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3條詞條名為文廟的結果 展開
- 南京市秦淮區文廟
-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上海市黃浦區文廟
- 雲南省鳳慶縣文廟
- 中國仿古建築廟宇
- 甘肅省秦安縣文廟
- 四川省富順縣文廟
- 貴州省安順市文廟
- 四川省資中縣文廟
- 廣西省柳州市AAAA級景點
- 山西省平遙縣文廟
- 吉林省長春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海豐紅宮紅場
- 河南省鄭州市文廟
- 新疆烏魯木齊市文廟
- 天津市南開區文廟
- 黌學
- 臨沂孔廟
- 四川省犍為縣文廟
- 化州孔廟
- 廣西恭城縣文廟
- 陝西省洛南縣文廟
- 哈爾濱阿城文廟
- 河南省新鄉市文廟
- 安徽省績溪縣文廟
- 山西省太原市文廟
- 山東省寧陽縣文廟
- 福建省泉州府文廟
- 山東省巨野縣文廟
- 安徽省桐城市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山西省代縣文廟
- 江西省贛州市文廟
- 山東省汶上縣文廟
- 四川省渠縣文廟
- 福建省福州市文廟
- 河南省開封市文廟
- 越南河內文廟
- 陝西省府谷縣文廟
- 陝西省韓城市文廟
- 貴州省織金縣文廟
- 江蘇省淮安市文廟
- 河南省浚縣孔廟
- 為紀念孔子在清代建立的建築
- 蕪湖夫子廟
- 黃岩孔廟
-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江蘇省江陰市文廟
- 湖南省岳陽市文廟
- 河北省平山縣文廟
- 廣西省武宣縣文廟
- 河北省正定縣文廟
- 湖南省瀏陽市文廟
- 安徽省蒙城縣文廟
- 湖南省新田縣文廟
- 福建省漳州市文廟
- 河北省承德市文廟
- 池州府儒學
- 新會學宮
- 雲南省通海縣文廟
- 福建省安溪縣文廟
- 貴州省思南縣文廟
- 湖南省湘鄉市文廟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安徽省蕭縣文廟
- 吉林省吉林市文廟
- 雲南省廣南縣文廟
- 四川省都江堰文廟
- 安徽省宿松縣文廟
- 河南省永城市文廟
- 福建省上杭縣文廟
- 江蘇省邳州市文廟
- 雲南省墨江縣文廟
- 河南省信陽市文廟
- 河北省霸州市文廟
- 道東書院
- 東台三倉新四軍槍械所舊址
- 聖人廟
- 芒碭山文廟
- 黌學院
- 感恩學宮
-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文廟
- 遼寧省遼陽市文廟
- 湖南省石門縣文廟
- 山東省陽谷縣文廟
- 浙江省景寧縣文廟
- 安徽省望江縣文廟
- 南京市浦口區文廟
- 河南省浚縣文廟
- 山西省長子縣文廟
- 山東省樂陵市文廟
- 雲南省永勝縣文廟
- 河南省新安縣文廟
- 雲南省南澗縣文廟
- 雲南省江川縣文廟
- 雲南省澄江縣文廟
- 湖南省湘陰縣文廟
- 江西省泰和縣文廟
- 湖南省邵陽縣文廟
- 廣東省海豐縣文廟
- 河南省湯陰縣文廟
- 河北省大名縣文廟
- 河南省汝州市文廟
- 福建省黃石市文廟
- 福建省德化縣文廟
- 南京市六合區文廟
- 江蘇省南京市文廟
- 河北省邢台市文廟
- 河南省鄧州市文廟
- 山西省陽高縣文廟
- 河北省深澤縣文廟
- 福建省仙游縣文廟
文廟
甘肅省秦安縣文廟
秦安文廟,即孔廟,俗稱夫子廟,位於縣城中心新華街東學巷內,佔地3000餘平方米(約4.5畝),保護範圍6666.7平方米(約10畝),是古成紀曆代地方官員和廣大民眾祭祀孔子的廟宇,其也是本縣最早官辦興學立教的學堂,又常稱縣學,將門前街道叫學巷。所以,秦安文廟既是傳播儒學文化的神聖學堂,也是廟學合一的教育機構。現存建築有大成殿、東西廡、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泮池等。秦安文廟是甘肅省僅次於武威文廟保存較孔廟,文物價值極高。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秦安文廟歷史悠久,據史料和現存《重修文廟之碑》碑文記載,本廟早在金大安年間就已存在,具體創建年代不詳,元大德元年(1297年)、元至正元年(1341年)和明洪武初年(1368年)三次重修,后經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年間相繼維修。