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化寺京音樂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智化寺京音樂至今已傳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智化寺京音樂有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有特色的樂器、曲牌和詞牌,有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

簡介


北京智化寺始建於明代正統九年(1444),初為明英宗時期司禮太監王振"舍宅為寺"所建的寺院,1961年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智化寺京音樂至今已傳承五百六十多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2021年5月17日,北京市文物局中央音樂學院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在北京智化寺舉行,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共同加強智化寺京音樂的活態傳承與保護,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化的標桿。

內容


一、歷史溯源
智化寺始建於明代正統九年(1444年),初為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舍宅為寺"所建的敕賜寺院,后王振擅將部分宮廷音樂移入寺院,並組建樂隊,用於寺院佛事和一些民間活動,此即智化寺音樂的由來。清道光、咸豐年間,智化寺音樂從寺院逐漸傳播到北京周邊地區,從而成為了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時人冠以"京音樂"。至今已傳承562年,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
1、智化寺
要了解京音樂,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原生環境---智化寺。智化寺建於公元1443年(明英宗時期),第二年英宗賜名"智化禪寺",意思是"以佛的智慧渡化人"。但可笑的是,智化寺其實是當時的司禮監總管王振的家廟。
明史》中對智化寺的描述是"窮極土木"四個字,即使到今天,還能從遺留下的宏偉建築、精美的壁畫造像以及北京地區惟一留存的明代轉輪藏等文物中,依稀看出當年氣象。
就是這位開明代宦官亂政之風的大太監王振,導致了"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蒙古瓦剌部俘虜,他也死在亂軍之中。幾年後,明英宗經過"奪門之變"重新登上皇位,為了遮掩自己的羞恥,竟然在此為禍國殃民的王振建起精忠祠。明朝智化寺的地位非常高,前三代主持都是由四品以上的僧官來擔任,香火非常旺盛。直到清朝乾隆七年,山東道的監察御史沈廷芳進京述職路過智化寺,看見眾多不明真相的善男信女在給王振像磕頭燒香供奉。沈廷芳曾經參加過編纂《明史》,了解王振的罪行,感到十分憤慨。於是,他給乾隆上了一道奏摺。乾隆很快批示,讓地方官封了智化寺,拉倒王振的石碑,並且將石碑上刻有王振名字的地方統統鏟掉。對智化寺而言,這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之後,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就住在智化寺,也對寺院進行了破壞。這座寺廟陰錯陽差地被歷史遺忘,卻為北京保留了一座最完整的明代風格的木製結構建築群,同時又是集音樂、佛經、壁畫等佛教藝術為一體的寺院。
2、京音樂
傳統智化寺的音樂又稱京音樂、智化寺京音樂,來源於明代宮廷禮儀音樂,是我國現有古樂中惟一按代傳襲的樂種,至今保存完好。智化寺京音樂有明確紀年的工尺譜本,有特色的樂器、曲牌和詞牌,有按代傳承的演奏藝僧。它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一樣,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智化寺的工尺譜本帶有紀年,最早的一本是在康熙三十三年,由15代藝僧永乾抄錄完成的。上個世紀50年代,一個僧人在收拾藏經櫃時發現了這個珍貴的譜本,便送給了著名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楊蔭瀏先生拿著譜本和寺院里25、26代藝僧所吹奏的音樂做比較后,發現與幾百年前的音樂相比,保持得非常完整,沒有一點私自加進去的演變。由此學術界推證,智化寺560年的音樂沒有任何演變。
二、藝術特色
智化寺京音樂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音樂風格莊重、古樸、典雅,曲體結構龐大、規範,演奏技法豐富,曲目蘊藏巨大。
它在傳承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不隨意增刪變易,注重保護繼承。智化寺京音樂忠實地保存了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風貌,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變遷提供了典型的生動實例。從現有資料看,大部分學者認為京音樂與唐宋古樂有關。
它在曲目、樂器、宮調、演奏方法等許多方面保存了宋、明舊制。傳統曲目有《喜秋風》、《拿天鵝》、《清江引》、《梅花引》、《小華嚴》、《醉翁子》等。
智化寺音樂曲目現存共有48首,在氣魄恢弘的宮廷音樂和超凡脫俗的佛教音樂中,又融合了幾分民間音樂的熱情活潑。這從現存的詞牌名字可以看出,如清江引、千秋歲、金字經、華嚴燈贊、滾繡球、水鴨兒等。
智化寺的京音樂,使用的樂器有八種,各曰:雲鑼鐺子、鐃、鈸、子、管(古稱篳篥)、笙、笛。但在有些方面,與民間一般樂器不同。如笙,民間一般為十三簧,而智化寺的笙為十七全簧。笛的音調也高。而管子,為京音樂的主要樂器,民間一般八孔,智化寺則為九孔(前七孔,后兩孔)。雲鑼,又稱九音鑼,最早為明成化年間製作,音色醇美,也稱得上是一件文物。鐺子,演奏時用槌敲擊,聲音柔和,別具一番特色。
京音樂共約300餘首樂曲,但至今只有48首樂譜。其樂器分為兩類:一是吹奏樂器,主要有管、笙、笛;一是擊奏樂器,有雲鑼、鼓、鐺子、鈸、鐃、子等。樂隊編製為9人14件樂器。
三、智化寺京音樂的傳承
從20世紀50年代起,我國多位著名音樂家對智化寺京音樂進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智化寺京音樂從20世紀80年代起即得到政府、音樂界人士和佛教界人士的發掘搶救。1986年3月,在班禪大師和佛教協會趙朴初會長的支持下,以智化寺的京音樂為基幹,組成北京佛教音樂團,樂團還曾多次赴國外訪問演出。
但至今仍有不少問題難以解決。智化寺26代老藝僧大都過世,目前健在的本興、福廣又都年事已高,27代傳人在技術上亟待提高。當前社會的巨大變化使智化寺京音樂的發展舉步維艱。近兩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時錄製了現存的45首樂曲。但是,智化寺京音樂傳人在數目上還十分缺乏,樂隊不能達到原有的規模,音色和內容上層次單一,遠不能表現原有古樂的風采。
另外,皇親國戚和達官貴人階層的消滅致使智化寺音樂在上層社會的佛事應酬完全失去。其次,智化寺第27代傳人在技術上亟待提高。再者,當前社會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對智化寺京音樂的興趣越來越淡,使智化寺京音樂發展舉步維艱。而且,智化寺京音樂的傳人在數量上還十分缺乏,樂隊不能達到原來的規模,其中打擊樂仍然面臨失傳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