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后,使得由於長期戰爭造就出的一大批好勇狠斗的武士失去了自己的職業。豐臣政權只是在政治上統一,並不穩定,這些武士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隱患。為了緩和國內矛盾,鞏固自己的統治,把國內的注意力引向國外,豐臣秀吉制定了佔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的軍事侵略計劃。在向朝鮮提出的“假道入明”的狂妄要求遭到朝鮮政府的拒絕後,豐臣秀吉在文祿元年發動了侵朝戰爭,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戰爭”。

戰役簡介


“文祿、慶長之役”(1591-1598)是日本戰國時代最著名的一場戰爭,也是唯一的跨國戰爭。這場戰爭由日本發動,共分兩次侵略。在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在朝鮮稱第一次侵略為“壬辰倭亂”,第二次侵略為“丁酉再亂”;在明朝稱之為“七年戰爭”或“萬曆援朝”;其他國家普遍稱之為“朝鮮壬辰衛國戰爭”。“文祿、慶長之役”影響深遠。日本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加速了整個豐臣政權的衰亡;明朝方面,損兵數萬,國庫空虛,嚴重降低了明朝對抗女真族的力量;朝鮮更是三國損失最慘重的一國,由於戰事在其境內發生,以致山河破碎,城郭崩壞,百姓流離失所,在加上日軍屢屢屠城,人口銳減,國防低弱,兵源不足。總之,此役無論是在日本、明朝、朝鮮三地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文祿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萬曆二十年(日本文祿元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即公元1592年)四月十二日,侵朝日軍乘大小艦船七百餘艘,橫渡對馬海峽。十三日晨,日軍先鋒第一陣小西行長在釜山登陸,揭開了侵朝戰爭的序幕。
在豐臣秀吉的一再動員下,侵略部隊集結完畢。他讓養子豐臣秀次接替關白之職,自任侵朝統帥,以名護屋為大本營,率領九陣陸軍和三路水軍出發了。第一陣小西行長,率軍一萬八千七百人;第二陣加藤清正,率軍二萬二千八百人;第三陣黑田長政,率軍一萬一千人;第四陣島津義弘,率軍一萬四千人;第五陣福島正則,率軍二萬五千人;第六陣小早川隆景,率軍一萬五千七百人;第七陣毛利輝元,率軍三萬人;第八陣宇喜多秀家,率軍一萬人;第九陣羽柴秀秋,率軍一萬一千五百人,共計十五萬八千七百人。三路水軍由九鬼嘉隆、加藤嘉明、脅阪安治三人率領,負責運輸和海上警衛。
面對日軍的進攻,朝鮮軍隊無力抵抗,大多數將領都不戰而逃。五月二日,小西行長率先進入京城(漢城),第二陣加藤清正和第三陣黑田長政分別於三日和七日也進入京城。五月二十七日加藤清正與小西行長攻入開城,之後,朝鮮放棄了平壤,小西行長未經一戰順利進入了平壤。這樣,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朝鮮的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全部陷落。朝鮮軍隊節節敗退,於是,朝鮮王遣使向明朝求援。
陸上的戰無不勝沖昏了豐臣秀吉的頭腦,妄想著迅速攻滅明朝,把日本天皇安置在明朝北京,而自己則坐鎮寧波。他沒有注意到,日本水軍已連連失利。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五月四日,朝鮮慶尚道水軍統制使李舜臣率艦隊開赴戰場。七日,李舜臣襲擊在巨濟島玉浦的日軍艦隊,焚毀日艦二十六艘,擊沉五艘。第二日再戰,又擊沉日軍大中戰艦十三艘,日軍敗逃。玉浦海戰,是朝鮮軍隊自日軍入侵以來的第一次勝利。
五月二十九日,李舜臣在泗川海戰中,動用了他的秘密武器“龜船”,交戰日艦十三艘全部被擊沉。六月二日,李舜臣在唐浦海戰中擊斃九州大名龜井真矩。五日,消滅了加藤清正屬下戰艦三十三艘。六日,全殲日海軍名將來島通久艦隊,當場擊斃來島通久。七月八日,在閑山島海戰中擊敗了脅阪安治水軍,日艦被毀三十九艘。十日,擊沉了九鬼嘉隆的旗艦,並焚毀日艦四十二艘戰艦。……
李舜臣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已經完全掌握了制海權。由於海上的補給線被切斷,和陸上人民組織義兵不斷反抗,日軍的進攻被迫停止。朝鮮國王為了嘉獎李舜臣,特意為他設立了“三道水軍統制使”(相當於海軍總司令)的職務,令其總督朝鮮三道水軍。
面對朝鮮的不斷告急,明朝政府也認識到“關白之圖朝鮮,其意實在中國”(明援朝經略宋應昌語,見《明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二),遂決定發兵抗日援朝。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六月下旬,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五千明軍開赴朝鮮。祖承訓傲慢輕敵,急切想建功領賞,在對日軍毫不了解的情況下輕舉冒進。他於七月十六日黎明,乘日軍無備突入平壤城,與守城的七百日軍展開巷戰。結果由於明軍全是騎兵,巷戰極為不利,招致慘敗。
十二月二十三日,明將李如松率領明軍主力四萬三千餘人入朝參戰。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初,憑藉著明軍火炮的優勢(增援小西行長的大友義統居然被明軍大炮聲嚇跑了),李如松擊敗小西行長,連克平壤、開城。據記載,日軍的鳥銃射程在五十到二百米之間,而明軍火炮的射程最遠可達三千米!
