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田鄉
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轄鄉
圃田鄉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鄭東新區,面積6.6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690人(2017年),轄五州匯富社區以及圃田、南崗、西劉庄、榆林、小店、白佛、穆庄、河溝王、小孫庄9個行政村。
大事記(一)
1910年(清宣統2年)
河南省地方自治籌備處令各縣成立自治會。鄭州當年划城鄉自治區為七,並設立各區自治會。七個自治會為:城廂區(魯公廟)、人和區(南曹)、仁親區(王許)、永康區(黃崗寺)、長東區(蘇屯)、安定區(大京水)、宣平區(祭城)。這是縣以下設區的雛型。本鄉現轄區當時分別隸屬人和、宣平兩區之內。圃田村在人和區東北隅。1910年(清宣統2年)
1911年(清宣統3年)
辛亥革命爆發,同盟會在鄭州設立地下機構開展活動,革命形勢波及本地,大王莊、大孫庄、穆庄、白佛、東周等村的地主、土豪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財產,紛紛挑動鄉民,組織民團挖嚎築寨,修築寨門。並在寨牆上設立土槍、火炮。
1913年(民國2年)
I月1日,全國統一裁府置縣,鄭州遂改為鄭縣,葉濟為第一任知事。原區調整為:姚橋(宣平區)、老鴉陳(長樂區)、候寨(永康區)、南曹(人和區)、小喬(仁來區)和廂城等七區,本地區屬範圍基本沒變。
大事記(二)
1914年(民國3年)
8月,鄭縣大部分地區有蝗蟲災害,本地區也出現大批蝗蟲,榆林、穆庄、白佛、河溝王等部分村災害嚴重。
1915年(民國4年)
12月,鄭縣首先在當地徵收屠宰稅,豬每頭3毛、羊2毛、牛1元。
1916年(民國5年)
本地區開始創辦義務學堂,廢除古文。學生開始學習白話文(南崗村穆庄小學)
1917年(民國6年)
1918年(民國7年)
5月,鄭縣成立集市籌備會,對鄭縣地區的集市進行統一規劃。本地區圃田村定為每月的2.5.8日為集市開放日。
大事記(三)
1919年(民國8年)
3月18日晨7時許,本地區部分群眾感覺有地震(當時叫地動)。樑上掛的籃子會搖動,沒有造成危害。5月,北京爆發“五四”運動,鄭縣各界迅速響應,縣城學生組成“愛國童子團”上街遊行、演講,反對賣國投降。當地村民歡呼雀躍,傳播愛國消息。
1920年(民國9年)
4月,幾場大風造成了樹倒、田毀、房塌,使圃田地區造成了大春荒。
11月7日下午8時,鄭州地區發生地震,大部分村民都有感覺,較強烈,沒有造成人畜傷亡。
1922年(民國11年)
5月,直奉戰爭開始,奉軍與河南督軍趙倜軍在鄭州會戰。因趙軍不得人心,被馮玉祥擊敗。北京政府把趙倜撤職查辦,隨任馮玉祥為河南督軍,從而結束了趙佣在河南的8年統治。村民在軍閥混戰中惶惶不可終日,對馮玉祥將軍表示擁護。
1925年(民國14年)
8月,鄭州豫豐紗廠工人要求增加工資,舉行罷工,上街遊行。當地也有不少人在該廠做工,並參加了罷工。
大事記(四)
1926年(民國15年)
12月,國民政府實行男子剪除髮辮,鄭縣派人到集市,廟會人多的地方強行剪辮,本地區各村青年積極響應。
1927年(民國16年)
夏季,連降大雨,本地區七里河、潮河四處決堤,石王、吳庄、穆庄、河溝王村大面積積水,農作物受到嚴重的洪澇災害。
1928年(民國17年)
3月,河南省國民政府決定成立鄭州市,保留鄭縣,本地仍屬鄭縣。
1929年(民國18年)
1月,鄭州市國民政府作出兩規定:一、15歲以下女童禁止纏足。二、20歲以上纏足婦女,迫令放足。有違者處以罰款,並遊街示眾。本地區署會同各村辦事者開始執行。
5月9日(農曆4月初一),驟雨加冰雹,大如鵝卵,小如杏棗,半小時達2.3寸厚,大部分麥田顆粒未收,災情嚴重。
1930年(民國19年)
5月,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三股軍閥勢力在鄭州地區會戰,波及四鄉,各區村民驚恐萬狀,棄家逃走。
大事記(五)
1931年(民國20年)
1月,中華民國政府國務會議決定撤銷鄭州市,原市區合併鄭縣。各區村歸屬未變。
10月,鄭縣各區夏旱秋澇,災情嚴重。各區所在地設施粥場,賑濟災民,各村災民多有前往領粥。
1933年(民國22年)
8月,鄭縣各地發生煌蟲災害,秋糧嚴重減產。
1937年(民國26年)
5月1日夜,鄭州地區發生較強地震,本地區村民多有感覺,未造成損失。
1938年(民國27年)
2月14日,日本侵略者出動飛機30餘架,轟炸鄭州,火車站附近被炸嚴重,本地區民眾驚慌數日。
6月20日夜,蔣介石扒開黃河,數日內,自花園口東南而下,危及郊區民眾驚恐不安。
8月(農曆閏七月),鄭縣大範圍流行霍亂,黑熱病,本地區有數百人感染此病,數10人喪生。
大事記(六)
1946年(國民35年)
6月,鄭縣國民政府開始整頓戶籍,在各區、村換髮“國民身份證”。
1948年(國民37年)
10月22日,鄭縣宣布解放。鄭縣劃分為鄭州市和鄭縣。
1949年
1月,鄭縣部署剿匪漢霸,減租減息工作。
3月,解放軍開始南下,解放全中國,鄭縣地區民眾歡呼支援,路邊設有茶水站,同年本地有20多名青年報名參軍參戰。
8月,鄭縣在各區發展第一批公開宣誓的共產黨員,本地當屬祭城區,穆庄劉老照,八里廟海花(女),被批准為中共黨員。入黨介紹人呂之民。
12月,鄭縣土地改革工作全面展開,本鄉部分當屬南曹和祭城區,祭城區政委浩英傑、區長朱成章。
大事記(七)
1950年
9月,鄭縣4區(祭城)舉辦土改運動積極分子學習班,參加學習的有百餘人,凡參加學習者,被批准發展為中共黨員。給土地改革和鎮壓后革命培養了骨幹力量。
11月,鄭縣開始大張旗鼓地鎮壓反革命,本地先後被鎮壓的歷史反革命分子共17人。
1953年
2月,河南省政府決定撤銷鄭縣,將鄭縣劃歸鄭州市,成立鄭州市郊區工作委員會,鄭州郊區又劃分為8個區,本地區圃田、營崗等為四區,圃田以西的為三區。四區在南曹、三區在祭城。
7月1日,全國進行第一次人口大普查,全國總人口為六億伍仟萬。
大事記(八)