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又增修;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遭大地震,大部分殿宇被毀,這是文廟所遭受自然災害最嚴重的一次;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進行修復,此後又經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嘉慶八年(1803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加修,成為薈萃元、明、清建築形式的龐大建築群,規模空前。文革期間,文廟遭到了較大破壞。1998年,秦安文物工作幸遇千古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國家文物局決定對秦安進行對口幫扶。2003年,國家文物局將秦安文廟維修保護工程定為重點幫扶項目,並於2004年、2006年分別對大成殿、崇聖祠投全資進行了維修。
秦安文廟鼎盛時期廟內建築達30餘座,包括1殿(大成殿)、1堂(明倫堂)、1舍(學舍)、1閣(尊經閣)、1亭(敬一亭)、1池(泮池)、1橋(狀元橋)、1壁(九龍壁)、2庫(祭器庫、樂器庫)、2坊(雲路坊、鳳凰池坊)、2廡(東、西廡)、2樓(鍾、鼓樓)、2牌坊(德配天地牌坊、道貫古今牌坊)、2宅(訓導宅、教 喻宅)、2齋(窮理齋、主敬齋)、3門(儀門、欞星門、牌坊門)、5祠(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節孝祠)等。大成殿內原有神龕,龕內有孔子、四配和十哲塑像,惜不得存。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朝廷規定,除山東曲阜外,其他地方孔廟的建築物上一般是不允許造龍的。秦安文廟的建築物上不但有龍,而且建有最高規格的九龍壁,相傳是因秦安邑人明代進士胡纘宗之故,朝廷對秦安文廟予以特許。在文廟的西街口原有一座牌坊,是進入文廟的第一道門,牌坊左右兩側各有一幢下馬碑,上書“文武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意思是說,所有來文廟祭孔的人員,無論地位高低,身份尊卑,來到孔廟必須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孔子的尊重。
歷史上的秦安文廟建築眾多,殿宇層層,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盛極一時,令人景仰!可惜沒能更好的保存下來,今天文廟的規模與古代而言,無與堪比,但您來到此地,仍然可感受到其廟貌尊嚴,殿宇巍峨,泮池如月,虹橋飛架,雕欄玲瓏,古柏蒼蒼,格局堂皇,古樸典雅的古風韻味。
現存的文廟分前後院,前院又分兩進院落。第一進院落中的主建築為崇聖祠,崇聖祠前有一半圓形的池子叫泮池,因其形呈半月形或月牙形,所以民間稱其為半月池、月池或月牙池。泮池為孔廟所特有,“泮池”來源於《周禮》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設池為圓形,如同玉壁,而文廟用其圓池的一半,以示區別,故稱為“泮池”。“泮”字古義指學宮,人們踏上泮池,進入文廟,就好比進入最高學府。泮池在民間也稱“學海”,有道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海即指泮池水。在科舉時代,文人舉子在臨考前,都要在孔廟祭祀許願,考取秀才或舉人後要游泮池還願,稱為“入泮”。在清代,將考中秀才直接稱之為“入泮”,成為學海一粟,並要舉行一定的儀式,所謂“泮水生香”。池上所建的單拱石橋為狀元橋,民間也稱泮橋,相傳只有考中狀元的人才可過此橋,以示“青雲直上”,腳踩雲梯步步高,也有“金榜題名,獨佔鰲頭”之意。這座泮池也是2006年在清代泮池原址上恢復的,漢白玉欄桿,桿頭雕刻祥雲紋,是說此橋籠在祥雲中,為上天之物,站在橋上之人,“上通天,下知地,中曉人間之事”。縱觀古今中外,此人非孔子莫屬。
文廟[甘肅省秦安縣文廟]
崇聖祠兩旁對稱的兩座建築,左為名宦祠,右為鄉賢祠。明朝建立以後,為加強思想控制,籠絡人才,大力推行科舉制度。朱元璋執政時下令各地文廟設立鄉賢祠、名宦祠,讓鄉賢、名宦與孔子一塊兒受到祭祀。一般文廟均建有名宦祠和鄉賢祠,用以祭祀在當地政績卓越、貢獻突出、名揚後世的官員以及在教育、道德、治學、政事上卓有成效的地方名人,並以策後人。
