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文化
以奇石為載體的生活活動總稱
奇石文化是人類文化當中的一部分。它是人們以奇石為載體所進行的一系列生產生活活動的總稱。是人類的各種審美需要和寄意需要充分以石為媒介的一種多層面的展示流露。
奇石文化
奇石文化
眾化指奇石化社各階級、階層廣眾趨勢。歷史,奇石奴隸、貴族封建帝王、官僚階級玩,歷史奇石化質狹隘封建貴族化。奇石化則具廣泛群眾基礎眾化。今,石藏石幼,遍及各區、各各業、各階層;豐富彩奇石化各媒具影響社。
民族化
奇石文化生髮並且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始終都是典型的中國式民族文化。奇石文化的民族化主要體現在儒家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賞石觀、以中國畫論為基礎的方法論,以及奇石與中國詩、文、書、畫和園藝相結合的形式上。孔子關於石有性,石性仁、靜、壽,以及石性與人性相通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賞石觀的核心。馬克思主義美學使中國現代賞石觀在批判繼承傳統賞石觀的基礎上,利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得到根本的改造,從而形成科學賞石觀。民族性是中國奇石文化的靈魂。科學化
科學化是指奇石文化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不斷增強其科學性的趨勢。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石論是中國奇石文化科學研究的發端。民國時期的張輪遠在其著作《萬石齋靈岩大理石譜》中集奇石文化研究之大成,並引入了地質學、考古學、美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無論在理論研究或科學運用方面都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10年前“奇石學”概念的提出和《奇石學基礎》一書的出版,標誌著中國奇石文化開始作為一門科學首次被全面系統地加以研究。近幾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清華大學、上海大學等相繼開設“中國賞石學概論”等課程,這對於提高中國奇石文化的科學地位,加強奇石文化的科學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7年,中國觀賞石協會編輯出版的“中國觀賞石科普叢書”是中國奇石文化科學化的又一個新成就。規範化
白居易在他的《太湖石記》中說:“今丞相奇章公嗜石……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可見唐人已將太湖石按其優劣分為4等12級。到民國時期,奇石劃分等級已經成為南京地區普遍認可的一種規範行為。中國觀賞石協會制訂的《觀賞石鑒評標準》,以及在近兩年中用它進行的多次試評和首次正式鑒評,從一個重要方面為奇石文化活動的規範化打開了新的局面。專業化
奇石文化的專業化,主要表現在採石、石面清潔、某些石種的加工處理、中國畫中以奇石為題材的畫作以及園林石的布置等方面。表現在奇石文化活動各個方面,特別是在奇石理論研究、奇石鑒賞、奇石收藏、奇石文化活動組織、奇石文化教育和傳播,以及行業管理等方面湧現出大批專業人才,組織起一支支高素質專業隊伍,有專業的工作機構和運行機制。同一化
經常使用的奇石名稱已由歷史上的三四十個,減少到奇石、觀賞石、賞石、雅石等三四個;關於奇石的性質和眾多奇石定義中,主要的差別已集中在“天然石品”、“天然藝術品”和“藝術品”等3個概念上;關於奇石欣賞的性質的爭論,已主要集中在“類藝術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以奇石分類為基礎的欣賞方法和鑒評方法已為世所公認;中國觀賞石協會的成立是全國奇石社團活動同一化趨勢的標誌性事件;《觀賞石鑒評標評》的誕生則是同一化趨勢在當前的重大進展。同一化有利於克服認識上不必要的分歧和理論上的混亂局面,加快科學的奇石理論體系的建設步伐;同一化也有利於全國各地各種奇石文化活動的規範化。
純凈化
