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鎮
湖北省谷城縣下轄鎮
襄陽市谷城縣茨河鎮位於漢水之濱,襄陽市以西25公里,谷城以東45公里處,處於襄陽、谷城主城區半小時經濟圈內,素有“谷城東大門”、“襄陽後花園”之美稱。303省道,251路穿境而過,襄荊高速、漢十高鐵近在咫尺,距襄陽機場僅一小時車程,是襄陽市16個衛星鎮之一。東接三國文化之都古隆中,南靠原始森林神農架,西依道教聖地武當山,北鄰華夏民族母親河漢水,處在長江三峽-古隆中-武當山-神農架黃金旅遊線路之中。
2017年3月,全國首創“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新時代農民講習所,是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發源地,目前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精準扶貧、農村電商、十九大精神等多個內容在全鎮多個村開展講習活動9期,引起了群眾的強烈反響。《湖北日報》、《襄陽日報》、荊楚扶貧網、黨員生活網、谷城新聞網等相繼報道了講習所開展情況。
茨河鎮屬半山區、半丘陵地帶,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有千年古剎承恩寺,千峰庵、五朵山,鄂西北手紡所、青鞍山民俗文化村、金牛寺美麗鄉村等大小旅遊景點100餘處。以有機農業、特色種養、農產品加工、旅遊業等為主要經濟支柱,有油茶、腐乳“全省第一鎮”的美譽,承恩貢米獲農業部“國家地理標誌”,“人人康茶油”獲“中國馳名商標”。經過數年來不斷發展,茨河“湖北旅遊名鎮”品牌正逐漸打響!
1937年7月7日,抗戰全面爆發。1938年10月武漢淪陷。為領導湖北的抗日戰爭,中共中原局決定成立鄂西北區黨委(省委)。1939年4月,鄂西北區黨委由襄陽轉移到谷城茨河,區黨委書記王翰以鄂北手紡織訓練所文化教官的公開身份住在離茨河2華里的娘娘廟內,區黨委統戰部長張執一住在娘娘廟後面一個農民黨員家裡,在茨河下街設有秘密聯絡站。此間,陶鑄同志曾到鄂西北區黨委巡視工作。鄂西北區黨委在茨河期間,以谷城為陣地活動近兩年時間,領導了鄂西北15縣的抗日救亡。迅速恢復和建立鄂西北各中心縣、縣的黨組織,加強對地方黨組的領導。在荊門、當陽、遠安、南漳、宜城、保康、襄陽、光化、谷城、均縣、鄖縣、鄖西、房縣、竹山、竹溪15個縣轄區內相繼建立了4個中心縣委和1個特別黨支部,為黨培養了一大批抗日幹部和武裝骨幹,為開展廣泛的抗日救亡運動和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浩氣貫長虹的胡培洲。胡培洲,宜城人,1904年出身,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6月任中共宜城縣委書記。1931年4月被鄂北特委選派赴谷城薤山開展工作。開始是以教師的公開身份作掩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谷城蘇維埃政權建立后改作農民運動工作。1931年11月,敵人瘋狂圍剿薤山蘇區,協助縣委書記李庭蘭組織突圍。在一次突圍后活動到小溝一帶時,因叛徒出賣落入魔掌。由於縣委書記身份特殊,被敵人當作“貴客”禮請至盛康江西會館,並設宴為其“壓驚”。但他不領這份“情”。敵人惱羞成怒,改施酷刑。胡培洲怒目圓睜,始終只有一句話:“要問共產黨員,老子就是一個。要問還有多少,全國到處都是!”敵人黔驢技窮,將其押至谷城縣城殺害。
1941年4月,鄂西北區黨委利用同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關係,在茨河創辦鄂北手紡織訓練所,並在手紡所內建立特別黨支部。在區黨委的直接領導下,茨河特支一方面組織地下黨員過組織生活,安排黨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學員中培養發展優秀分子入黨。為了提高黨員幹部的知識水平。區黨委統戰部長張執一在他的住處,專門舉辦過黨員骨幹分子訓練班,講述黨的歷史和抗戰時局。茨河手紡所從1939年4月創辦到1940年底撤離谷城,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先後舉辦了3期訓練班,培養了200多名抗日骨幹分子,並從學員中發展黨員30餘名,為敵後抗日輸送了一大批幹部。此外,訓練所還在廟灘、盛康、城關、石花街開辦了織布廠、鐵工廠、木工廠等分廠,生產出棉布、棉紗、被服等一大批抗戰物質。可以說,這是繼應城湯池、紅安七里坪、漢口雞公山等地黨組織創辦的幹部訓練班之後,湖北省抗日戰爭時期又一所培養幹部的學校。