1954年
9月,全國實行棉花、棉紗、棉布統購統銷。棉布實行憑證供應,每人每年定量為16市尺,棉花實行非農業人口定量憑證供應,每人每年0.25公斤。
秋季,新式農具雙鏵犁、解放式水車、噴霧器等,開始在本地區推廣使用。
1955年
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兵役法》頒布,本地區開始貫徹執行,圃田小鄉有18歲-25歲適齡青年12人應徵入伍。
3月,中國人民銀行發行新幣,在本地流通,收回舊幣(摺合率為新幣1元,等於舊幣1萬元)。
8月,全國開始實行糧食定量供應,全國糧票和河南省糧票同時在本地區流通。
9月,鄭州郊區又進行區劃,撤銷5區,劃為55個小鄉,其中又分為中心鄉和小鄉。
10月,鄭州市郊糧食統購統銷在農村實行"三定"(即:定產、定購、定銷)。
大事記(九)
1956年
1月22日,鄭州市郊區在市人民公園召開"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萬人大會。會上宣布鄭州郊區完全實現了土地及主要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會後本地很快將所有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合併為高級社。(其數未統計)
1957年
秋季大旱,旱情嚴重,鄭州市郊區政府號召抗旱種麥。全鄉很快掀起了抗旱種麥的高潮,盆盆罐罐,又挑又擔,男女老少齊上陣。
1958年
5月,中共中央召開八大二次會議,一個聲勢浩大的"大躍進"運動在全國展開,大兵團作戰,紅旗招展,家家鎖門閉戶。
8月14日,鄭州市郊區在河南省文化宮召開人民公社成立大會。會上宣布將全郊23個鄉合併為東郊、西郊、南郊、北郊和古滎五個人民公社。圃田村被劃歸南郊(十八里河)公社。圃田以西的部分村被劃為東郊公社,公社所在地在祭城。
同年,各村建立大食堂、託兒所、幼兒院,要求飯菜多樣化,粗糧細吃,扒掉民房蓋成大禮堂,生產大兵團作戰,編成突擊隊,多以深翻土地為主,休息時搞鬥爭(抓促退派)。
大事記(十)
1959年
3月,本鄉轄區南曹公社、祭城公社號召大搞"園田化",要求深翻土地一尺半,地平如鏡,埂直如線,溝渠整齊,土碎如面,小麥畝產超千斤,並在各村搞了超千斤的"衛星田"。
9月,祭城公社召開各大隊支部書記以上擴大幹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八屆八中全會精神,聯繫實際,批判"右傾"翻案風。
1960年
2月13日,鄭州市郊區人委下發管理辦法,本地區開始執行。平定量,按年齡、勞動力強弱定標準。要求所有公社食堂精打細算,細水長流,有計劃安排社員生活。仍要求粗糧細吃,忙時吃干,閑時吃稀,並採取種蔬菜,采野菜,曬乾菜,大搞代食品,糧食已明顯緊張。
5月,根據郊委四級幹部會議精神,本地區開始糾正“五風”和“一平二調”等錯誤。
8月,由於糧食的欠缺,群眾多有常吃野菜、糠皮之類,本地區出現肝炎、浮腫、婦女子宮下垂等多種因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
1961年
6月,本地區按照上級指示,開始執行社員借地,允許農民在田埂、河堤、荒原、墳地開小片荒,這些措施的實行,緩解了農村的飢荒。
大事記(十一)
1962年
6月24日、25日,鄭州郊區連遭風雹災害,本地區部分莊稼被砸,樹木連根拔出。
9月,本區貫徹上級精神,對1958年以來在歷次運動中受批判處分錯的黨員幹部進行平反。
1963年
4月,公社黨委召開以社會教育為內容的三級幹部(社、大隊、生產隊)會議。大批所謂“黑暗風”、“單幹風”、“翻案風”的“三股黑風”運動,使“左傾”錯誤進一步發展。
1964年
6月,本公社發生地下蟲、玉米螟等害蟲、本公社在小店村舉辦害蟲防治學習班,各大隊、生產隊都派人參加了這次學習班。
6月25日,由公社衛生院負責,在各大隊、機關、學校對3-60歲人員進行霍亂疫苗注射。
7月1日,全國進行第二次人口普查。
10月,按照上級部署,本公社機關幹部開始“洗手洗澡、放下包袱”的小四清(清帳、清倉、清財、清分工)運動。
1965年
冬,本地區利用農閑,大搞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打磚井、機井近百眼,修整田間路,開挖排澇渠有:龍鬚溝、榆穆乾溝、孫氏乾溝共計5公里之多。穆庄、河溝王還開始用井灌種稻。
大事記(十二)
1966年
2月,由鄭州市委派往圃田工作組一行5人,進駐穆庄村。春,本地區響應上級號召,組織基幹民兵修"備戰路"(鄭
汴公路),該段長約8公里,柏油路面8米寬。當時民謠有:"66年國家富,一心要修備戰路"。
7月12日至8月5日,鄭州市郊區在十八里河公社十里鋪村舉辦毛主席著作訓練班。本地區大隊幹部、積極分子、貧下中農代表100人參加了這次學習培訓班。
9月,"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鄉機關首次出現了大字報,相繼成立了"紅衛兵"組織。開始以鄉婦女主任戴華署名劉少奇的《論共產黨修養》是一株大毒草開始。
同年,石王、圃田、后屯、小店等村修築國防工事。以老廟崗、青龍山為基地。
同年郊區區劃,將祭城、南曹兩公社部分大隊組建成圃田人民公社,鄉黨委下屬23個黨支部,鄉政府下屬17個大隊。
1967年
圃團公社為"河南二七公社"圃田革命聯絡委員會,“218戰鬥兵團”開始在公社奪權,本公社主要造反派組織有“穆庄218戰鬥兵團"、小店"衝鋒號"、大王莊“河南造反司令部圃田分部”等。
大事記(十三)
1968年
1-3月,圃田公社先後在各大企業單位成立了革命委員會。
10月,按照上級指示精神,開始由貧下中農進駐學校參與學校管理。根據毛主席“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郊區各學校試行九年一貫制(即小學五年,中學四年)。
