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陵
山東陽谷縣的人文古迹
蚩尤陵園由中央電視台總美工錢運選規劃設計。佔地面積105畝,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由南至北中軸線上有九座建築,分別是:陵門、蚩尤銅像、南闕門、祭壇、寶典、北闕門、祭壇、寶殿、北闕門、碑亭、陵寢、闕樓。兩側對稱為碑廊、展覽館。我們已建成陵門、蚩尤銅像、祭壇、寶殿、陵寢等,今後將繼續努力打造這一祭祖聖地。
跨過陵前10米寬小河,橋長18米,橋寬8米,花崗石效果。陵門:採用漢闕組合式,由兩個重檐闕和四個單檐闕組成三個門,中間主門可開關閉式,門洞寬4米,高4.6米,門框為漢式刻圖案,門扇上鑲銅質圖案裝飾,門樑上懸掛《蚩尤陵》大匾額。兩邊均有柵欄式大門,用於平時遊客的出入,陵門總長為26米,主闕頂高為8.6米,門前距橋30米,東西達70米,東道由東西兩側繞行,陵門前形成廣場。
像立於2010年10月26日,全部由純銅製作,重約4.5噸,高10.8米,其中底座2米多,像高8米多,此像中的蚩尤頭飾牛角,手持大圭(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只有部落首領才能持圭),腰掛火鐮石(擊石取火之用),此像中的蚩尤高大威猛,稜角分明,展現了五千年前部落首領的風采!銅像所用銅為國家級重點企業陽谷祥光銅業捐獻,表達了我縣人民對始祖蚩尤的敬仰之情!
由蚩尤塑像向北20米,台基南北長達100米,東西寬62米,佔地6200平米,台高56公分,分為四級踏步登台,表面均用毛面花崗岩石鋪面砌築。香爐上的圖案為上古時期蚩尤部落的圖騰,寶殿內有蚩尤坐像,龍山時期文物展覽品(該文物為陳列複製品,真品在縣文化館保存)。
在寶殿後面,是陵寢區,讓我們先看蚩尤冢碑,次碑最能確定蚩尤冢在此地的原因。《漢書〃地理志》載:壽張,蚩尤祠在西北洓上。洓與濟相通,西北洓上意為在濟水之西北。《皇覽〃冢墓記》載:“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十三州志》載:壽張有蚩尤祠。宋代詩人王奕曾與申屠伯驥同飲壽張蚩尤冢上,自西漢臵壽張縣(時謂壽良)至公元一九六四年撤銷,此地域一直屬壽張縣所轄。據史籍記載,考古發掘,民間調查,綜合認定,此處為蚩尤首級冢。
蚩尤陵
考古過程
今據《漢地理志》,其墓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現今山東汶上縣南旺鎮),冢高五丈。秦漢之際,居民由常以十月祭之,必有赤氣出如絳,民名之蚩尤旗。蚩尤戰敗於軒轅后,逃淮岱冀兗之地。史料所載的城於涿鹿宅於淮岱,遷徙往來,號令天下(岱,古指泰山;兗,古指兗州,即今兗州市),說明蚩尤被炎黃打敗后的勢力範圍和生存空間已縮小到泰山、兗州、汶上、東平、巨野一帶。《史記》二十八卷載“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闞鄉齊之西境地”(東平陸即今山東汶上縣,闞鄉,今汶上南旺鎮)。
據史書記載,壽張原名壽良縣,至東漢時因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叔叔劉良,更名為壽張縣。三國時期,壽張縣屬東平國。1964年,壽張縣建制撤銷,以金堤為界,金堤以北的張秋、十五里園、壽張、李台等四個鄉鎮劃歸陽谷縣至今。
從行政區劃資料來看,今天的陽谷縣十五里元鎮葉街村自春秋、秦漢、三國時期到1964年期間,一直屬壽張縣管轄。所以史書上關於“壽張有蚩尤祠”的記載,指的就是這個地方。
冢前有紀念碑,碑高4.3米,寬1.2米,厚0.3米。碑文“蚩尤冢”三個大字為全國人大民族事務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貴州省原省長、貴州省苗學會原會長王朝文先生於2007年5月題寫。紀念碑兩側各有高4.3米的碑亭一座。西側亭內的碑文介紹了蚩尤冢的發現與認定。