正月二十四日,李如松在開城召集各路將領研究下一步的作戰計劃,由於各路將領意見不統一,作戰計劃暫未確定。於是,李如松派副總兵查大受等率三千明軍往京城方向偵察。二十七日,查大受軍隊遭遇日軍加藤光泰部,與之交戰,日軍敗退。但加藤光泰立刻向主將小早川隆景報告,小早川率軍二萬將明軍查大受部包圍在碧蹄館。此時李如松正好率一千輕騎出來查看地形,得知查大受被圍,立即殺入重圍營救查大受。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明軍又未帶任何火器,難敵日軍火槍,情況危急。幸好楊元率領一千明軍連夜前來救援,小早川隆景高估了援軍數量,率軍撤回京城。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李如松回到了開城后,又聽謠傳加藤清正進攻平壤,剛剛遭受碧蹄館戰役之敗的李如松便撤回了平壤。事後,李如松也後悔後撤太操之過急,應當立即率軍再戰。
在明軍入朝不到二個月,便收復平壤到開城失地五百餘里,同時也由於朝鮮水軍切斷了日軍補給線,日軍的處境越來越困難。小西行長與明使沈惟敬再次議和。
四月十八日,日軍撤出京城,五月二日,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加藤清正也交還了所俘虜的朝鮮二王子。李如松於十九日進入京城,五月十五日至慶州。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佔領外,其餘各地全部收復。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其餘大部於七月底回國。文祿之役結束。

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萬曆二十四年(日本慶長元年,公元1596年),明日和談破裂,豐臣秀吉準備發動第二次侵朝戰爭。由於李舜臣率領的朝鮮海軍對日軍是個嚴重威脅,豐臣秀吉使反間計,讓小西行長在京城散布謠言,結果李舜臣被革職。
萬曆二十五年(日本慶長二年,公元1597年)二月二十二日,豐臣秀吉發布第一階段進攻命令。日軍在這一階段主要進行一系列海戰,以消滅了朝鮮海軍為目的。到七月初,朝鮮海軍被九鬼嘉隆等擊敗,幾乎全軍覆沒。
豐臣秀吉認為時機已到,於七月末下令日軍開始總攻。日軍此次侵朝,以小早川秀秋為主帥,陸上分兩路進攻:右路軍主將毛利輝元,先鋒加藤清正,率軍六萬四千,攻取全州;左路軍主將宇喜多秀家,先鋒小西行長,率軍四萬九千,攻取南原。海軍由藤堂高虎率領,配合左軍全力進攻南原。
八月初,日軍開始進攻全羅道。八月十三日,左路軍小西行長進攻南原,明軍副總兵楊元率軍三千守城,終因寡不敵眾,南原失陷,楊元也負傷。
八月中旬,右路軍加藤清正攻陷黃石山。守將陳愚忠接連放棄全州、公州,京城已經暴露在日軍面前。加藤清正直抵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京城。麻貴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二千,防守京城的前沿陣地稷山。九月七日,黑田長政率軍一萬進攻稷山,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增援,與解生等一同擊退了黑田長政。
戰鬥的接連失敗,朝鮮政府不得不於九月再次起用李舜臣。但此時,李舜臣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朝鮮水軍,已經只剩下殘餘戰艦十二隻……李舜臣整頓殘存的水軍,一邊繼續與日軍作戰,一邊擴大水軍,並不斷地以少勝多,擊敗日本水軍。
九月十六日,李舜臣在鳴梁海峽擊敗了十倍於己的日海軍來島通總部,擊沉日軍指揮艦及其他三十一隻戰艦,並擊斃日軍主將來島通總。
中朝聯軍取得在稷山和鳴梁海峽的勝利后,日軍的攻勢受阻,中朝聯軍轉入戰略反攻階段。十一月,中朝聯軍分三路四萬餘人向南推進。日軍連忙後撤,分別以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長守順天、島津義弘守泗川。
十二月二十二日,明軍攻打蔚山。加藤清正支持不住,向明軍乞和,被拒絕。但後來日軍援軍來到,明軍屢攻不下,被迫撤退。蔚山戰役后,中朝聯軍繼續積極組織進攻,而日軍處在被動防守的局面。
萬曆二十六年(日本慶長三年,公元1598年)八月十八日,豐臣秀吉因朝鮮戰場的失利憂鬱而死,享年六十三歲。
豐臣秀吉遺命從朝鮮撤軍。五大老決定密不發喪,以豐臣秀吉名義指示在朝各軍撤退回國,爭取最體面的議和。日軍的撤退部署是:東部駐西生浦、梁山、竹島各部,於十一月先行撤退,在釜山集結,候船返國;中部居昌的日軍,就地上船返回本國;西部駐順天、泗川、南海、固城之日軍,待東部日軍撤離后,分頭到巨濟島集結,再乘船返國。並且約定十一月十五日為最後撤退期限。
