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蜂鳴
馮蜂鳴
馮蜂鳴,祖籍山東臨朐,學者、作家、研究員。著有理論、戲劇、文學等500餘萬字。研究《紅樓夢》20餘年,取得重大成果。其專著《李清照的<紅樓夢>》中,充分論述了林黛玉、史湘雲等形象群體的“生活原型”是李清照。以確鑿的證據,終結了“《紅樓夢》是曹雪芹自敘傳”的傳統觀念,樹立了“《風月寶鑒》加李清照等於《紅樓夢》”的嶄新思想。讓《紅樓夢》從此有了全新的解釋。
馮蜂鳴
入學后,馮蜂鳴的學習成績基本處於墊底狀態。應該二年級背過的小九九,小學快畢業了他才背過,還是不識字的姥姥一句一句教會的。語文就更差了,五年級時,老師領著去參觀烈士陵園,回來讓寫作文。他在作文本上寫下:“我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烈士陵園。高大的紀念碑上寫著四個大字:氣壯山河。”然後就咬著鉛筆、瞪著大眼,思考了兩節課,再沒寫出一個字。
從小學到大學,馮蜂鳴沒有得過一個獎狀。他為自己鼓舞信心的是一個成語——大器晚成。
他6年級時,每天的最後一節課,語文老師給他們讀小說。小說情景在他眼前彷彿觸手可及,他也成為情景中的一員。這時他又感覺到,文學與人的生命似有一種奇妙的連繫。他開始自己找書來讀。讀到了《封神演義》。書上說蘇妲己的美貌是“籠煙芍藥,帶雨梨花”,他歇斯底里地獨立思考:這個女人到底長得啥樣兒?開始天天想,後來常常想,想了大約四五年,直到進入青春期,他才恍然大悟。奇怪的是,他突然就會寫作文了。
馮蜂鳴文學家畫像
馮蜂鳴的第一個工作是演員。因為自幼練武,他的舞蹈身段有些出色,被選入文工團。這也緣於他的酷愛文藝——文藝是革命事業的齒輪和螺絲釘。他多想把自己的青春製造成一顆螺絲釘!可是現實很殘酷,馮蜂鳴五音不全,根本不能開口唱什麼。在大型的京劇、呂劇、歌劇里,舞蹈只是跑龍套的。儘管馮蜂鳴的形體基本功考試,全團分數第一,但仍被邊緣化。
幾個演員哥們不知從哪裡弄來一包橄欖,在馮蜂鳴的宿舍里一邊狂品,一邊極言其美妙。馮蜂鳴控制不住了,“我也嘗嘗”,拿起一個填到嘴裡。立馬就有哥們驚叫:
“哎呀!你吃瞎了。”
“瞎了”就是浪費了。
馮蜂鳴根本沒有品出橄欖的滋味,倒是心情的滋味十分濃重。就從那天起,馮蜂鳴咬牙發誓:
我給人家“瞎了”一個橄欖,無法挽回了。再不能讓自己也“瞎了”!