一九九四年,山東省東方研究所所長張學海先生主持對闞城遺址和蚩尤冢進行了考古發掘,將其定為龍山文化遺址,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零零六年七月,又進一步進行考古勘探:闞城鄉遺址為長橢圓形,呈東北—西南方向,四邊向外突起,東西長約四百米,南北寬約一百五十米,總面積約六萬平方米,城垣頂寬六米,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淺處一點九米,最深處二點三米。蚩尤冢位於闞鄉城正中,地上部分高四點一米,地下淤埋部分深三點五米,總高度為七點六米。地上部分基部東西長五十米,南北寬四十六米,面積約二千三百平方米。分三個文化云:最上層為漢代文化,約厚一點五米;中間層為龍山文化,約厚三點八米;最底層為大汶口文化後期。考古發現與史料記載相符,與黃帝、炎帝、蚩尤年代一致。
官方論斷
古文獻記載,五千年前,涿鹿之戰,在與黃帝的大戰中,蚩尤戰敗身死,遭肢解,頭顱和軀幹被分開埋葬。
在當今可見的史料中,記載蚩尤埋葬地較為明晰地指向有兩處。從三國時期魏國人王象等撰寫的《皇覽·冢墓記》來看,蚩尤首級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埋葬其軀幹的地方在“山陽郡巨野重聚”。
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的娘娘廟堌堆,就是蚩尤軀幹埋葬之地,這一點在幾年前已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但代表死者主體的首級冢到底在今天的什麼地方,卻似乎成了一個難解之謎……可以肯定的是,蚩尤的墳墓絕不止一處,歷史上就曾有“四冢磔蚩尤”(註:磔,古代的酷刑,把肢體分裂)之說。
(一)涿鹿爭雄身戰死首級墓冢今安在
在“涿鹿大戰”中,黃帝打敗並擒殺蚩尤后,為什麼會將其殘忍分屍呢?專家分析說,這裡似乎反映出黃帝的殘暴不仁,但實際上也可以看出黃帝對死後的蚩尤仍然十分害怕。因為傳言蚩尤是蛇的化身,能呼風喚雨,神通廣大,所以黃帝就把他分屍數段,以防其靠自身法力再復活。
蚩尤遭肢解后的屍骨既然被分別埋葬,那麼到底都埋在了哪些地方、共有幾處墳墓,可謂眾說紛紜。除了《皇覽·冢墓記》記載的“壽張”、“巨野”這兩個地方以外,口頭傳說卻未見記載的“蚩尤冢”還有山東汶上縣、河北涿鹿縣、河南台前縣、河南濮陽縣、山西運城鹽湖區等地,這些地方的“蚩尤冢”,都有墳墓堆土,有的規模還不小。
墓冢之多,至少可說明兩個問題。一方面,它們印證了史書上關於蚩尤死後“身首異處,故別葬之”的記載;另一方面,也表明後世人們對蚩尤非常敬仰,幾千年來一直緬懷他的豐功偉績,當然,這也不排除以訛傳訛。專家認為,僅僅是在民間口口相傳的“蚩尤冢”不足為信,其中《皇覽·冢墓記》的記載最具權威和可信度。
不過,此書記載的這兩個地名距今一千多年,中間歷經朝代更迭變遷,到如今,它們的具體位置又在哪呢?
(二)九黎部族“大本營”蚩尤葉落歸根處
蚩尤軀幹葬地何方,以前早有答案,即現在的菏澤市巨野縣的娘娘廟堌堆。至於人們多年來苦苦尋找的蚩尤首級冢所在位置,直到2006年才被揭開神秘面紗。
2006年10月,來自文化部、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貴州省苗學會、貴州省社科院、廣西壯族自治區社科院、湖南省社科院、山東大學、蘭州大學等單位的20多名文史界專家學者匯聚山東陽谷縣,對蚩尤文化進行深入研討。
也就是在這次研討會上,一個塵封幾千年的謎團被抽絲剝繭層層揭開。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文獻記載、考古發掘、民俗遺風等方面均證實,蚩尤首級冢就是位於今天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的皇姑冢!
《皇覽》裡面提到的“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就是如今的陽谷縣十五里園鎮所在地。
據史書記載,壽張原名“壽良縣”,至東漢時因避諱光武帝劉秀的叔叔劉良,更名為“壽張縣”。三國時期,壽張縣屬東平國。1964年,壽張縣建制撤銷,以金堤為界,金堤以北的張秋、十五里園、壽張、李台等四個(公社)鄉鎮劃歸陽谷縣至今。從行政區劃資料來看,今天的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自春秋、秦漢、三國時期到1964年期間,一直屬壽張縣管轄。所以,蚩尤首級冢無疑應該就在今陽谷縣地域。
那麼,既然蚩尤在涿鹿戰死,又為何又被葬在千里之外的山東陽谷呢?