同年,按照上級指示精神,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公社成立專案組,李金河任組長,袁四輩任副組長。對一些歷史遺留問題和被認為有階級路線不清的人組成學習班,進行內查外調,根據交待表現覺悟高低而定性。區別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全公社被審查的各種對象約500人。
1969年
4月,郊區革命委員會政工組批准圃田公社成立整黨領導小組,組長劉國華,副組長竇新民(群眾代表)、蘆玉喜。
9月,本公社按上級通知為迎國慶20周年舉行遊行活動,圃田鄉組織基層民兵在古城雷達團組織軍事訓練,全鄉150名基幹民兵進行半月訓練(站方塊隊),孫繼山任連長,袁四輩任指導員(群眾推選,武裝部任命暫時機構職務)。
10月,全面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郊區曾兩次派人到大寨參觀學習,兩次約50人。
12月,毛主席號召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本公社穆庄、白佛等村有不少知青插隊落戶。
大事記(十四)
1970年
1月,本公社在白佛村西大片鹽鹼地建立"五七"青年農場,6個連隊,各連隊有貧農代表,他們自種自吃。
6月,清理階級隊伍工作結束,撤銷公社專案組。
7月,郊區恢複電影隊,祭城、南曹、圃田都選派了放映員參加。
1971年
1月,中共鄭州市郊區圃田人民公社新一屆黨委成立。書記金合臣,副書記蘆玉喜、李蘭波、竇新民(群眾代表)。
1976年
9月26日,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當地群眾得此噩耗,心情十分沉痛。
10月6日,黨中央一舉粉碎王洪文、張春橋、江青、姚文元"四人幫"反革命集團,消息傳開,當地廣大黨員幹部群眾集會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表示慶賀。
10月8日,本公社穆庄村村民朱長松夫妻二人因天陰路滑,其妻讓去拉酒稀,長松不願去,發生愜氣喝農藥,雙雙死亡
大事記(十五)
1981年
2月,本公社舉行第一次農民書畫展覽,展出作品130餘幅,公社黨委、管委的主要領導以“春、華、秋、實”分別由書記、副書記、主任、副主任書寫。省市的著名書法家陳天然、玉澄、牛光甫、陳國禎等都贈送了作品和題詞祝賀,本鄉的主要組織者有電影隊袁四輩、
辦公室王留民、電信所周常學、管委會主任高漢傑等。獲獎作者有:唐文林、朱海軍、焦長河、陰釗鋒等。
4月,郊區工農教育委員會,對本公社掃育工作進行檢查驗收。經驗收評定,本公社為基本掃除文盲單位。
7月20日,本公社召開各大隊、生產隊、社直機關、“五七”青年農場各連隊、基層幹部等有關人員大會,貫徹鄭州市郊區有關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會議精神。
11月,中共鄭州市郊區召開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圃田公社由黨委書記蘆玉喜、副書記馮金生等12人組成的代表團參加了這次大會。
大事記(十六)
1982年
3月,鄭州市郊區1981年度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表彰大會在鄭州市嵩山飯店召開,本公社受表彰的先進集體和勞動模範數10人參加。
7月1日,全國進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本公社轄區有5148戶,26434人。
10月,圃田公社掀起計劃生育高潮。全公社40歲以下育齡婦女有2個以上孩子的都進行絕育手術。先以機關幹部、黨、團員帶頭。
12月27日至30日,鄭州市郊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本公社由徐永華等17人參加本次大會。
1983年
4月,鄭州市郊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取消人民公社的稱號,改為鄉、鎮,黨、政、企機構名稱為鄉黨委、鄉政府和鄉經濟聯合社。
原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5月3日,中共鄭州市郊區委員會下發(1983)16號文件,通知自1983年5月5日起,啟用“中國共產黨鄭州市圃田鄉委員會”新印鑒,第一任鄉長為魯老斗。
5月,鄉黨委、政府下發“關於計劃生育有關問題的暫行規定”制定計劃生育四項手術的獎懲辦法,並開始徵收超生子女費。
6月,鄉黨委、政府下發文件,關於啟用中國共產黨鄭州市郊區圃田鄉黨委和17個行政村支部委員會印鑒的通知。
是年,本鄉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授予計劃生育先進單位稱號。
大事記(十七)
1984年
2月,鄭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和郊區人民武裝部聯合下發民兵工作“三落實”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通知,本鄉小店、東周、穆庄、圃田為先進單位。
8月,本鄉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在鄉政府禮堂召開,大會選舉周根來為鄉長,陳明忠、李老磚、郭玉仙為副鄉長。
12月1日至2日,鄭州市郊區在十八里河鄉召開計劃生育現場會,主要參觀學習十八里河鄉在計劃生育工作中鄉建所、村建室的經驗。本鄉有15人參加現場會。
1985年
2月15日一16日,圃田鄉召開第四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鄉長閆西有,副鄉長陳明中、郭玉仙。
10月20日,圃田鄉主要領導任職進行調整,李書勤任書記,劉合林、閆西有、王慶軍任副書記,王慶軍任鄉長,郭玉仙、李老磚任副鄉長。
1986年
3月,圃田鄉自1985年底開始整黨工作,經過學習、對照檢查、組織處理、黨員評價等幾個步驟(照鏡子、不打棍子、不裝袋子、不抓辮子)圓滿結束。
大事記(十八)
1987年
