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時春

趙時春

趙時春(1509年—1567年),字景仁,號浚谷,平涼人。生於明武宗正德四年,嘉靖五年(1526年)擢進士第一,選庶吉士。歷兵部主事,因言事切直,黜為民。久之授翰林編修,又以言事被黜。京師被寇,起官,擢御史,巡撫山西,擬奮立功業。旋遇寇於廣武,一戰而敗。時將帥率多避寇,功雖未成,天下均壯其氣。被論,解官歸。

時春讀書善強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著有《趙浚谷集》十六卷,與《平涼府志》,均《四庫總目》并行於世。趙時春居華亭多年,著有《惠民渠記》、《復古南門記》、《朝那廟碑記》、《重修靈岩寺記》、《剡山半霧》、《儀山歌》、《夜歸儀州》、《登古儀州西城》、《華亭道中》、《華亭雨霧》等詩歌。

人物生平


趙時春生於平涼城南浚谷村(今平涼紙坊溝),自幼愛好文學,喜談兵法,尤愛詩詞,博聞強志。14歲舉“詩魁”,1526年會試第一,選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吏部主事、戶部主事、兵部武庫司。時春政務閑時,與王慎中、唐順之、李開先、陳束、熊過、任瀚、呂高等人或聚而切磋學問,或翰墨激勵,學益長進,時人稱其為“嘉靖八才子”。
1530年,趙時春給皇帝上書,抨擊獻瑞等時弊,世宗帝竟責其“荒謬”,令再進善策。時春鼓著勇氣再上書,請禁諛佞,端正士氣,又疏請“崇治本、信號令、廣延訪、勵廉恥、惜人才、固邊圉、正治教”諸件事。帝覽后大怒,視為譏諷,詔下獄,降為庶民。1539 年 5 月復起用為翰林院編修兼司經校書。明世宗痴通道教,妄求長生不老之丹藥,多託病不理朝政,又不願禪讓。時春與春坊左贊善羅洪先、春坊右司諫唐順之,同憂朝綱不振,欲請太子治理國家。1540 年 2 月 26 日,聯名上疏,欲請太子翌年正月初一臨文華殿受群臣朝賀,再次冒犯,世宗大怒,欲從嚴治罪。經文友李開先等斡旋,懇請寬宥,世宗怒稍解,貶三人為民。
時春兩次被貶為民。歲入中年,常以詩抒懷“去: 歲布衣充侍從,今春侍臣作布衣。雲間卻羨南來雁,猶自當春向北飛。”他又借渠石磕膝求穩自戒“: 路滑才知著足難,不求溫飽亦求安。映渠徐步還傷膝,詎敢隨波趁急湍! ”儘管內心矛盾重重,然而其憂國憂民的思想,卻如暗夜明珠,熠熠生輝。他戴罪在京時,得知“故園烽火急”,便思謀“何由請一隊,直搗向燕支”,他不得親臨戰場,便寄語屯邊將領:“每聽吹角起胡塵,誓掃匈奴豈顧身;對影還憐天上月,幾年曾照太平人! ”以己之壯懷鼓舞士氣。時春幼時極喜“列旗部署”,與群兒戲,自充當首領。壯時適值南北烽煙頻起,他非常注意邊情,常習騎射,談論軍情,以邊防不修為大憾。曾作《禦寇論》《炮防》等專論,見地高遠,愛國人士盛讚其志。