當年,蚩尤九黎主要生活在現在的山東、河北、河南一帶,而地處冀、魯、豫交界處的陽谷,乃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也曾是該部落聯盟的中心區域。
古人戰死,首級為驗證身份的主要依據,同時也是代表死者的主體。俗話說“葉落歸根”,蚩尤戰敗身死之後,其首級被埋在本部族的“大本營”,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既然陽谷是蚩尤的活動中心區域,那麼這裡就應該有他的“都城”。而非常巧合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人員在皇姑冢周圍發現一座龍山文化古城址。
蚩尤陵
據當年參與考古挖掘的專家介紹,該城為長橢圓形,呈東北——西南方向,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150米,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城牆被埋在地下,距地表最淺處約1.9米,最深處約2.3米。因為歷史上黃河曾數次決口,這座古城才被埋在地下。
根據歷史文獻和考古史證資料,專家認為,該龍山文化古城址就是《皇覽》中提到的“闞鄉城”。而皇姑冢就坐落在這座古城的中心,它是一個高約4.5米、佔地面積約8500平方米的大土丘,上面覆蓋著蒼鬱的草木。
1973年山東省開展文物普查時,在皇姑冢下發掘出了大量的龍山文化時期的文物。1992年6月,皇姑冢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掘資料顯示,古城建成年代和皇姑冢成冢時間都在龍山文化與大汶口文化交匯的時期,而這個時期正是蚩尤生活的年代。
地理方位、成冢年代、墓冢規格等諸多方面,幾乎天衣無縫地印證了陽谷縣十五里園鎮的“皇姑冢”就是《皇覽》中所說的“壽張縣闞鄉城中”之“蚩尤冢”這一論斷。
(三)皇姑冢內無皇姑祖神長眠五千年
被專家認定是蚩尤首級冢的這個土丘,周圍的百姓此前都稱它為“皇姑冢”,而實際情況是,裡面並未葬有皇姑。個中又有怎樣的曲折故事呢?
在葉街村的村碑上,有這樣一段文字:“相傳,隋唐之際,此處原是一片森林,人煙稀少。唐太宗李世民征戰遇疾,途經此處,被一少婦營救,並認其幼女為義女。后李世民稱帝,欲接少婦母女進京,幼女卻已病故,遂以皇姑之儀厚葬於此,人稱皇姑冢。”
“皇姑冢內埋皇姑的說法,純屬誤傳。”專家表示,這畢竟是傳說,沒有真憑實據,他們查遍了《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找到能印證該說法的記載。更何況,考古發掘已經證實皇姑冢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墓冢,而這個年代要比唐太宗李世民時期早很多。
惟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個傳說是後人牽強附會之作,並不可信。
史書上記載,從元代開始到明代中期,由於戰爭、水旱、蝗疫等因素,造成皇姑冢周圍方圓千百里的居民死的死,逃的逃,渺無人煙,這一片土地淪為蠻荒之地。
歷史文化的記憶因此出現斷層。
後來,從外地遷徙來的人們因為對新遷址原來的地名知之甚少,遂以自己的姓氏或新遷址的地貌特徵起村名。而蚩尤首級冢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變成了“皇姑冢”。
皇姑冢下有一自然村叫“皇姑冢村”,該村目前被分為兩個行政村,分別是葉街村和張街村。葉街村葉氏家族族長回憶說,明朝永樂年間,一些本是南昌的葉姓居民隨朱棣北伐軍來到陽谷,看到運河畔有一古冢,視為風水寶地,便傍冢建村,定居下來。這便是葉街村的由來。
村裡的先民們覺得,村旁的這個大土丘從規模上來看,像是古代帝王的墓冢,便給村子起名為“皇古冢”,後來又改為“皇姑冢”,並且還為這個名字杜撰了一個“村婦救皇帝”的美麗傳說。
專家表示,事實上,蚩尤冢被訛傳為“皇姑冢”這個現象並沒有什麼稀奇,古地名中以訛傳訛的情況相當多,遠的不說,就說埋葬蚩尤軀幹的地方吧,不也被訛稱為“娘娘廟堌堆”嗎?