3月,鄭州市區劃方案決定撤銷新密區、金海區、鄭州市郊區,新設部山區。原鄭州市郊區的十八里河、圃田、南曹三個農業鄉劃歸鄭州市管城回族區(簡稱管城區)。
4月,圃田鄉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選舉閆德本為鄉長,張金祥、陳明忠為副鄉長。
10月,陳明忠任鄉長,張金祥、劉新建任副鄉長。
1988年
4月,圃田鄉黨委政府召開1988年農村政治工作會議。會上鄉黨委、政府同各村黨支部、村委會簽訂目標管理責任書。
是年,本鄉黨委、政府開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和"十星級文明戶"評定工作。
12月底,全鄉開展"十星級"文明戶的評定工作,評出的十星級文明戶佔總戶數85%。
大事記(十九)
1989年
1月,鄉黨委、政府召開農村政治、經濟工作會議,會上總結表彰1988年在農村政治、經濟工作中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3月,鄉黨委、政府為推行殯葬改革工作,決定成立殯改小分隊,並聯合發出"關於搞好殯葬改革"的有關規定。
4月,鄉黨委召開全鄉黨員大會,動員在全鄉開展民主評議黨員任職資格和創先爭優活動。
10月,中共圃田鄉第五屆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選舉閆德本為鄉黨委書記,劉彥斌、劉新建、王長江、趙金鎖為副書記。
1990年
3月,按照國務院《掃除文盲工作條例》,經鄉黨委組織檢查驗收,為全鄉17個行政村頒發了“基本掃除文盲單位”
證書。
同月,鄉黨委發出在全鄉開展"四學一評"(即學雷鋒、學焦裕祿、學王進喜、學賴寧,評文明之家)活動。
4月,河南省鄭州市和開封市聯合組織掃盲工作檢查驗收團到本鄉檢查驗收掃盲工作。
7月1日,本鄉按照級指示精神,進行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
同年,本鄉大搞人民教育人民辦,辦好教育為人民活動,吳庄、大王莊、大孫庄、小店、穆庄等村都動員社會力量捐資辦學,各村為捐資者樹碑立傳,留芳百代。
大事記(二十)
1991年
2月25日,鄉黨委、政府決定自1991年起鄉機關各部門、各行政村實行目標管理考核制度。必須完成6項任務指標(1、完成徵購,提留,稅收。2、糧食生產任務。3、集體收入。4、農田水利基本建設。5、畜牧業指標。6、蔬菜生產。)
3月6-7日,鄉農村工作會議召開,各村定補幹部。鄉機關部門負責人約200人參加會議。會議表彰了白佛、穆庄、小店等8個先進村和50個先進個人。同時還邀請了農業專家講課。
4月13日,圃田鄉第五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主席團主席王長江作了"主席團工作報告",鄉長劉彥斌作了《政府工作報告》,副鄉長荊全有作了《鄉提留使用情況報告》,通過了鄉《八五計劃草案》。《八五規劃》的十件大事內容是:1、建好鄉中學。2、打通營崗至岔河的公路。3、發展城郊高效型農業。4、搞好城鎮規劃。5、發展現代電訊事業。6、搞好引河除污工程。7、加強公路管理。8、大力發展鄉鎮企業。9、努力開發本地資源。10、大力發展林果業。
5月31日,鄉黨委、政府研究批准:將原吳庄村劃分為兩個行政村,即吳庄村和石王村。
7月23日,本鄉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各行政村為災區捐款捐物近萬元,其中塑料廠2000元,鍋爐廠2000元,企業辦2000元。
7-9月,區、鄉組織計劃生育大匯戰。
10月24日,鄭州市第五十四中學新校址在本鄉白佛村西舉行奠基基儀式,佔地80餘畝。區、鄉領導、五十四中師生、機關幹部800人參加。
12月16日,鄉黨委、政府決定調整鄉工業辦領導班子,副鄉長兼主任,陳啟文任黨支部書記,王曉清、孫春河任副主任。
大事記(二十一)
1992年
2月27日-3月1日,本鄉召開農村工作會議,全鄉定補幹部200人參加了會議。總結了1991年的農村工作,制訂本年度農村工作規劃,表彰鄉上年度的先進集體和個人。同時還邀請了農業專家講課。
3月27-28日,本鄉召開鄉第五屆三次人民代表大會。鄉長劉彥斌作《政府工作報告》、人大主席王長江作《人大主席團工作報告》、副鄉長郭寶生作《發展高效農業,興鄉富民奔小康》報告,副書記王小孬作《代表資格審查報告》。
5月4日上午9時,鄭州市市長張世英、副市長王治業、市政府秘書長、是土地局、市規劃局、市城建局、市農委的領導,在區委書記任解放、區長金福堂、區人大副主任程書信等陪同下,冒雨視察本鄉的地理、地形和資源情況,鄉文化站袁四輩、老教師王厲生、原管委主任高漢傑作了具體彙報。鄉黨委書記閆德本、鄉長劉彥斌、人大主席王長江帶路,
察看了圃田農業情況和軍事基地。張世英市長一行在青龍山頂冒雨聽了《僕射坡》、古鄭八景、《列子》和列子故事及圃田遠古和近代變遷歷史情況。
12月17-18日,本鄉召開中共圃田鄉第八次代表大會。大會選舉出黨委書記劉彥斌、副書記楊國安、趙金鎖,紀委書記曹均智、副書記喬留增。黨委成員6名:劉彥斌、楊國安、趙金鎖、劉書秀、曹均智、郝國俊。紀委委員5名:曹均智、喬留增、朱鳳妮、朱長生、陳寶軍。
大事記(二十二)
1993年
年初,鄉機關人員進行分流,實行目標責任制,鄉成立十大公司,三個辦公室,鄉黨委、政府要求各公司辦實體,向鄉財政交款同個人工資掛鉤。
4月,劉彥斌調管城區農委,趙金鎖任鄉黨委書記。
7月,中牟農校在本鄉設立分校,第一期招生150名。同時,本鄉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貫徹執行,1993年鄉提留不超過上年人均收入的5%,農民每人每年承擔義務工210個,嚴禁向農民打白條。
同月,本鄉籌建計劃生育技術樓,投資25萬元,建築面積達576.19平米,集辦公與技術指導為一體。
9月10日"教師節",鄉政府拿出6000元慰問54中農校、育德學校全體教師。
同月,圃田鄉籌建石棉瓦廠,總投資172萬元,建廠房1200平方米,廠長陳啟文、副廠長王土章、銷售岳拴柱、會計喬留增。
10月中旬,鄉政府在圃田村西,原食品所籌建鄉敬老院,預計投資10餘萬元。