1550年5月,京師受敵,韃靼進犯安定門外。兵部左侍郎王邦瑞推薦起用時春,同年9月21日,復起用兵部主事。在平涼家居的時春得訊,拜辭祖塋和老母,冒雪踏上征途,並賦詩以志“: 飛雪舞交風,征轡生殺氣。正思裴晉公,生縛吳元濟。”時春到任后,專管營務。時大將軍仇鸞妥協求和,時春主戰,為仇鸞痛恨,遭讒,貶為山東僉事,轉副使,后統領民兵。1552年9月,時春被提升為四品按察司副使。次年春再提升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雁門三關,巡撫山西。在赴任路上,他既流連風光,又注視邊情,詩興勃發“: 人外煙塵斂,日邊旌旗明。澄清天有意,浩蕩物含情。袍彩晴光溜,函容霽色橫。白雲飛起處,不覺壯心驚。”抵達代州后,治貪污,省征徭,抑請託。9月,敵軍進犯神池、利民諸堡,時春率人馬急趨禦敵,行至廣武得報,近處發現 約2000敵騎。時春身披甲胄,欲迎敵衝殺,大將軍李淶認為不可。時春厲聲曰“: 賊知吾來必遁,緩追即不及! ”遂策馬疾馳,至大蟲嶺,伏兵四起。李淶所部全軍覆沒,時春加鞭投向一墩,士卒以繩縋上,得救。朝廷以為“其忠勇可嘉,而沉著不足”,解除官職,令回鄉聽調。解官后,於翌年正月十日返抵平涼。
1556年,與時春有相似遭遇的胡松,授陝西布政司分守平涼等地右參政。時春領銜請准纂成《平涼府通志》,歷時近五載,計13卷,29萬多字。時春廣采博錄,求真務實,書成后,名重一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王世禎的《池北偶談》,均提及並讚美此書。近代方誌學家張維曾指出:時春《平涼府通志》指斥時政,能言人所不敢言,“於民生疾苦,兢兢焉,唯恐言之不盡”。其史料價值,日益為人所推崇。
時春除《平涼府通志》外,另有《浚谷集》17卷;甘肅省圖書館藏有《趙浚谷詩集》6卷,《趙浚谷文集》10卷;另有石印本《浚谷文抄》兩卷;臨洮張維存有《浚谷集》全帙,嘉靖時精刻大本。時春詩文,史有定評。同時代的戲曲家、文學家李開先雲“: 詩非徒作,文非浪言;詩有秦聲,文有漢骨。”著名的思想家李贄說:“海內伺其有所製作,爭傳誦之。”“所為文若詩,豪宕閎肆,伸紙行墨,滾滾而出,若不經意,而於古人法度,靡所不合。說者以為有司馬子長、李太白之風,不虛也!”荊川唐公(順之)於文士鮮所稱許,嘗有言:“宋有歐蘇,明有王(王慎中)趙。”
時春晚年隱居華亭儀山,但仍時刻關心人民疾苦,這年華亭一帶大旱不雨,知縣王官訪時春策劃水利,與王令率胥役抵仙姑山根開渠引水,渠長十數里,灌溉田地數百頃,農人受益不淺,因名曰“惠民渠”。
時春卒后葬於平涼城南,今殘碑猶存。

