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街道辦事處
中韓街道辦事處
中韓街道辦事處東鄰嶗山區沙子口街道辦事處,北以308國道為界與李滄區相接,南臨黃海,是嶗山區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嶗山風景區管委會所在地,是嶗山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中韓街道辦事處
中韓街道辦事處位於青島市區東部,依山傍海,美麗富饒,是青島市東部開發的黃金地帶。交通四通八達,距青島市火車站15公里,距青島港12公里,距青島國際機場17公里,區內交通循環主要有海爾路、香港東路、東海路、青銀高速公路、株洲路、銀川路、松嶺路、李山東路等組成。青銀高速公路和青島市長途汽車站東站成為全國各地進入青島市的必經之路。
中韓街道辦事處既有秀美的山山水水,又有肥沃而開闊的沖積平原,山海掩映,風光秀麗,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總面積58.8平方公里,海岸線12.5公里,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與海岸線平行延伸的東海路兩邊,有風格別具、形態各異的雕塑群,在路邊草皮和花木映襯下,平添了無限風光。香港東路有嶗山的第一景點“石老人”,有開闊平坦柔軟細勻的沙灘,有海豚館、海洋遊樂城、弄海園、浮山公園、高爾夫球場等許多旅遊娛樂場所,聞名遐邇的青島國際啤酒城坐落區域內。這裡土地資源豐富,外資企業項目的引進落戶和房地產業的迅速興起,使這片土地身價倍增,大型工程建設緊鑼密鼓,土地開發如火如荼,境內大廈聳起,高樓林立,沿海的別墅群和花園間相連接,構成一幅與自然風光相吻合的美麗圖畫。這裡有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先進信息傳遞網路。區域內海爾路、香港東路等7條主次幹道,三縱三橫相互交錯,構築了發達便利的交通網路,與青島市區交通融為一體。實現了閉路電視網,各村企業增設微機處理系統,逐步實現了辦公自動化。該街道地處地勢較為平坦的丘陵地帶,東西最大距離10公里,南北最大距離7公里。總面積5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391公頃。主要山脈有浮山、午山、棗兒山,其中午山最高,海拔398.5米,域內張村河在區內自東向西穿過,境內流長11公里,流域面積67.4平方公里,區內地下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質良好。適合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地瓜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嶗山茶、花生、果品等。全街道轄30個行政村(居委會),居住人口12.5萬人,其中常住人口6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3.6‰。
2000年完成國民生產總值6697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所佔比重分別為14∶57∶29,完成地方稅收3152萬元。中韓街道辦事處自1994年區劃調整以來,藉助於青島市東部開發和高科技工業園建立這一歷史機遇,廣大幹部群眾掀起了改革開發的熱潮。短短几年,這片古老的土地已成了青島市東部開發的黃金地帶,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集體經濟飛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體系和福利事業進一步完善。域內規劃為5個功能區:高教區、科研區、商住區、旅遊區、產業區。包括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區域:一是坐落在旅遊區內的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面積10.8平方公里,規劃以“山海風光、啤酒文化、漁村民俗、美食購物”為特色。有海洋娛樂區、海洋觀光區、石老人旅遊觀光區、體育休閑區和科學城等功能區。二是坐落在產業區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9.8平方公里,優先發展電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項目和其他國家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項目。
中韓街道辦事處是青島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區域,已初步建成山東省、青島市的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加工基地和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家迅速成長基地。集中體現研發創新、孵化企業、產業輻射、機制創新、人才培養五大主體功能,現有海爾、朗訊科技,扶桑精細化工、金谷鎂業、澳柯瑪生物產業園、高科通信等一批中外著名企業在中韓街道辦事處落戶。