保護奇石天然本質、民族特徵和歷史文化傳統,凈化奇石和奇石文化之風很強大。絕大多數愛石藏石者仍然崇尚奇石的天然本質、民族特徵和歷史文化傳統,仍然保持著自己藏石的天然品質;對外部形態進行加工的類雕塑石(造型石)被拒絕參展參評,對錶面進行加工處理的類畫石(畫面石)被單獨列類參展參評,或被降低鑒評分值;一些違反科學和理性的宣傳遭到人們一致的批評和唾棄。現代生活的進程反而催生了人們回歸自然的理性,人們在凈化生活,凈化心靈的同時,必然也會去凈化他們喜愛的奇石和奇石文化。
市場化
近30年中國奇石市場迅猛發展,遍布全國各地,並且有了國際間的交易,有力地推動了奇石文化的發展。節假日的地攤市場、石展期間的展期市場、在家交易的家庭市場、分散經營的個體市場、集中經營的超級市場、網上經營的網路市場,以及非正規的拍賣市場等,是現在的主要市場形式。今後,奇石市場在進一步擴大規模,拓展國際交易的同時,必將逐步實現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監督下,在中國觀賞石協會指導下的有行規約束和行業管理的正規化、專業化經營。
國際化
自2300年前的東周靈王時起,中國奇石文化就有了國際間的交流(晉·王嘉《拾遺記·周靈王》:“時異方貢玉人、石鏡。”)。在古代,西域國家向中國統治者進貢奇石;韓國和日本在中國奇石文化的影響下分別形成了自己的壽石文化和水石文化;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等國也深受中國奇石文化的影響;近幾年,美國、加拿大、義大利、德國等國家與我國的奇石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主要的交流形式是:互相贈石、購石,互相提供奇石文獻資料,互相在對方刊物上發表論文和石照,專家和石友互訪,互相參加對方舉辦的石展、研討會等活動,以及石友之間的個別交往等。在古代佛教思想的影響,近現代西方自然科學、美學思想的影響和對化石與礦物晶體的廣泛認同,以及在奇石文化活動中的市場化運作,都是中國奇石文化國際化的表現。在民族化基礎上的國際化。
三峽奇石
三峽奇石資源豐厚,隨處可拾、早就為人類發現、利用、收藏、觀賞。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三峽地區陸續發現了200萬年前的巫山猿人遺址,10萬年前的長陽人遺址,幾千年前的大溪、中堡島、紅花套、城背溪、關廟山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這些遺址中出土最早最多的器物便是石器。不僅有石奔、石斧,石刀、石刮等生產生活用具、而且還有石珠、石球、石人、石獸等裝飾和玩賞石品。
旱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楚國就出現了一位極為著名的奇石收藏家卞和。有一次,他在三峽北岸的荊山腳下發現一塊十分珍奇的“落鳳石”拿去獻給楚王、雕琢成“價值連城”的“和氏壁”,並經歷了10個朝代、130多位帝王、1620餘年,創造了一件奇石被人們收藏時間最長的世界紀錄。出生在三峽岸邊的戰國詩人屈原也是一位奇石愛好者在他那光照日月的詩篇中,多處寫到奇石。他的帽子上嵌著明月寶璐,他的衣服上佩著崑崙玉英(《涉江》);他乘的龍車是用玉石做的輪子、他帶的乾糧是用玉石磨的精粉(《離騷》):他在泊羅殉國時也是抱石投江(《懷沙》)。此外,他還以巫峽山頂那塊奇石---神女為象徵塑造了一位盼望情郎的美女山鬼、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讀者。三國時的軍事家諸葛亮、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等都以極大興趣觀賞了黃牛岩上那幅“人黑牛黃”的天生彩畫、並留下膾炙人口的美文《黃牛廟記》與《水經注·黃牛山》。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貶任夷陵縣令時,聽說秭歸出產大沱石, 有黃綠兩色、石質堅硬,叩之有聲,石上布滿天然花紋,有的如花草林木、高雅美觀,可制硯台。因而專程去秭歸採得一枚、並寫進了《六一居士筆記》:“余為夷陵令,嘗得一枚、聊記以廣聞爾。”南宋詩人陸遊從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赴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路過三峽時還發現了大量的彩石、巧石。他在《入蜀記》中寫道:“黃牛峽多巧石,如靈壁, 湖口之類”,“達洞灘多奇石,五色粲然可愛,亦或有文成物象及符書者”。清代藏石家宋犖還在香溪發現了五色鴛鴦石。他在《筠廊偶筆》中說:歸州香溪中多五色石。曩有宦遊者於溪得石,大如斗,中若有物,剖之得鴛鴦。3年後又渡此溪、見一石與前石相似,剖之復得鴛鴦。其色倍斑斕,乃知此為雄而別為雌也。因琢雙杯寶藏之。”