有關軼事


趙時春卒年辨
趙時春,字景仁,號浚谷。1509年,趙時春生於平涼府(有明一代平涼府隸屬於陝西省)。1566年農曆12月27日去世。去世時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提督雁門三關、巡撫山西,正四品。趙時春去世的準確時間,有明代徐階《趙時春墓誌》為證,是不應該有疑問的。但2006年10月編輯出版的《趙時春詩集》、2007年7月編纂的《華亭風情》,在介紹趙時春生卒年月時,還持趙時春1568年去世之說。其依據就是以其去世前寫的最後一首詩《九九歌》中趙時春自況“屈指明年六十春,問上青霄能幾人?”(《趙時春詩集》第789頁)推斷的,持此說者並未見到徐階為趙時春撰寫的墓誌銘。
“詩魁說”與“鄉試第三說”辨
嘉靖元年(1522年)14歲的趙時春參加陝西省鄉試,舉《詩經》第一名,五經總成績第三名。取得舉人資格。
趙時春本人在《平涼府志》中稱自己:“年十四,舉嘉靖壬午詩魁”。與他同時代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徐階在《趙浚谷文集》序中說:“年十四,領陝西鄉薦第三。”
這兩種說法是互為補充的。明代科舉考試分為五經取士,每經第一名為經魁。這五經的考試科目為詩、書、禮、義、春秋五部分內容。按各經考試總分的綜合成績排第一名至第五名的。就是說,趙時春在鄉試五經考試中,奪取了詩經考試第一名,在五經總成績中名列第三。所以才有他本人的“詩魁說”與徐階的“鄉薦第三說”這兩種都正確的說法。 
“會員說”與“狀員說”辨
嘉靖六年(1526年)趙時春參加了禮部考試,一舉奪魁,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此後再無第二個平涼人打破趙時春創造的這項會試記錄。禮部考試稱為會試,會試第一名稱為“會員”。後代人在趙時春文章前註明他的出身都是“會員”。平涼府城東有一處街道後來稱之為“會員坊”,當是因趙時春高中會員后而得名的。
明代科舉考試一般分三個階段:一是由各省舉行的每四年一次的鄉試,二是鄉試合格者參加由禮部舉行的每四年一次的會試,三是會試合格者在會試第二年三月參加殿試,由皇帝親自策問。
按例趙時春會試后第二年三月,要參加殿試。可是當時的嘉靖皇帝正與大臣們關係緊張,並沒有如期舉行殿試,而是把禮部考試通過的貢士全部賜進士及第。趙時春也就失去了再一次嶄露頭角的機會,因而委屈他一生只戴了一頂“會員”帽子。所以嚴格地說,趙時春是嘉靖五年禮部考試的第一名即“會員”,而不是殿試考試的第一名狀員。
趙時春妻、子簡介
趙時春的妻子劉金台,1510年正月23日生,平涼府華亭縣劉時中之女。嘉靖三年(1524年)冬與趙時春結婚。趙時春在《劉孺人墓誌銘》中寫到“(劉金台)丁未(1547年)正月大作,三月朔辰卒於正寢,最二十有七載”。這“最二十有七載”,當時後人抄錄時將“三”誤抄為“二”。在徐階為趙時春寫的墓誌銘中,也記載劉金台去世的準確時間為丁未正月。其實只需簡單推算一下1510年至1547年這一段時間,就可以得出劉金台去世時是37歲而非27歲。此事純屬手抄錯誤,不用再做過多的考證。
趙時春有兩個側室:一為王氏,一為張氏。
趙時春生有二子五女。長子趙守岩,嘉靖二十二年(1543)秋七月生。次子趙守愚。這兩個兒子都是側室王氏所生。
趙時春的女兒:長女趙昭德,嘉靖二十三(1544年)年生,嘉靖二十四年八月早夭。次女嘉靖二十五(1546年)仲冬生,后嫁給平涼人、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周鑒。三女嫁邑庠生彭中,這三個女兒都是側室王室所生。四女、五女為側室張氏所生。