同年,鄉政府決定發展籌建程式控制電話,地址在小店村北,鄭汴路南沿,佔地5畝,投資320萬元。第一期400門,預計11月底建成成機房,1994年開始營業。
12月,經鄉林站統計,本鄉林果業有大發展,全鄉新增果園1300畝。其中趙莊200畝,西劉庄100畝,小店500畝,圃田200畝,大玉庄100畝,穆庄200畝。
同年,根據鄉統計部門統計,本鄉農業稅完成為近幾年最好的一年。農業稅為124100元,特產稅為38500元。
大事記(二十三)
1994年
年初,本鄉繼續深化機關改革,進行人員分流,各部門要求辦實體,工資自理。
3月,鄉黨委、政府決定在各行政村開展政務五公開。各村在群眾集中的地方設立公開欄,五公開即:村務、收入、支出、計劃生育、宅基地審批。
4月,經鄉領導班子研究,計劃1994年社會總產值達到1.2億元,其中,工農業8500萬元,其中農業2800萬元,工業總產值5700萬元,糧食總產量11250噸,人均純收入850元。
3月1-3日,本鄉召開1994年度農村經濟工作會議,會議主要與各部門、行政村簽訂目標責任書。
6月,本鄉程式控制電話、電訊所竣工建成。
7月中下旬,全鄉進行村支部和村委會換屆選舉,除小店、大孫庄、吳庄外其餘全部結束。
9月,本鄉東半部9個行政村(穆庄、白佛、營崗、大王莊、大孫庄、吳庄、圃田、河溝王、石王),西部7個村(岔河、趙莊、南崗、西劉庄、東周、榆林、李南崗)集資30萬元籌建鄉中心小學。
9月9日,慶祝教師節慰問教師,每人30元,鄉聘教師40元。
11月上旬,鄉黨委、政府決定要求沿國道兩側發展經濟走廊,圃田、小店、東周、西劉庄建成路邊店萬餘平方米,大搞第三產業。
同月,管城區動員全區為圃田鄉吳庄村捐資建立吳庄小學,金星啤酒廠、管城中醫院、鄉機關幹部等共集資27萬多元,定名為“金星小學”,並為其樹碑立傳。
12月,本鄉成立科協辦公室,負責本鄉的農業科技推廣,協作普及,由農業實驗廠張哲濤負責。
12月下旬,本鄉黨委、政府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奮鬥目標。主要指標是:2000年第一產業達到產值5000萬元,第二產業產值達到3992.4萬元,第三產業達到2107.6萬元。到2010年第一產業達到6000萬元,第二產業達到12781.7萬元,第三產業達到331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000年達到1500元,2010年達到2500元,糧食總產量達到1200萬公斤。
大事記(二十四)
1995年
1月6日,本鄉成立小康村辦公室。組長趙金鎖,副組長王國政,成員劉書秀、喬清太、宋進才、張家亮、朱盡中、王長山、楊志堅、王天德、鄭老文。
2月5-6日,本鄉召開農村工作會議。全鄉定補幹部、機關幹部、部門負責人等200人參加了會議,總結了上年的工作,表彰了先進。
2月7-8日,本鄉召開第六屆三次人民代表大會。
3月10日,本鄉西部聯中教學樓舉行奠基儀式。
同月,鄉機關幹部集資蓋家屬樓,共56套,每平方米400-420元,預計1996年底完成。
4月7日,鄉保密委員會成立,由曹均智、劉書秀、朱順岐、苗長運4人組成。
4月8日,鄭州市管城區捐資修建的吳庄小學竣工,因金星啤酒廠贊助30萬元而冠名"金星小學"。
6月2日,鄭州市五縣、六區領導來本鄉觀模小麥豐產情況,參觀了穆庄、白佛、河溝王村的近萬畝優質高產小麥。
7月,東周農機市場開始興建,佔地400餘畝,投資1.5億元,預計1996年6月份投入使用。
7月5日,本鄉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王國政副鄉長調出,盧明立任鄉黨委副書記,劉新建任副鄉長,張冬秀任鄉長助理,何向東任科技副鄉長(市派人員),王興周任工會主席。
10月,在改廁工作中本鄉的趙莊、西劉庄進展快,質量好,受到區政府的表揚。
同月,鄉黨委、政府為教育"普九"工作加大了各行政村的資金投入,加強了領導,以優異的成績迎接省政府的評優工作。
11月,本鄉東周村育德學校開始奠基動工。
12月25日,本鄉成立人大換屆選舉委員會,為1996年人大換屆做準備,趙金鎖任主任,王長江、楊國安、盧明立人副主任,委員有朱順岐、劉書秀、王興周、朱鳳妮、陳瑞勇。
12月18-19日,中共圃田鄉第六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選舉趙金鎖為書記,楊國安、盧明立為副書記。併產生了新的紀委:紀委書記曹均智,副書記朱鳳妮,委員陳寶軍、朱長生、張哲濤。
大事記(二十五)
1996年
3月8日-10日,本鄉第七屆一次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出席代表56名,列席47人。大會選舉產生人大主席團主席趙金鎖,副主席荊全有;圃田鄉人民政府鄉長楊國安,副鄉長劉新建、鄒富昌、陳滿倉、科技副鄉長何向東。
3月20日,本鄉召開農村工作會,全鄉定補幹部,鄉機關全體幹部參加了會議,表彰了本年度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紅旗單位:岔河村;先進單位有小店、西劉庄、東周、河溝王、圃田、大孫庄村。企業先進單位:塑料廠、農機車輛廠、紙製品廠和鄉建築隊。
8月19-29日,本鄉交售愛國糧187023.5公斤。
8月22日,本鄉開展“少生快富樹新風”活動,在小店村試點。
大事記(二十六)
1997年
7-9月,本鄉黨委、政府號召全鄉各村積極行動起來大搞改廁工作。鄉直機關各部門抽調人員到各村,實行包片、包點協助完成此項任務。全鄉共建築漏斗式廁所和水沖式廁所4000多個,大大改善了農村的衛生環境,受到管城區委的表揚。
2月22日,本鄉成功的舉辦了首屆"列子文化藝術節",期間舉辦了書畫展,省、市著名書畫家馬百川、郝石林、趙抱衡等前來祝賀。省、市著名的豫劇藝術家谷秀榮等也到會獻藝祝賀。
2月18-19日,本鄉召開第七屆二次人民代表大會,楊國安書記作政府工作報告,荊全有作人大工作報告。
4月,鄉中心小學建成高標準教學樓通過驗收,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駐鄉機關、本鄉機關幹部為中心小學捐資8.95萬元。