中韓街道辦事處財政收入名列全市第3名,先後榮獲市級以上榮譽稱號60餘項,其中有7個部門、2個村獲10項省級榮譽稱號,該街道辦事處已被列入“全國投資環境200強鄉鎮”“山東省經濟綜合實力200強鄉鎮”“青島市實際利用外資十強鄉鎮”“農民人均收入十強鄉鎮”“山東省百強鄉鎮”。並榮獲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青島市“三五”普法先進單位、青島市水利生產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1958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130公斤,總產630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264公斤,總產1233萬公斤。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全街道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大幅度提高了糧食作物的單產量。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中韓街道辦事處經濟飛速發展,經濟收入有了較大提高,農村經濟實力明顯提高。一是加快了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實施農業精品工程。石老人旅遊觀光園作為青島市9大農業精品示範工程已初具規模,帶動了周邊村旅遊觀光農業的發展。該項目已被列入國家農業開發項目。枯桃花卉基地建設已初具雛形,帶動了該街道花卉產業上規模、上檔次;二是突出發展了海珍品、淺海、藻類和貝類養殖業,確定了水產業在大農業中的支柱產業地位,使水產業發展上了新台階。2000年全街道糧食平均畝產478公斤,總產78.6萬公斤。1978年全鎮農業總產值為517萬元,2000年為1.9413億元。種植業總產值4382萬元,水產品養殖面積達到324公頃,漁業總產值1.4115億元。耕地面積460公頃,農作物面積319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10公頃,經濟作物20公頃。糧、經作物產值比為1:9。
建國前,中韓人民以農業為主。地區內有釀酒業、榨油業、磚瓦業等,從業人員多不專職,與農業勞動緊密聯繫,職業分工不明顯。建國后,工業和其他行業迅速發展,大批人員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職業分工愈來愈明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了麵粉廠、機械廠、磚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130人,實現產值713萬元。進入90年代,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積極開發高新技術產品,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多元化發展格局,重新把招商引資工作定位為:依靠高科園,突出高科園,內資外資並重,大小項目並舉。項目招商逐步形成“以外為主,內外並重;以外引外,以內引外”的特點。企業穩步發展,技術水平和產品質量不斷提高。青島麵粉機械廠生產的“雙福”牌麵粉加工成套設備,多年暢銷國內外;南張易通公司的衛星導航儀、色譜儀、大氣採樣器獲國優稱號;西韓預製構件廠的預製板材通過省級鑒定,屬省免檢產品;大麥島鐵路機車機械產品質量過硬,享譽青島,目前,其企業產品有3個獲國家專利,7個獲省優。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5226人,實現產值36.903億元。
1978年,全鎮第三產業年創產值273萬元,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1200戶,從業人員4148人,年創產值3.4871億元,實現利稅1427萬元。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均耕地不足半畝,純收入不過10元左右,不足以自給。1978年人均純收入135元,年人均糧食417公斤。2000年人均純收入4567元。
明宣德八年(1433年),即墨管由金家嶺移至即墨城北。
1925年10月,工運積極分子浮山後人王星五在青島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6月,嶗山地區第一個中共支部--浮山後支部成立,王進仁任書記。
9月,中共埠西支部成立,袁相錫任書記。
1938年1月10日,日軍侵略軍海軍在山東頭登陸,第二次佔領李村,嶗山再次淪為日軍統治之下。
1972年,在棗兒山西麓興建的嶗山縣烈士陵園落成命名,並移來烈士墓40餘座。
1983年,市政府決定石老人村西2.5平方公里地域為旅遊開發區。
1988年1月28日,1987年建成的中韓鎮孫家下庄陶瓷廠試產成功。所產琴島牌釉面磚經測試質量優異,填補了青島市一項空白。
石老人觀光園集高效農業、旅遊文化於一體的石老人觀光園規劃面積2000畝,它以石老人當地遠古神話故事為基礎,結合封神傳說建設而成。一期工程建有都市農業園、水果自助餐、鮮花大棚、休閑別墅、茶葉自助品嘗、花溪等特色景點。以石老人觀光園為龍頭,拓展了王家村茶園、午山桃園,形成了旅遊生態觀光鏈。二期、三期吸引國內外資金,共同開發。
枯桃花卉基地中韓街道枯桃村是全國著名的有100餘年歷史的花卉之鄉,現已開發建設了100畝的集種植、科研、市場、旅遊觀光於一體的枯桃花卉基地。是青島市最大的遠近聞名的花卉生產和銷售基地。全村共1100戶,2900人,從事養花業的有700餘戶。1997年全村養花面積達500畝,總收入1100萬元,純收入330萬元,戶均養花純收入3000餘元,人均1000元。花卉已成為枯桃村的主要產業和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經濟來源,枯桃村連續多年被青島市委、市政府評為“花卉之鄉”和“鮮花生產先進村”。枯桃村北靠將軍山,南臨張村河,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是種花養花的理想地帶,已有百餘年的種花歷史。特別是80年代以來,花卉種養業進入千家萬戶。全村擁有各種花卉、喬木、草皮近千種,主要有月季、仙客來、菊花、鬱金香、玫瑰、雪松、龍柏、康乃馨、唐昌蒲等幾十種名貴花木。