從九月起,中朝兩國海軍不斷在海上截擊撤退回國的日軍艦隊,使日軍遭受巨大損失。十一月十五日的最後撤退期限已至,但小西行長被李舜臣截住,難以回國。十八日,島津義弘率艦隊乘夜來接小西行長。十九日,中朝海軍與日軍進行了一場侵朝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海戰——露粱海戰。此戰共擊沉焚毀日軍艦隻四百餘艘,日軍傷亡數萬人。但不幸的是,李舜臣與明海軍將領鄧子龍雙雙戰死。
至此,日軍殘餘已經全部撤退回國,文祿、慶長之役結束。在這場戰爭中,日本各藩國人力物力的損失十分慘重。侵朝戰爭的失敗,也是促成豐臣政權垮台的重要原因。

戰役解析


1591年在征服了奧羽的諸大名后,豐臣秀吉就著手準備開戰。雖然黑田如水考慮到國內的形勢,反對征朝。但此時的秀吉醉心於“顯佳名於三國”的美夢,結果如水的提案遭到無視,征朝的計劃還是啟動了。他首先在肥前修築了名護屋城,作為侵朝日軍的總指揮部,由他親自坐鎮。然後他把關白之職交給了那個日後的殺生關白秀次以備不測。在將領和軍隊的配備方面,秀吉共調動了五十萬人,其中三十萬用於作戰,十五萬人是先遣隊。先遣隊分為八個軍,宇喜多秀家為總司令官,小西行長率第一軍,加藤清正率第二軍,黑田長政率第三軍,同時還有九鬼嘉隆的四萬水軍和七百艘艦船。另外還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勝、蒲生氏鄉、伊達正宗統帥的十萬人馬駐在名護屋做為預備隊。一時間是“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可以說是日本當時的最豪華陣容。而在戰略上,日軍採用的是德川家康的提案,確定了“陸海並進”、“以強凌弱”、“速戰速決”的戰法;以水軍保證陸軍的戰略物資供應,陸軍分三路齊頭並進,一舉佔領朝鮮。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后,秀吉於1592年4月正式開始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1592年四月(朝鮮宣祖二十五年,明萬曆二十年,日文祿元年),日軍的先遣部隊渡過對馬海峽,於4月13日在釜山登陸,戰爭正式開始。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鮮稱此役為壬辰衛國戰爭,中國稱萬曆朝鮮之役,日本則叫文祿、慶長之役(日本在慶長2年發動了第二次戰爭)。
小西行長首先在釜山登陸成功后,加藤清正率後續部隊繼續登陸,慶尚道的朝鮮水軍則徹底被九鬼嘉隆所敗,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艦,根本無法配合陸軍阻止敵人登陸。結果小西行長輕而易舉地拿下了東萊城。然後整個先遣隊按照計劃分成三路:小西行長猛進密陽,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則攻打彥陽、蔚山,企圖在忠州同小西行長會師,進而直逼京城(漢城)。黑田長政則越過秋風嶺北上,以策應友軍。於此同時,日軍水軍則攻佔了慶尚、全羅、忠清等道的沿岸地區。
對此朝鮮大驚失色,不過也只能大驚失色而已。政府所做的,只是任命柳成龍為都體察使,指揮諸路軍隊。派李錳、申碰為巡邊使去阻擊日軍。可憐的是,李錳到尚州拼了老命也只募到了幾百人,在小西行長的猛攻之下,潰不成軍。而申碰所率的陸軍主力,則在忠州達川擺下背水陣,要與加藤清正一決死戰。在4月27日雙方大戰一天,不分勝負,加藤清正趁夜以三百人偷襲了申碰的大營,隨後大軍掩殺過來,結果朝軍一退再退,總算勉強撤回到了忠州城,此時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已經會師,以大軍團開始強攻忠州,日軍嫻熟的攻城技巧令朝軍防不勝防,第二天就被攻破了城池,申碰戰死。忠州一失,漢城實際上已經沒有防禦力了,宣祖皇帝帶著大臣連忙逃到開城。日軍隨後而到,於5月3日攻佔了漢城,此時距日軍登陸僅僅過了二十天。據說天皇還特別做詩給秀吉以表慶祝。