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祖國大陸普天同慶,鄭州市管城區舉行了盛大祝賀活動和書畫展,本鄉同時床賀並派人到區委參加集會,選送了書法作品。
11月6日,鄉入大七屆三次會議在鄉政府召開,選舉周福利為本屆鄉長。
11月27日,第六屆中共圃回鄉代表大會召開。大會選舉楊國安、周福利、曹均智、劉新建、陳文海、孫年春、張滿倉、周廷卿、趙瑞芝、陳海葉、朱國增、朱鳳妮共12名代表出席區黨代會。
12月,本鄉衛生院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聯合國兒童基金世界衛生組織命名為"愛嬰衛生院",管城區副區長舒安娜到鄉作了宣布。
圃田鄉歷史概況(一)
圃田鄉,因鄉政府駐圃田村而取名。圃田村名和圃田的名勝一樣來歷已久。圃田,古稱圃田澤,也叫藪澤。《周禮治方》卷32稱其藪澤曰圃田,有鄭氏注:圃田在中牟西,《爾雅》卷七《澤地》載天下十藪,鄭有圃田。《竹書記年》載:周顯王八年(公元前361)引河水於圃田澤,澤中多麻黃革(俗稱為麻蘭草),梁(魏)惠成王十年,引河於圃,自此以後大澤被河水填淤,到漢朝時大部分為灘原。《輿地通考》、《考地誌》、《嘉慶一統志》都紀錄了圃田澤的歷史概況。
圃田澤東西40餘里,南北200里許。有二十四浦八澤、九溝、二池三固,為華夏十藪之一,中原之巨浸大澤。圃田之名是澤而產生的。隋開皇十六年(598年),改內牟為國田(內牟即中牟)后併入鄭州管城,即為圃田鄉的前身。至隋大業元年(605年)管城縣改名為圃田縣,圃田以行政區名和地名移於今治。唐武德3年(619年)復改為中牟縣,圃田歸管城縣后至今未變。《明嘉靖、鄭州志》載有圃田鄉、圃田屯,《民國鄭縣誌》在宣平區有圃田集、圓田鋪、圃田村。解放以後圃田日漸變化。
圃田,這塊先祖留下的風水寶地,圓田人民在這塊熱土上繁衍生息,人們不斷與天奮鬥,與地奮鬥,與人奮鬥。不斷的遭受挫折,也不斷的總結經驗。昔日,周之國都御苑、鄭之春草勝地、春秋之時的列子故鄉,人們的美好願望,已經由神話變為現實。
1949年以前,圃田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地區,這裡是城郊的結合部,由於當時國民政府的腐敗和社會經濟的落後。圃田往西遠離州縣,往東近鄰中牟,行政區劃又不固定,這裡往往被視為窮鄉僻壤、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南崗上荒沙野嶺,多長茅草少收田,北窪地、七里河、汴梁河、潮河長年泛濫成災,大片土地常年積水往往有種元收,這裡的民謠很確切:“穆庄、白佛,熬鹼打糊塗,燒豆桿,剝皮,秫秫麵餅卷小魚。"這就是圃田地區東起石王、西至榆林北至穆庄、白佛、河溝王的大片鹽鹼、窪地的寫照。人們往往缺吃少穿,荒年流離失所。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這裡同樣受到軍閥的燒殺搶劫。圃田周邊比較大的村莊都打起了寨牆,深挖了寨壤,如:大王莊、大孫庄、河溝王、穆庄、白佛、東周等。1943年4月28日,日寇飛機由鄭州西南起飛,中午時分飛至穆庄寨北,很多村民都到一棵大柳樹下躲避,飛機向下俯衝,投出數枚炸彈,當場炸死無辜百姓數人。婦女的頭髮辮都掛到了樹梢上,慘不忍睹。同時飛機還轟炸了圃田村,很多的百姓被炸死炸傷。
總之,解放前這裡是一個貧窮落後、水、旱、澇、荒亂的貧窮地方。經常有土匪、惡霸出沒,各村為了防止荒亂,都組織了夜間巡邏的民團,那時叫"黃學軍",這些組織起來的青年人,也不斷同地方上的惡勢力和日寇侵略者作鬥爭。
圃田鄉歷史概況(二)
解放后,圃田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一系列的重大政治運動。在支援大軍南下,解放全中國以及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鬥中,全鄉有50多人蔘軍參戰,他們受到祖國和家鄉人民的擁戴和優撫。
1950年3月,圃田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權,各村都成立了"農協會",廣大人民群眾政治思想有了很大的提高,鬥地主分田地,揚眉吐氣。各村都湧現了一批紮根串聯的積極分子和生產勞動互助合作的帶頭人,如市勞動模範劉老照,區勞動模範陳景信、徐之英、王自忠等,都是當時先進的農民代表。
1958年人民公社時期,本鄉農民大搞農田水利,實行"大兵團"作戰,深翻土地、修築水庫,對潮河、七里河都進行了改道修整。參與了東風渠的開挖和賈崗電站、船閘的修建。修大小水庫4座,榆林水庫、穆庄水庫、大孫庄水庫、鮑湖水庫。1958年到1961年,圃田鄉的南部沙崗地(趙莊、岔河、南崗、東周、小店村的大片沙荒地)被劃歸鄭州市園藝場,大片的沙荒地種上了葡萄、梨、蘋果等。北部的穆庄、白佛、營崗、河溝王被劃歸國營鄭州農場,場部在白佛村,白佛村同時被遷至常砦、韓砦等村。
二十世紀80年代,圃田鄉的廣大農民群眾在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後,在黨的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導下,逐步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1982-1983年組織全鄉勞力和學生、駐軍對大王莊的近千畝沙崗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平整。兩年來共出動勞動約2萬餘人,平掉沙崗4座,同時趙莊村、南崗村也自行進行了沙崗地的平整,使原來只長酸棗茅草的荒沙地變成了平整的水澆地。至90年代,圃田鄉大部分地區都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穩產高產田。
