文廟續辦,直至抗戰勝利后才搬回泉州。1949年11月德化解放,1950年2月縣人民政府接管縣立初級中學,更名為福建省德化初級中學。1952年德化初級中學增設高中部,改名德化第一中學,校址一直在文廟。1979年10月文廟在火災中化為灰燼后,在大成殿舊址建德化一中辦公教學樓。文廟歷史近千年,學廟合一,歷代相傳,文脈傳承,源遠流長。
德化縣文廟始建於北宋中期,后經三次移址重建,於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移建於今德化一中辦公樓址。德化文廟與學宮合一,歷史已近千年。1979年10月25日因火災焚毀。2011年,德化縣政府決定移址復建於鳳凰山(德化一中後山原培鳳樓后樓操場處)。2013年6月文廟復建建築群主體工程基本落成。
德化文廟
北宋年間,始建文廟(學宮)於縣治之東(今德化財政局址一帶)。
北宋年間,遷東南隅沙坂坐巽向乾(估計在今德化塔雁酒家一帶)。
(以上兩次時間歷代縣誌均無詳載,待考。)
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復建於縣治之東。
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火災燒毀,知縣顏敏德、鄭旦之、梁京、季元才相繼修建。
南宋紹定二年(1229年),毀於寇。紹定五年,知縣林倚建禮殿,黃之望繼承之。端平年間(1234—1236年),知縣葉彥琰建講堂,胡應梅復建欞星門、戟門,上為御書閣。淳祐中、吳一鳴繼續修建。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毀於兵亂。
元至元三十二年(1295年),尹翟彬重建禮殿。元貞年間,達魯花赤奴尹、沈思蘊等續建戟門、兩廡、講堂、齋舍、繪塑聖賢從祀像。
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總管泉州路推官蔡士宗重建禮殿、戟門、尊德堂、殿東建學堂及兩齋,規模略備。
明洪武初(1372年),知縣王巽、王貞相續修葺。
明洪武三十三年(1401年),知縣應履平重修殿廡,建欞星門、明倫堂兩齋,儀門內鑿泮池、架石橋,外建學門臨於通衙。
明宣德二年(1427年),知縣何復建戟門及東西廡。六年,知縣陳昱建大成殿。七年,重建明倫堂及東西兩齋。
明天順二年(1458年),塑聖賢象,建訓導廨。天順五年,鑿泮池。
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署縣知事狄鍾捐俸征臨溪民房建儀門及學門。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舊左學右廟,知縣胡潛易基重建左廟右學(左邊大成殿,右邊明倫堂—學宮)。
明嘉靖七年、八年(1528年、1529年),建敬一箴亭,知縣許仁建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收復被占土地,東及學池(今後田池),西抵縣治,北抵學後山。築射圃為諸生習禮之所。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訓導張泮率諸生仍建左學右廟,建訓導衙,教訓秦璿、知縣熊堯贊成之。於時文廟、明倫堂與縣堂並立。十九年,建啟聖祠。二十九年,知縣緒東山建教諭衙。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知縣張大綱移泮池於欞星門外。
明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何謙重修大成殿、明倫堂及諸衙署。
明萬曆元年(1573年),知縣秦沾移建文廟(學宮)於城西北大洋山之陽(今德化一中辦公樓址)。闢地拓基,征民田12畝重建,費銀1210兩。中建大成殿、次儀門、次欞星門,外為泮池;東為明倫堂,又東啟聖祠,次名宦祠,前教諭衙;西為尊經閣,閣前朱文公祠,前為射圃,又西為敬一箴亭,次鄉賢祠,前訓導廨。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滛雨致廟廡局部倒塌,知縣吳一麟、周佑相繼修葺。
明天啟八年(1628年),知縣桂振宇改丹墀、鑿泮池於欞星門內,架橋其上。廟前立騰蛟、起鳳二華表,禁廟後山脊行人。
明崇禎七年(1643年),知縣李元龍、教諭郭嶷重修正殿。
清順治四年(1647年),南安盜寇庄廷書、張益率眾萬餘圍縣城,燒毀文廟、明倫堂、啟聖祠。順治八年,署知縣孫白孫復建正殿未竣。十五年,知縣何之旭拆除重建,殿宇巍然。
清康熙十年(1631年),知縣和鹽鼎建儀門及啟聖祠、名宦祠、鄉賢祠、訓導林甲繼協助建兩廡及欞星門、垣牆。十八年,教諭王欽祖捐俸修建。三十六年,教諭薛允浩大修。四十九年,知縣王調元建明倫堂。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教諭力子侗捐俸倡修正殿、兩廡、儀門及啟聖祠。五十七年,知縣熊良輔捐俸重建欞星門、建照牆。
清雍正八年(1730年),知縣稽岳延重修明倫堂。知縣齊宗望、黃南春相繼修建完成,並建儀門。
清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學宮,勒界永禁廟后墓葬。六年,重修啟聖祠。九年,知縣魯鼎梅重修大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洪水沖塌東西兩廡、明倫堂等,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建完工。
清光緒三十年五月(1904年),蛟洪沖毀東西廡、明倫堂等,經修葺於三十三年(1907年)竣工。
民國十二年(1923年),在文廟創辦德化縣立初級中學。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即抗日戰爭期間,省立晉江中學遷德化文廟辦學,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抗戰勝利后遷回泉州。
1974年,在批林批孔運動中,拆欞星門、泮橋、填泮池,在文廟前建鳳凰樓(辦公教學樓),文廟被遮。
1979年10月25日,德化一中校辦工廠失火,文廟化為灰燼。
2011年,縣委縣政府決定移址後山,復建文廟。
2013年6月文廟復建建築群主體工程基本落成。
府學文廟復建移址德化一中後山培鳳樓、后操場處,垂直高度提升25米,與原址同龍脈、同方向,整個復建工程包括大成殿、殿前露台、中庭、東西廡、大成門、泮池、泮橋、欞星門、殿前廣場、欄桿照壁等,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建成以中軸線兩邊對稱的建築群,建築佔地面積4500平方米,總投資約1500萬元。 2011年11月開始動工。2013年6月主體工程已基本落成。
文廟的復建,是延續文廟歷史,傳承文脈,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盛舉。復建后的文廟,將成為禮拜先師、傳授國學、尊師重教、師德教育、道德教化、興賢育才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