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咸

口咸

病症名。指自覺口內有鹹味的感覺,有時伴有鹹味痰涎吐出。

概念


指鹹味,伴鹹味痰涎吐。

解讀


咸指鹹味,伴鹹味痰涎吐。《醫傳·病》:“腎熱則口咸。”《張氏醫通》卷7:“口咸,腎液上乘也。六味地黃丸,加五味烏鰂骨。”《奇效良方·口舌門》:“五臟之氣偏,由是諸疾生焉。且咸則為寒。”由此可見口咸亦有腎虛寒與腎實熱之分,二者均為腎液上泛所致。

中醫應用


一、病因病機

、腎陰虛
多因色慾勞傷、年高體衰或久病及腎,虛火上炎,腎液上乘所致。
2、腎陽虛
多因下元虛衰,陽虛不攝,腎液上泛而致。
3、脾濕不化
因於脾濕者,脾主水濕,潤下而作咸,若脾濕而水不得化,可見口咸。

二、分型論治

1、腎陰虛
臨床表現:口咸或吐少量咸涎,伴咽干口燥,頭昏耳鳴,腰膝痠軟,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紅苔薄,脈沉細而數,尺脈無力。
治法:滋陰降火,壯水之主。
方葯:大補陰丸或滋腎丸。大補陰丸:熟地、龜板、黃柏、知母。滋腎丸:肉桂、黃柏、知母。
2、腎陽虛
臨床表現:口咸,全身倦怠,氣短乏力,畏寒肢冷,腰腳痿軟無力,夜間尿頻,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腎陽
方葯:桂附八味丸加五味子。熟地、山藥、棗皮、丹皮、雲苓、澤瀉、肉桂、附片、五味子。
3、脾濕不化
臨床表現:口咸而粘膩,不欲飲水,納呆,頭重如裹,四肢沉重,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醒脾化濕。
方葯:二陳湯半夏橘紅茯苓、甘草)加旋復花藿香檀香吳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