鬧革命不怕殺頭的李鼎臣。李鼎臣,1895年出生於南河興隆。1927年3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參加盛康、石花、縣城暴動,后隱蔽於薤山一帶開展地下活動。1931年參加薤山紅軍游擊隊,任副政委。曾率隊參加多次戰鬥,繳獲國民黨谷城縣中隊步槍6支,在島岩溝活捉國民黨營長陳伯章。1931年10月任南河九里坪鄉蘇維埃政府主席、縣蘇維埃政府委員。同年11月在薤山蘇區反圍剿鬥爭中被龍灘“鏟共義勇隊”逮捕,同時被捕的還有他的兩個年幼的兒子。在獄中,敵人用盡各種刑罰,逼他交出地下黨領導人行蹤,他堅貞不屈,隻字不吐。1931年12月10日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縣城中碼頭河邊。
①鎮名:茨河鎮。②區位:位於襄陽市到谷城縣的交界處,襄陽市以西25公里,谷城以東45公里。③人口:2.3萬餘人。④特產:油茶、腐乳“全省第一鎮”的美譽,承恩貢米獲農業部“國家地理標誌”,“人人康茶油”獲“中國馳名商標”、承恩山泉。
茨河鎮 鎮政府駐茨河街,面積184.4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15個村委會:茨河街、下磨石、陶灣、後庄、前庄、承恩寺、石嘴子、白龍廟、胡家泉、斷層溝、馬家灣、青鞍山、楊村、廟崗、石井沖、金牛寺。
茨河鎮風貌
茨河鎮地理圖
全鎮稅收43萬元,財政收入454.09萬元,支出454.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18元,比上年增長11.4%。
全鎮個體工商經營戶325戶,經營總額4550萬元,稅金36萬元。
1、圍繞特色抓發展,突出重點增效益。一是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以前庄500畝貢米基地為龍頭帶動優質稻生產,以豆製品協會為平台發展豆腐乳30萬提,品牌效益顯著提高。二是著力開發美麗襄陽“後花園”,圍繞茨河“廟有靈氣、水有神氣、山有名氣、地有人氣”的獨特旅遊資源,興建“來會、承恩居、廟崗”等旅遊休閑山莊。2、全面建設抓統籌,關愛民生促和諧。一是投資350萬元從胡家泉至社區鋪設7.8公里供銷水管道,可解決1.2萬人吃水難.。二是“一建四改”完成建沼氣47個,改廚80個,改灶90,改圈105個,改廁180。三是新修一條鎮中學到303省道600米長公路。四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救助3400人次,報銷醫藥費30.6萬元,,城鎮低保和農村特困救助1100人,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計劃生育保持了先進位次。
承恩貢米
永樂初年(公元1405年左右),明成祖朱棣巡察襄陽,駕臨茨河承恩寺,鄉官獻地產稻米蒸飯為食。帝觀之精色純正,嗅之淳香撲鼻,品之甜潤可口,不禁龍顏大悅,御賜為承恩貢米。朱棣回朝後,迅即撥銀萬兩修繕承恩寺,以彰茨河獻之功,從此谷城茨河“承恩貢米”名聲鵲起,歷久愈盛。
承恩貢米產於谷城茨河承恩寺周邊優質稻田,自然環境優美,周邊古樹環繞,稻田由五眼泉和胡家泉兩條著名泉眼泉水澆灌,水中富含人體必需的鉀、鈣、碘、硒等二十多種微量元素,加之嚴格按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標準組織生產,米質優良,口感獨特,香氣四溢,營養豐富。
茨河山水育珍稀
十里稻香醉心脾
此米從今封貢米
秋秋朝貢莫愆期
楚韻腐乳
茨河鎮風貌
茨河腐乳採取了現代工藝和傳統配方相結合的生產方式,運用香麻油、辣椒、生薑、花椒等10多種原料精製而成。因其色澤鮮艷、味道鮮美、質地細膩、后味綿長的特點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產品自投放市場以來一直供不應求,已遠銷襄陽、武漢、北京等城市和地區。
農村新面貌
針對留守孩子中“四個缺少”問題,尤其是缺少情感關愛是最核心、最關鍵、最基本的問題,茨河鎮中心學校開展了“四親活動”。開展“四親活動”的主要內容即親情式關愛,親情式管教,親情式幫學,親情式維權。
貢米
二是強化親情式管教。通過強化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和鎮村幹部的協同監管、強化校內對留守孩子的監管、強化家庭對留守孩子的監管,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監管網路,確保對留守孩子的管教不出現斷層或空檔。提倡“三關”管教,即把留守孩子當做是熟人的孩子,多一份關注性的責任管教;當做是好友的孩子,多一份關心性的友情管教;當做是自己的孩子,多一份關愛性的親情管教。
