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
脾不統血證,中醫病證名。是指脾氣虧虛不能統攝血液所表現的證候。又稱氣不攝血證。常見於血證。
久病脾虛,勞倦傷脾素引。
脾胃素虛,脾胃飲食傷,勞倦思慮傷脾,久病耗傷脾,均脾虛弱,運化司,血化源;血虛虧,固攝,則血溢脈致血。
脾統血功,脾虛則統血權,血離妄,血。血脫,血,尿血,溢於肌膚,則見肌衄,脾虛統血無權,沖任不固,則婦女月經過多甚至崩漏;脾氣虛,氣血生化不足,故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肌膚失於濡養,故面色無華,脾虛水谷難化,濕濁內生,故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細弱均為虛象。
便血、尿血、肌衄、齒衄,婦女可見月經過多,崩漏等。常伴有眩暈,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溏,面色無華,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症。
補脾益氣,攝血歸經。
歸脾湯加減。
補法,可加灸。
1.注意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宜進食清淡、易於消化、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瘦肉、蛋類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膩炙煿之品,戒除煙酒。
2.避免情志過極。對血證患者要注意精神調攝,消除其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
3.注意休息,病重者應卧床休息。嚴密觀察病情的發展和變化,若出現頭昏、心慌、汗出、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芤或細數等,應及時救治,以防產生厥脫之證。
4.吐血量大或頻頻吐血者,應暫予禁食,並應積極治療引起血證的原發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