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

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又稱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本病好發於2~6歲兒童,發病無明顯季節規律,性別差異不大。臨床以發熱、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紅斑、水腫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治療本病的關鍵是早期診斷、規範治療、長期隨訪和提高患兒的免疫力。

病因


本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1.本病是宿主對感染原產生的一種以血管為中心的Ⅲ型變態反應,發病和特定體質相關。
2.本病發生可能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腺病毒皰疹病毒埃可病毒、立克次體等感染有關,但未能獲得明確病原體的證據。
3.洗滌劑或汞中毒可能和本病有關。

臨床表現


1.發熱為最早出現的癥狀,急性發熱,體溫達38~40℃以上,可持續1~2周。
2.皮膚黏膜表現
(1)皮疹:皮疹與發熱同時發生,或在發熱后3~5天出現皮疹,以軀幹部為多,呈向心性。表現為猩紅熱樣紅斑、麻疹樣皮疹、蕁麻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不癢,持續1周左右消退,無色素沉著。
(2)黏膜表現:雙眼球結膜充血,但無膿性分泌物或流淚,唇紅乾燥皸裂,出血或結痂,舌乳頭突起呈楊梅舌,口腔咽部黏膜呈瀰漫性充血。
(3)肢端變化:手足發紅及硬性水腫,指(趾)呈梭形腫脹,伴有疼痛及關節強直;體溫降低時,硬性水腫和皮疹亦消失,隨後在指趾端和甲床交界處,沿甲床呈膜狀或薄片脫皮。
3.約50%患者出現,一般在發熱同時或發熱后3天內,常見於頸部單側,質硬,不化膿,不發熱,直徑常大於1.5 cm。
4.多見於1歲以下的男孩,主要為冠狀動脈病變,冠狀動脈炎伴動脈瘤破裂及血栓性心肌梗死可致猝死。
5.患者可能出現尿道炎膿尿,或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

檢查


1.血常規有輕度貧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發熱期血沉明顯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
2.尿中可能有白細胞增多腦脊液淋巴細胞可升高;但各種體液和排泄物病原學檢查均為陰性。
3.少數患兒有心電圖改變,R波和T波下降是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的最好線索。

診斷


以下6項癥狀中,只要患兒具備了其中的5項,就可以診斷為川崎病。
1.發熱(38~40℃)持續≥5天。
2.發熱持續幾天後,雙眼球結膜充血
3.口唇發紅乾燥,楊梅舌。
4.手足硬腫、潮紅,指(趾)末端脫屑。
5.多形性皮疹而無水皰及結痂。
6.急性非化膿性頸部淋巴結腫大。

治療


1.早期應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可使體溫迅速恢復正常,明顯降低冠狀動脈損害與心肌梗死的發生率。
2.應用抗凝劑可避免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
3.病發嚴重心肌炎或持續高熱重症病例,可聯合潑尼松阿司匹林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