同陸軍的接連勝利相反,日本水軍卻是連連受挫,因為他們所面對的是全羅道的水軍節度使李舜臣。此人弓馬嫻熟,精通兵法,尤其水戰方面更是不世出的天才。九鬼嘉隆在遊戲中水軍屬性一直是S,那麼如果李舜臣出場的話,那非得再加一個S++的等級不可(理由後述)。4月20日,他就調動全道的水軍趕往慶尚道去重新編組被擊潰了的慶尚水軍。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出海做游擊戰,以便尋找有利時機。5月7日,在玉埔海面突然襲擊了停泊在這的日軍50艘艦艇,共擊沉了26艘,其後在追擊到永登浦時又破壞了5艘。緊接著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襲了日軍的補給船隊,又擊沉13艘(象不象楊威利?)。結果使得秀吉“水陸並進”的企圖失敗,陸軍的補給開始出現危機。而朝鮮水軍方面卻僅僅一人輕傷而已,這種戰果令戎馬一生的秀吉也無話可說。
5月29日,李舜臣的艦隊開到泅川附近的露梁海面,遇到了龜井茲矩率領的12艘日艦。龜井因為懼怕李舜臣的威名,棄船登山,在陸地上擺開半月長蛇陣。適逢退潮,對朝鮮水軍不利。於是朝鮮水軍假裝撤退,等到日軍前來追討之際,突然全艦隊反轉,以龜船強大的火力一舉殲滅大部分敵軍。之後艦隊繼續向東前進,於6月2日在唐浦港追上了正在劫掠發泄的龜井茲矩。李舜臣借龜船的高機動力先行擊沉龜井的指揮艦,然後向敵人兩翼包抄,從四面攻擊已經失去指揮的日水軍。是役龜井戰死,21艘樓船被滅。隨後6月5日和6月7日又連破日軍的補給艦隊。至此秀吉的主力艦隊·黑島艦隊被催毀,制海權完全掌握在了朝鮮手中。
而此時的日本陸軍在佔領京城后兵分兩路:小西行長過開城向平安道進發,加藤清正攻打咸鏡道,直抵中朝交界的會寧,這時朝廷宣祖已經逃到了義州。結果釜山登陸不到兩個月,陸軍就已經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羅道沿海外的全部朝鮮半島。要不是水軍慘敗,補給缺乏,無法擴大戰線,恐怕朝鮮不等中國出兵就已經滅亡了。
這個時候,一向不大愛理藩邦事務的明朝也坐不住了,以前江浙的倭寇就已經令朝廷傷透了腦筋,現在若再縱容日本侵吞朝鮮,那後果不堪設想。於是明朝於6月2日命令遼東撫鎮發精兵兩萬援助朝鮮。6月15日先鋒戴朝棄、史儒率部渡過鴨綠江,6月16日進駐朝鮮李王所在的義州。6月21日副總兵祖承訓、游擊王守官帶大部隊也進入朝鮮。
為了及時補給陸軍給養,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艦隊侵朝,同李舜臣艦隊在閑山島前展開決戰。閑山島水深,利於朝軍,一開始朝軍就利用小規模攻勢誘使日軍進入包圍圈中,待日軍全部進入后,隱藏在閑山島北的朝軍主力立刻擺開了鶴翼陣,同時從正面和側面擊潰了日軍。擊破了59艘敵艦、數千日軍,史稱閑山島大捷。這是被寫入馬漢《海權論》里的著名戰例。之後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消滅敵殘餘部隊。
受此役鼓舞,7月17日拂曉,中日兩國軍隊終於開始發生衝突。祖承訓認為日軍“蠻夷野人,安能於天朝大軍抗衡哉?”,輕率地調動全部兵力進攻平壤。當時連續降雨,道路泥濘,以騎兵為主的明兵很難施展威力。當沖入好象是空城的平壤時,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長部的伏擊。日軍的火銃隊發揮了極大的威力,戴朝棄、史儒當場身亡,其餘兵將更是死傷慘重。祖承訓一天之內退到大定江,然後撤回國內。平壤攻防戰使本來對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秀吉再無提防之意,立即派島津義弘增兵朝鮮,企圖從陸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
出乎秀吉意料,因為以加藤清正為首的日軍在朝鮮燒殺擄掠,無惡不作,使得朝鮮人恨極日軍,各地義軍蜂擁而起,甚至連和尚都組成僧兵(不是日本那種職業僧兵)來抵抗日軍,逐漸代替官兵形成抗日的主力。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使日軍陸地的補給線也不穩定,而且還要分掉不少兵力來鎮壓騷亂,於是秀吉不得不打消了立刻進軍義州的計劃。
另一方面,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為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總兵官提督(喘一口氣),大規模援助朝鮮。李如松4萬3千大軍於1593年1月3日進駐肅川,第二次平壤攻防戰宣布開始。
