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余田村
黃余田村
黃余田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南部偏東,磐安未置縣時隸屬縉雲縣。先為黃姓與俞姓人居住,建宅於田畈當中,宅外之田為黃姓及俞姓所有,故稱黃俞田。元至正間,楊姓始祖楊凈自蔣源嶺下遷入,俞、黃二姓衰落,村名改為黃余田。50年代初,黃余田為大皿區公所駐地,現為仁川鎮人民政府駐地。有公路東通雙峰鄉,西通冷水鄉與磐縉公路相接,交通便捷。1992年有364戶、1154人。
氣候屬亞熱帶季風區,天氣溫和,雨量充沛。由於地形有高山、低山、台地和丘陵等複雜因素,縣內不同地段的氣溫、降水和日照差別很大。多年乎均氣溫為13.9—17.4℃,年積溫4255—5534℃。1月份(最低)平均氣溫2.0—4.3℃,7月份(最高)平均氣溫25.6—28.8℃。四季特徵有春季回暖遲,秋季降溫早,無霜期短(200—243天)等特點。高山多雪,並常有低溫暗霜。雨量雖較多,而不同季節懸殊頗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409.8—1527.8毫米,6月份(最多)平均為208.3—246.5毫米,11月份(最少)平均為34.8—52.7毫米。
黃余田村外田疇平曠,田疇之外峰巒錯落有致。村口有火星岩、岩蛛、螺螄岩,村西南有卧牛石,甌江上游好溪自東向西,繞村而流,溪水明澈。可謂山青、水秀、石奇。村西南有旋岩潭,溪水自岩缺口直衝潭底,形成一股永不停息的漩渦,潭口小而下大,潭水深碧,衝激之聲若山中擊鼓,鏗然成韻,其下有豎岩潭,有一根石筍豎立潭中,以名之;再下有棺材潭,也以形狀而名。村口有和義橋,橋名寓勸人和氣重義之意,有故事在民間流傳。橋長55米,寬5.5米,拱門5個,為古代留下的石拱長橋。自橋建成以來,人或牲畜跌下橋去從未有過傷亡,孕婦跌下也母子平安,民間嘆為奇迹。村中有楊氏宗祠,建築古樸,木行梁貼雕雋永清晰,數百年來不結蛛網,雖有許多人來實地考察,究其原因,始終是一個謎。祠堂中廳是1928年4月28日仁川地區中共黨組織首次集體宣誓的地方,仁川地區的革命鬥爭在這裡首先播出星星之火。村西西峰山林木蓊鬱,山麓坪上建有革命烈士陵,青山巍巍,流水潺潺,使憑弔者遐思無限。
村區南好溪之畔,有低矮山巒,狀如蓮瓣初展,俗名落地荷花。1974年在此建有金華糖廠,現為省級先進企業、北京果脯蜜餞集團公司成員廠家,固定資產1000餘萬元,佔地面積10000餘平方米,還有附屬彩印廠。其產品有果脯蜜餞、液體葡萄糖、飴糖、糖果及各類軟包裝,註冊商標為清流。其清流牌葡萄糖獲深圳國際博覽會銀獎、浙江省首屆食品博覽會銀獎、輕工部一級產品。該廠以拼博、奮爭、攀登、奉獻為企業精神,不斷採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為社會奉獻清流。
黃余田村地處三區(台州、金華、麗水)五縣(磐安、天台、仙居、縉雲、永康)之邊鄰,距東陽、天台、縉雲、永康、仙居五縣的縣城均為120華里,距壺鎮、大盤、橫溪、千祥、安文等五鎮均為50華里。去五鎮有著名的五嶺:去壺鎮有玉環嶺,去仙居有風門嶺,去千祥有黃烈嶺,去安文有西華嶺,去大盤有大盤嶺。地理位置的特珠性,對黃余田在政治、軍事、經濟上都有重大意義。清朝末年縉雲縣官曾誣此地為匪窩,會同五縣縣官要燒毀楊氏宗祠,後為七省衍院楊某所阻。但從清末開始到20世紀50年代初的剿匪,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均有過頻繁的兵事活動,也是現磐安地域第一塊革命根據地。
