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雌激素
環境雌激素
環境雌激素(EEs)是指一類進入機體后,具有干擾體內正常內分泌物質的合成、釋放、運輸、結合、代謝等過程,激活或抑制內分泌系統的功能,從而破壞維持機體穩定性和調控作用的化合物,包括人工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天然雌激素,屬於環境激素中的一類。
環境雌激素種類繁多,廣泛分佈於自然界中,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類:
(6)金屬化合類:目前以三丁基錫研究較多
隨手丟棄的塑料製品、薄膜等,已成為污染全球大氣、水體、土壤的“環境荷爾蒙”。我國武漢市東湖部分魚類出現的“雄魚雌化”,就是令人驚心觸目的一例。而在西方,男士們的性功能出現低下,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就是公共衛生領域出現新課題:環境雌激素污染!
廢棄物污染江湖、井水等。環境雌激素物質進入人體后,與人體正常分泌的激素競爭,結合細胞中的激素受體,造成人體激素過剩,內分泌系統紊亂,影響人體性激素的正常工作,出現各種機能障礙。女性多出現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卵巢癌、乳腺癌等疾病。男性多出現睾丸癌、前列腺癌、精子的數量與質量下降等癥狀。流行病學調查表明上述疾病發病率明顯上升,其中最明顯的是男性總體精子數量減少。據1992年丹麥研究人員的報告,在僅僅50年內,人類男性的平均精子數減少了45%。他們集中了1938年以後關於精子數量的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后發現,世界上男性的平均精子數在50年代以前為1毫升精液中含1億個以上,而到90年代以後減少到6千萬個以下。也就是說,減少了幾乎一半!不僅是精子的數量急劇減少,而且精子的質量也明顯降低,表現在精子的形態發生畸形改變,活力也明顯減弱。另外,由於胎兒受母體激素影響較大,故較易出現各種畸形,常見的有尿道下裂、睾丸不發育以及雌雄同體征(陰陽人)等等。美國和歐洲科學家也分別開展性別研究,發現自1970年到1994年,男性出生人數均呈明顯下降趨勢,更多指向環境污染,中國和巴西也發現類似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