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唐朝期劉長卿所箸的七言律詩

《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是唐代詩人劉長卿的作品。前四句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后四句以抒情為主,托物寓意。全詩將作者惆悵與孤獨的心情含蓄地貫注到景物形象之中,景中含情,筆致清婉,其畫面之生動,傳情之深遠,耐人回味,顯示出作者高超的詩歌藝術造詣。

作品賞析


這篇作品運用舒緩的韻律淡筆勾勒典型的景物形象,表達了作者的悲憤愁苦之情。
上片以回憶起筆,描寫了作者數年前因友人梁耿被貶謫遠離時在苕溪為之餞行的情景。詩以送別時眼前的“晴川”落筆。晴川長長,與梁耿的去路一樣,不知終點在哪裡。落日時分,孤舟在船上,兩人只得分手。“落日”預示暮色的將臨,給人的聯想是前途黑暗。“初”字以敏銳的直覺,抒寫了強烈的主觀感受,話別的時間實在太短暫了。“孤舟”所呈現的是凄涼無助,它標誌著人生境遇的險惡。這兩句極好地襯托來了凄涼的環境氣氛和人的悲苦心情。三四句描寫了別後的情景。遠處近處的歸鳥,飛向平蕪深處,漸漸沒有蹤影,如隨著流水,各分東西。這裡,設景有象徵意義,鳥飛平蕪,漸漸隱沒,象喻梁耿遠去。溪水東西流,象喻人之離別,景中有情。友人離別後的惜別悵惘的心情,都在離別的場景中透露出來。上句中的“向”字寫的飛鳥凌空展翅,在廣闊的平蕪上空任意來往,顯得極為自由活躍。下句的“隨”字寫自己受名韁利鎖的束縛,只能隨人俯仰,欲罷不能,顯得極為拘窘可悲。這兩句情含景中,情景交融,含蓄地抒寫離情別緒,感人肺腑。
下片寫別後思念之深。白雲、明月無不寄託著作者的情思。千里萬里,白雲迷濛,這是梁耿遠去貶所沿途雲路漫漫的情景,也是他心路迷茫的真實寫照。前溪后溪,明月朗照,這是作者留在送別地望月思友的情景,也是作者自己的感想。作者這裡是說儘管與友人相隔“千里萬里”之遙,但飄然浮動、連綿不斷的白雲卻可傳載友誼。在同樣皎潔的月光照耀下,使人感到相距再遠,也只是“前溪后溪”之隔。濃厚的友誼跨越了巨大的空間界限,以白雲與月光為紐帶,將其二人緊緊連在一起。這兩句寫得深情而婉轉,真切感人。后兩句是寫作者竭力從離愁別恨中解脫出來而終於無法解脫的情狀。“惆悵”句點明他此次遠行的原因,遠謫長沙,梁耿固然惆悵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悵,為他的遠謫感嘆不已。這裡十分坦白地寫出作者對友人遭貶的不平與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樣的不幸。“江潭”句寫出作者眼前的景色。他馳騁的心緒回到現實中來,眼望無盡的春草,倍感茫然凄涼,充塞於心頭而又無聊可與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綿不斷、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而已。由此可見,他們彼此的心境都是非常悲苦的。
此詞景中含情,筆致清婉,結句雖含慰藉,意實深悲,傷感之情,寄於言外。

創作背景


這首詞又題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見集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六言》。這首詞大約是作者被貶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帶)司馬途中,經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區),在友人的宴集上為酬答遠謫的梁耿的寄贈所作。

作品評價


明人顧璘:是六言詩法。(《批點唐音》)
明人周珽:恬淡容與。(《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明人毛先舒:《謫仙怨》,明皇幸蜀路,感馬嵬事,索長笛制新聲,樂工一時竟習。其調六言八句,后劉長卿、竇弘余多制詞填之。疑明皇初制此曲時,第有調無詞也。說詳康駢劇談錄》。案此調即唐人六言律,蓋權輿於《回波樂》詞而衍之。郭茂倩樂府》稱《回波樂》為商調曲,疑此詞亦商調也。(《填詞名解》卷一)
清人曹錫彤:前二韻以惜別梁耿言,后二韻以苕溪酬寄言。此詩后入樂府,詞題作《謫仙怨》。竇弘餘《廣謫仙怨》序曰:……大曆中,江南人盛為此曲。隨州刺史劉長卿左遷睦州司馬,祖筵之內,長卿遂撰其詞,吹之為曲。蓋亦不知本事。(《唐詩析類集訓》)
近人張德瀛小令本於七言絕句夥矣,晚唐人與詩並而為無所判別。若皇甫子奇《怨回紇》,乃五言律詩一體。劉隨州撰《謫仙怨》,竇弘余、康駢又廣之,乃六言律詩一體。馮正中《陽春錄》《瑞鷓鴣》題為《舞春風》,乃七言律詩一體。詞之名詩餘,蓋以此。(《詞徵》卷一)
近人俞陛雲:長卿由隨州左遷睦州司馬;於祖筵之上,依江南所傳曲調,撰詞以被之管弦。“白雲千里”,悵君門之遠隔;“流水東西”,感謫宦之無依,猶之昌黎南去,擁風雪於藍關;白傅東來,泣琵琶於潯浦,同此感也。(《唐五代兩宋詞選釋》)

作者簡介


劉長卿(709—789),字文房,男,漢族,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后遷居洛陽河間(今屬河北)為其郡望。
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肅宗至德中官監察御史,蘇州長洲縣尉,代宗大曆中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後,又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世稱劉隨州
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劉長卿的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入選中國全日制學校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