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寺金剛殿
北京市西城區的古建築
護國寺金剛殿,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城內西城區護國寺大院11號。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初名崇國寺。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寺,成化八年(1472)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重修,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對應。寺規模宏大,是京都名剎。現存金剛殿是寺中主要建築,面闊5間24.7米,進深11.3米,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其餘尚存后寢殿、藏經樓、西殿及東西配房。護國寺廟會也是老北京著名廟會之一。
護國寺金剛殿在西城區護國寺大街11號。寺創建於元代,原為元丞相托克托故宅,初名崇國寺(北寺)。明宣德四年(1429)更名大隆善寺,明成化八年(1472)賜名大隆善護國寺。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蒙古王公貝勒修繕此寺,為聖祖祝厘,名護國寺,又稱西寺,與東寺隆福寺相呼應。寺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石門額書“大隆善護國寺”。
第二層殿為金剛殿;第三層殿為天王殿;第四層殿為延壽殿。東配殿曰文殊殿,西配殿曰秘密殿;第 五層殿富壽殿,東配殿為曰伽藍殿,西配殿曰無量殿;第六層殿為千佛殿,東配殿曰大悲殿,西配殿曰地藏殿;垂花門後為第七層殿,是護法殿;第八層殿為功課殿;第九層為後樓菩薩殿。
今僅存金剛殿和寺西北角的廊房以及垂花門后一層殿。寺原有石碑多已無存。過去每月初七、初八,護國寺有廟市。護國寺金剛殿定為北京市重點保護文物。
護國寺金剛殿
1956年政府部門將廟會上頗具名氣的茶湯英、扒糕年、白薯王、經營羊霜腸的張大戶等十多位攤商組織起來,在緊鄰護國寺的93號現地址(人民劇場對過兒),開辦了護國寺小吃店,聚集了京城小吃之精華,經營艾窩窩、豌豆黃、豆面糕、蜜麻花、豆汁、焦圈、麵茶等100多個品種的北京傳統小吃。
護國寺金剛殿景色照
另外,華天飲食集團也對旗下小吃店給予了特殊政策,包括斥資對小吃店門臉、環境進行統一裝修、統一標誌等,並不斷挖掘、改良傳統品種:豌豆黃過籮加細、驢打滾加層兒,螺絲轉、薩琪馬、蛤蟆吐蜜規範工序,精工准料不走味。小吃講究應時入季,於是春季的豌豆黃兒、艾窩窩,夏季的“冰碗”扒糕、漏魚兒,秋天的牛筋兒窩窩、脆麻花兒,冬季的盆糕、碗糕、果料年糕、元宵等都應季入市。同時根據顧客口味變化讓小吃也趕“時興”,黃油口兒的糯米糕、什錦炒疙瘩兒、麻辣雞絲麵、牛眼包、奶油炸糕、薑汁排叉兒、鴛鴦酥、蝴蝶卷、牛肉燒餅、蘭花盞等干稀甜咸葷素應有盡有。目前,經過挖掘、引進和創新,護國寺小吃的品種已經達到100個,可謂琳琅滿目、精彩紛呈。
公交車22、105、111、47路護國寺下車路東護國寺街內護國寺東巷。
護國寺金剛殿
2007年,西城區14位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了“復建護國寺,帶動開發周邊地區,推動什剎海保護區舊城風貌保護與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的”的議案。他們認為,復建護國寺不僅僅是因為護國寺的歷史文物價值,還是因為其所在地區的古都風貌保護,更是因為住在這裡的居民需要從根本上改善居住條件。提出復建護國寺議案的領銜人、西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元增表示,復建護國寺是一個大項目,功能街區辦公室已完成大量工作,包括前期的調查研究工作,收集歷史文獻等,還成立了專家顧問組,組建了專題調研的課題組等等。按目前的進展,今年有望啟動規劃方案。今年西城區政府將規劃打造護國寺小吃街,這應該看作是護國寺區域規劃的一部分,或者是預先實行的一部分。最終將護國寺大街打造成集合老字號京味小吃、手工藝品、茶館戲樓等京城著名的傳統特色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