1月6日,明軍包圍平壤,李如松豎起一面大白旗,上書“朝鮮軍民自投旗下者免死”。次日總攻開始。小西行長佔有地利,退縮在練光亭的土窟中用火槍不斷射擊,而李如松則憑藉數量優勢強攻,同時以火攻對抗。雙方均傷亡慘重,連李如松坐騎都中彈而死。最後明軍疲勞過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長同樣筋疲力盡,無力再戰。當晚李如松寫信給他說“以我兵力,足以將你殲滅。但不忍多殺人命,姑為退舍,開你先路”,小西行長回信說“俺情願退兵,請不要半路攔截。”然後他連夜率殘兵跨過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如約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錳,另派兵從後面追殺,又殲滅六百餘人。一共消滅了1646名日軍、生擒5名,明軍傷亡為796人。
2月19日,明軍進駐開城。加藤清正此時已經將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日,李如松領兩千人在漢城附近的碧蹄館同日軍發生遭遇戰,幸虧大將楊元趕來救援,才退回開城。當時京城日軍有4萬多人,是日軍的精銳部隊,絕對數就比朝中聯軍要多。李如松決定先確保開城一線,一邊等國內新增援兵,一邊整頓朝中聯軍。明兵部尚書還主張和談,而另一方面秀吉得知己軍受挫,糧餉不足,疾病流行,也打算撤兵。雙方不謀而和,雖然朝鮮國王極力要求復仇,但明朝還是決定和談。
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龍山同宇喜多秀家談判,議定日軍4月19日退出京城,明軍隨即進駐。5月2日,侵朝的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秀吉不甘心就此失敗,遂一方面在慶尚、全羅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運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遞交日本的和談條件,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談”時期。
鑒於日軍可能不會再有大的軍事活動,明軍大半在1593年八月回到國內,只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李舜臣被朝廷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實際上就是海軍的總司令官,整飭軍隊,建造戰船。而秀吉也不斷地利用談判時間補充兵力,運送武器給養,以備再戰。
明、日的談判一直持續到了1596年9月,仍然處於僵局狀態。秀吉認為日軍已經有能力再戰了,但首先他要設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長用秀吉的計策,派人在漢城散布謠言,陷害李舜臣,結果李舜臣被捕入獄,被押送到京城。
得知反間計成功后,秀吉立刻於2月21日再度調動14萬陸軍和數萬水軍侵朝。從動員到集結就緒共花費5個月時間,在7月準備完畢。明朝因日本毀約大為震怒,也調動了川、陝、浙、薊、遼的陸軍和福建、吳凇的水軍,再度援朝。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恥,一舉重創元均為首的朝鮮水軍,又配合陸軍水陸夾擊漆川島的朝鮮水軍,朝軍幾乎全軍覆沒,日軍控制了制海權。8月1日,1萬4千日軍三路進攻全羅道,正好趕上明軍進駐全羅、忠清。大將楊元率3000人守衛南原,但寡不敵眾,兩千七百餘人戰死,楊元負傷。
8月19日,明軍除守衛稷山外全線退至漢城,日軍佔領了全羅道全部地區。李舜臣重新被任命為三道水軍節度使,但此時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於是李舜臣整頓了殘餘部隊,在碧波亭水域悄悄準備恢復實力。9月7日黑田長政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將解生打敗。這時明將邢玠麻貴統兵四萬和朝鮮權粟元帥會師,組成中朝聯軍,大舉南進。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鳴梁海峽以少勝多,大敗日水軍,所以日軍連忙戰略後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長守順天、島津義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點的守備態勢。
聯軍經過偵察,決定先進攻只有兩萬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軍三路直搗蔚山,李如松交戰後佯退,會同友軍消滅了五百餘日軍。正在監督西生浦的加藤清正連忙返回蔚山,親自守城。明軍連續四天猛烈強攻,仍舊沒有攻下城池,期間加藤清正也難以支撐,就送信給明軍乞求講和,被拒絕。雙方僵持之時,西生浦1萬3千多日軍趕來增援。1598年2月9日,明軍屢攻不下,被迫撤退,途中還被追襲,死傷3千多人。