死因之謎


明朝嘉靖年間,平涼“嘉靖八才子”之一的趙時春,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傑出的才俊,但縱觀他一生的際遇,卻是一個讓人無限哀惜的悲劇人物。
趙時春只活了57歲。他進入朝廷做官,前後加起來不過十年,就這十年,還是三起三落,既蹲過錦衣衛的天牢,又挨過皇帝的板子,就連最後的死因,也是撲朔迷離。趙時春是平涼上了國史的人物,但《趙時春傳》對其死因隱而未提,甚至連卒年卒月也沒有,這種情況在正史中是不多見的。
那麼,趙時春究竟是怎麼死去的呢?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歷來最簡便的解釋就是病死。趙時春一生坐過牢,挨過打,吃過敗仗,險些丟掉性命,很早就落下痼疾,說他最後病死似乎順理成章。不過,也有人質疑絕對不是病死,而是被兩個入室行竊的小毛賊所害(見荊愛民楊維周合著《趙時春傳》)。這種懷疑和推測大致不差,但還缺乏深層的分析和探索,大致不差是因為趙時春的確有被人暗殺之嫌。趙時春卒於嘉靖四十五年農曆丙寅臘月(1567年1月),而嘉靖駕崩是在農曆同年11月,也就是說,嘉靖晏駕一月,太子尚未正式登基,朝中正在舉哀發喪皇權迭變,趙時春就突然死去,這事情發生的實在有些蹊蹺。
早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趙時春第一次被“下獄掠治,黜為民”。9年之後,又受詔回京復官,命為翰林院編修兼司經局校書。趙時春為什麼在9年後能回京復官?這要看他當初遭到貶黜的原因。趙時春任刑部主事時曾經先後兩次給嘉靖上《崇治本疏》,指陳時弊,倡言革新,不但未被採納,反而惹得龍顏大怒。吳晗寫過一個歷史劇《海瑞罷官》,海瑞罵的這個皇帝就是弄的民生凋敝“家家乾淨”的嘉靖,其實海瑞並非開罵嘉靖之先例,看了《崇治本疏》,罵嘉靖最早的人,不是別個,正是意氣方盛的趙時春。所以,從君臣關係開始定位,嘉靖就不喜歡趙時春,由於《崇治本疏》刺中嘉靖痛處,嘉靖更是恨之入骨,如果不是念其年紀輕輕,必置之於死地而後快。
到了嘉靖十八年(1539年),趙時春憑什麼又能回京復官?這主要是因為朝廷上坐龍椅的皇帝與行立左右的儲君太子之間的矛盾日益漸趨緩和。翰林院一般為太子所掌管,太子正在擴充翰林院,其實也是為了物色、擴充自己的力量,他必然地想到了趙時春,也就是說,趙時春的《崇治本疏》是得到太子由衷讚賞的。所以,趙時春一回京復官,立即成為“東宮官屬”,在翰林院供職,與太子朝夕相處。這時的嘉靖荒淫無道,一難以適從嘉靖淫慾無度的宮女,在不堪蹂躪時,趁嘉靖熟睡幾乎將其勒死,嘉靖蘇醒后,極端殘忍地將宮女處死,但嘉靖仍不引以為戒,反而更加沉湎迷信於方士道人的鉛丹紅丸,縱慾不斷,連日累月託病不朝,大小朝政一律推諉於奸相嚴嵩。