當代中國,三峽奇石的熱愛者、收藏者越來越多。
廣西|桂林|七星公園|普陀山|
據考古發現,早在3萬年前,桂林的先民就與石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用經過原始敲打磨製的石頭作為謀求生存的工具,並居住在石洞里,坐卧和活動無不與石頭髮生密切的聯繫。
距今l萬年前的桂林廟岩人時期,就出現了用石頭製作的工藝品。廟岩人選擇形狀象魚的天然石塊,在一端略作修飾,做成魚頭,在另一端雕刻出魚尾紋,使整塊石頭象一條魚,增添了這塊奇石的魅力。
距今1萬至7千年前,桂林的甑皮岩人用小塊石頭穿孔作為胸飾佩帶。同時,在甑皮岩墓葬中還發現帶而宗教色彩的紅色赤鐵礦粉末,並以此作為崇拜物灑在女性臀部上;一些男性死者身旁也擺放有鵝卵石和青石板。
唐貞觀13年(公元639年)李世民壽誕,得到桂州刺史送給他一塊"瑞石"作為壽禮,此石有奇文"聖主大吉,子孫五千歲"字樣,唐太宗見此石,大悅,向大臣李靖稱讚桂林的奇石說:"碧桂之林,蒼悟之野,大舜隱真之地,達人遁責之鄉,觀此瑞文,如符所兆也,公可亦巡手?" 事後,唐太宗派李靖到桂林,授李靖為嶺南撫尉使、"檢校桂州總管"。李靖到桂林后,在現在的桂林七星公園普陀山,找到出"瑞石"的地方,並上奏朝廷,唐太宗李世民賜其名為"慶林觀",後來慶林觀發展為中國南方名剎之一,且高僧雲集,遊人如織。
宋代,出現賞石論著並刻文於石碑之上。米芾(公元1051-1107年),官至禮部郎中,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賞石藏石大家。宋熙寧六至八年(1073--1075年),年僅23歲的米芾到靜江府(今桂林市)的臨桂縣做縣尉。其畫有陽朔山水圖,著有《寶晉英光集》。在桂林伏波山還珠洞內的米芾題名石刻,是其書畫中最早的作品之一。
時至今日,賞石、藏石在民眾中流傳開來,出現追求精神文明、追求高尚情操、追求藝術享受、追求自然美的現象,把回歸大自然作為一種時尚。歷史悠久的東方石文化也就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旺時期,愛石、賞石、藏石這一高雅藝術,進入了普通百姓家。
奇石除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外,它同時具有觀賞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收藏價值等,是賞石文化發展的內因。而對傳統賞石文化的繼承,現代經濟的發展與推動,人們回歸大自然的追求等因素,也是推動賞石文化在桂林盛興的重要原因。
虎紋石磬
靈璧石始見於唐,興於宋,尤其是北宋年間,宋徽宗在首都開封建“萬歲山”(后更名為“壽山艮岳”),大肆搜運四方奇石,靈璧石隨被廣泛開採。進入晚清,因戰亂不斷,一度銷聲匿跡。但民間仍有為數不多的老靈璧石出現,目前,存世的古靈璧石分別在:蘇州的網師園、開封的大相國寺、廣州的中山堂、徐州的博物館、北京的故宮等地。
中國石文化最早見諸經籍的《尚書·禹貢》中“泗濱浮磬”記載。“泗濱浮磬”即是靈璧縣漁溝鎮石磬山之磬石在古代的命名。
靈璧磬石遠在三千年前就已經被確認為制磬的最佳石料,並且對其開採和利用。從1950年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虎紋石磬”就是實物的佐證。這面“虎紋石磬”橫長84厘米,縱高42厘米,厚2.5厘米,上面以刻有虎紋裝飾圖案而名之。此磬出土於一座殷王陵大墓中,專家認為此件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禮重器,並且確認為靈璧磬石所造。“虎紋石磬”現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被列為國寶。
北京中南海,原是帝王燕遊之所,現為國家首腦機關辦公之地。明清建築,金碧輝煌,秀木繁蔭,然以缺少景石點綴為憾。為美化辦公環境,升華文化品位,國務院指定專人置辦靈璧石,以壯觀瞻。經過精心選擇,2004年兩塊靈璧石運往中南海,駐落於國務院會議廳門前。其一,4噸余,飽滿園潤,雄渾靜妙,駐落草坪,丘壑自現。其二為立峰,置於園圃中心,重6噸余,蒼崖偉岸,氤氳升騰。佐以古柏旁挺,芝草側秀,為中南海平添嵐色山光,與苑中古建有機組合,渾然一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創造出典型的自然生態環境之美。靈璧石無論歷史價值和文化底蘊都是豐厚的,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