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君
三君
明代顧憲成,因曾與弟允成和高攀龍等在東林書院講學,人稱"東林先生";
顧憲成和趙南星、鄒元標號為三君。他們議論朝政人物,並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個集團,就是歷史上的東林黨。
顧憲成所做對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明代晚期以江
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萬曆三十二年(1604),被革職還鄉的顧憲成在常州知府歐陽東鳳、無錫知縣林宰的資助下,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及其弟於允成等人,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三吳士紳”、在朝在野的各種政治代表人物、東南城市勢力、某些地方實力派等,一時都聚集在以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東林派周圍。時人稱之為東林黨。明神宗朱翊鈞統治後期,宦官擅權,倒行逆施,政治日益腐化,社會矛盾激化。針對這一現象,東林黨人提出反對礦監稅使掠奪、減輕賦役負擔、發展東南地區經濟等主張。他們還主張開放言路、實行改良等針砭時政的意見,得到當時社會的廣泛支持,同時也遭到宦官及各種依附勢力的激烈反對。明末黨爭中,東林黨的主要對立面是齊楚浙黨。萬曆後期,雙方以爭國本為首,以三案為餘波,相攻不已。
天啟帝時期,宦官魏忠賢專政,形成明代勢力最大的閹黨集團,齊楚浙諸黨爭相依附之,對東林黨人實行血腥鎮壓。天啟四年(1624),東林黨人楊漣因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被捕,與左光斗、黃尊素、周順昌等人同被殺害。魏忠賢又使人編《三朝要典》,借紅丸案、梃擊案、移宮案三案為題,毀東林書院,打擊東林黨。東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顧大章、高攀龍、周起元、繆昌斯等先後被迫害致死。齊楚浙黨又造天鑒諸錄,加東林以惡名,並列黨人榜於全國,每榜少則百人,多至五百餘人,凡列名者,生者削籍,死者追奪,朝中善類為之一空。魏忠賢還指使黨羽製造《東林點將錄》,將著名的東林黨人分別加以《水滸》一百零八將綽號,企圖將其一網打盡。天啟七年明思宗朱由檢即位,魏忠賢自縊死,次年毀《三朝要典》,對東林黨人的迫害才告停止。但東林與閹黨的鬥爭,一直延續到南明時期。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這是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撰寫的一副對聯,鐫刻在東林書院的大門口。
萬曆二十二年(1594),吏部文選司郎中顧憲成被削去了官籍返回了故鄉無錫。他和弟弟顧允成一道倡議修復了無錫城東的東林書院。這所書院原本是宋儒楊時創立的,楊時是宋代大儒程灝、程頤兩兄弟的門徒,是"二程學說”的正宗嫡傳。後來的另一位宋代大儒朱熹則是楊時的弟子。顧憲成重修東林書院的時候,十分明確地宣布他是講程朱理學的,也就是說,他是繼承楊時衣缽的。
重新營建東林書院,常州知府歐陽東風和無錫知縣林宰幫了很大的忙。落成之後,顧憲成與志同道合的高攀龍、錢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等人講學其中,來聽講求學的人稱顧憲成為涇陽先生,後來也有人稱他為東林先生。
當時,不少懷抱道義而不被當政者所接納的士大夫退歸林野,東林書院的重建使他們找到了知音,因此都爭相前來,使得"學舍至不能容”。顧憲成常說:"當京官不忠心事主,當地方官不志在民生,隱求鄉里不講正義,不配稱為君子。”他的這些觀點博得同志者的響應。講學之餘,他們聚在一起,用委婉的語言議論朝政,褒貶品評執政的大臣。用"君子”和"小人”去區別政治上的正邪兩派。這樣一來,朝中的一些官員,如孫丕揚、鄒元標、趙南星等人,也與東林書院遙相應和、互通聲氣。他們懷著憂國憂民的意識,意在有所作為,就形成了一股不容忽視的政治勢力,與他們唱反調的那一派稱他們為"東林黨”。東林黨人號稱"清流”,影響著天下的輿論。