趙時春此時與太子親信羅洪先、唐順之三人聯名上疏,要請太子御殿臨朝攝政,接受百官朝賀,也就是要推行政變,接管政權,這本是推進明朝政治改革走向開明的一步,但嘉靖看到后大為震怒,忿曰:“汝等料朕必不起也。”趙時春又一次被“杖刑八十,削籍為民”,羅、唐二人也被杖責除名,太子派的勢力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聯想到這一事實,不僅要問:嘉靖晏駕,太子醞釀登基,趙時春原是“回籍聽調”,看來複出有望,調遷時機以臻成熟,而在此時為何會突然死亡?死亡時間又正是嘉靖去世消息傳至天下、平涼韓王也正在依國喪之列舉哀。如果說此時趙時春偶被兩個小毛賊殺害,小毛賊不過以偷竊為生,為什麼直奔其室偏要奪人性命?由此看來,這兩個毛賊非同一般,其手段也非常高強。雖說趙時春乃一介文人學士,但畢竟巡撫山西提督雁門,“善騎射”,曾經是一個上過陣打過仗的民兵統帥,難道毫無掙扎毫無聲息地就會死在兩毛賊之手?這麼說的意思不是別的,而是可以斷定,殺害趙時春的不是小毛賊,而極有可能是銜命而來的職業殺手。明朝中央政府自建立東廠以來,鷹犬遍地,大內緹騎橫行無忌,密捕暗殺幾為常事,據此,完全有理由說,一是有人害怕趙時春復出於己不利,搶在新君未立詔書未達之前下了毒手;二是東廠忠實貫徹嘉靖死不饒人密詔遺命也大有可能,而這一點,正是後世史家無從下筆的原因。趙時春的確切死因,從此不但史無記載,而且四百多年以來如同石沉海底。
趙時春兄弟三人,他排行為二。其兄趙時元,其弟趙時泰,三人均為同父異母所生。趙時元是趙時春父趙玉原配史氏所生,長時春十歲有餘,據平涼民間口傳,趙時元為人誠實,一生不曾考取功名,在平涼城南峻谷村以開油坊為業,人稱“趙家油坊”。趙時元留有三子,名守約、守敬、守業。趙時春為其父續弦許氏所生,趙時春生有二子,名守嚴、守愚。其弟趙時泰為其父小妾王氏所生,所謂“庶出”。令人不解的是,趙時春死後,其兄弟子侄皆從此隱沒不顯,或離開平涼隱姓埋名,或拋棄家業遠走他鄉,以致趙時春後裔在平涼一直無從稽考,僅其女婿周鑒,任過兩任督學及河南布政使,明朝天啟年間,仍有聲望。試想,不是趙時春死因不明,內中必有隱曲,甚而刀光劍影,何以趙氏一門如此恐禍延身?以致在平涼絕跡,豈不悲夫!
那麼,造成趙時春最終悲劇的主觀原因又是什麼?
筆者以為:首先,趙時春處在君子道消、小人道長的形勢面前,自己仍然好發議論,常常不可與言而言之,所謂因言獲罪;其次,趙時春犯了封建社會正派知識分子的通病,就是不自量力,往往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而對宿仇政敵輕無戒備,對有意加害不但不防反而自命自詡。儘管趙時春不諳為官之道,但在詩文、治史方面仍然成就很高,無愧平涼人傑,應該不斷研究他,豐富他。