三是落實親情式輔導。通過老師結對幫扶、學生結對幫扶、集中定點義務輔導等多種措施,保證留守孩子的家庭作業有人監督完成,有人進行學習輔導。
四是配套親情式維權。通過落實法制副校長、開設法制課、加強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開設留守孩子法律服務窗口、提供義務法律援助、特別是加強對留守孩子的安全保護等措施,確保留守孩子的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
茨河鎮中小學名錄
谷城縣茨河鎮下磨石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中學 |
谷城縣茨河鎮前庄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後庄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廟崗中心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承恩寺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楊村村中心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楊村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火焰坡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獅子岩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石井沖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石咀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胡家泉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袁家天坑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金牛寺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陶灣中心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青鞍山村小學 |
谷城縣茨河鎮馬家灣村小學 |
茨河鎮社會建設
抓好各系統的專題學習。各系統通過看電視,辦黑板報,上網等手段組織系統內全員學習,並通過黨員幹部帶頭等方式積極鼓勵全員主動學習。
抓好社會宣傳。當前正處於秋播時節,廣大群眾正忙在田間地頭,為了不額外佔用群眾的時間,該鎮利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群眾聚在一起的機會,組織宣傳十七大三中全會精神。
抓好輔導宣傳,做到政策下鄉,文獻入戶。該鎮為了更深入的宣傳貫徹十七大三中全會,組織人力向群眾宣講會議精神,並印發小冊,使廣大黨員群眾能領悟中央的政策,精神。
①承恩寺
承恩寺坐落在在谷城縣東南五朵山北,始建於隋大業年間(605—617年),距今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相傳隋煬帝的女兒曾在此飲浴甘泉,治癒癲頭,重生烏髮,容貌更加美麗。煬帝即命修建此寺,賜名寶岩寺。唐時改稱廣德寺。宋元以來,興廢頻仍。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重修,天順年間(1457—1464)改為承恩寺。此外,清代及以後也進行過不同程度的維修。承恩寺的建築布局是以南北中軸線為主,設立主要建築,兩側分別有附屬建築。跨進山門,分兩道沿古樹蔽天的石階而上,到天王殿。殿面寬5間,進深3間,連台基高11.4米。進天王殿穿過四合院,拾級登“水安招提”門,則進入大雄寶殿。殿面闊進深各5間,高19米,重檐疊拱,雄姿卓越。殿中有泥塑金飾毗盧佛一尊,高10米,雍容大氣,形象逼真。天王殿前側有鐘樓,建於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內懸明憲宗所賜萬斤銅鐘,高2.3米,口徑1.57米。鐘身除署款為漢文外,滿鑄梵文,並以龍鳳花紋裝飾。大鐘鑄造精良,輕輕擊打,清脆悅耳之聲裊裊不絕;重擊之下,鐘聲悠揚可達數十里以外。此外,寺有八景:萬銅鐘、玉帶水、獅子山、金字山、卧牛池、玉石碑、龍泉池、鎖風橋。古稱“峰巒環拱,聚氣藏風,水遠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