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頰河
河南省濮陽縣
馬頰河於河南省濮陽縣南關與金堤河相接,東北流經河北省,於莘縣俎店鄉沙王莊西入山東省境,經莘縣、冠縣、聊城、臨清、茌平、高唐、夏津、平原、陵縣、臨邑、樂陵、慶雲和無棣13縣市,於無棣縣沙頭堡東注入渤海。河長521公里,其中山東省境內河長448公里。流域面積12239.2平方公里,其中山東境內10638.4平方公里,河南省1179.2平方公里,河北省421.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10/1000。
三孔橋至慶雲縣城南任橋為中游段,河長316.9公里。河東北流至高唐董姑橋西,唐公河由右岸注入。唐公河源自高唐縣孫王里村,河長18.2公里,流域面積421平方公里。又東北流至陵縣仙人橋,分為二股:北股為馬頰河主河道,經陵縣土橋北、經庄北;南股為分洪河道,是馬頰岔河,經蔡堤口南,將軍寨南;兩股至陵縣馬才村會合。又東流至陵縣溫家北,篤馬河南來由右岸注入。篤馬河源自平原縣周家寨村東,東北流至陵縣溫家北三劉閘上入馬頰河。
馬頰河。馬頰河為古九河之一。因馬頰河河勢上廣下窄,狀如馬頰而得名。發源於濮陽澶州坡。1949年前,境內為寬4米、深1.5米小子槽,大水靠坡窪漫流。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對馬頰河進行疏挖,在清豐北將河線改入瀦龍河,稱新馬頰河。1966年至1972年,馬頰河治理時,將新馬頰河在清豐和南樂縣交界處的閻王廟改入馬頰河。今馬頰河自濮陽縣南關向北經清豐、南樂入河北大名縣境,后入渤海。全長480公里,流域面積9450平方公里。濮陽市境內長62.5公里,流域面積1150平方公里。1972年按1964年雨型標準治理后,排澇流量為153立方米/秒,防洪按1961年雨型標準流量為237立方米/秒。1986年第一濮清南引黃補源工程建成后,馬頰河除防洪排澇外,兼有濮清南乾渠輸水灌溉作用。
馬頰河形成於唐代,公元700年(唐久視元年),為分泄黃河洪水,開挖了馬頰河。在平原縣以上基本利用了古篤馬河故道;平原、德縣之間,沿行了漢代屯氏別河北瀆的一段;無棣以下,承襲鬲津河故道。河成后,以《禹貢》“九河”之一的馬頰河命名。歷史上又稱此河為“唐故大河北支”。
唐代馬頰河在今河南省濮陽、清豐間首受黃河分泄的洪水,東北流經南樂北,進入山東省境,經莘縣、冠縣間,又東北經高唐、夏津間,又經平原以西、樂陵之南、無棣之北,至月河海口注入渤海。1060年(北宋嘉佑五年),黃河於商胡以下(今河南省南樂附近)向東北衝出一股新河,與黃河分為二股,故稱“二股河”。“二股河”東北流入唐代馬頰河,於無棣北入海。金末黃河南徙,魯北各河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自元、明兩代開挖京杭大運河以來,馬頰河被截斷。1933年,山東省建設廳疏浚河道,使馬頰河上下溝通,負擔排泄運河以西澇水。
建國后,經過多次治理,特別是1967年開始的大規模治理,開寬了河道,對局部河段裁彎取直,下游慶雲任橋以下另開入海河道,原入海河道演變為德惠新河下游。上自河南省濮陽南關與金堤河相接,經3省、17縣市而入渤海,成為魯北平原重要的排洪河道。
馬頰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徒駭河相似,幹流經多次疏浚,河道比較順直。自河源至茌平苗庄三孔橋為上游段,河長143.6公里。流經河南省濮陽、清豐、南樂,河北省大名,於山東莘縣進入山東省境。東北流至冠縣任菜庄東,鴻雁河由左岸注入。鴻雁河源於河北省大名縣境,在莘縣入山東省境,河長32公里,流域面積402平方公里。
篤馬河為古篤馬河流經地區,唐馬頰河形成后,此段篤馬河演變為馬頰河支流。慶雲任橋以下為下游,河長60.5公里。該河段為1967年後新開挖的入海河道,河道順直,任橋至無棣范橋為平地開河,其下段是將麥干河乾溝拓寬加深而成。
馬頰河徑流除主要受降水補給外,還接受引黃尾水補給。據1956~1979年同步系列統計,山東境內馬頰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98.7毫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為442毫米,摺合年徑流量為4.70億立方米。徑流深較徒駭河為小,是山東省徑流深最小的流域之一。徑流的年際變化比徒駭河大,根據樂陵孟家閘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7435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1年,為12.8億立方米,1968年徑流量最小為0.135億立方米,最大量為最小量的94.6倍,年徑流的年際變化劇烈。年徑流的月分配與徒駭河相比,徑流量集中在6~10月。
