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行
永貞行
這篇作品是韓愈歷來爭議最大的作品。
顧嗣立曰:“此詩前半言小人放逐之為快,後半言數君貶謫之可矜,蓋為劉、柳諸公也。”
陳祖范曰:“予讀韓退之《順宗實錄》及《永貞行》,觀劉、柳輩八司馬之冤,意退之之罪狀王、韋,實有私心,而其罪固不至此也。退之於伾、文、執誼有宿憾,於同官劉、柳有疑猜,進退禍福,彼此有不兩行之勢。而伾、文輩又連敗,於是奮起筆舌,詆斥無忌,雖其事之美者,反以為惡,而劉、柳諸人朋邪比周之名成矣。史家以成敗論人,又有韓公之言為質的,而不詳其言之過當,蓋有所自。予故表而出焉,非以劉、柳文章之士而回護之也。”
《唐宋詩醇》曰:“前幅天昏地暗,中間日出冰消,閱至后幅,又如凄風苦雨。文生於情,變幻如是。”
程學恂曰:“直敘起,此詩史也。”“視《順宗實錄》中所書,則劉、柳實與伾、文同黨濟惡矣。而公《赴江陵途中》詩云:‘將疑斷還否’,此詩‘匪親豈其朋’,皆多為原諒,不忍直斥之。蓋作史者朝廷之公義,作詩者朋友之私情也。二者不可偏廢。”“公於二子,不惟不恨之,蓋深惜之,惜其為小人所誤也。然此難於明言,而情有不能自已,故託言之。蛇蠱毒物皆陰險之類,既懲於前,當戒於後,懇懇款款,敦厚之旨,友朋之誼,於斯極矣!”“所敘蠻嶺之俗,與《赴江陵途中》詩似相同而不同者,此中有寄托在也。”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因論事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一生著述頗豐,文學造詣極高,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寫作極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進學解》、《順宗實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