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公

越國公

國公,中國古代爵位,最初是北周設立的,本是皇室爵位,低於郡王爵。隋朝開始封功臣為國公。國公成為大臣和平時期最高的封爵,當然主弱臣強時期郡王、親王也是有的。

比較出名的越國公有:隋朝楊素、唐朝馮盎、宋朝張世傑、明朝胡大海等。

北周越國公


宇文盛
宇文盛,字立久突,北周文帝宇文泰之子。武成元年(559年),封越國公。建德三年(574年),進爵為越王。從平齊,進位上柱國。歷相州總管、大冢宰。大象元年(579年),遷大前疑、太保。其年,詔以豐州武當、安昌二郡,邑萬戶為越國,盛出就國。大象二年(580年),朝京師,並其子為隋文帝所害,國除。

隋朝越國公


楊素
楊素(544—606.8.31)字處道。漢族,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隋朝權臣、詩人,傑出的軍事家、統帥。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時任車騎將軍,曾參加平定北齊之役。他與楊堅(隋文帝)深相結納。楊堅為帝,任楊素為御史大夫,后以行軍元帥率水軍東下攻陳。滅陳后,進爵為越國公,任內史令。楊廣即位,進楚國公。

唐朝越國公


汪華
汪華(586~649) 本名世華,字國輔,號英發。安徽歙縣登源(今屬績溪縣)人。幼年喪父,隨母投靠外公。拜南山和尚羅玄為師習武。后參加郡府官軍,以英武智勇深得將士擁戴。隋末率眾起義,佔據歙州,相繼攻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和饒州,建號稱號吳王,六州賴以平安十多年。唐武德四年(621),奉表歸唐,詔使持節,總管六州諸軍事,歙州刺史,封上柱國、越國公。貞觀二年(628),他奉詔晉京,授為左衛白渠府統軍。十七年改忠武將軍、右衛積福府折衝都尉。十八年,太宗征遼,命其任九宮副監。二十三年病歿於長安。“唐封越國三千里,宋賜江南第一家”越國公汪華的子孫遍布海內外,現在汪氏人口在全國排名前一百。汪姓人士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他的後裔,所以有天下汪氏出徽州之說。
馮盎
馮盎(571-649年),字明達。冼夫人之孫,馮仆之子。隋開皇九年(589年),冼夫人助隋統一了嶺南,冊封為宋康郡(今陽江縣織、上洋一帶)夫人,馮盎為宋康令。次年,番禺俚族首領王仲宣作反,圍州城。冼夫人派馮盎進擊叛軍,與隋援軍會合,擊敗了王仲宣。隋文帝任馮盎為高州刺史(州治在今陽江城)。仁壽二年(602年)冼夫人積勞病逝。不久,潮、成等五州僚叛,馮盎繼承祖母遺志,馳至京師請討叛亂,文帝令左僕射楊素與馮盎論討賊策略,楊素極贊其論列,令馮盎即率江南、嶺南兵進擊叛軍。亂平,授馮盎成州(今甘肅渭川)刺史。
武德五年(622年),馮盎率眾降唐,被授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貞觀五年(631年),羅州(今化州)、竇州(今信宜市)的僚族叛變,太宗令馮盎為先鋒,迅速平定了叛亂。馮盎善於治理地方,很得人心。貞觀二十三年(649年),馮盎卒於高州任上。后葬於州治東山南麓(今陽江城東山花廳村后,50年代後期墓毀)。
鍾紹京(公元659年-公元746年),字可大,唐代興國清德鄉(今江西省興國縣)人,系三國魏國太傅、著名書法家鍾繇的第17代世孫,又是江南第一個宰相。歷史上把鍾姓這兩個著名書法家,鍾繇稱“大鐘”,鍾紹京稱“小鍾”。江西地方志列“十大鄉賢”之一。官至中書令,越國公。有《靈飛經》等作品傳世。
葉法善,(公元616年-公元720年),字道元,稱太素、羅浮真人,括州括蒼縣(今浙江省麗水市)人。葉法善郡望是南陽郡,占籍為松陽卯山懷德里,鄉貫是栝州松陽。據傳葉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西元616年),卒於唐明皇開元十年(西元722年),一說屍解於開元八年(720年),地曰景龍觀。年一百又七歲。無病而終,羽化成仙,墓址在今麗水市境內。葉法善為唐朝時道教天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鴻臚卿,越國公,景龍觀主。有雙銅印遺世,俗稱“天師印”,被奉為驅魔之寶。印文一為“南陽開國”,一為“道經師寶”。睿宗即位,稱法善有冥助之力。先天二年,拜鴻臚卿,封越國公,仍依舊為道士,止於京師之景龍觀,又贈其父為歙州刺史。
李峘
李峘,李禕之子,李琨之孫,吳王李恪曾孫。任職多有美名,封趙國公。安史之亂時,隨李隆基逃難到西蜀。回京后,戶部尚書,改封越國公。