他迅疾轉移能量,把所有可利用的時間拿來讀書、寫作。此後整整40年間,晚上零點以前從未睡過覺。每天凈工作12小時以上。一年365天,只有大年初一上午,主動休假半日。1978年,馮蜂鳴被調為專業做學問、搞研究的工作。他的日常習慣,漸漸歸結出“四不看”:
不看電視。不看報紙。不看明星演出。不看活人寫的書。
如果,按照常人每天凈工作6小時,另有節假日計算。馮蜂鳴的工作時間,已經超過100年。因此積累了比較豐厚的知識儲備,練就了比較紮實的文字功力,具備了比較充足的文化實力。馮蜂鳴自感滿足之時,便對那位吃橄欖的哥們深懷感恩了。
馮蜂鳴真正被讀者認識,當屬他的紅學。他自1986年起研究《紅樓夢》,已持續20餘年。他的第一部紅學論著《馮蜂鳴探索<紅樓夢>·寶黛釵戀情內幕》。書中密集發表的紅學新理念,受到讀者的廣泛喜愛和好評。有讀者稱讚為:“200年來,分析人性最徹底的紅學著作。”“文字最美,最好看的紅學書籍。”
馮蜂鳴的第二部紅學專著是《李清照的<紅樓夢>》。其重大科研成果,“<風月寶鑒>加李清照等於<紅樓夢>”,分外令人驚嘆。不等讀完全書,讀者就會為作者的新發現深感贊同。馮蜂鳴還把《紅樓夢》與李清照的相同點(他不說是“證據”,只說是“巧合”),從書中例舉了100則,做成表格附在書尾。即使讀者僅看這一百個“巧合”,也會對書中的觀點深信不疑。因此,《李清照的<紅樓夢>》是一部改寫紅學歷史的重要著作,出版界也相應地認定它是:
“勁書,顛覆紅學。奇書,震驚時代。”
《馮蜂鳴解密李清照》
《馮蜂鳴探索<紅樓夢>·寶黛釵戀情內幕》
《李清照的紅樓夢》
《煙霞明宮》
馮蜂鳴主要作品
大型京劇《駝山寺》(編劇)
大型京劇《走向聖地》(編劇、導演)
大型話劇《華之光》(編劇、導演)
《青州巨佛》(研究考證)
《書與劍·馮蜂鳴故事集》(文學)
《馮蜂鳴劇作選》(戲劇)
《巨佛 駝山仰天山文化探源》(論著)
《青州古代沿革簡史》(論著)
《懸念小說集》(文學)
《煙霞明宮》(文學)
《青州佛教文化史話》(論著)
《泰和寺的故事》(文學)
《黃花溪的故事》(文學)
《馮蜂鳴青齊拾英》(論著)
《鞓紅漱玉》(論著)
馮蜂鳴的先祖,是明代散曲作家馮惟敏(1511—1578)。
馮惟敏的劇作《僧尼共犯》,至今仍在全國舞台上演。
與馮惟敏同時代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稱賞馮惟敏的散曲“獨為傑出”。
古典文學專家韓偉說:“馮惟敏以他的輝煌之作,無可爭辯地奪得了散曲史上的頭等地位,令人信服地被稱作一代散曲的第一大作手。”(《馮惟敏散曲的藝術成就》)
研究馮氏文學世家最為著名的鄭樹平教授說:“活躍於明清時期的臨朐馮氏文學世家,是中國文學史上獨具風采的文化現象。漢魏的三曹、北宋的三蘇是父子相繼;西晉的三張、明末的三袁是兄弟並轡。他們都以其輝煌的文學成就,成為文壇一時之盛。而臨朐的馮氏,祖孫綿延,家學相承,前後七代,歷二百餘年,有一定文學成就者不下十餘人,在明末清初文壇有一定影響的有四、五人,是一個名符其實的文學世家。”(《馮惟敏與臨朐馮氏文學世家》)
馮氏文學世家中,另一代表人物馮溥(1609—1691),順治皇帝稱他為“真翰林”,康熙皇帝讚揚他“端敏練達”、“勤勞素著”,是“輔弼重臣”。他為康熙皇帝做閣臣(即宰相)10年有餘。世稱“馮相國”、“馮閣老”。其文學成就在清初文壇,具有重大影響。四海文士均以結識馮溥為幸,高珩說當時的境況是:“天下之士,歸之如魚龍之趨大壑。”(《佳山堂集序》)
毛端士評價馮溥的文學成就時說:“夫子起而振衰,式靡為狂瀾砥柱。調尚正聲,體從大雅。必凌宋鑠元,而宏音亮節,依然漢魏三唐之遺響矣!”(《佳山堂集序》)
毛端士說:馮溥先生的出現,拯救了文壇的衰落,他在頹敗的文風之中,成為中流砥柱。曲調尊崇純正,風格堅持高雅。壓倒宋朝,超過元代。至於他詩文中的宏音亮節,則仍舊是漢魏大唐的氣韻。(馮蜂鳴認為:毛端士是馮溥的學生,他的話應屬溢美之詞)馮氏文學世家中,有26人的詩文存世,共1300多萬字。其中,5人的著作被收入《四庫全書》,共206卷。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道奇特的文化景觀。
馮蜂鳴是馮惟敏的十五代嫡孫、馮溥的十代從孫。
馮蜂鳴以其500萬字的著作,特別是紅學研究的重大成就,成為馮氏文學世家再度振興的傑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