文集印行


趙時春傳世的文集印行情況,李曉林先生在2006年政協平涼市崆峒區委編印的《趙時春文集選編》序言中寫道:“《趙浚谷文集》10卷、《平涼府志》13卷、《趙時春詩集》。他在晚年即著手整理自己《趙時春文集選編》的詩文集,去世后兒子趙守岩整理出版‘秘梓于思成堂’。女婿周鑒任河南布政使時,在汴梁又重新整理了他的詩文集。民國年間庄浪人李植磊選部分文章編印了《浚谷文鈔》。明嘉靖朝首輔徐階以及胡松、李開先等著名人物曾為《趙浚谷文集》作序,給予了很高評價。”大致說明了趙時春去世后他的文集印行情況,但說趙時春生前並未印行自己的文集並不準確。
明代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松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春為趙時春的文集寫了序言。胡松在序言中說:“訪浚谷先生於藏書閣之回光亭,因得盡讀先生平生所為詩若文,乃其感事,憂時、詠懷、撰物、酬答、寄贈,則何其宛然秦繆公后子蹇叔孟明氏之烈……余蓋於趙子得師焉,趙子以余之論深有合,而因屬余題其集,余不敢讓浚谷,其將益有以教蒙乎”。
李開先在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為趙時春的文集寫了《浚谷文集序》,他說“浚谷趙子詩文集刻傳久矣”,也佐證了胡松之序言中所說的趙時春文集印行情況。李開先在此序言中稱,自己寫此序是受了趙時春的囑託才寫的,“邑人有薄官平涼者,浚穀子每寄聲雲,詩文詞論俱未有序,在交遊知愛莫有如中麓者,因序幸勿退托”。此序中說趙時春的文集“集凡十卷,詩六卷,文九卷,續有作者,當續久之”。
胡松與李開先的序言,都是受趙時春的囑託而寫的,從序言中可以看到,趙時春在世時已經將他的文集編選定稿了。李開先序言的第一句話就是,“浚谷趙子詩文集刻傳久矣”,可以看出趙時春在世時,他的詩文集應該是印行過的。從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十二月十五日趙時春兵敗山西“回籍聽調”,到他去世再未被起用,他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完成《平涼府志》的撰寫之後,就把主要精力放在整理自己的詩文集上。因為從唐宋以來,文人把整理自己的詩文集看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從趙時春請胡松作序到趙時春去世的六年時間裡,趙時春不會不出版自己已經整理好的文集的。
徐階為趙時春的文集作序時,趙時春已經去世,徐階作序的時間是萬曆庚辰(1580年)冬望日,徐階在序言中說到,“往予志公墓,深悼惜之。今十五年而茲集出”,也就是說徐階作序時已是趙時春去世十五年後的事,此文集是一部合集,“集凡十六卷,為詩若文凡千餘篇。初公捐館舍,后其子守岩秘梓于思成堂。其婿巡撫河南御史周君鑒賞學於公而得其志守,故又久之而復傳於汴,乃其體裁之雅,氣格之奇,則太宰胡松序之詳矣”。
徐階作序的這部文集是趙時春去世十五年之後,由趙時春的女婿周鑒在任河南都御史時印行的,所據的本子應該是趙守岩校訂製版的那一部書稿,周鑒又增加了一些文章,“故又久而復傳於汴”。
趙時春去世后,徐階曾為趙時春寫過墓誌銘,在墓誌銘中徐階對趙時春的一生作了準確全面的介紹,對趙時春的為人為文大加讚賞,後來明代著名學者李贄寫的《僉都御史趙公》及《明史》中趙時春的傳略都是以徐階的這篇墓誌銘為藍本的。徐階官至極位,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為什麼對趙時春如此欣賞,不只是在他死後為趙時春寫墓誌銘,而且在趙時春去世十五年後還為趙時春的文集再版寫序,是不是如徐階在趙時春的墓誌銘中寫的那樣呢:“予與公友三十年,自謂世之知公無如予者”,或者是趙時春的文章真正值得他去評說。黃仁宇在其代表作《萬曆十五年》中對徐階的評價,是以為他太世故。但無論如何,這樣的人物竟肯為一個去世的四品官員寫墓誌銘,寫文集序言,無論出於哪種考慮,畢竟都是不可多得的善舉。

