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7條詞條名為城隍廟的結果 展開

城隍廟

福建漳州市海澄城隍廟

城隍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市海澄鎮城內東南,坐北朝南,明隆慶五年(1571年)建,祀奉的是漢代忠烈人物周苛。

城隍廟為三進殿,主體為硬山式建築,廣場寬敞,規模頗大,木雕藝術優雅別緻,亦頗壯觀。海澄城隍廟為全球最大城隍廟。

歷史沿革


城隍廟[福建漳州市海澄城隍廟]
城隍廟[福建漳州市海澄城隍廟]
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設置海澄縣。據《海澄縣誌》卷之十七《名績志·祠廟》載:城隍廟,在縣治東南。凡郡邑城隍,皆與風去雷雨山川並壇而祭,而得崇之,廟貌者祀以人道也。隆慶五年(1571年)建,崇禎六年(1633年)知縣梁公兆陽重修,後為風雨所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縣王公手霖集紳士耆民再修,海澄城隍廟於1994年重修。

建築特色


城隍廟尚存三殿三進,一殿原掛一在算盤與屏風,左有馬像,右有普渡公畫像,殿外左右有燒金爐。二殿為正殿,中祀鎮殿城隍泥塑大像,前有軟身城隍,供出巡用。
左右有6個判班大像,後壁上有“威靈公”大匾。左陪祀觀音佛祖,右陪祀註生娘娘。在二殿前左右各有一列四間的書室,前三間各祀十二司中的二司,最後一間,左祀土地公(福德正神),右祀先生公。二殿後原有二方井欄水井,現在兩井已堵塞。三殿中間祀城隍媽,在城隍媽前左右桌上,立有一尺多高的“姊母”、“姊頭”右手牽一小孩,“姊頭”右手抱嬰兒吸乳。左右兩間為廟內和尚的宿舍,另外,左右兩邊還有廚房、膳廳,已拆毀。

文化活動


相關典故

海澄縣建置於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即明隆慶元年(1567年),寓意“海疆澄清”,縣治在月港。1958年海澄縣析海滄、新垵2鄉,劃歸廈門市。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屬龍溪專區(地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由漳州市代管。
在《海澄縣誌》卷二《規制忘》記載:“先是明嘉靖三十六年,澄馬寇亂,大中函院公令民土堡,議眾八九二都共圍一城,委別駕汪公銓董其事。跨溪為橋,築垣其上,內有厚一丈有餘,高丈八尺…上未完而次年倭至綴。……隆慶元年(1567年)議縣,……始工於五年十一月,訖工於六月八日。
城周圍第五百二十二丈,高二丈一尺,門四,東曰清波,西曰環橋,南曰楊威,北曰拱極。月城二,窩鋪一十有二,垛口二千四十有五,又於新亭辟一小東門,往來便之。萬曆二年,邑令周公祚改題西為通津,南為耀德,北為冰思。……十年,邑令崔公寅於縣治東北,跨城築晏海樓,以漳海谷之虛。……四十一年,邑令節公世儀經晏海樓久環,即舊基重建。乾隆二年,樓復傾圯,邑令已嚴公嘹擴而高大之一,崇二太八尺,周圍一十六丈。”現城牆已拆平,但晏海樓(俗稱八卦樓)尚存,可依稀看出當年城址。

縣誌記載

據《海澄縣誌》卷之十七《名績志·祠廟》載:城隍廟,在縣治東南。凡郡邑城隍,皆與風去雷雨山川並壇而祭,而得崇之,廟貌者祀以人道也。隆慶五年(1571年)建,崇禎六年(1633年)知縣梁公兆陽重修,後為風雨所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知縣王公手霖集紳士耆民再修,海澄城隍廟於1994年重修。尚存三殿三進,一殿原掛一在算盤與屏風,左有馬像,右有普渡公畫像,殿外左右有燒金爐。
二殿為正殿,中祀鎮殿城隍泥塑大像,前有軟身城隍,供出巡用。左右有6個判班大像,後壁上有“威靈公”大匾。左陪祀觀音佛祖,右陪祀註生娘娘。在二殿前左右各有一列四間的書室,前三間各祀十二司中的二司,最後一間,左祀土地公(福德正神),右祀先生公。二殿後原有二方井欄水井,現在兩井已堵塞。
三殿中間祀城隍媽,在城隍媽前左右桌上,立有一尺多高的“姊母”、“姊頭”右手牽一小孩,“姊頭”右手抱嬰兒吸乳。左右兩間為廟內和尚的宿舍,另外,左右兩邊還有廚房、膳廳,已拆毀。

清代石碑

在廟內,現尚存有清代石碑6件。在廟前35米處,在城隍河上建有水戲台,二台柱樹立於河中,二台柱在南岸上,戲檯面對城隍廟。城隍河下段叫扁擔河,在十月初一至初十日城隍誕辰時,要立彩棚和演戲,這時城隍已出巡迴來,暫時安置在臨時搭建的木屋上看戲。戲台分為前後兩部分,前為演員化妝處,後面左右為樂隊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