不管怎麼說,蚩尤首級冢葬地之謎於今大白於天下,這讓多年來孜孜研究蚩尤的眾多專家學者深感欣慰。而對於苗族人民來說,這更是一件大喜事,他們幾千年未了的心愿終得實現。
如今,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族委員會原主任委員、貴州省原省長、貴州省苗學會會長王朝文題寫碑名的“蚩尤冢”石碑,已被立於陽谷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東的皇姑冢前。至此,這個被人們誤稱了幾百年“皇姑冢”的土丘,終於迎來了復用真名的這一天。而那段曾在中國歷史文化演進過程中沉寂幾千年的關於蚩尤的傳奇,也將重新散發出奪目的光彩。
(四)蚩尤葬於陽谷的旁證
專家稱,“蚩尤首級冢就在陽谷”這個觀點,不僅僅有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的支持,還有民間傳說、古詩和民俗遺風方面的佐證,理由充分,令人信服。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段寶林曾說,研究中國的歷史,特別是中華民族的上古史,不能忽視對於民間文學和民俗的總結和研究。民俗的東西,雖然難免會有幻想、神化的成分,但它們表述的基本事實、表達的基本感情當較古老,他們往往就是歷史最真實的反映。
一個傳說·一首古詩·一種民俗
傳說:蚩尤喝退風雨二神
很久以來,陽谷民間流傳著一些關於蚩尤冢的故事傳說,這只是其中一個。
很久很久以前,黃河在中原大地滾來滾去,泛濫成災,居住在這裡的人們經常遭受黃河水的侵襲。鳥飛高枝,水流窪地,一到發大水時,人們就跑到大高堌堆上。
有一年,黃河又發洪水,眾人都在大高堌堆上躲避。一天,下著傾盆大雨,呼呼地刮著大風,地下黃河水洶湧澎湃,眼看就要淹沒這塊高地,人們嚇得齊哭亂叫。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天空一道金光閃過,隨著一聲炸雷,空中傳來一聲斷喝:“呔,大膽風雨小神,竟敢侵佔我的聖地,淹我陵墓,還不速速退卻”。眾人大驚,不由地抬頭觀看,只見在空中站著一個神人,銅頭鐵臂,三丈多高,口中吐火,揮動手臂。聲音剛落,人們只見洪水嘩地一下退去。空中的雷也不響了,電也不閃了,風也停了,雨也住了。眾人齊跪高地,拜謝神仙搭救之恩。過了片刻,一道金光,神人不見了。
當晚,眾人夢見神人相告:“我乃九黎之君蚩尤氏,當年我和軒轅氏、神農氏各佔一方。當年神農氏侵我領地,向我開戰,戰我不過,便聯合軒轅氏,與我作對。涿鹿大戰,我先勝后敗,屍身被分開埋葬,此大堌堆內是我的頭顱。神農氏、軒轅氏二人,懼怕我的威名,許我在此建冢,我心不服,后經天庭調解,方才平息。今黃河水侵我陵地,你等眾人祖祖輩輩為我守墳,逢年過節還按時祭祀我,今見眾人有難,不忍心讓你們陷於汪洋之中,故喝退風雨二神,以救你等生命,保你們一方平安”。
眾人感謝蚩尤救命恩德,故捐資蓋起大廟,塑其金身,虔誠供奉,四時香火不斷,民人求風有風,求雨有雨,風調雨順。有病的人喝了所求聖水,吃了聖土,很快就康復如常。據說當時蚩尤冢特別大,方圓上百畝。廟裡的蚩尤像高三丈,銅頭鐵臂,有八條胳膊和八隻手,相傳能抓天下。大殿兩傍是左右廊坊,大殿門前有座戲樓,每年的十月一有廟會。每逢廟會,方圓幾十里的人都到這裡來燒香許願,傳說千里之外的人也有到此燒香許願的。千百年來,當地百姓每逢農曆的十月初一,都要上墳燒香供奉。只是到了元朝末年,這一帶連年開戰,人們或死或逃,整家整村的都沒了人煙,這裡才荒涼了起來,後來的人連裡面埋的是誰都不知道了。
陽谷舊城多次被河水沖廢,宋代遷來此處,因南有谷山堌堆所阻,再無水患,可見傳說久矣。