過了崇聖祠,就到了文廟的第二進院落。此院是文廟的中心院落(大成殿後是第三進院落,建有尊經閣,已毀圮)。大成殿就建在此院北端,左右兩側分別是東西廡,是供奉歷代先儒聖賢的殿宇。
此院本有古柏4棵,左右對稱分佈,現存2棵,其中2棵枯死於上世紀80年代。位於大成殿右前方的一棵老柏,經專業人士測定,壽齡上千,價值連城。樹高38.6米,下身合圍8.3米,形若叢生,參天蔽日,枝葉相圍,如亭如蓋,蒼勁挺拔,聳立院中,成為文廟古老的象徵。此柏現有一奇觀,主幹上部自分四枝,象徵陪伴孔子的“四配”(子思、曾子、孟子、顏子),其中一枝尤為高大繁茂,枝身筆直,又微向大殿躬身,兩支叉枝平直伸向聖殿,枝端枝葉合攏,活生生一幅聖人膜拜造像,引人入勝,令人遐想。明人稱其為“學宮柏蓋”,並列入秦安八景之一。
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也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座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長14米,進深四間,寬10.3米,雄偉寬敞,飛檐翹角,雕樑畫棟,十分壯觀。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大式土木七檁抬梁造,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斗拱華麗交錯,梁枋構件施彩畫,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正脊兩端是高高翹起的大吻,中置三獸寶瓶火珠,垂脊和戧脊埠均裝飾脊獸。兩稍間檻牆嵌有琉璃盤龍各一條,左為火龍,右為水龍,盤繞升騰,神態各異。其梁架彩畫尤為有名,是甘肅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築彩畫,文物價值極高。
大成殿名稱來源於宋崇宗三年(1104年),根據《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意,詔名文宣王(孔子)殿曰“大成殿”,以後各地就沿用這一名稱,是讚揚孔子思想空前絕後,完美無缺,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帝王對孔子均大力推崇,匾額楹聯是中國古代建築中最為規範的,由於各朝代統治者關注祭祀活動,從而減少了孔廟中匾額楹聯的隨意性。自清康熙皇帝開始,歷代皇帝即位,必親臨北京國子監“辟雍”講學一次,稱為“臨雍”,隨後到孔廟大成殿懸匾一方,並要求各地文廟效仿摹制。沿至清末,曲阜孔廟、北京孔廟大成殿內已聚集了由康熙至宣統九代皇帝御筆木匾九方,題字依次為“萬世師表”、“生民未有”、“與天地參”、“聖集大成”、“聖協時中”、“德齊幬載”、“聖神天縱”、“斯文在茲”和“中和位育”。
秦安文廟大成殿前門額上懸掛一方“中和位育”巨匾。“中和位育”為清末皇帝溥儀(宣統皇帝)題字,中和位育出自《禮記·中庸》,“中”者,平衡也;“和”者,協調也。匾文“中和位育”意指,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達到“中和”,世間一切事物就能達到和諧的境界。因此,匾意是,稱公布按聖人之道治世,就能達到天地間一切事物各就其位,各行其世,呈現勃勃生機,蓬勃發展的景象。殿內正中懸掛的一方大牌匾,上題“萬世師表”四字,雕龍貼金,精美華麗。這是康熙皇帝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御筆題書,封孔子為“萬世皇帝之師,千古人類之表;皇帝的老師,做人的表率”。語出晉葛洪《神仙傳》和《論語·為政》,意為孔子是千秋萬世的老師和表率。
殿內正中供奉的孔子塑像,是率2006年重塑的,其原版為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孔子塑像。龕中的孔子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儼然一副古代帝王相,其頭冠和衣服裝飾級別均與貴為天子的皇帝等同,這也反映了世人對孔子的極大尊崇。殿內四壁上繪有孔子聖跡圖壁畫,反映的是孔子出生、求學、問道、傳道、周遊、仕政、歸安、門徒紀念等一生的故事。
保存完整的文廟大成殿樑柱上的元代彩繪和脊獸
文廟[甘肅省秦安縣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