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不攝血證,中醫病證名。是指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或勞欲體虛,體勞傷脾,或久病體虛,致脾氣虛,損傷於氣,則氣虛不能攝血,而導致出血證,伴有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本病證見於紫斑、便血、吐血等出血證。
脾主統血,中氣虧虛,則統血無權,故見吐血、便血或肌膚出現紫斑點;氣虛,故見面色蒼白,神疲乏力;舌質淡,脈細弱為氣不攝血之象。
吐血、便血、皮膚出現紫斑點,伴有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面色蒼白,舌質淡,脈細弱。
補氣攝血。
1.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
瘦肉、蛋類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煿之品,戒除煙酒。
2.避免
情志過極。對
血證患者要注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
3.注意休息。重者應卧床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若出現
頭暈、
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芤或細數等,應及時救治,以防產生
厥脫之證。
4.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並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疾病。
血證的預后,主要與下述三個因素有關:一是引起血證的原因。一般來說,
外感易治,
內傷難愈,新病易治,久病難療。二是與出血量的多少密切有關。出血量少者病輕,多者病重,甚至形成氣隨血脫的危急重證。三是與兼見癥狀有關。出血而伴有發熱、
咳喘、
脈數等症者,一般病情較重。正如《景岳全書·血證》說:“凡
失血等證,身熱脈大者難治,身涼脈靜者易治,若
喘咳急而上氣逆,脈見弦緊細數,有熱不得卧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