宋朝越國公


趙世清
趙世清,北宋宗室,冀王趙惟吉之孫,楚國公趙守巽之子。
累官茂州防禦使。以本宮之長,得封申國公。熙寧中,坐上書請襲曾祖越懿王封不當,奪一官。既而議者是其說,乃遷越州觀察使,襲封越國公,進會稽郡王,至保信軍留後。
愛諸弟,作棣萼會於邸中。會元豐升祔四后,受命告廟,方屬疾,自力就事,未幾薨。贈安化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虢王,謚恭安。
趙師意
趙師意之子趙希瓐封榮王,詔:“太師、中書令榮王已進王爵,宜封三代,曾祖子奭贈太師、吳國公,祖伯旴贈太師、益國公,父師意贈太師、越國公。”
趙希言
趙希言(1164—1224),字若訥,惠王趙令懬元孫也。淳熙十四年登第。累遷秘書丞、著作郎、軍器少監,皆兼右司,又充密院檢詳,為宰屬、樞掾凡六年,奉祠去。嘉定十七年卒,年六十一。贈資政殿大學士,封越國公,謚忠憲。
盧琰
盧琰,一生富有傳奇色彩,雖然侍幾朝,但都兢兢業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事是收養了周世宗的兒子蘄王柴熙誨,宋太祖因此而嘉獎他,特進越國公。
張世傑
張世傑(?——1279年)南宋名將,民族英雄,官至樞密副使,封爵越國公。張世傑與陸秀夫、文天祥並稱“宋亡三傑”。
負帝赴海
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拚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閃耀著愛國主義的“崖山精神”,即中華民族精神。崖山精神,春秋大義,鼓舞後人。
“崖山多忠魂,后先照千古。”以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三忠”為代表的忠臣義士受到歷代肯定,任憑滄海桑田,時代更迭,他們永被歷史和人民銘記,千古流芳。正如蔡東藩《宋史通俗演義》最後結句詩:“一代滄桑洗不盡,倖存三烈尚流芳。”正因為有了他們的精神存在,崖山不僅僅是南宋王朝最後滅亡的遺恨之地,也從來就是人們抒發愛國情懷之地,歷代政要、名人墨客、平民百姓臨崖憑弔、嘆息、興感、追懷,如今又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世傑祠堂
張世傑死後,在戰亂中他的妻子和幼子曾輾轉至天台避難,因此他的後代在天台定居下來。天台百姓在他殉國後為他建起祠堂,供奉牌位,從此這裡便成了張家的宗祠。
解放后祠堂曾被天台縣糧管局接管,並被改造成糧庫,七十年代后又成為職工宿舍。現經整修,作為縣糧食局老人活動中心。
正祠的平面為三開間兩進深,屋頂為鉤連搭結構,即前後有兩個兩坡屋頂,前屋脊略低於後屋脊,脊長也略短於后脊,兩屋頂相對的兩坡交接於同一根檁條上,在兩屋頂東西向的中軸線上,第三個屋頂垂直搭接於兩坡之間,並與前屋脊同高,使正祠整體形成“工”字形脊,六個坡面的相交線呈菱形,形態十分優美。
祠堂的雕刻工藝也相當純熟,五朝門上的牛腿花飾和正祠前廊上的月梁花飾都十分飽滿圓滑,鳥獸造型被巧妙地象徵化卻依舊生動傳神.
張世傑墓碑
為清朝乾隆十三年(1748)由香山縣知縣張汝霖捐資修成的。墓座西朝東,佔地616平方米,三重回嶺,兩道曲折的左右擺手,三級拜台,金井,一對墓表,前有兜士。墓為灰沙所造,墓碑用青石,碑文:“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張公諱世傑之墓”。
地址:斗門縣井岸鎮黃楊村
袁韶
袁韶,淳煕十四年登進士第。嘉泰年間,任吳江縣丞。嘉定四年,召為太常寺主簿。曾任右司郎官,接待陪同金國來使,不失國格。任臨安府尹近十年,擅於處理複雜案件,平反很多冤假錯案,百姓稱他作“佛子”。紹定元年,任參知政事,參與國家機務。曾任浙西制置使,向史彌遠舉薦崔福。端平初年,授宮觀官,逝世時年77,贈少傅、太師,封越國公。
鄭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別號安晚,慶元道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嘉泰二年(1202)入太學。嘉定十年(1217),登進士第,調峽州(今湖北宜昌)教授。累遷國子學錄。參與丞相史彌遠定策,廢太子竑,擁立理宗,后授王宮教授,遷宗學博士、宗正寺丞兼權工部郎、簽事樞密院事。紹定三年(1230)授參政政事。紹定六年(1233)史彌遠卒后,累官右丞相兼樞密使,疏請召還直臣真德秀等人,為帝採納,時號“小元祐”。端平二年(1235)特進左丞相。嘉熙二年(1238)封申國公。后歷封衛國公、越國公。屢辭不已,拜太傅,保寧軍節度使,進封齊國公。淳祐七年(1247)獲准辭官,放浪湖山,寓身僧剎。兩年後復相位。致仕卒,謚忠定,贈尚書令,追封魏郡王。清之的代言奏對,多不存稿。工筆札,書法遒秀逸致,書跡見《鳳墅續法帖》。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遼國越國公


