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樅菌的結果 展開
- 菌類的一種
- 與松類樹種共生的菌根性食用菌
樅菌
菌類的一種
樅菌
菌蓋扁半球形至扁平下凹或中央臍狀,寬4~ 10cm,肉色,淡土黃色或杏黃色,有色較深的同心環帶,傷漸變藍綠色,光滑,濕時黏。菌肉粉紅色。乳汁桔紅色漸變藍綠色。菌褶延生,橙色或杏黃色,稍密,分叉,傷變藍綠色。菌柄近柱形,往往向下漸細並略彎曲,長2.5~6cm,粗1~3cm,與菌蓋同色,中空。孢子印帶黃色,孢子無色,廣橢圓形,有網紋。
樅菌是一種典型的菌根食用菌,在它的生命周期中離不開馬尾松等松類樹種的活體。即兩者互相依存,形成奇妙的共生關係。正是藉助這種特有的共生作用,樅菌能通過馬尾松根系獲得必需的有機營養、生物激素,進而生長出獨具風味的子實體。離開馬尾松,樅菌便無法形成。反之,馬尾松也必須與樅菌等菌根菌共生,才能在嚴酷的環境下正常生長。
紅汁乳菇在每年的春(3~5月)、秋(9~11月)兩季出菇,春季多發生在4月,時期較短、發生量較少;秋季多在10月,時期較長、發生量較大,這主要是因為在秋季雨量增多、氣溫溫和、濕度較大,是出菇的有利環境。紅汁乳菇出菇的早、晚還受到所在地區的土壤成分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響。。
在我國,紅汁乳菇主要分佈於安徽、台灣、廣西、河北、雲南、福建、廣東、四川、貴州、湖南、西藏、吉林、河南、遼寧、江蘇等地
主要分佈於我國湖南(湘西北地處雲貴高原東麓,屬武陵山中心地帶,是其主要的產地.),湖北鄂西地區與湘西接壤區有大量野生長,湖北境內大別山區域(紅安、大悟等地)也有大量野生分部,貴州地區和湘西接壤區也有大量野生長。
可食用,味道柔和,口感較脆,香味濃郁,在烹飪時很遠都可以聞到香味,是這種菇的特點,烹飪時不可以蓋鍋蓋。往往野生產量大,便於收集、加工、銷售。子實體含橡膠物質。此菌是外生菌根菌,可與松杉、鐵杉、冷杉、高山松馬尾形成菌根。
此菇又名“重陽菌”、“雁鵝菌”,每年的九月至十月生長,越是雨季、氣候越潮濕,草叢中就長得越多。重陽菌燉豬肉可算是菜肴中就極品,香甜可口,回味無窮,味道極其鮮美。重陽菌燉土雞,味道鮮美,營養價值也高,是秋季進補的佳肴。
據說生長重陽菌的地方需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即馬尾松樹、沙性壤土、雨水,採集較為困難。
有關資料記載,重陽菌是一種珍貴的真菌,營養價值很高,富含粗蛋白,粗脂肪、粗纖維、多種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還含有維生素B1、B2、維生素C、維生素PP等元素,不僅味道鮮美可口,還具有藥用價值,能強身、益腸胃、止痛、理氣化痰、驅蟲及治療糖尿病、抗癌等特殊功效,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重陽菌是一種純天然的珍稀名貴食用菌類,被譽為“菌中王子”。聽當地人說,重陽菌以十月中上旬採集的肉質最肥厚,更具口感,特別的濃香,極潤滑清爽。
紅汁乳菇味道較好,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是一種食、葯兩用的經濟真菌,樅菌與其他植物性食物相比,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等特點。紅汁乳菇的粗纖維含量很高,由果膠類物質構成,大半混以幾丁質。多糖、粗纖維、粗蛋白含量高於其他常見食用菌子實體,亮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和礦質元素 Zn、Mg、Fe 的含量也高於其他常見食用菌子實體。紅汁乳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粗纖維、氨基酸、多糖和礦質元素。
每到紅汁乳菇產菇季節,產地常有萬人尋覓、千人販賣的盛況。如今,新鮮的紅汁乳菇在長沙每千克已賣到100元,上等品最高售價每千克160元。
栽培基地選址
生物防護設施建設
地表處理和整地
清理好林地內的所有雜草和灌木,最好能用打碎機將灌木、樹枝等打碎后鋪於林地。樹蔸盡量人工挖起后曝晒、粉碎。按2米×3米或2.5米×2.5米的株行距,做好內傾式魚鱗坑,坑大小為40厘米×40厘米×30厘米。即內低外高,便於集水防旱。並剷除坑周表層土,進行表土回填。
起苗和苗木保鮮
紅汁乳菇菌根苗最核心的結構是根部眾多的菌根單位。如果是裸根苗,樅菌起苗時,要深挖苗床土壤,儘可能保護完整活根體系,去掉根系附著的過多土后,用稻田土或塘泥調成泥漿粘裸根系,瀝干后,用塑料袋分裝,每袋裝100株或50株。紮緊根系,以防止運輸途中水分散失。運輸和暫存時,應將苗安置於避光陰涼之處。起苗后,宜在3日內栽植完畢。如果是容器苗,則可在將苗運到栽植現場,去掉容器后,直接栽緊即可。
栽植
冬季初春,根據天氣狀況,選擇雨(或雪)后初晴時集中栽植。準備好20多個不透水帆布背袋(或彩色厚壁塑料袋),長30~35厘米,寬35~40厘米,厚15~20厘米,用於栽培者隨身攜帶菌根苗。栽植按照“三培兩踩一提苗”的方法操作,關鍵是保護根須,栽后錘緊根周土壤,最後覆蓋一層鬆土。栽培過程中做好現場監督。
撫育
每年4月10~20日,對林地進行一次全面撫育,主要是刀撫,清除妨礙松苗生長的新生雜草和藤本植物。
所有撫育過程產生的雜草或枝椏可就地均勻覆蓋於樹榦周圍林地,以起到保濕和防除雜草的作用。
水分管理
6~9月,連續乾旱15天以上時,對有滴灌設施的區域內幼樹實施灌溉1次。在秋季出菇前,如遇連續乾旱,也宜進行一次澆灌。每次較集中的採收后,如果沒有自然降雨,也應適當澆灌,使表土潤透。澆灌時,應使水分成霧狀,以保證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同步提高,且不產生地表徑流,增強水分的利用率和有效性。
採收
採收季節一般每年有兩季。一季為4月中旬至5月初,第二季為10月中旬至12月初。產菇時段氣溫一般為12~25度,最佳為14至19度;空氣相對濕度一般為80%~95%,溫差通常在10度左右。栽培基地一般2~3年後開始產菇,此後每年均有兩次產菇期,產菇年份可持續30年以上。
採收時,準備好竹籃,下墊薄層松針。用戴薄手套的手指連菌柄處輕輕採摘菌蓋直徑2厘米以上的個體。如果發現個體連生有較小的子實體,則應用鋒利的剪刀剪斷菌柄,保留較小個體並讓其繼續生長,否則會影響產量。竹籃內堆放的子實體厚度不宜超過15厘米,應及時轉運至專用透氣包裝盒內,集中外運或銷售。
保鮮與加工
產量較大,一時難以迅速鮮銷時,應考慮保鮮與加工問題。有一定規模的基地,可以配套建立配套低溫保鮮庫,或菌油加工庫。已有比較成熟的保鮮技術可供使用。最長保鮮時間可達15天至10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