1928年初,共產黨人盧湛受縉雲縣黨組織派遣,回老家方山一帶發展黨組織,首先發展了楊玉水、厲志寅、楊思連三人入黨。4月28日,由盧湛主持在黃余田楊氏宗祠召開有31人參加的入黨宣誓大會。宣誓畢,將書寫誓詞的紙燒灰拌入一罐黃酒中,每人篩滿一碗,一飲而盡,表示生死同心,永不叛黨。會後6個黨小組分片活動,到同年秋,黨組織發展到天網、雙峰、冷水、新渥及白竹等鄉,黨員100餘人。同年10月,中共方山區委(中共縉雲東區區委)在黃余田火星岩腳建立,宣布了12個黨支部的負責人名單,會後發動各村組織農會,開展減租減息鬥爭。1929年1月至1930年11月,中共縉雲縣委駐於黃余田,隸中共浙江省委和永康中心縣委,下轄仙居、永康、縉雲和東陽邊境的黨組織,黃余田成為中共縉雲縣委的活動中心,組織建立紅軍,開展武裝鬥爭。1929年11月,楊兆星自上海黨訓班學習回來,帶回奪取槍枝,組織暴動,武裝自己的指示。12月20日,楊岩溪從仙居帶來一支20餘人的革命武裝進駐楊氏宗祠,是夜,連同本地農民130餘人帶著土槍、大刀、長矛聚集真因寺,宣布浙西工農革命軍第□支隊成立,由楊玉水任司令,楊岩溪任支隊長,盧湛任政委。這是磐安地域第一支工農革命武裝,後來加入紅三團,曾與紅十二軍一起攻克縉雲縣城。1930年9月後,國民黨實行清剿。11月,盧湛被捕犧牲,黃余田大部分黨員外避,革命活動陷入低潮。1933年4月,中共縉雲縣工委在黃余田建立,楊兆星任書記、楊思連任宣傳委員,陳金查任組織委員。1935年8月,楊兆星被捕犧牲,黨組織受到破壞。1936年春,中共縉雲縣委又在黃余田建立,楊金寶為縣委負責人。同年7月,楊金寶、楊義貴、楊加樓等一批骨幹在永康后渠坑被錯殺。黃余田及附近的黨組織停止活動。
1948年,為了反抗國民黨的統治,迎接解放戰爭的勝利,黃余田建立革命組織晨光社,次年2月,聯合方山的友誼會成立閩浙游擊獨立支隊,開展武裝鬥爭。
黃余田在清代已有集市,並有專業性的桐柏市場。每逢農曆三、八為市日,六月初三為盛大廟會。1949年後發展為三月初三、六月初三、九月初三、十一月初三每年4次大市。集市波及附近各鄉及東陽、永康、縉雲、天台、仙居等縣邊境地區,平常市日攤位200餘個,逢大市達400餘個,溫州、金華、麗水地區的客商也紛至沓來,可謂商賈雲集,商品琳琅滿目,上市最多的是糧食與布匹。
為了發展商品經濟,除了維護原有的油茶林之外,利用本地資源優勢又發展了食用菌和蠶桑,香菇年產值20餘萬元,配有烘乾機20台,發展桑園40餘畝。由於商品意識的增強,現在已有三分之一的農戶經商,開設店鋪的已有50餘戶。在商業活動中,以販賣布匹的最多,他們走南闖北,送貨上門,足跡遍及縣內各地以及東陽、縉雲、仙居。現在黃余田村正向著加速市場建設,發展市場經濟的目標前進。
1949年後,黃余田人民緬懷先輩業績,積極建設社會主義,建設家鄉。1962年在東坑關老尖之下創辦林場,栽樹500畝,早已全部成林。1963年改溪造田50畝,又遷移墳墓、平整土地、改旱地為水田15畝。1964年辦加工廠、發電廠,在附近一帶最先用上電燈。1972年又建水電站。1985年建影劇院,投資11萬元,佔地900平方米。1986年架高壓電線,與大電網併網。1992年從旋岩潭引來甘清泉,家家用上自來水。並在好溪建成晨光大橋,橋長64米,寬4.2米。村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不斷提高,電視基本普及,有的戶用上了煤氣,村民的娛樂活動也生氣蓬勃。
盧琰:(900—985)字文炳,原籍汴州玉川。仕後周,為典檢尚書。從太祖郭威治國,“不避險夷,鞠躬盡瘁”。太祖曾為其豎碑太廟,以紀其勞,稱其“學精清粹”,若“潘玙冰霜”。後周顯德七年(960),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返汴州即帝位。入宮時,見周世宗柴榮之遺孤薪王柴熙誨,意欲殺之。盧琰勸阻,抱回撫養。趙匡胤封盧琰為越國公,盧琰以“柴周大臣,義不臣宋”,攜柴榮之遺孤熙誨出京,輾轉至浙江,最後隱居於靈山之麓(即翠峰山,現屬新渥鎮),仍稱玉川盧氏,以示不忘故本。為避趙宋覺察,將柴熙誨改從盧姓,易名為睿,作己第三子,以己女盧錦嫁之。盧琰定居后,著力開發地方,延請名師,設立學校,以教化風俗,培育人才,后其九子均列顯爵。
[1]浙江在線 http://www.zjol.com.cn/images/zjtz/zjmc.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