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粽籺(今稱粽子)是流行於嶺南一帶的一種冬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古粽籺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成為端午節慶食物。
古粽籺(即是當今的粽子)是流行於嶺南一帶的一種
粽葉包裹糯米蒸煮食品。起源自
百越時代的
南越族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至今幾千年歷史。有文字記載的粽見於晉周處的《
風土記》,中原文獻上稱“
角黍”。其實粽早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的節慶食物。
古粽籺
晉代《風土記》記載:“俗以
菰葉裹
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
板栗、
紅棗、
赤豆等,品種增多。
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
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
益智粽”。古粽籺也是流行於
粵西地區的風味特色的小吃,
高州、
信宜的古粽籺與普通粽子比較,具餡料少,糯米多,適宜於煮到金黃食用,香脆可口糯味什足,且擺放時間長,便於攜帶等特點,是走親串門的最佳食用禮品,是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
蘆葦葉,也有用
竹葉的,統稱粽葉;端午節的粽子也有各種形狀的,有三角形、菱形和長方形的;口味也分為
鹹肉粽、甜
紅棗粽,諸如北方多包
小棗的北京棗粽;
南方則有
五花肉、
豆沙、鮮肉、
火腿、
蛤蔞、
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
朝鮮、日本及
東南亞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