為了進一步滿足日益增長的花卉市場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枯桃村審時度勢,積極探索新的經營模式,及早地走出了一條“公司加農戶”的一條龍經營路子。1991年成立了枯桃花卉總公司,下設4個分公司,並成為省建委批准的7個省級花木公司之一。該公司主要負責全村養花的技術培訓、試驗示範、提供市場信息、培養花卉花苗、做好銷售服務等。作為龍頭企業,該公司多年來承攬了八大關療養區、流亭立交橋、海爾路、東海路等多處市級重點綠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枯桃村養花世代相傳,不僅本村大多數農民都是種花養花能手,而且培養出了遍及全國各大城市的許多優秀園丁。他們春天育苗抓弄時,夏季扦插嫁接講刀法,秋季開花抓肥水。辛勤的勞作、豐富的經驗加上現代科學技術,使枯桃村花卉越開越艷。為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該村於1995年規劃設計了500畝養花基地和市場建設藍圖,總投資350萬元。1996年投資170萬元的一期大棚工程已投入使用。1997年又投資250萬元新建5000平方米的連動窗式大棚和佔地20畝的花卉批發市場。枯桃花卉基地不僅在生產上已形成規模,質量上追求上檔次,並且不斷開拓鮮花的銷售前景,建立花卉專業市場,形成花卉批發、運輸、零售等多種形式的流通渠道,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並努力打開國際市場。
石老人旅遊度假區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位於青島東部黃金區海濱一線,東起石老人村,西至東海路與南京路交匯處,北依浮山、午山、金家嶺,南瀕黃海,東西長約12.5公里,南北最寬約1.3公里,總面積10.8平方公里。度假區以“石老人”景觀而得名,三山環抱一個月牙形大海灣,青山疊翠,碧海連天,氣候宜人,風光秀麗。近年每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00多萬人次,已發展為中國北方最有吸引力的濱海觀光、度假勝地。
石老人度假區位於青島市區和嶗山風景名勝區之間,西同市南海濱相連,東距嶗山太清宮不足20公里,三者間優勢互補,形成山、海、城為一體的旅遊景區。中心部的五大中心廣場(行政中心廣場、會展中心廣場、文化中心廣場、中心廣場、前海休閑廣場)的建成,將使海濱度假更具有現代旅遊的情調和氛圍。度假區的北翼是國家級高科技產業開發區。科技產業區與度假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青島市民營科技工業園經青島市政府批准設立,旨在創造良好環境,制定優惠政策,鼓勵、支持民營科技企業,促進個體私營經濟發展。青島市民營科技工業園位於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內,南鄰國家旅遊度假區,北靠城市交通主幹線,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投資環境良好,是適於高新技術企業,科研開發機構及民營工業發展的理想區域。
青島市民營科技工業園由市、區政府成立管理委員會,指導園區的規劃發展,下設管理辦公室,設在中韓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園區的規劃建設、基礎配套、招商引資、土地出讓和管理服務。
青島市民營科技工業園規劃範圍為3平方公里,分三期進行配套開發。園區按照現代化工業小區的標準進行規劃,適應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需要,合理安排園區內辦公、商住、貿易、金融、服務等配套公用設施,充分滿足綠化、美化要求,合理安排項目布局,適當預留髮展用地。基礎設施配套的實施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分期進行,做到建設一片、完善一片、美化一片,真正把民營科技園規劃建設成為適於科技項目和科研人員集中的、環境優美、配套齊全、形象鮮明的模範工業小區。一、二期開發區域已經實現“六通一平”,各項基礎設施配套齊備,可充分滿足各類項目生產需要。另外,為展示民營科技工業園形象,為開發型、研究型和技術貿易企業提供辦公、經營、交易場所,在沿海旅遊區內劃出部分區域,建設青島市民營科技工業中心,作為民營科技工業園的對外窗口。
青島市民營科技工業園項目在經濟類型上以私營經濟、外資經濟和股份制經濟為主,在產業類型上以技術開發型企業、知識密集型企業和項目技術水平高、產品科技含量高、企業管理水平高的生產加工企業為主,鼓勵各種經濟類型的科研機構及其試驗、生產基地入園,允許資金密集型的行業主導產品企業入園。嚴格限制發展技術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的勞動密集型傳統產業,杜絕污染環境的項目入園。進園項目可採取土地出讓、土地租賃、廠房租賃、合作開發等多種形式,對投資額大或科技含量高的項目,採取“低門檻”政策。對進園項目實行“一站式”服務,代辦進園企業註冊、稅務登記、基本建設、勞動用工、人才引進等各項手續。進園企業可享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各項優惠政策,經認定可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開發企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並享受民營科技工業園的其他優惠政策。
