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哲學評論

復旦哲學評論

《復旦哲學評論》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1日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孫向晨、孫斌。《復旦哲學評論》是要為哲學的學術交流提供一個平台,通過學術的對話,推進思想的深入,在這一輯,我們形成了若干組文章,比較集中的,一是關鍵佛學的,一是有關現象學的。

內容簡介


《復旦哲學評論(第3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論文:
道學三題
道家哲學的道言觀之再思
睨讀《中庸》:對《中庸》首章的現象學解讀嘗試
陳那與四種現量
以《量處輕重儀》為例略說道宣律師之義學
還原與發明——歐美佛教研究的方法論困境
胡塞爾現象學中的單子論——對萊布尼茲之“單子”概念的承接與轉化
敬重與本真存在——論海德格爾對康德敬重說的詮釋
Epimeleia、Cura、Sorge——海德格爾“操勞”概念源流考釋
從“源始時間性”到“在場狀態”——海德格爾的時間概念及其意義
談“哲人王”理想中“知”的問題
人的本性與公民教育——維柯早期教育哲學研究
通過自由而給予自由——席勒的《審美教育書簡》
肉身主體的靈性生存——試論克爾凱郭爾的主體性概念及其與黑格爾之區別
別一種思辨能力:算計與禮物——分析德里達的真假觀念
後現代思潮是保守主義嗎?對哈貝馬斯的一些響應
書評:
談談《美的現實性》
思想短論:
自然與必然管窺
譯文:
對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的反思
對話:
個人自主與相互依存:自由主義儒家的對話
編後記
稿例
稿約

文摘


南宋後期,道學開始為官方所接受,逐漸成為統治思想。到元脫脫修《宋史》,在“列傳”類中特意新辟了《道學傳》,於是“道學”之名正式有了學派的意義。《宋史·道學傳》基本上就是以朱熹伊洛淵源錄》的界定來收列人物的,即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為主線。這樣一來,“道學”所指的範圍大大縮小了,它成為專指學界習稱的“程朱”派的“理學”而不及其餘。
不過,學界並沒有完全遵從《道學傳》的這一說法。許多學者言及“道學”時,不一定僅指“程朱”派的“理學”。如馮友蘭就一直稱“宋明道學”,而不稱“宋明理學”,他還專門為此寫過辨析文章。⑩馮先生把“道學”規定為“本來是一個時代思潮的名稱”,它不僅指“程朱”派“理學”,也包括“陸王”派的“心學”。在此意義上,它又成為與南宋開始流行起來的“理學”之名相通了。二、“理學”
“理學”之名,也非自宋代始,兩晉南北朝時的佛教徒就曾用“理學”來指稱佛教中的義理之學。如東晉的佛教徒宗炳稱後來被尊為凈土宗初祖的慧遠:“遠和上(尚)澄業廬山,……高潔貞厲,理學精妙,固遠流也。”④
自南宋開始,“理學”逐漸被用來指稱從宋代開始形成的新的儒學形態。前引陳謙語即是例證之一,類似的說法在南宋人中實有不少,我僅以陸九淵為例。陸氏嘗言:
秦漢以來,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以至於唐,日師、日弟子雲者,反以為笑,韓退之柳子厚猶為之屢嘆。惟本朝理學,遠過漢唐,始復有師道。⑨

後記


在復旦大學哲學系成立五十周年之際,《復旦哲學評論》第三輯出版了,這也算是一份小小的紀念。五十乃知天命之年,回首哲學系的五十年,如同國內其他哲學系一樣,很多時候是在政治風雲中曲曲折折度過的,改革開放之後,才又回到學術。哲學確實肩負著時代洞察與批判的責任,但思想唯有以學術為載體,透過學術自身的規律,才得以深化和推進。在學術波瀾不驚的背後,潛藏著思想變遷的軌跡。開放的時代,學術亦是開放的,我們如何能夠借兩岸三地以及海外學人的資源,在漢語的學術界內部,慢慢形成共同的學術共同體,形成漢語的學術規範,形成漢語學術界有效的學術交流。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細細省思。學術的天命也許就會在這樣的土壤上自然地呈現出來。
《復旦哲學評論》是要為哲學的學術交流提供一個平台,通過學術的對話,推進思想的深入,在這一輯,我們形成了若干組文章,比較集中的,一是關鍵佛學的,一是有關現象學的。《復旦哲學評論》今後每輯都將有一些專題性的、比較深入的文章發表,以此來形成共同的話題以及內在的對話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