二十世紀90年代,圃田鄉已經成為了一個科技含量高、產業結構合理、市場經濟繁榮的城郊型農業鄉。2003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實現15991.1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006.1萬元,佔68.8%。財政收入達42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58元。
2002年以來,本鄉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抓住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和鄭東新區規劃的機遇,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切實搞好資金、技術、人才的引進,促使第三產業在規模、質量、效益上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目前本鄉中西部進駐年產值在5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雙鳳鞋業、農機市場、國糧儲備庫、新華書店批發中心、河南省圖書批發中心、長通貨運等50多家公司。本鄉的岔河、趙莊、南崗、東周、榆林、小店等村形成了個體運輸專業村,全鄉運輸車輛達500餘台;以岔河、南崗、東周、西劉庄等村為中心形成了倉儲群區,大中型倉庫100餘座;以西劉庄、東周、榆林、小店沿鄭汴公路兩側形成了傢俱加工的廠群區。各種非公有制經濟實體從業人員近萬人,年創利稅達5000多萬元,有力地推動了本鄉的經濟發展。
隨著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和其它在外創業人員的資金積累,村組集體經濟也迅速壯大,目前已有百餘家私營企業在轄區內投資辦廠。先後建成入駐的有鄭州管城中醫院、青龍山莊、森氏水廠、天寶飼料公司、天源實業公司、圃田老集市場、青龍山蓮菜批發市場、鄭州少林武術學校分校、民生養殖業公司及其眾多的沙發傢俱廠等。這些企業的興起,給本鄉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活力,加快了城鎮化的進程。
本鄉狠抓了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的建設,在全鄉17個行政村實現了村村通公路,2000年至2002年投資265萬元修建鄉間公路4條,使以往的水泥路變成了柏油路。2002年全鄉程式控制電話入戶率已達7000門,基本上實現了家家通電話。2003年投資3000萬元完成了17個行政村的電網改造工程。本鄉在創建文明衛生城區工作中2002年獲得鄭州市先進單位。
圃田鄉歷史概況(三)
近幾年來,結合當地實地情況,揚長避短,開源節流,發揮水利條件的優勢,改變傳統的一稻一麥的種植結構,因地制宜的調整了種植結構。沿七里河、東風渠、穆庄、自佛、河溝王和水利條件優勢的吳庄、石王種植蓮菜面積達13000多畝,年可收商品蓮藕26000噸,萬畝蓮菜基地不但為本鄉農民增加了經濟收人,也恢復了圃田舊有荷香十里的名勝,夏日為城市觀光遊覽憑添一個好去處。全鄉在建成萬畝蓬萊基地的同時,結合各村的實際情況大力發揮自己的優勢,大王莊、營崗、圃田、河溝王等村依靠民生養殖公司,發展公司加農戶養殖小尾寒羊,東周、榆林、南崗等城市近郊發展養豬,營崗、小王莊等大搞魚鴨混養,各自發揮優勢,實現了集約經營、信息化、規模化的都市型現代農業結構,2000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為科技示範鄉。
圃田鄉歷史概況(四)
圃田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勝古鄉,鄉政府所在地圃田村是一個歷史名集大鎮,以列子故居、卦台仙境、古鄭八景圃田春草為首之勝譽。舊社會這些文化名勝並沒有給圃田帶來經濟的發展。新時期以來,圃田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圃田人非常珍惜先祖留下的文化遺產,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公社化時期,公社黨委和管委會就非常重視文化工作,先後建立了文化站、圖書室、電影隊,1982-1983年多次舉行以列子文化命名的農民書畫展覽,培養了一批書畫文化藝術新秀,探討了有關列子及其《列子》的哲理學說。1990年,圃田鄉黨委、政府決定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列子文化》藝術節,1998年8月,河南省民政廳註冊成立了列子文化藝術研究會。列子文化藝術研究會自1998年成立以來,舉行多次書畫展出,參加國家級和省級作品展獲得一、二、三等獎多人。撰寫出各種文藝作品多篇,對青龍山進行了人文景觀的籌劃,對地方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對地方文化資源的利用和開發,宏揚列子文化奠定了歷史性的基礎。同時培養和造就了一批書畫藝術人才,配合地方政府和黨的中心工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撰寫了一些結合現實的文藝作品,如《少生快富樹新風》、《圃田姑娘宋彩霞》、《小蒼娃游圃田》等作品,已唱遍郊縣及市區。總之,圃田人民佔盡列子先祖風光,負有宏揚列子文化、繼承春草勝地使之發揚光大,為新時期的政治服務。
圃田鄉人民具有勤勞樸實、善良向上、不畏艱難的傳統美德,有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同時又不斷同舊的傳統觀念作鬥爭,湧現出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術、有能力的優勢人才。全鄉人民在鄉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同心協力,定會把圃田這個昔日的春草勝地,現今的省會鄭州東大門妝扮的更加靚麗、光彩照人!