集體福利:街道所轄30個村(居)已有25個辦理了農工商社會保險,現在男性村民到60周歲、女性村民到50歲便可享受以320元到700餘元不等的保險金,養老保險投保面達100%。街道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和大病醫療統籌,減輕了農民生活負擔。各村都實行了獎學金、助學金獎勵制度,全街道形成了熱學愛教的良好風氣。
作為現代化的新城區,中韓街道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中國海洋大學、青島大學、青島科技大學、青島行政學院、青島市委黨校、青島高級職業學校、高標準的青島二中新校、青島國際學校均彙集於此。實施了9年制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已有基礎教育及職業教育院校65所,教職員工2805人,在校學生28956人,有來自美國、韓國、日本等17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學生在區內就學。
轄區內設有國際啤酒城、海洋娛樂城、海豚館、雕塑公園、四星級賓館、海濱度假村、國際高爾夫俱樂部、青島市美術館、博物館、海爾科技館、山東省國際會展中心、青島市體育中心等文化娛樂設施。青島對外貿易洽談會、電子博覽會、海洋節、青島國際啤酒節等每年都在域內舉辦。轄區已基本形成以醫療預防、康復、保健、科研為一體的完善的醫療保障體系,兼有按國際標準設計、佔地面積300畝的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婦幼保健中心和疾病控制中心等醫療機構。
群眾性文化活動成為新時尚,民間文體活動豐富多彩。中韓街道籃球隊曾奪得全國農民運動會第二名的好成績;民間舞龍、舞獅、高蹺、鑼鼓等傳統娛樂項目很有特色,村級舞蹈隊、合唱隊、器樂隊等,都在區、市重大活動中登台演出。
辦公中韓街道域內,已建成5個居民住宅區和16處集居住、辦公、美食、娛樂、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多功能、高水平、高層次、具有鮮明特色的現代化公寓、寫字樓和別墅區,社會服務事業的完善和區域綜合環境的優化,提供了具有良好生態條件的高質量生活新區和理想的辦公環境。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1925年10月,工運積極分子浮山後人王星五在青島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中韓街道第一個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黨員,並於1926年發展建立了中共浮山後支部,共有黨員20餘名。1926年冬,發展建立了中共埠西支部,黨員3名。1928年2月,發展建立了中共孫家下庄支部,黨員4名,1931年4月,由於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而停止了活動。
1955年12月9日,幸福人民公社更名中韓人民公社,公社黨委轄生產大隊黨支部11個,黨員193名。1959年底,根據上級指示精神,為縮小生產大隊規模,全社先後將11個生產大隊劃分為32個生產大隊,公社黨委轄生產大隊黨支部31個,黨員386名。1967年2月,“造反組織”奪了公社黨委、管委的全部權力,廣大黨員被停止了組織生活。1969年3月,嶗山縣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中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69年4月至12月,公社革委會先後批准32個大隊成立革委會。1970年2月,青島市革命委員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批准成立中韓人民公社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同時,各大隊相繼建立了大隊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1971年1月,撤銷中共中韓人民公社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重建中韓公社黨委,將32個大隊革委會黨的核心領導小組撤銷,先後重建了32個黨支部,共有黨員704名。
1980年5月至1981年1月,根據上級指示精神,公社革委會先後撤銷32個大隊革委會,建立32個大隊管理委員會。1981年1月,經嶗山縣人民政府批准,撤銷中韓人民公社革委會,成立中韓人民公社管委會,公社黨委轄32個大隊黨支部,黨員879名。截至1988年底,鎮黨委轄農村黨總支1個、黨支部31個,黨員1300名。至2000年底,全街道共有黨委4個,總支數6個,支部64個,黨員2343名。
基層政權建設:1949年6月青島解放,中韓街道所轄各村歸屬青島市李村區。1956年撤區並鄉,將9處小鄉組成中韓、張村、午山3個大鄉。
1955年底,隨著合作化高潮的到來,在明星農業社的帶動下,先後組建起10個高級農業社。1958年9月15日,經嶗山郊區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幸福人民公社,撤銷原來的11個農業社,建立11個生產大隊。同年12月9日,幸福人民公社更名為中韓人民公社。1959年底,根據上級批示精神,全社先後將11個生產大隊劃分為32個生產大隊。1969年3月嶗山縣革命委員會批准成立了中韓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69年4月至12月,公社革委會先後批准32個大隊成立革委會。1981年1月撤銷中韓人民公社革委,成立中韓人民公社管委。1984年6月,農村進行體制改革,撤銷中韓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建立中韓鎮人民政府。1998年5月,撤中韓鎮人民政府設嶗山區人民政府中韓街道辦事處。