明史記載


趙時春,字景仁,平涼人。幼與群兒嬉,輒列旗幟,部勒如兵法。年十四舉於鄉。逾四年,為嘉靖五年,會試第一。選庶吉士。以張璁言改官,得戶部主事。尋轉兵部。九年七月,上疏曰:“陛下以災變求言已旬月,大小臣工率浮詞面謾。蓋自靈寶知縣言河清受賞,都御史汪鋐繼進甘露,今副都御史徐贊、訓導范仲斌進瑞麥,指揮張楫進嘉禾,鋐及御史楊東又進鹽華,禮部尚書李時再請表賀。仲斌等不足道,鋐、贊司風紀,時典三禮,乃罔上欺君,壞風傷政。”帝責其妄言,且令獻讜言善策。時春惶恐引咎未對。帝趣之,於是時春上言:
當今之務最大者有四,最急者有三。最大者,曰崇治本。君之喜怒,賞罰所自出,勿以逆心事為可怒,則賞罰大公而天下治。曰信號令。無信一人之言,必參諸公論;毋狃一時之近,必稽之永遠。苟利十而害一,則利不必興;功百而費半,則功不必舉。如是而天下享安靜之福矣。曰廣延訪。宜仿古人輪對及明朝宣召之制,使大臣、台諫、侍從各得敷納殿陛間,群吏則以其職事召問之。曰勵廉恥。大臣宜待以禮,取大節略小過。台諫言是者用之,非者寬容之。庶臣工自愛,不敢不勵。
其最急者,曰惜人才。凡得罪諸臣,其才不當棄,其過或可原,宜霈然發命,召還故秩。且因南郊禮成,除謫戍之罪,與之更始。曰固邊圉。敗軍之律宜嚴,臨陣而退者,裨將得以戮士卒,大將得以戮裨將,總制官得以戮大將,則人心震悚,而所向用命。曰正治教。請復古冠婚、喪祭之禮,絕醮祭、禱祀之術。凡佛老之徒有假引符籙、依託經懺、幻化黃白、飛升遐景以冒寵祿者,即賜遣斥,則正道修明而民志定。
帝覽之,益怒,下詔獄掠治,黜為民。久之,選東宮官屬,起翰林編修兼司經局校書。
帝有疾,時春與羅洪先、唐順之疏請東宮御殿,受百官正旦朝賀。帝大怒,復黜為民。京師被寇,朝議以時春知兵,起兵部主事,贊理京營務,統民兵訓練。大將軍仇鸞倡馬市,時春憤曰:“此秦檜續耳。身為大將,而效市儈,可乎?”忤鸞,為所構,幾重得罪。稍遷山東僉事,進副使。
三十二年,擢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時春慷慨負奇氣,善騎射。慨寇縱橫,將帥不任職,數謂人:“使吾領選卒五千,俺答、邱福不足平也。”作《禦寇論》,論戰守甚悉。既秉節鉞,益思以武功自奮。其年九月,寇入神池、利民諸堡,時春率馬步兵往御之。至廣武,諸將畢會。謀報寇騎二千餘,去兩舍。時春擐甲欲馳,大將李淶固止之。時春大言曰:“賊知吾來必遁,緩追即不及。”遂策馬前。及於大蟲嶺,伏兵四起,敗績。倉皇投一墩,守卒縋之上乃得免,淶軍竟覆。被論,解官聽調。時春喜談兵,至是一戰而敗。然當是時將帥率避寇不擊。為督撫者安居堅城,遙領軍事,無躬搏寇者。時春功雖不就,天下皆壯其氣。
時春讀書善強記,文章豪肆,與唐順之、王慎中齊名。詩,伉浪自喜類其為人。

個人作品


陪許都事游崆峒 明趙時春
飛鳥俯元都,相將叩玉壺。
樹陰侵地遍,山色近天無。
仙馭人何在,登臨興詎殊。
狂歌吾故態,行醉不須扶。
同游崆峒 明趙時春
登高還作賦,福地欲平臨。
殿古寒煙歇,路回促騎尋。
長風吹暝色,斜日下空林。
欲睹蒼�相,歸來未滿襟。
陟崆峒 明趙時春
縈迴緣鳥道,蹭蹬俯蛇盤。
絕壁千重啟,連天一徑蟠。
仰高心轉迫,回首路方難。
險絕更休息,憑誰卸馬鞍。
新作涇水橋通崆峒路 明趙時春
涇流雙峽阻崆峒,近疊飛橋眾路通。
魚沫擁花圍岸石,虹頭眠柱隔溪風。
行人歷歷清垂影,聯騎飄飄上接空。
何用新題誇駟馬,只今容易到仙宮。
春初閑詠明趙時春
山翠笄頭涇水開,山光水色浩難栽。
春風四十二番見,桃李年年次第開。
元鶴 明趙時春
元鶴亦丹頂,棲身半雲霄。
遊戲青冥去,欲上風蕭蕭。
唳聲徹四遠,哀慘不能驕。
生於靡他適,多寄崆峒坳。
有時棲涇滸,有時舞林梢。
高騫防繒繳,深藏遠鴟梟。
無人記年壽,有客嘆扶搖。
飄然自情適,焉知松與喬。
次段羲民崆峒述懷 明趙時春
其一
兀肆平穿縹緲間,近連天柱號天關;
遠分秦隴三川水,收盡崑崙萬重山。
其二
美人窈窕駐山阿,山上林青淑氣多;
梵宇虛空天水界,須騎白象飲涇河。
其三
杖履尋芳遍五台,為誰長嘯為誰哀;
人間萬事吾能說,濟世還須命世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