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寧路
冀寧路
冀寧路,中國元代行政區名。元大德九年(1305年)癸亥,以地震,元成宗詔頒改太原路置為冀寧路,治陽曲縣(今山西太原市)。轄境相當今山西省中陽、孝義、昔陽以北,黃河以東,河曲、寧武、繁峙以南及太行山以西廣大地區。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除元代冀寧路,置太原府,轄6州及22縣。
《禹貢》冀州地。春秋時為晉國。戰國時屬趙。秦置太原郡。兩漢因之,兼置并州治焉。魏為太原國,并州仍舊。晉因之,後為劉淵所據,旋沒於石勒,又為慕容燕所據,苻堅復取之。後魏仍為太原郡,兼置并州。北齊、後周皆因之。隋初,廢郡置并州《隋志》:開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九年,改為總管府,大業初府廢。大業初,改曰太原郡。唐初,曰并州初置大總管府,又改大都督府,武后長壽元年,置北都,旋復曰并州。開元十一年,又置北都,改并州為太原府天寶元年,改北都為北京,又為河東節度使治所。《唐書》:至德初,命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史蓋因舊稱書之,非是時又改京為都也。寶應初,始復曰北都。五代唐為西京,又改為北京。周時,為劉崇所據。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置并州,嘉中,復曰太原府亦曰太原郡河東軍節度。金因之改軍曰武勇,尋復曰河東。元曰太原路。大德九年,改冀寧路。明初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清仍曰太原府。
1947年,設置太原市,為山西省省會。
1949年解放后,太原市成為山西省人民政府駐地,山西省省會。
元代冀寧路行政區劃
隸屬:中書省
治所:陽曲城(今太原市老城區)
下轄:錄事司一、縣十、州十四
州縣概況:
十縣
十四州
汾州,(中。)唐改西河郡為浩州,又改汾州,又改西河郡,又為汾州。金置汾陽軍。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仍析置小靈石縣,后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省小靈石入介休。三年,並溫泉入孝義。領四縣:西河,(中。)孝義,(下。至元三年,割溫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本縣。)平遙,(下。元初屬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介休。(下。元初置,隸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仍省小靈石縣入焉。)
石州,(下。)唐初改離石郡為石州,又改昌化郡,又仍為石州。宋、金因其名。元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本州。三年,復立。至元三年,省溫泉入孝義,以臨泉為臨州。舊置司候司,后與孟門、方山俱省入離石。領二縣:離石,(下。倚郭。)寧鄉。(下。太宗九年,隸太原府。定宗三年,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復來屬。)
平定州,(下。)唐為廣陽縣。宋為平定軍。金為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本州。七年,復立樂平。領一縣: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縣為鄉,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立。)
保德州,(下。)本嵐州地,宋始置州。舊有倚郭縣,元憲宗七年廢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並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隸管州,隩州仍來屬。
崞州,(下。)本崞縣,元太祖十四年升崞州。
代州,(下。)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統四年,並雁門縣入州。
興州,(下。)唐臨津縣,隸嵐州,又改合河縣。金升興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堅州,(下。)唐繁畤縣。金為堅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嵐州,(下。)唐、宋並為嵐州。金升鎮西節度。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立。
盂州,(下。)本盂縣,金升為州。元因之。
新元史
元史卷四十六 志第十三
○地理一
中書省
河東山西道肅政廉訪司
冀寧路。上。金太原府,屬河東北路。太祖十三年,置太原路總管府。大德九年,以地震,改冀寧路。本隸中書省。至大元年,與晉寧路俱改隸肅政廉訪司。舊領陽曲、太谷、平晉、清源、徐溝、榆次、祁縣、文水、交城、孟縣、壽陽十一縣。金割壽陽縣之西張寨置晉州,元初升孟縣為州。至元二年,又省晉州入壽陽縣。戶七萬五七千四百四,口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一。
領司一:錄事司。
縣十:
陽曲,中。倚郭。文水,中。平晉,下。祁縣,下。舊隸寧州。至元二年,州廢。隸本路。榆次,下。舊隸晉州,至元二年,隸本路。太谷,下。清源,下。金晉州治此縣。州廢,隸本路。壽陽,下。交城,下。徐溝。下。
州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