馬頰河懸移質含沙量沿程由上而下逐漸遞減,上游多年平均懸移質含沙量為2.33公斤/立方米,中游0.36公斤/立方米,下游0.25公斤/立方米。根據慶雲大道王閘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11816平方公里)1970~1978年實測資料計算,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為84.8萬噸。與徒駭河相似,1970年後因受引黃灌溉的影響,含沙量和輸沙量亦顯著偏大。
瀦龍河。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決口於商胡埽(今濮陽城東北10餘公里昌湖村)。河水改道北流,所經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的河道,大致是今瀦龍河流路。北流中斷後,河道淤塞,到南樂水無出路而受淹。1947年,南樂縣疏挖瀦龍河,自吉道經張璨固,由縣城西北向東北至平邑匯入馬頰河。瀦龍河多年平均流量為2.47立方米/秒,平均年徑流量為0.7億立方米。瀦龍河自濮陽縣新城店,經市區岳村,清豐縣的雙廟、紙房、大流向北,在清豐、南樂縣界閻王廟入馬頰河。河長68.4公里,流域面積為247.9平方公里。
馬頰河:古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該河上廣下狹,狀如馬頰,因以得名。周定王時,馬頰沿河各國修築長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聯斷補缺,民間有秦始皇走馬修堤之傳說。后黃河奪馬頰河道,堤防浸毀,古河已湮。現馬頰河,實為唐時疏浚,幾經治理,以供轉運海漕。舊志稱簡河或陷河,樂陵舊志則稱篤馬河。舊時,運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災慘重。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疏舊開新。1966年,對馬頰河進行改道治理,現屬海河水系,成為旱能灌、澇能排,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條河道。
根據國家和農業農村部規定,海河水系的灤河、薊運河、潮白河、北運河、永定河、海河、大清河、子牙河、漳衛河、徒駭河、馬頰河等主要河流的干、支流,位於上述河流之間獨立入海的小型河流和人工水道,以及主要河流干、支流所屬的水庫、湖泊、濕地。每年5月16日12時至7月31日12時。除釣具之外其他漁業作業方式禁止使用。
馬頰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周秦時稱古篤馬河,因河的斷面較小,上游寬下游窄,形似“馬臉”至唐朝以後故稱馬頰河。
馬頰河幹流自金堤閘至匯合口全長425公里,其中山東境內自小營橋以下至匯合口長338公里。流域範圍:津浦鐵路以西為中上游,南與徒駭河流域相接,西、北與漳衛河流域接壤。穿津浦鐵路以後,南接德惠新河流域,北臨漳衛新河。總面積8330.4平方公里,其中山東省為6829.4平方公里。德惠新河匯入后,總控制面積為11579.3平方公里。
馬頰河
數千年來,馬頰河由於受黃河改道和南北運河的開控,引水濟運及減河(漳衛新河)分洪等影響,河道變遷頻繁。早在新石器時代至戰國以前,黃河未築堤防,處於平原地區的河道不受約束,漫流改徙不定,黃河幹流主要在河北省東南入海,“禹疏九河”於碣石入海。其實就是流入無棣境內的原馬頰河。東漢后,黃河改道從山東濱縣(今山東省濱州市)入海。五代時,黃河決口頻率加快,約三年左右就發生一次。南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時,黃河改道入淮,其溢水仍不斷流入馬頰河。到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才真正由山東省利津縣入海。
河的靈淑之氣有結,無棣境內的馬頰河,自“發源”時起,便註定了它的古老和靈秀。如今汩汩東北而去的河水,地跨三省十八縣(市),起初由河南金堤,經清豐、南樂,入冀后又經高唐(山東)平原、陵縣、樂陵、慶雲,汪汪洋洋852華里,末了流入無棣北部與德惠河像兩隻巨膊相擁“禹貢之碣石”第二次(書面上講)江流至沙頭處注入渤海。
馬頰河鷺群
有人說,河流的天性存在悲劇。細想有一定道理。縱觀《歷史》上“江河流域下的亞非文明”等,不難看出。儘管馬頰河也有著與之相類似的“命運”。
馬頰河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馬頰河無言,走勢上是遜色於大河那種“吐吞萬壑百川浩”的。水不僅滋潤田土、培育嘉禾,而且最重要一點還是至關人民的生命與安危。如大河育就華夏五千年文明一樣,以治水而發生的鬥爭更是不勝枚舉。遠的不說,發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頰河罷工”距今就七十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