古詩:透露蚩尤葬地
清代錢熙彥編撰的《元詩選·補遺》中,有這樣一首元初詩人王奕的七律詩《九月申屠伯驥同飲壽張蚩尤冢上》:“蚩尤一夢四千年,涿鹿如今又不然。柵上懸絲重放下,草門朽骨尚高眠。升烏沉兔人今古,點鵲痴蟬事後先。醉插黃花供一笑,誰知吟客是喬仙。”
王奕在這首詩的題目中提到一個人,名叫申屠伯驥,是元初東平州壽張縣學官(即掌管學校教育的官員),他的父親申屠致遠是元朝大臣。王奕與申屠伯驥、申屠致遠父子都是好朋友。三人的資料在《新元史·列傳》中均可查到。既然歷史上真有這麼三個人,那麼,王奕與申屠伯驥“同飲壽張蚩尤冢上”的寫照應等同於史籍記載,有很強的可信度。
專家認為,這首詩至少向後人們透露了一些關於蚩尤冢的真實信息:第一,元朝初年,壽張確有蚩尤冢存在。第二,從《皇覽》成書的三國魏文帝時期到元初王奕寫這首詩,中間間隔漫長的一千多年時光。其間,黃河數次在壽張及其附近州縣決口,淹沒了很多村莊房屋,而蚩尤冢仍能巍然屹立,說明它的規模很高大,具有帝王墓冢的特徵,而不是一般墓冢所能比的。
民俗:十月祭祀印證史籍記載
《皇覽·冢墓記》提到,蚩尤冢,“民常十月祀之”。這表明在《皇覽》成書的三國時期,在蚩尤冢附近一帶,就形成了每年十月祭祀蚩尤的習俗。
有意思的是,在當今的陽谷縣域及其周邊地區,每年農曆的十月初一,家家戶戶也都要上墳燒紙祭祖,就連出嫁的女人都要回娘家上墳。
專家認為,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定與蚩尤有密切關係。正因為陽谷是蚩尤首級葬地,當地長久以來才會形成這樣的祭祀習俗。
復陵祭文
山東陽谷,東夷之都。城垣環列,光耀遠古。偉哉蚩尤,九黎之君,威振華夏,文明先進。首創農耕,牛犁水利。年豐歲熟,金谷滿地。食肉者不知其美兮,哂之為“食沙石子”。蚩尤明於天道,守察日月星辰之運行,上觀氣象,掌執風雨迷霧及陰晴。編訂曆法,定播種收穫之時序,百業興旺,開肥沃東土而定居。天地人和,法制嚴明,各得其所。東夷之民,金石齊奏,絲竹諧鳴,龍飛鳳舞,歡樂蘆笙。杯盤高足,酒香醉人。手工精巧,土陶紡輪。冶銅為兵,戈弩劍戟,銅頭鐵額,所向披靡。披牛甲上陣,好似“四目六足”,揚尖角人,觀如“人身牛蹄”。與軒轅斗兮,九戰而九勝。馳騁四方兮,中原威震。軒轅退守泰山,祈禱求救於上天,得九天玄女之兵書,知克敵制勝之妙法。黃帝聯軍大和合兮,終轉敗為勝。涿鹿之野總決戰兮,使九黎不敵。蚩尤殉難兮,山崩地裂。殷殷鹽池兮,染紅鮮血。九黎乃分化為三,南曰三苗,西北歸羌,余部留於中原,融入軒轅為將。蚩尤為黃帝兵主戰神,雄偉煌煌。黃帝繪蚩尤畫像,安定四方。雖史筆昏曲,指王為寇,而盛德不泯,義存祀典。秦皇漢祖祭祀蚩尤,禮節惟恐不周,征戰勝利之所系,仰賴戰神兵主之祺。蚩尤本闞姓兮,精魂歸於闞鄉。葬七尺之高崗兮,乃萬民敬奉之祖神。冢上絳旗高揚兮,碧空霞飛雲騰。冢土崇隆終不減兮,數千年而常青。巍巍乎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蚩尤,炎帝乃黃帝之兄,蚩尤為炎帝之後。功業萬代兮,道貫古今,億萬中華之子,均為三祖苗裔。萬姓一家兮,競爭融合,同根同脈兮,和而有異。協和萬邦兮,龍騰虎躍,中華文明兮,多元一體。今之陽谷兮,眾志成城。高瞻遠矚兮,執政為民。探尋古史,撥亂反正。修整古冢兮,立碑以記偉績。當今河清海平,改革開放創新,政通人和,直奔小康。龍鳳和鳴共舞,神州百花齊放。弘揚中華悠久文化,承續三祖仁德之馨。自強不息兮,風正氣清。千秋萬代兮,日日維新。五洲四海兮,天下歸心。值功成盛典之期,應主事者之殷囑,用特為文記之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