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王會

中國民間節日

牛王會是中國民間節日。時為農曆六月初八。據傳該日是牛王誕辰日。橫山縣黨岔鎮馬坊村——華嚴寺,時來於宋真宗(1010)年,牛王會暨祭奠活動距今已延續1000多年的歷史,其香火不斷,規模宏大,神秘,隆重,莊嚴。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乃是牛王菩薩的聖誕之日,牛王菩薩是百姓求兒祈女保平安的保護神,所到之處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求子必應,年豐人安,由於人們掙著搶著接辦,乾隆年間轉止到山西,幾經周折經兩省協商由縣官裁判,晉陝兩地各留半壇、半付鑾駕九曲十八灣等都為一半。后回到懷遠馬坊村華嚴寺,歷經滄桑和戰亂之禍的華嚴寺,於1946年前後門窗被毀,六口鐵鐘和木碑等被楊口則勞改隊破壞,1966年文革時期,牛王會舉辦在第三會劉新莊終止。1985年三會會長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得到八大會和馬坊華嚴寺神主的大力支持,並申報縣文化局把牛王會批准為“物資交流大會”,經過多方面集資,所屬基礎設施建設齊全,從此牛王會又在劉新莊起壇,百廢俱興,法輪常轉,相傳至今。2009年6月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簡介


牛王會共設八個大會,輪流活動在黨岔、響水、南塔、白界四個鄉鎮四十一個村莊,會期定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主辦村從正月初八就開始忌口,不食葷腥,工作人員製作貢品,平安吊、紙紮佛塔,搭建臨時佛堂,布置九曲場、燈場、幡場等。在這三天時間裡有和尚念經誦懺,升塔撤塔、迎赦放赦、迎幡推幡、上貢轉幡、九曲正入反轉等活動,每一道程序都有數十把秧歌嗩吶、鳴鑼擊鼓,前呼後擁,竟展演藝風彩。

民俗


展現出的傳統民俗活動有:菩薩出府、迎佛安神、跑馬放赦、水陸道場、誦經超度、九曲轉幡、升塔拜佛、迎佛上貢。每逢正月十三是牛王菩薩出府的日子,兩付樓轎,供奉著老佛爺和牛王菩薩像以及(梁黃寶懺經)全付鑾駕,彩旗相伴,多班秧歌跟隨,從華嚴寺出發前往主辦村的沿途,百姓自願在路旁跪迎,燒香燒紙放鞭炮,人們向樓轎磕頭,樓轎也向群眾回禮。一路前行,一路鬧騰,陣勢浩大,香煙繚繞,互動的場面十分熱鬧,感人!到達主辦村搭建的臨時佛堂后,迎佛安神,佛堂內的擺設器物,30餘幅水陸畫像都精緻美觀。
上貢品稱之為蒸、爐、炸,三堂清供,此貢品寓意深遠,它內涵有:“四季”“二十四賢孝”“四十八願”珍寶“十件”。四季二十四賢孝貢品有:柴米油鹽日月茶、凈水紅糖香燭花、木耳芹菜金針菇、梨黃棗紅瓜蒂落、丸子圪堵海帶絲、玉獻碗面代爐炸。“四季貢”稱為春耕、夏耘、秋獲、冬儲。“十件珍寶”里的香、花、燈、果、水、茶、食、寶、珠、衣。更體現出了人們祈求著的人為關懷,衣食住行,幸福美好的平安生活的嚮往。
九曲”又名黃河陣圖,是黃河流域勞動人民千百年來祈求美好生活的象徵。牛王會的陣圖有八圈九曲,十一根粧桿組成,正中央一根是天桿。頂端插黃旗一面。旗面上寫著“天辰之星神燈360盞祝福”,其餘360桿,桿頂點燈,象徵著人間360天,陣圖內敬奉著三聖姑神位。五方星旗之位(東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南方丙丁火、中方戊己土)九星神位。(羅侯計都玄武朱雀、金、木、水、火、土)九曲之處火塔九處。陣外還供有三皇三官神位,說是保護九曲陣的執勤神。遊人說:“來此一轉,一路順風,四季平安”。真是一輪明月千家樂,九曲黃河萬盞燈。
大塔是隨牛王會的紙粘佛塔,它是鎮寺鎮壇之寶,塔內供奉著南舞多寶三佛之神位。它的製作材料是麻紙、竹圈、塔桿、染料等組合而成,361張紙圍粘,懸掛在三丈六尺一的高桿,形狀似塔,有十三層疊,塔址要選擇在地勢優越的高山,與九曲陣圖幡場俯瞰相望互為相應。夜間是七彩光環、流光四溢。
幡場栽有二十四根高桿,中間一根特高,設有香案,置放佛祖銅像,面前的鎏金銅鼎香煙不斷,和尚手拿缽盂敲打,口中誦經、疏文十道(十地菩薩令)笙管嗩吶齊奏,在音樂聲中人們隨後簇擁著轉著每根幡桿,一步一步、一圈一圈、反反覆復,以坦然的誠心祈菩薩保佑五穀豐登、合社平安。
跑馬放赦,就是把本會每一位村民的赦單放出“大赦輪迴之重極三光不照之區”。叩求人畜平安、豐穗大吉。每逢正月十四日晚由專人通宵達旦擬寫赦書,書寫時其他閑雜人等不得入內,更不能窺視,寫好后囊裝密封。正月十五午前由僧人騎馬,背著裝好的赦書囊包進入幡場,和尚騎馬放箭,疾馳全庄一圈后,宣讀赦書。赦書有令:“輕其餘犯罪歹行,益蜀免三世邪惡”。凡地府冥司、人家坎煙。七情六識。五欲四空、三惡諸均迷途知返、前嫌永棄、賜其以包容、寬恕諫言之律令。此擬古之作,行誅有赦,教育人們莫問得失,但求永安,引導人們嚮往著和平。溝通、隨和、至愛的平等和諧社會
摘自馬坊華嚴寺簡介編寫
調牛節藏族民眾對牛在農業生產中重要地位的認識,他們在日常勞動中培養出對牛的濃烈情感,從而出現了大量的牛文化現象,他們視牛為神,以牛為獻祭神靈的最佳犧牲,於是牛王會也就出現了。
在四川冕寧拉烏堡王姓藏族中,過去每隔十年或數十年要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宗教活動,當地人稱之為“牛王會”。牛王會期間,凡王姓的“納木依”人,無論是分佈在冕寧縣的,還是居住在木里鹽源等其它各地的都要趕到拉烏堡參加。
牛王會從農由八月十五日開始,一般延續十多天,有時甚至歷時一個月之久,人數常千人以上。牛王會期間,人們請黑叭(巫師)念經,吹氂牛角,宰殺數十頭氂牛或上百隻羊,狂歡濫飲,無比熱鬧。
殺猴祭碉是牛王會的高潮,屆時上千名男女老少,浩浩蕩蕩地依次圍繞村裡的小碉房和村外的碉房樓宇旋轉。轉畢,在碉樓前將猴子宰殺,作為祭祀碉樓的犧牲。
由於牛王會耗資巨大,所以近百年來廟頂地區的納木依人僅舉行過一次,據說,小規模的牛王會每隔五年舉行一次,只限於廟頂的王姓藏族參加。從參加牛王會的成員,具有共同的血緣關係和舉行隆重的祭碉儀式來看,牛王會還屬於祖先崇拜的節日文化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