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小說史論
中國現代小說史論
第一章 第一章 第一章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6月1日)
平裝: 33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開
ISBN: 7020055788
條形碼: 9787020055784
尺寸: 21 x 14.8 x 1.4 cm
重量: 358 g
閻浩崗1963年11月生於河北吳橋。1989年碩士畢業於南開大學,2003年博士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任教於天津師範大學。現為河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已在《文學評論》等國內核心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摘要。另著有《中國現代文學流派藝術研究》、《趣味語文》(與人合著)等。現正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紅色經典的文學價值與文學史地位》的研究。
《中國現代小說史論》從創作方法獨特性的角度,對中國現代小說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論述,旨在揭示其不同個性。作者認為,優秀作家的創作方法往往是獨闢蹊徑、與眾不同的;作家的創作個性、作品創作方法的獨特性,對確立其文學史地位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一次”重寫文學史”的嘗試,其中有些篇章在對經典的重讀重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中國現代小說史論》試圖以史的發展脈絡為線索,從一個新的角度,即作家創作方法獨特性的角度,對中國現代小說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中國現代小說史論》的基本觀點是:只有在創作方法上有自己獨特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獨特個性的作家,才會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序
緒論
一、創作方法概念
二、切入中國現代小說史的角度與研究的方法
上編啟蒙年代(1918—1927)
概說
第一章 魯迅:奇迹般的起點
一、從文學與小說史角度看魯迅小說
二、魯迅奇迹探源
三、魯迅小說國民性批判以外的內涵與藝術得失
四、魯迅與中國現代小說
第二章 葉紹鈞:日常生存狀態小說的奠基者
一、三篇獨特的小說
二、從新的視角評價葉紹鈞其他代表作
三、葉紹鈞創作方法的獨特性及其文學史地位
四、生存狀態小說在20世紀中國的命運
表達
一、生命感傷與詩化體驗
二、王統照:死的思考與生命感傷
三、郁達夫:生的意志與境遇苦悶
四、廢名:日常生趣的發現與生命感傷的超越
第四章 王魯彥:從鄉土小說的群體中突圍
一、國民性與生存狀態:魯迅和葉紹鈞的雙重影響
二、風俗描繪與性格塑造:群體和個體生活方式的展現
三、王魯彥:從群體中突圍
中編 革命年代(1927—1937)
概說
第一章 蔣光慈與“革命小說”
一、換一個角度看“革命小說”
二、“革命小說”與後來主流文學之異同
三、三位代表作家的個性差異
第二章 茅盾與社會剖析小說
一、生命體驗與社會剖析的融合
二、思想情感基調的陰沉暗淡
三、創作對象與創作原則的特點
四、社會剖析小說的西方淵源與歷史命運
一、客觀展示人類精神的非理性領域
二、具體創作對象互不雷同
三、傾向與情調各呈異彩
一、沈從文:表現生命的各種形式而非生命的苦悶感傷
二、沈從文:治療人性而非改造國民性
三、師陀:停滯的焦灼而非變化的憂慮
第五章 老舍與中國現代市民題材小說
一、關於中國現代市民小說
二、老舍的市民世界
三、老舍小說創作方法的獨特性
一、巴金:社會正義的追求與舊制度的批判
二、丁玲:尋求自我生命價值的確證與實現
三、蕭紅:繼承並發展葉紹鈞傳統
下編 戰爭年代(1937—1949)
概說
一、通過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推動社會進步
二、表現人生的戰鬥與人物心靈的搏鬥
三、以“主觀戰鬥精神”把握客觀世界,在創作實踐中改造
主觀世界
一、趙樹理: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創作
二、趙樹理:從直接經驗與具體感受出發,寫日常生活和
普通人物
三、孫犁:發掘並凸現生活中的美
成熟
一、張愛玲:人生安穩一面的理解與剖示
二、錢鍾書:對知識界庸俗與虛榮的嘲諷
三、巴金:對小人物的同情悲憫
走向
一、許地山:在時間長河中尋求人生痛苦解脫之道
二、艾蕪:在漂泊中探索人生哲學與生命價值
三、徐訐:以浪漫想象超越人生的局限與平庸
四、無名氏:中國現代小說的總結綜合與超越嘗試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本書所論主要作家重要作品最早發表日期與報刊及其
1949年以前小說作品的初版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