中共領導下的群眾組織土地改革時期成立農會。1964年成立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53年成立了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1952年成立工商聯合會。1980年成立計劃生育協會。1983年成立個體勞動者協會。1983年成立科學技術工作協會。
現任黨委書記:袁本常
現任辦事處主任:韋文波
(1908~1925)青島市嶗山區中韓街道枯桃村人,漢族。徐仁江幼年喪母,讀書用功,在張村公學堂名列榜首。1924年12月考入黃埔軍校,為第三期學生。1925年6月19日,香港工人舉行大罷工,6月23日,回到廣州的省港罷工工人和市郊農民、軍校學生軍等10萬人在廣州舉行反對英帝國主義的遊行示威,徐仁江走在隊伍前列,當隊伍經過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時,遭英法水兵開槍射擊,徐仁江英勇犧牲,年僅18歲,遺體運回黃埔島,安葬在升旗山山麓烈士墓。
(?~1930)青島市嶗山區浮山後村人(今屬青島市市北區浮山後),漢族。王科仁於1926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2月調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任交通員。1929年8月為處決大叛徒王復元的具體執行人之一。1930年擔任中共山東省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1930年8月被國民黨殺害。
(1909~1931)曾用名王公博、王學忠、曲秋,青島市嶗山區浮山後村人(今屬青島市市北區浮山後),漢族,為王星五之五弟。王稱仁於1927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鍾淵紗廠(現青島國棉六廠前身)罷工及中共青島地方組織交通聯絡工作。1929年春,王稱仁被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派往蘇聯學習,1930年秋回國,任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執委、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後任中共青島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等職。1931年4月被反動當局逮捕,同年8月在濟南被殺害。
(1904~1931)原名王佐仁,曾用名王盡臣、王曰生、袁敬臣,青島市嶗山區浮山後村人(今屬青島市市北區浮山後),漢族。貧農出身,兄弟五人,排行老三。由於家庭生活所迫,高小畢業后開始做工,在青島滄口由日本資本家辦的鐘淵紗廠(現青島國棉六廠前身)當練習生。1923年至1925年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王星五領導工人開展鬥爭,舉行罷工。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王星五擔任中國共產黨青島支聯書記,發展建立了中共浮山後支部。1927年8月24日,王星五在青島被膠澳商埠警察廳逮捕,作為“赤化要犯”關押起來。王星五堅定勇敢、沉著機智地和敵人鬥爭,在敵人的多次審訊中,不泄露黨的機密。敵人得不到共產黨組織的情況,就以“組織工會煽惑風潮”的罪名,於同年9月判處王星五有期徒刑12年。經王星五多次向濟南地方法院提出上訴和黨組織的營救,1930年4月8日,王星五被無罪釋放。出獄后,他立即和黨組織取得聯繫,經組織派遣到北京工作。9月,又在北京師範大學被捕,判處有期徒刑8個月,刑滿后仍不釋放,又押解至濟南反省院。由於長期在獄中遭受摧殘折磨和為革命事業奔波操勞,王星五身患重病,於1931年冬病逝於國民黨濟南監獄。
(1901~1981)曾用名王雅堂、王從先,青島市嶗山區浮山後村人(今屬青島市市北區浮山後),漢族。王進仁高小畢業後到四方機廠學徒,后又到滄口鐘淵紗廠(現青島國棉六廠前身)做工。1925年因積極參加罷工運動被開除回家。192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嶗山第一個黨組織--中國共產黨浮山後支部書記。1927年冬調中共青島市委分管農民工作。1928年冬,擔任中國共產黨青島市委書記。1929年初,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遭到嚴重破壞后,王進仁調濟南主持省委工作。同年4月任省委常委、組織部長,7月擔任山東臨時省委書記兼組織部長。1930年任中國共產黨天津市委書記,後任中國共產黨唐山市委書記。1930年10月,王進仁被看成是執行“立三路線”的幹將,受到批判,被撤銷中國共產黨唐山市委書記職務。1931年2月,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派王進仁去奉天(今瀋陽市)開展黨的工作,1932年5月調任黑龍江省湯原縣特委書記,同年9月到哈爾濱向省委彙報工作時,被日本人當做“土匪嫌疑犯”逮捕,並強令離開哈爾濱。此後,與組織失去聯繫,后回浮山後務農。1962年9月,王進仁被選為政協嶗山縣第一屆常務委員會委員。之後當選為政協嶗山縣第二屆、第三屆常務委員,並改為專職駐會常委。1981年5月25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