歷史中的圃田的行政規劃
1955年建圃田鄉,1965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87年3月由郊區劃入管城回族區。1991年5月吳庄行政村劃分為吳庄(轄小孫庄)和石王兩個行政村。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岔河、趙莊、南崗、西劉庄、東周、榆林、穆庄、小店、李南崗、白佛、河溝王、圃田、營崗、大王莊、大孫庄、吳庄16個行政村。2003年10月,圃田鄉的岔河、趙莊、李南崗、營崗4個行政村劃歸鄭東新區管轄,東周村的東老南崗、西老南崗劃歸鄭州經濟開發區管轄。2006年轄圃田、南崗、西劉庄、東周、榆林、小店、白佛、穆庄、河溝王、大王莊、大孫庄、吳庄、石王13個行政村。
圃田鄉
各村代碼410104202: | ~201圃田村 | ~203南崗村 | ~204西劉庄村 | ~205東周村 | ~206榆林村 | ~207小店村 | ~209白佛村 | ~210穆庄村 | ~211河溝王村 | ~214大王莊村 | ~215大孫庄村 | ~216吳庄村 | ~217石王村 |
八卦御風台
列子生前御風而行逍遙遊,終得成仙升天,給後人留下了八卦御風台。八卦御風台在鄭州東二十里鋪南高崗上,為一八角形高台,上繪八卦圖,旁有列子塑像。那裡山高林密,雲纏霧繞,風吹樹響,站在御風台前,望著列子爺像,真能感覺到幾分神風仙氣。故鄭州人將此景色謂之“卦台仙景”,列入鄭州八景。後人來瞻列子祠,游御風台,佩服先賢的高風亮節,羨慕列子的御風而行,不由慷慨讚歎,吟詩題詠。
宋皇佑年間鄭州知州宋癢的《過列子觀》:“兩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宮。故墟牆舍壞,塵案酎杯空。款戶殊無屨,乘衣尚有風。軒游曾駐蹕,高意掩崆峒。”歌頌了列子的高貴品質:清代鄭州人侯爾梅的《登御風台》:“昔讀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閬風春草綠,姑射野花開。仙子何時返,牧童去復來。乘風素有志,恨朱徒崔嵬。”清光緒二十年鄭州學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矯矯仙才總自豪,御風一去其徒勞。先天卦向龜文衍,拔地台因鶴駕高。粵想羲陵雲黯黯,遠臨汴水影滔滔。著書艷說虛荒事,應與漆園史共褒。”寫景言情,抒發了自己的情懷。
圃田營站
站址在河南省鄭州市圃田鄉,郵政編碼450047。建於1909年。離連雲港東站558公里,離蘭州站1201公里,隸屬鄭州鐵路局鄭州鐵路分局管轄。現為四等站。客運:辦理旅客乘降;不辦理行李、包裹託運。貨運:辦理整車貨物發到。
拆遷規劃
按照規劃,圃田鄉已在2014年底啟動轄區內10個專業市場外遷,2015年5月正式開始拆遷,包括3個行政村和5個自然村現已全部拆遷完畢,3個行政村拆遷總面積為151.6萬平方米,市場拆遷總面積112.5萬平方米。其圃田鄉圃田嘉園安置房和配套設施建設(社區服務中心、幼兒園、九年一貫制學校、集貿市場等)也在加快建設,2017年11月前完成並交房。2018年2月底前完成拆遷群眾整體回遷工作。
列子,本名列禦寇,信奉道家的與世無爭思想,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他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農耕之餘,醉心讀書著述,潛心撰文二十篇,約十萬多字。現在流傳有《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後已部分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夸父追日》、《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黃帝神遊》、《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百餘篇,篇篇珠玉,妙趣橫生,且影響極大,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篇課文。題材廣泛,有重大豐富的教育意義。
列子
列子死後,葬在了家鄉鄭州。在鄭州市東30里的莆田村,村東南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傳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河,後有丘陵,四周棗林叢叢,附近有列子祠。創建年代無考,據碑文記載,祠曾一度被改為佛寺,明萬曆八年(1580年)監察御使蘇民望巡視河南過圃田時,得知此事,因命奉直大夫知鄭州事許汝升重建祠堂,並立《重修列子祠記》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