耶律儼
耶律儼(?-1113)遼朝大臣。字若思,李仲禧之子為人忠朴,好讀書,咸雍進士。大康中,歷將作少監、少府少監、大理少卿、大理卿。大安初,為景州刺史。任上懲豪猾,撫老恤貧。改御史中丞,訊上京滯獄,多有平反。六年(1090),改山西路都轉運使,除舊弊,奏定課額,增加州縣俸給,均被採納。道宗晚年,用人不能選擇,令擲骰子勝者為官,儼得勝,遷知樞密院事,封越國公。后徙漆水郡王。死於天慶中,謚忠懿。修《皇朝實錄》七十卷。

金國越國公


蒲察鼎壽
蒲察鼎壽,欽懷皇后之父。性沉厚有明鑒,通契丹、漢字,長於吏事。尚熙宗女鄭國公主。明昌三年,以皇後父贈太尉、越國公。

元朝越國公


李侗

李侗(1093一1163)南宋學者。字願中,學者稱延平先生。南劍州劍浦(屬今福建南平)人。
李侗為程頤的二傳弟子,年輕時拜楊時羅從彥為師,得授《春秋》、《中庸》、《論語》、《孟子》。學成退居山田,謝絕世故四十年。認為萬物統一於天理,只是天理的變化。提出“理與心一”主張“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的認識方法。朱熹曾從游其門,並將其語錄編為《延平答問》。李侗對朱熹十分器重,把貫通的“洛學”傳授朱熹。自此朱熹不但承襲二程的“洛學”,並綜合了北宋各大家思想,奠定了他一生學說的基礎。有《李延平集》。
至正二十一年七月,中書判送禮部,行移翰林、集賢、太常三院會議,俱准所言,回呈中書省。二十二年八月,奏准送禮部定擬五先生封爵謚號。俱贈太師。楊時追封吳國公,李侗追封越國公,胡安國追封楚國公,蔡沈追封建國公,真德秀追封福國公。

石抹宜孫

石抹宜孫,字申之,今山西省高平市石末村人。其先世為遼之迪烈糺人。父石抹繼祖為沿海上副萬戶。他襲父職,守處州(今浙江省麗水縣)。1351年,方國珍起海上,江浙行省命他守溫州(今溫州市)。時福建農民起義軍攻處州,被他鎮壓,升浙東宣慰副使。又用劉基、胡琛等參謀軍事,鎮壓當地山區農民起義軍。1358年,朱元璋進入蘭溪(今浙江省蘭溪縣),石敗績,任浙江行省參知政事。1359年,朱元璋進入處州,他敗逃至慶元(今浙江省慶元縣),戰死。朝廷贈推誠宣力效節功臣、集賢大學士、榮祿大夫、上柱國,追封越國公,謚忠愍。

明朝越國公


胡大海

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縣(今安徽泗縣)人。長身鐵面,智力過人。明朝開國大將,明朝建立后,特贈光祿大夫,追封越國公,謚武庄。

胡德濟

胡德濟,胡大海的養子。由於胡大海的長子胡三舍犯法被朱元璋法辦,而次子胡關住與胡大海同死國難。絕嗣。以養子胡德濟繼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