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13條詞條名為文廟的結果 展開

文廟

廣西恭城縣文廟

文廟即孔廟,又稱學宮,是祭祀孔子的祠廟。位於桂林市恭城縣西山南麓。

簡介


文廟即孔廟,又稱學宮,是祭祀孔子的祠廟。位於桂林市恭城縣西山南麓,是廣西保存最完整的孔廟,也是全國四大孔廟之一。

文廟歷史


唐貞觀四年(630年)各州縣普遍建立了文廟。恭城文廟創建於明永樂八年(1410年),原址在恭城縣城西北鳳凰山,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遷至縣西黃牛崗,嘉靖庚申歲(1560年)又遷至西山(現址),清康熙九年(1670年)毀於兵燹。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有人認為原廟室規模小,出不了狀元,於是官府派遣王雁洲、莫勵堂兩位舉人到山東曲阜參觀孔廟,以曲阜孔廟為模式設計繪圖,籌集巨款,並從廣東、湖南等地請來工匠重建,歷時兩年余始告竣工,成為廣西最大的孔廟。清咸豐四年(1854年)又毀於兵燹,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新修復。以後曾修葺二十多次。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並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座北朝南,南偏東6度,俯視茶江,背靠印山,依山而建,逐層布置,顯得莊嚴肅穆。全廟佔地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由兩邊耳門出入,東向門叫禮門,西向門叫義路,門外立禁碑一塊,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示孔廟的莊嚴。正面是照壁,沒有開大門,據說等有人中了狀元,才在照壁中間開大門,稱狀元門,想從大門步入欞星門,唯狀元莫屬。
新中國成立后,為方便群眾遊覽,把狀元門打開了。欞星門相傳是漢高祖命祀欞星而移用於孔廟,以尊天者尊孔為本意。該門全部青石砌築,上面刻有"欞星門"三個大字,還有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等浮雕。欞星門的六根大石柱頂端有六隻小石獅互相窺視著。過了欞星門便是泮池,又叫月池,料石砌就,周圍以青石為欄,有石拱橋跨過池面,稱狀元橋,意為狀元才能通過,橋面有一塊刻有雲紋浮雕的青石,為"青雲直上"之意。由欞星門步上兩層平台,便是大成門。大成門由十一扇組成,木質結構,門扇上鏤空的花鳥蟲魚雕刻,栩栩如生。大成門東面是名宦祠,西面是鄉賢祠,是供奉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計有一百四十三個靈位。大成門後面是天井,前有寬大的平台,叫杏壇,又叫露壇,傳說是孔子講學的地方。露壇之上是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有磚柱十根,木柱十八根,大門十四扇,門窗、檐口均飾以木雕。屋面飛檐高翹,重檐歇山,脊施花飾,泥塑彩畫,琉璃瓦蓋,金碧輝煌。大成殿正中的神龕是供奉孔子靈牌的地方。大成殿之後是崇聖祠,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崇聖祠與大成殿在建築構造上很講究,大小高低有分別。
歷代每歲春仲月(農曆二、八月),在大殿舉行祭禮。祭期黎明,各官衣朝服,按序而立,齊集行禮,典儀極為隆重。

重新修復


清咸豐四年(1854年)又毀於兵燹,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重新修復。以後曾修葺二十多次。196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並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座北朝南,南偏東6度,俯視茶江,背靠印山,依山而建,逐層布置,顯得莊嚴肅穆。全廟佔地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由兩邊耳門出入,東向門叫禮門,西向門叫義路,門外立禁碑一塊,上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以示孔廟的莊嚴。正面是照壁,沒有開大門,據說等有人中了狀元,才在照壁中間開大門,稱狀元門,想從大門步入欞星門,唯狀元莫屬。

對外開放


新中國成立后,為方便群眾遊覽,把狀元門打開了。欞星門相傳是漢高祖命祀欞星而移用於孔廟,以尊天者尊孔為本意。該門全部青石砌築,上面刻有"欞星門"三個大字,還有雙龍戲珠、雙鳳朝陽等浮雕。欞星門的六根大石柱頂端有六隻小石獅互相窺視著。過了欞星門便是泮池,又叫月池,料石砌就,周圍以青石為欄,有石拱橋跨過池面,稱狀元橋,意為狀元才能通過,橋面有一塊刻有雲紋浮雕的青石,為"青雲直上"之意。由欞星門步上兩層平台,便是大成門。

布局結構


大成門由十一扇組成,木質結構,門扇上鏤空的花鳥蟲魚雕刻,栩栩如生。大成門東面是名宦祠,西面是鄉賢祠,是供奉歷代先賢、先儒的地方,計有一百四十三個靈位。大成門後面是天井,前有寬大的平台,叫杏壇,又叫露壇,傳說是孔子講學的地方。
露壇之上是大成殿,為文廟的主體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有磚柱十根,木柱十八根,大門十四扇,門窗、檐口均飾以木雕。屋面飛檐高翹,重檐歇山,脊施花飾,泥塑彩畫,琉璃瓦蓋,金碧輝煌。大成殿正中的神龕是供奉孔子靈牌的地方。大成殿之後是崇聖祠,是供奉孔子五代祖先的殿堂,崇聖祠與大成殿在建築構造上很講究,大小高低有分別。

祭禮活動


歷代每歲春仲月(農曆二、八月),在大殿舉行祭禮。祭期黎明,各官衣朝服,按序而立,齊集行禮,典儀極為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