當時,神宗長時間不上朝理政,久居深宮過著"每夕必飲,每飲必醉,每醉必怒”的生活,身邊的侍者辦事稍不稱意"輒斃杖下"。且又極其貪婪,恨不得把天下財貨都搜刮進宮中供其揮霍。把大批太監派作"礦使”、"稅監”前往各地橫徵暴斂,搞得民怨沸騰。他把朝廷官員的任免都丟在一邊,使在職的官吏無法得到升遷,空缺的職位難以及時補充。最糟糕的時候,六部的尚書只有一位,都御史10年不補。為了增置不足的內閣大臣,首輔大臣竟然上了100多道奏章請求。這樣一來,就助長了朝野上下的派別紛爭愈演愈烈。
與東林黨政見不合的是內閣大臣王錫爵、沈一貫和方從哲等人,他們被稱為"浙黨”。另外還有什麼"秦黨”,成員都是陝西籍的官僚,還有什麼"齊黨”、"楚黨”、"宣黨”,都是以首領的籍貫命名的。"秦黨”的政見與"東林黨”相吻合,其他各"黨”都與"浙黨”聲氣相通,黨爭之風甚囂塵上。
東林黨人往往不畏強權,為民請命,大膽彈劾朝中權貴,反對"礦使”、"稅監”,甚至敢於冒犯"龍顏”。當鳳陽巡撫李三才受到內閣大臣論處的時候,在東林書院講學的顧憲成就上書給葉向高、孫丕揚,稱頌李三才的政績。御史吳亮把顧憲成的信抄在邸報中,使攻擊李三才的人大為惱火。
李三才任職鳳陽巡撫期間,曾經查抄了太監陳增的爪牙程守訓的幾十萬贓款及大量的奇珍異寶,並將程守訓依法治罪,辦了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他還在萬曆二十七年和二十八年,多次上疏,陳述礦稅的弊害。萬曆三十年和三十一年,他又一再上疏反對礦稅,並且提議修浚河渠、建築水閘、防範水旱,這些主張非但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罰了5個月的俸祿。李三才在反對礦使稅監的奏章中指責神宗皇帝說:"陛下寶愛珠玉,百姓也想溫飽;陛下愛護子孫,百姓亦愛戀妻兒。何以陛下要拚命地聚斂財寶卻不讓百姓滿足升斗之需呢?為什麼陛下要延福萬年,卻不讓百姓享受朝夕之歡呢?”
對於后妃干政和宦官專權,東林黨人始終加以反對,哪怕是削職罷官,逮捕問罪也堅持不改。在"爭國本”事件和以後發生的"梃擊”、"紅丸”、"移宮”三案中,東林黨人都從維護皇權的立場出發,堅持反對鄭貴妃、李選侍干政,公開抨擊危害皇太子、皇帝的行為,主張嚴厲追查三案的當事人及其幕後主使者。
東林黨人還在"京察大計”中力圖整肅吏治。"京察”和"外察”是對官吏進行考核的兩種制度。"京察”是考察在京任職的官員,每6年一次;"外察”是考核在地方上任職的官吏,每3年一次。一般是趁外官來京師朝見皇帝時給以考察。"京察”是根據官員的政績、品行,來決定升遷、降調或罷官等獎懲。若是"京察”中被罷了官,就將終身不再起用。
萬曆二十一年的京察,主持者是吏部尚書孫考功、郎中趙南星和左都御史李世達,他們都比較正直不徇私情。文選員外郎呂胤昌是孫南星的外甥,都給事中王三餘是趙南星的親戚,都因考評不佳被罷黜。東林黨也藉此機會罷黜了一些與內閣大臣交往很深的官員。到了萬曆三十三年,主持"京察大計”的是東林黨人都御史溫純和吏部侍郎楊時喬,就把浙黨官員錢夢皋、鍾兆斗等人貶謫了。但南京的"京察大計”主持者則是齊、楚、浙黨主持,他們藉機斥逐東林黨的官員。到了萬曆四十五年,浙黨首領又當上了內閣首輔,這一年的"京察大計”,東林黨人受到很大的打擊。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種朋黨混爭的局面,東林黨人的政治主張也和他們排除異己的動機糾纏不情了,給攻擊他們的人製造了口實。
東林黨是明朝後期出現的以中下級官員、中下地主及知識分子為主的反對王公貴戚、權臣宦官的政治集團。他們企圖以儒家正統思想挽救國家,但在強大的統治集團剿殺下,遭到重大打擊。直到崇禎即位處死魏忠賢才有所抬頭。後來,東林黨的殘餘勢力一直與權臣鬥爭,一直持續到南明的滅亡,前後達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