蔚山戰役后,雙方都調整了戰略。秀吉眼見反攻無望,只得繼續確保防線,在朝鮮南部站穩之後再蠶食朝鮮。而明軍雖經蔚山慘敗,但主力未損,而且國內又派陳遴和鄧子龍的水軍前來助陣。所以明軍開始同時進攻三座要塞:蔚山、泅川、粟林。同時明水軍和李舜臣的聯合艦隊控制了南朝鮮海的控制權,切斷了日軍的退路。這時候在朝日軍只有6萬人,而中朝聯軍則有11萬之眾,明顯佔有優勢。
8月18日,征戰一生的豐臣秀吉因為朝鮮戰爭的失利,羞憤積鬱,終於在伏見城死去。臨死前遺命退兵。這對朝鮮的日軍無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長進退不能,再次提出和談,並再度遭拒,只能堅守城堡,等待援軍。
9月20日,中朝聯軍水陸並進,向小西行長駐守的順天進攻,同時明軍還襲擊了晉州。一直到10月2日,順天仍未被攻破,而襲擊晉州的明軍已經佔領晉州,以近3萬人的強大兵力攻打泅川。本來戰況順利,但不料明軍火藥庫突然爆炸,結果全軍大亂,又遭日軍追擊,傷亡高達8千多人。
到了11月,日軍的承受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小西行長再次準備厚禮送至李舜臣營中,希望和談,還是遭到拒絕。絕望的小西行長向島津義弘求救,島津於是集結近5百艘船,企圖衝破聯軍防線,打通回國的通路。在露梁海面,與陳遴、李舜臣的水軍展開最後一次大規模水戰。戰鬥中李舜臣、鄧子龍先後戰死(中學歷史課本的那一段),但島津的艦隊也被殲滅了二百多艘。
12月上旬,日軍全線後撤,幸虧日本國內派兵救援,方屈守一隅,直到三百年後,才再度侵吞朝鮮。聯軍因為李舜臣之死而變得遲鈍,日軍終於大部分勉強撤回了日本。
縱觀整個戰局,日軍將領和士兵的素質明顯要高於中朝軍隊——李舜臣是個例外。在戰術和戰略上始終沒有犯什麼大的錯誤,甚至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還能大敗敵軍(蔚山之戰、泅川之戰)。在亂世中磨練出的戰鬥水平是和平時期的軍隊所不能相比的。要說日軍有什麼失誤的話,那就是根本不該發動這場戰爭。日本國內當時連年戰亂剛剛結束,無論是哪方面都無法和中興的明朝相比。在朝鮮戰場上,日軍的補給一定要海運才跟得上,而明軍則可以海陸同時運輸,雙方補給線的安定也不可同日而語。面對恢復能力幾乎等於無限的明軍,即使在戰術上取得一些勝利,也改變不了中朝軍隊強大的進攻態勢。可以說從一開始勝負就已經決定了。這是老糊塗的秀吉晚年犯的最大錯誤。而明軍空有優勢而無法轉換成相應戰果,秀吉死前不能將日軍全部驅趕,反而屢戰屢敗,全憑數量優勢,才取得勝利,也不見得有多厲害。
戰爭結束后,朝鮮在漢城建了“大報壇”以感謝明朝相救,之後明軍回國,朝鮮對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續到了清初。而明神宗大獎三軍,《明史》稱此為“東洋之捷,萬世大功”。

《明史》記載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十九年十一月奏,倭酋關白平秀吉聲言明年三月來犯,詔兵部申飭海防。平秀吉者,薩摩州人,初隨倭關白信長。會信長為其下所弒,秀吉遂統信長兵,自號關白,劫降六十餘州。朝鮮與日本對馬島相望,時有倭夷往來互市。二十年夏五月,秀吉遂分渠帥行長、清正等率舟師逼釜山鎮,潛渡臨津。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又湎酒,弛備,猝島夷作難,望風皆潰。昖棄王城,令次子琿攝國事,奔平壤。已,復走義州,願內屬。七月,兵部議令駐札險要,以待天兵;號召通國勤王,以圖恢復。而是時倭已入王京,毀墳墓,劫王子、陪臣,剽府庫,八道幾盡沒,旦暮且渡鴨綠江,請援之使絡繹於道。廷議以朝鮮為國籓籬,在所必爭。遣行人薛潘諭昖以興復大義,揚言大兵十萬且至。而倭業抵平壤,朝鮮君臣益急,出避愛州。游擊史儒等率師至平壤,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中朝震動,以宋應昌為經略。八月,倭入豐德等郡,兵部尚書石星計無所出,議遣人偵探之,於是嘉興人沈惟敬應募。惟敬者,市中無賴也。是時秀吉次對馬島,分其將行長等守要害為聲援。惟敬至平壤,執禮其卑。行長紿曰:“天朝幸按兵不動,我不久當還。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盡屬朝鮮耳。”惟敬以聞。廷議倭詐未可信,乃趣應昌等進兵。而星頗惑於惟敬,乃題署游擊,赴軍前,且請金行間。十二月,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明年正月,如松督諸將進戰,大捷於平壤。行長渡大同江,遁還龍山。所失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並復,清正亦遁還王京。如松既勝,輕騎趨碧蹄館,敗,退駐開城。事具《如松傳》。
初,如松誓師,欲斬惟敬,以參軍李應試言而止。至是敗,氣縮,而應昌急圖成功,倭亦乏食有歸志,因而封貢之議起。應昌得倭報惟敬書,乃令游擊周弘謨同惟敬往諭倭,獻王京,返王子,如約縱歸。倭果於四月棄王城遁。時漢江以南千有餘里朝鮮故土復定,兵部言宜令王還國居守,我各鎮兵久疲海外,以次撤歸為便。詔可。應昌疏稱:“釜山雖瀕海南,猶朝鮮境,有如倭覘我罷兵,突入再犯,朝鮮不支,前功盡棄。今撥兵協守為第一策,即議撤,宜少需,俟倭盡歸,量留防戍。”部議留江浙兵五千,分屯要害,仍諭昖搜練軍實,毋恃外援。已而沈惟敬歸自釜山,同倭使來請款,而倭隨犯咸安、晉州,逼全羅,聲復漢江以南,以王京、漢江為界。如松計全羅饒沃,南原府尤其咽喉,乃命諸將分守要害。已,倭果分犯,我師並有斬獲。兵科給事中張輔之、遼東都御史趙耀皆言款貢不可輕受。七月,倭從釜山移西生浦,送回王子、陪臣。時師久暴露,聞撤,勢難久羈。應昌請留劉綎川兵,吳惟忠、駱尚志等南兵,合薊、遼兵共萬六千,聽綎分佈尚之大丘,月餉五萬兩,資之戶兵二部。先是,發帑給軍費,已累百萬。廷臣言虛內實外非長策,請以所留川兵命綎訓練,兵餉令本國自辦。於是詔撤惟忠等兵,止留綎兵防守。諭朝鮮世子臨海君珒居全慶,以顧養謙為經略。九月,昖以三都既復,疆域再造,上表謝恩。然時倭猶據釜山也,星益一意主款。九月,兵部主事曾偉芳言:“關白大眾已還,行長留待。知我兵未撤,不敢以一矢加遺。欲歸報關白捲土重來,則風不利,正苦冬寒。故款亦去,不款亦去。沈惟敬前於倭營講購,咸安、晉州隨陷,而俗恃款冀來年不攻,則速之款者,正速之來耳。故款亦來,不款亦來。宜令朝鮮自為守,吊死問孤,練兵積粟,以圖自強。”帝以為然,因敕諭昖者甚至。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二十二年正月,昖遣金晬等進方物謝恩。禮部郎中何喬遠奏:“晬涕泣言倭寇猖獗,朝鮮束手受刃者六萬餘人。倭語悖慢無禮,沈惟敬與倭交通,不雲和親,輒曰乞降。臣謹將萬曆十九年中國被掠人許儀所寄內地書、倭夷答劉綎書及歷年入寇處置之宜,乞特敕急止封貢。”詔兵部議。時廷臣交章,皆以罷封貢、議戰守為言。八月,養謙奏講貢之說,貢道宜從寧波,關白宜封為日本王,諭行長部倭盡歸,與封貢如約。九月,昖請許保國。帝乃切責群臣阻撓,追褫御史郭實等。詔小西飛入朝,集多官面議,要以三事:一,勒倭盡歸巢;一,既封不與貢;一,誓無犯朝鮮。倭俱聽從,以聞。帝復諭於左闕,語加周復。十二月,封議定,命臨淮侯李宗城充正使,以都指揮楊方亨副之,同沈惟敬往日本,王給金印,行長授都督僉事。
二十三年九月,昖奏立次子琿為嗣。先是,昖庶長子臨海君珒陷賊中,驚憂成疾,次子光海君琿收集流散,頗著功績,奏請立之。禮部尚書范謙言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遂不許。至是復奏,引永樂間恭定王例上請,禮臣執奏,不從。二十四年五月,昖復疏請立琿,禮部仍執不可,詔如議。時國儲未建,中外恫疑,故尚書范謙於朝鮮易封事三疏力持雲。
九月,封使至日本。先是,沈惟敬抵釜山,私奉秀吉蟒玉、翼善冠、地圖、武經、良馬。而李宗城以貪淫為倭守臣所逐,棄璽書夜遁。事聞,逮問。乃以方亨充正使,加惟敬神機營銜副之。及是奉冊至,關白怒朝鮮王子不來謝,止遣二使奉白土綢為賀,拒其使不見,語惟敬曰:“若不思二子、三大臣、三都、八道悉遵天朝約付還,今以卑官微物來賀,辱小邦邪?辱天朝邪?且留石曼子兵於彼,候天朝處分,然後撤還。”翌日奉貢,遣使齎表文二道,隨冊使渡海至朝鮮。廷議遣使於朝鮮,取表文進驗,其一謝恩,其一乞天子處分朝鮮。
初,方亨詭報去年從釜山渡海,倭於大版受封,即回和泉州。然倭方責備朝鮮,仍留兵釜山如故,謝表后時不發,方亨徒手歸。至是,惟敬始投表文,案驗潦草,前折用豐臣圖書,不奉正朔,無人臣禮。而寬奠副總兵馬楝報清正擁二百艘屯機張營。方亨始直吐本末,委罪惟敬,並呈石星前後手書。帝大怒,命逮石星、沈惟敬案問。以兵部尚書邢玠總督薊、遼;改麻貴為備倭大將軍,經理朝鮮;僉都御史楊鎬駐天津,申警備;楊汝南、丁應泰贊畫軍前。
五月,玠至遼。行長建樓,清正布種,島倭窖水,索朝鮮地圖,玠遂決意用兵。麻貴望鴨綠江東發,所統兵僅萬七千人,請濟師。玠以朝鮮兵惟嫻水戰,乃疏請募兵川、浙,並調薊、遼、宣、大、山、陝兵及福建、吳淞水師,劉綎督川、漢兵聽剿。貴密報候宣、大兵至,乘倭未備,掩釜山,則行長擒,清正走。玠以為奇計,乃檄楊元屯南原,吳惟忠屯忠州。
六月,倭數千艘泊釜山,戮朝鮮郡守安弘國,漸逼梁山、熊川。惟敬率營兵二百,出入釜山。玠陽為慰藉,檄楊元襲執之,縛至貴營,惟敬執而嚮導始絕。七月,倭奪梁山、三浪,遂入慶州,侵閑山。統制元均兵潰,遂失閑山。閑山島在朝鮮西海口,右障南原,為全羅外籓,一失守則沿海無備,天津、登、萊皆可揚帆而至。而我水兵三千甫抵旅順,閑山破,經略檄守王京西之漢江、大同江,扼倭西下,兼防運道。
八月,清正圍南原,乘夜猝攻,守將楊元遁。時全州有陳愚衷,去南原僅百里,南原告急,愚衷不敢救,聞已破,棄城走。麻貴遣游擊牛伯英赴援,與愚衷合兵,屯公州。倭遂犯全慶,逼王京。王京為朝鮮八道之中,東阻烏嶺、忠州,西則南原、全州,道相通。自二城失,東西皆倭,我兵單弱,因退守王京,依險漢江。麻貴請於玠欲棄王京退守鴨綠江。海防使蕭應宮以為不可,自平壤兼程趨王京止之。麻貴發兵守稷山,朝鮮亦調都體察使李元翼由烏嶺出忠清道遮賊鋒。玠既身赴王京,人心始定。玠召參軍李應試問計,應試請問廟廷主畫云何。玠曰:“陽戰陰和,陽剿陰撫,政府八字密畫,無泄也。應試曰:“然則易耳。倭叛以處分絕望,其不敢殺楊元,猶望處分也。直使人諭之曰沈惟敬不死,則退矣。”因請使李大諫於行長,馮仲纓於清正,玠從之。九月,倭至漢江,楊鎬遣張貞明持惟敬手書往,責其動兵,有乖靜候處分之實。行長、正成亦尤清正輕舉,乃退屯井邑。麻貴遂報青山、稷山大捷。蕭應宮揭言:“倭以惟敬手書而退,青山、稷山並未接戰,何得言功?”玠、鎬怒,遂劾應宮恇怯,不親解惟敬,並逮。
十一月,玠徵兵大集,帝發帑金犒軍,賜玠尚方劍,而以御史陳效監其軍。玠大會諸將,分三協。鎬同貴率左右協,自忠州、烏嶺向東安,趨慶州,專攻清正。使李大諫通行長,約勿往援。復遣中協屯宜城,東援慶州,西扼全羅。以余兵會朝鮮合營,詐攻順天等處,以牽制行長東援。十二月,會慶州。麻貴遣黃慶賜賄清正約和,而率大兵奄至其營。時倭屯蔚山,城依山險,中一江通釜寨,其陸路由彥陽通釜山。貴欲專攻蔚山,恐釜倭由彥陽來援,乃多張疑兵,又遣將遏其水路,遂進逼倭壘。游擊擺寨以輕騎誘倭入伏,斬級四百餘,獲其勇將,乘勝拔兩柵。倭焚死者無算,遂奔島山,連築三寨。翌日,游擊茅國器統浙兵先登,連破之,斬獲甚多,倭堅壁不出。島山視蔚山高,石城堅甚,我師仰攻多損傷。諸將乃議曰:“倭艱水道,餉難繼,第坐困之,清正可不戰縛也。”鎬等以為然,分兵圍十日夜,倭飢甚,偽約降緩攻。俄行長援兵大至,將繞出軍后。鎬不及下令,策馬西奔,諸軍皆潰。遂撤兵還王京,士卒物故者二萬。上聞之,震怒。乃罷鎬聽勘,以天津巡撫萬世德代。事詳《鎬傳》。
二十六年正月,邢玠以前役乏水兵無功,乃益募江南水兵,議海運,為持久計。二月,都督陳璘以廣兵,劉綎以川兵,鄧子龍以浙、直兵先後至。玠分兵三協,為水陸四路,路置大將。中路如梅,東路貴,西路綎,水路璘,各守汛地,相機行剿。時倭亦分三窟。東路則清正,據蔚山。西路則行長,據粟林、曳橋,建砦數重。中路則石曼子,據泗州。而行長水師番休濟餉,往來如駛。我師約日並進,尋報遼陽警,李如松敗沒,詔如梅還赴之,中路以董一元代。
文祿、慶長之役
文祿、慶長之役
當應泰之劾鎬也,昖請回乾斷,崇勵鎮撫,以畢征討。上不許。又應泰曾以築城之議為鎬罪案,謂堅城得志,啟朝鮮異日之患,於是昖奏辨。帝曰:“連年用兵發餉,以爾國素效忠順故也,毋以人言自疑。”
九月,將士分道進兵,劉綎進逼行長營,約行長為好會。翌日,攻城,斬首九十二。陳璘舟師協堵擊,毀倭船百餘。行長潛出千餘騎扼之,綎不利,退,璘亦棄舟走。麻貴至蔚山,頗有斬獲,倭偽退誘之。貴入空壘,伏兵起,遂敗。董一元進取晉州,乘勝渡江,連毀二寨。倭退保泗州老營,鏖戰下之,前逼新寨。寨三面臨江,一面通陸,引海為濠,海艘泊寨下千計,築金海、固城為左右翼。十月,董一元遣將四面攻城,用火器擊碎寨門,兵競前拔柵。忽營中火藥崩,煙焰漲天。倭乘勢衝擊,固城倭亦至,兵遂大潰,奔還晉州。帝聞,命斬二游擊以徇,一元等各帶罪立功。是月,福建都御史金學曾報七月九日平秀吉死,各倭俱有歸志。十一月,清正發舟先走,麻貴遂入島山、酉浦,劉綎攻奪曳橋。石曼子引舟師救行長,陳璘邀擊敗之。諸倭揚帆盡歸。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參考資料


1、http://www.90448.cn/viewthread.php?tid=82
2、http://bbs.fireemblem.net/read.php?tid=59658
3、http://www.cdol.net/bbs/thread-210302-1-1.html
4、http://www.gamerhome.net/cgi-bin/bbs/topic.cgi?forum=76&topic=161